快三歲半沒斷母乳,一個人帶,越大越難斷,講道理聽不進去,請問誰有良策?

芊芊蒓孖


看到這個問題,從內心來講還是蠻震驚的。媽媽居然一個人帶著孩子母乳到3歲半還沒斷,真心不容易。

“快三歲半沒斷母乳,一個人帶,越大越難斷,講道理聽不進去”其實媽媽給的信息蠻多的,我也是有兩個孩子的媽媽,今天就個人帶娃的知識和經驗給您一些建議和參考。

1、三歲半了,必須斷奶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母乳餵養可以堅持到3歲。如果超過3歲基本母乳就無孩子所需營養了,此時應該換成配方奶。你的孩子母乳到3歲半,斷不掉的是孩子對你的依賴和一種心理作用。現在一定要斷了。

2、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孩子在0—3歲前,媽媽的陪伴是幫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的最有效的途徑,但不僅僅只是身體的陪伴,必須要保證做到以下:

  • 媽媽有安全感。如果媽媽缺乏安全感,孩子就會吸收媽媽的焦慮

  • 媽媽無條件的接納孩子

  • 孩子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 媽媽情緒穩定(尤其是媽媽情緒穩定,對同一件事情的反應態度是一致的)

  • 爸爸媽媽關係穩定。

這幾個是建立寶寶安全感的重要條件,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就會尋找其他的安慰,如吮吸手指。您的孩子到3歲半還不願意斷母乳,就是他尋找安慰的一種方式。如果想要孩子成功斷奶,必須要給他高效的陪伴而不僅僅只是身體的陪伴,幫他建立足夠的安全感。

3、幫助孩子學會與媽媽分離

孩子從出生到3歲,認為媽媽與自己是共生體,但隨著孩子的成長,能力的增強,到2歲左右,會慢慢進入一個“寶寶叛逆期”,這個階段的任務就是學會與媽媽的分離,逐步完善自我的意識。媽媽要鼓勵孩子走進小朋友的世界,鼓勵他冒險,同時照顧好他的安全,只有孩子不斷的跟其他小朋友玩耍的過程中,才會慢慢的減少對媽媽的依賴。媽媽要多帶著孩子出去玩,到任何孩子感興趣的遊樂場所,上親子早教課等都可以。

4、改變教育方式,從講道理到講故事的轉變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講道理是最沒用的,對於寶寶來說,不僅枯燥無味,而且根本無任何意義。媽媽教育孩子要結合寶寶的這一階段的特徵,寶寶好奇心強富有豐富的想象力,媽媽可以將講道理的方式改為寶寶感興趣且容易接受的講故事的方式。

5、爸爸的參與很重要

孩子在三歲前,媽媽的陪伴是最重要的,爸爸的愛只是輔助,但三歲後,尤其是當孩子逐漸學會分離,此時爸爸對孩子及時的肯定、支持和鼓勵對培養孩子自信、自愛等價值觀很重要。哪怕爸爸工作再忙,也要與爸爸溝通,多抽時間陪伴孩子,鼓勵孩子。如若不能在身邊進行支持鼓勵,也可以用視頻、電話等交流方式。總之,爸爸應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親子教育中來,尤其是男孩子。

6、給孩子提供更多的美食

三歲以後,孩子的味蕾都已經發展很充分了,母乳就味道方面而言,真不太可口了,此時媽媽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美味可口的食物,讓孩子慢慢忘記母乳。

以上給您參考。孩子的教育是一項長期的過程,改變一個習慣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媽媽要給予更多的耐心和愛。

請關注@,您可以查看文章《父母該如何做,才能滿足三歲前的心理營養需求,不讓孩子缺愛》和《在幼兒園到小學前,如何給孩子充分的關注和愛,讓孩子擁抱優秀》,系統闡述了0到7歲孩子的心理營養需求,如何培養健康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