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得餛飩味勝常

由於和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街頭小吃往往最能體現一個地區民間風俗的特點,所以在各種大型飯店、餐廳日趨同質化的今天,各地的小吃仍舊保存著各自的特色,它們之間絕少雷同,然而有一種小

吃卻能在全國各個城市的角落覓得,它就是餛飩。


包得餛飩味勝常

餛飩滋味長

一提到冬季, 人們自然便會想到呼嘯的北風、飄灑的白雪,因著寒冷,我們又會想起旺旺的爐火、溫暖的房舍。人的記憶往往會對美好的事物印象格外深刻,所以“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杯無”式的溫暖,成了人們對冬天最深刻的記憶。對大多數人來說,也許缺乏詩人的敏感和詩意的心情, 熱氣騰騰的飯食才是大多數人的最佳記憶,而在北方,冬季驅寒的食物自然少不了一碗餛飩。

包得餛飩味勝常


餛飩,誕生於漢代,起源於北方,起初與水餃井無明顯區別,後來在南方發揚光大.有了獨立的品格。至唐朝起,餛飩與水餃正式“分家”,。因為“餛飩”與“混沌”諧音,民間將吃餛飩引申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是故道教有吃餛飩慶賀元始天尊壽誕之說。

包得餛飩味勝常

北宋時期,歷代皇帝均信奉道教,許多道教習俗傳至民間,遂成汴梁民俗,有農曆五月初五吞服五個餛飩可鎮鬼邪,六月初六食用茄子餡餛飩可治百病之說。

南宋時期,都城臨安亦有每逄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時人周密說,臨安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祀祖先,懷念北方的舊都汴梁。時至今日,餛飩已經發展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的著名小吃,遍佈全國各地,深受人們的喜愛。清代文人楊靜亭在同治年間所作的《都門紀略》中讚美這種食物時說:”包得餛飩味勝常,餡融春韭嚼來香。湯清潤吻休嫌淡,咽後方知滋味長。”

包得餛飩味勝常

精緻與狂野

從各地百姓為它取的那一個個風格迥異的名字 ,我們不難看出人們對餛飩的喜愛。北方以及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之為餛飩,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福建稱

扁食、扁肉。上海人喜歡吃三鮮小餛飩,其餡心並非我們平日裡所熟知的三鮮餡,而是以純肉做餡。細細的肉糜加入適量鹽、料酒、胡椒粉等料,再以適量清水調和攪拌做成餡,然後以薄薄的麵皮包成小巧精緻的餛飩。之所以稱為三鮮,名堂全在湯裡面。

包得餛飩味勝常

取一個雞蛋攪勻,熱鍋放少許油,油鍋稍熱之後倒入蛋液,迅速轉動鍋子.做出-張看而均物的蛋皮。待到疆皮冷卻之後,將其細細地切成蛋絲,盛入碗中,再放入紫菜、蝦皮。這樣就三鮮齊備了。

餛飩下鍋烹煮,水滾餛飩浮上,加入少許涼水,反覆兩次必熟無疑。餛飩熟後,以漏勺撈出,瀝乾水分,放入加了三鮮料的碗中,衝入沸水,撒上蔥花,三鮮小餛飩即成。

包得餛飩味勝常

當一碗清清爽爽的三鮮小餛飩端上餐桌之後,細細的蔥花飄在面上,晶瑩剔透、潔白中透著粉嫩的十幾個小餛飩躺在清澈的湯裡,四周點綴著紫菜、蝦皮和蛋皮絲,可愛至極。食之則口感鹹香,湯鮮味

美,皮滑餡豐,一口一個,熨帖至極。

同樣是一碗餛飩,上海人吃得精細,山東人則吃得豪爽。青島位於山東半島南部,以啤酒、海鮮以及遍及大街小巷的燒烤攤鋪聞名,每逄夏夜,總有人在攤前把酒言歡。及至午夜,海風吹來,雖然是夏天,卻也不免有些涼薄,加之啤酒和燒烤皆給人們的胃帶來不小的負擔,這時候便需要吃些湯湯水水式的食物,既暖身又暖胃,於是餛飩就成了不二之選。青鳥人稱這類在露天攤鋪上出售的餛飩為”野餛飩" ,不僅取其“野外”之意,更暗示了其吃法的灑脫。

一般燒烤攤旁均會支一 個煤球爐,爐上有鍋,鍋中盛滿清水,一且有食客點了餛飩,攤主便會打開爐子,將事先包好的餛飩下入鍋中,煮熟之後,衝入滾水,撒上香菜、紫菜、蝦皮等物即成。

除卻紫菜、蝦皮等物皆是青島當地所產之外,這碗餛飩與精緻的上海三鮮小餛飩似乎區別並不大,但是青島人吃起來卻是另一番感覺。海風吹拂之下,出鍋的熱餛飩很快就會溫度適宜,端起碗來,連湯帶餛飩哧溜哧溜地吸入腹中。食物進入胃裡,帶來的是無盡的滿足,一天的生活也在這碗餛飩中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