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如何從17年前的“非典”浴火重生

那一年,阿里巴巴浴火重生,誕生了兩大影響深遠的“產品”——淘寶網和阿里日。前者成為阿里巴巴擊退eBay的原子彈,後者成為阿里人的精神寄託。

“非典”是試金石。馬雲說,不能把這樣的事件稱為“機會”,是不恰當的,更願意稱為“挑戰”。他從中總結出四個“讓”:讓我們坦然地面對挑戰並戰勝挑戰;讓我們迅猛發展並更加迅猛強勁地發展;讓阿里更加阿里;讓阿里人更加阿里人。

面對比當年更嚴峻的疫情,希望此文能給各位創業企業一些啟發,堅守創業理想,堅定創業意志,更多地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浴火重生,更加強大!

“非典”誕生淘寶網2003 年 4 月 18 日,宋潔(工號:118)從廣州出差回到杭州。5 月 2 日,發燒、咳嗽,三天後,被確定為“非典”疑似病人。

當時去廣州有兩個原因,一是已經答應客戶,要遵守承諾,二是當時廣州政府對外宣傳已經沒有問題。

這是緊張的一幕,也是經典的一幕。

阿里巴巴如何從17年前的“非典”浴火重生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6 日下午 4 點,馬雲戴著口罩,站在華星大廈網站工作區說,宋潔已經住院,情況會比較糟糕,我們採取緊急方案——整個公司被隔離。

短短兩個小時內,400 名員工離開公司,回家上班。“一切有條不紊,甚至沒有主管安排,大家都知道自己做什麼。”彭蕾說。

此前,還有一個重要情節。

當時,阿里巴巴面臨四大壓力:一是輿論壓力,外界說,阿里為何讓員工去廣州;二是政府壓力,宋潔回來為什麼沒有隔離;三是內部壓力,擔心宋潔萬一有啥事;四是工作壓力,阿里接下來怎麼辦。

馬雲當即做了兩個決定:一是,他和彭蕾到華星科技大廈其他公司道歉,並和防疫站積極溝通;二是,公司全員隔離。

5 月 7 日,是阿里人在家上班第一天,外界渾然不知。

3 天后,在湖畔花園,淘寶“正式上線,大家通過網絡,端起酒杯,遙遙相祝,從此,中國人多了一個“淘寶網”。

上線時,淘寶網發佈了這樣一句話:“紀念在非典時期辛勤工作的人們!” 隔離期間,新增會員數、網站訪問量、信息發佈量、交易成交率全線攀升,阿里人創造出“一天一百萬元”的傲人業績。

阿里巴巴如何從17年前的“非典”浴火重生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阿里人在2003年非典中的做法完全出乎了馬雲、關明生、彭蕾等人的意料:

碰到這樣的災難,很多企業只能選擇放假,當時員工心理壓力也很大,他們完全可以說我已經很難過了,你還要我去聽電話,還要我去幫助客戶解決問題,還要打電話去做銷售,你省省吧!

但當時阿里沒有一個人這麼說,沒有人掉隊。大家不可思議的團結,不可思議的自發。我當時想,要是沒有同學們的堅持,這些所謂“機會”的東西都等於零。

有了統一的信念,大家就有凝聚力,能團結,而且他們目標很清晰。沒有人問這個時候我應該做什麼,有客戶的支持客戶,後臺的人幫助他們支持客戶,服務不能斷,機器不能宕,所有的人都在做自己應做的工作。

這個時候,不僅僅是考驗企業家的時候,也是考驗員工的時候。這個時候鬧著要辭職,鬧著要錢的員工,就不是一個好的員工。

公司未來最優秀的員工,都誕生在你創業的那個年代,因為他們是快速迭代,大浪淘沙留下來的,可能是幾百人中留下的那麼幾個,他們什麼都會幹。他們身上有組織使命感,有傳教士精神,而且工作能力非常強。

而在大的危機之下,也非常容易磨礪出王牌團隊,每一個人都有希望成為特種兵。無論是員工還是管理者,都應該認識到,在這一場殊死戰役中,能存活下來的都是全能的人。

每一個人都是火車頭,是複合型人才,有身兼多職的能力,既是產品,又是運營,也是銷售,需要每一個員工有主人翁的心態,你就是你的公司。這樣一支淬火而出的特種部隊,將來一定是能打勝仗的。

還要說的是,能夠在艱苦卓絕的戰役中陪伴企業一路走出來,他一定會是你的戰友。參考《亮劍》裡的李雲龍和趙剛,真正的感情是在陣地上建立起來的,而不只是喝酒喝出來的。炮火連天裡的革命友誼非常珍貴,要感謝每一個和你一起戰鬥過的人。

在當下,很多人都在思考自己能做些什麼?最重要的是要提升自己的應變能力、學習能力、臨危不亂的能力。沒辦法開工,這正是管理者提升管理能力和員工提升賺錢能力的關鍵時期。

有老闆說,人可以閒著,但腦子絕對不能閒著,別人在休息的時候,就意味著你有機會去追趕別人、超越別人,這個時候如果你浪費了,那誰也救不了你!

“阿里日”紀念阿里精神

“阿里日”的倡議來自民間,小二屠溶 2004 年 3 月發郵件提議設立“紀念阿里精神日”。

2005 年 4 月 20 日,馬雲致信全體員工宣佈,今後每年 5 月 10 日定為“阿里日”。此時,“非典”已過去整整兩年。

“我以及每一位阿里人,有足夠的時間思考,並找到阿里人以及他們表現出的阿里精神的真正內涵所在。”馬雲說。

馬雲在信中筆隨情動:但凡一個人乃至一個公司,要成就非凡,必經非常的困難和挑戰。

當“非典”的記憶悄悄在我們腦海中褪去時,阿里人抗擊“非典”中體現出來的果斷、團結、敬業、互助互愛的阿里精神卻會歷久彌新…… 節日,呈現的是儀式感,播撒的是每一位阿里人內心滌盪和昇華出來的阿里精神。我清晰地記得,2017 年阿里日,一位保安帥哥給他的新同事仔細介紹啥叫“阿里日”——這就是價值觀的傳承。

公司企業文化要有由頭,有來源,由頭和來源必須源自有血有肉的真實故事,共同的經歷、共同的磨難,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文化。

彭蕾認為,所謂文化就是言談舉止最終都會透過行為來體現,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

阿里的偉大之處,總能把所有的經歷變成財富,所有的坎坷甚至災難沉澱成文化,形成節日,做成品牌。

“非典”是試金石,馬雲從中總結出四個“讓”:讓我們坦然地面對挑戰並戰勝挑戰;讓我們迅猛發展並更加迅猛強勁地發展;讓阿里更加阿里;讓阿里人更加阿里人。

在災難和疾病面前,站出來的人會被視為英雄。在這場抗疫戰中,在不少媒體和報道中,提及互聯網企業在此次疫情中的捐贈行為,阿里的名字始終在其中。

平時,提到阿里巴巴,我們或許只會想到馬雲、淘寶和“一個想盡辦法掏空我錢包的公司”,但在這場疫情中,阿里的所為,無疑令外界印象深刻,我們看到了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的擔當和責任感。

道可道:

危機是雅努斯的面孔,面孔的對面永遠並存著另一幅面孔,它叫機遇。難的是,這一面如果只靠眼睛永遠看不到並存的另一面。

能否度過危機是衡量公司好壞的重要維度 ;能否把危機轉為新的動能,甚至形成不可磨滅的文化,這是衡量公司偉大與否的重要維度。

阿里巴巴如何從17年前的“非典”浴火重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