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商鞅對老百姓那麼殘忍還有那麼多老百姓對他進行讚揚?

長順樂士


歸根結底的說商鞅在秦國實施變法改變了民生,它讓老百姓吃得飽,穿的暖,著實的使得老百姓變得富有起來!

而商鞅屬於法家的代表人物,那麼也就註定他履行的所有條例都是把法度放在最前面的!依法治國,不講一點情面,這也就意味著無論做什麼都要合理合法,法大於情理,更大於世俗人情,天子犯法與庶人同罪,這就嚴重的損害了大地主階級的利益,封建社會的統治者代表著的大地主階級的利益,那麼商鞅雖然救了很多老百姓,但是同樣得罪了很多達官貴人!商鞅變法是利大於弊,並不是一點弊端都沒有,變法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實施,並不是一味地按照統一標準來進行改革,這也就必然會引起一少部分人不滿埋怨,這也是十分平常的事,試問哪一個實施變法的能有一個好的結局呢!看看申不害,看看王安石,看看康有為梁啟超,變法失敗也就預示著有人需要站出來承擔責任,商鞅變法一直被秦孝公所支持,故此那些大地主們沒辦法打壓商鞅,而秦孝公一死,秦惠文王上位,為了大秦帝國穩固,商鞅的任務也就結束了,他馬上就被車裂,這也是為了穩定大地主階級這些人的心,這樣秦國才能更加強盛,商鞅的確將秦國變強,秦國經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三代的努力,最終將秦國真正的帶入大國的地位!

商鞅對秦國的作用還是十分巨大的!他的變法雖然有些過於強烈,但是還是利大於弊,得到了很多老百姓的大力讚揚!


可樂男孩


商鞅,又名衛鞅,生於衛國成長於魏國,鬼谷子高徒。戰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商鞅作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

秦自穆公以後,歷經簡公,厲公,噪公,莊子陷入四代混亂,四世政昏的局面,使秦國江河日下,禍亂跌出,民不聊生。獻公在位欲圖振興,然陷入和魏國的連年苦戰,最終無力迴天含恨身亡。

公元前361年,年僅21歲的秦孝公贏渠梁繼位。秦孝公贏渠梁,是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的天才領袖。他接手了,就要被山東列強瓜分的苦弱秦國,他勵精圖治,精誠求賢,大膽的起用外邦士子。上天也似乎是有意的,將衛鞅和贏渠梁這兩位政治強人緊緊的融合在一起。他們相見恨晚,引為知交,生死相扶,一起為秦國的歷史譜寫出了優美的篇章!

在奴隸制社會,奴隸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一直以來都是,士族貴族壓迫和蹂躪的對象。然而,奴隸制社會奴隸且是國家不可忽視的力量。商鞅變法,廢除了奴隸制,釋放了大量奴隸。廢井田,開阡陌,對利益重新整合,實行了利益的重新分配。“獎勵農耕以富國,激賞軍功以強兵”富國,強兵,是商鞅變法的政治題綱。顯而易見,這一系列的變革措施,都是直接為戰爭服務的。他們巧妙的避開了戰爭,為秦國新法根植朝野,贏得了將近20年的“非戰歲月”,他們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依法治國”的先河,為秦國的崛起,奠定了第一塊基石,為中華的文明史立下了不朽的豐碑!

然而,當商鞅從變法的那刻開始,他們的命運就牢牢的綁在了一起。商鞅在秦國掀起的變法,撼動了士族階級政權的利益。秦孝公死後,他失去了強有力的變法後盾,最後也死於非命。

商鞅積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他為蒼生請命,為萬民立法,一生忠於法律,鐵腕執法。最後也把鮮血,撒在了自己忠於的法律面前,他用鮮血澆灌的法律,一直在秦國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他的光輝形象也一直被後人們牢記在心裡!



勇哥天塹論道


廢除奴隸制,給予土地


歷史那些事1


商鞅對百姓並不殘忍,甚至可以說他是愛民的。

之所以我們會留下商鞅對百姓殘忍的印象,這和《史記》有關。

首先,商鞅重刑並不是為了壓迫百姓,而是“以刑去刑”

歷史上,大多數文人將商鞅評價為“刻薄寡恩”之人,這主要和商鞅推行嚴苛的法律有關。在封建社會,禮治和法治同時並存。在儒家看來,禮治要重於法治,因此他們主張對百姓施行輕法。商鞅則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張對百姓施行重法。

但商鞅重刑並非是不仁愛的表現,它只是為了嚴懲犯罪。記載商鞅變法思想的《商君書》中說:“以刑去刑,國治;以刑致刑,國亂”,也就是說用較重的刑罰可以減少犯罪,國家就能治理的好,而用較輕的刑罰則會縱容犯罪,國家就會陷入混亂。

商鞅不僅主張施行重刑,而且主張“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即“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這也說明,商鞅重刑不止是針對普通老百姓的,而是全體秦國國民。

(太子贏駟,即後來的秦惠王)

商鞅不僅是這樣想的,而且是這樣做的。公元前346年,太子贏駟觸犯了禁令,商鞅上奏秦孝公,要求對太子嚴懲。按照當時的法律,太子應該被處以黥刑。但由於贏駟是未來的國君,因此就由他的老師代他受刑。雖然太子沒有受罰,但“打狗也要看主人”,自己的老師受刑也是一種對自己的侮辱。

因此,我們能夠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商鞅施行重刑初衷是為了減少犯罪,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護平民百姓的權益。而且商鞅施行重刑是針對全體國民的,即使是太子也因觸犯法律受到了嚴懲。

司馬遷沒有客觀評價商鞅

開頭已經提到,之所以我們會留下商鞅對百姓殘忍的印象與《史記》有關。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樣評價商鞅的:

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司馬遷為商鞅定下了“天資刻薄”的總基調,這被後世文人所採納。司馬遷還將商鞅秉公執法的一些行為看成是“少恩”的表現,比如懲治太子。司馬遷因此得出,商鞅被“車裂”而死是罪有應得。

評價歷史人物當然不能僅看一本書,再看看《戰國策》是怎麼評價商鞅的:

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 諸侯畏懼。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後,蒞政有頃,商君告歸。

《戰國策》客觀的記述了商鞅變法所取得的功績,即“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道不拾遺”顯然是一種好現象,是有利於老百姓的。而且《戰國策》還記載了秦孝公想把君主的位子傳給商鞅一事,這一方面說明秦孝公非常認可商鞅的才能,另一方面說明商鞅秉公執法惹了不少人,秦孝公很擔心他的安全。如果商鞅接了秦孝公的班,自然沒人敢動他。但商鞅感念於秦孝公的知遇之恩並沒有接受,這說明商鞅絕非司馬遷口中的“刻薄寡恩”之人。

秦孝公死後,等商鞅輔佐秦惠王穩固住王位後就選擇了辭官歸隱。商鞅辭官歸隱,顯然是意識到自己變法得罪了太多人,如果不急流勇退,日後恐怕難以善終。但由於商鞅在百姓中的聲望太高,秦惠王擔心自己的統治會受到威脅,最後還是將其除掉。

為何司馬遷會對商鞅做出不客觀的平均,這可能和他對法家的態度以及自身經歷有關。司馬遷曾經對法家有這樣一番評價:

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

在他看來,法家不分高低貴賤的做法,會斷絕“親親尊尊之恩”。雖然能起到一時的效果,但並不能走遠,也就是“嚴而少恩”。從這能夠看出,司馬遷是站在儒家這一邊的,他非常鄙視法家輕視禮治的做法。

(李陵)

西漢雖然表面上獨尊儒術,但在司法上卻是“法家重刑”那一套。司馬遷由於為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而遭受了宮刑,這使他更加痛恨法家。對於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他自然也不會產生好感。

結語

綜上所述,商鞅雖然推行重刑,但根本目的是為了“以刑去刑”,即通過嚴苛的刑法減少犯罪。商鞅在執法過程中對國民一視同仁,即使是太子也受到了他的嚴懲。之所以我們會留下商鞅對百姓殘忍的印象,這與《史記》有關。由於司馬遷崇尚儒家,所以對法家的做法非常鄙夷,再加上他的特殊經歷,自然會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做出一些不客觀的評價。


風雪赫連城


大仁不仁,司馬法裡說的,愛人殺人,可殺也!


江都小顏


1廢除了百姓的奴隸地位,使百姓獲得了自由。2獎勵耕戰,使百姓生活好了起來。3軍功制,使百姓有機會通過立軍功來進入統治階級。4嚴刑律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會的不良風氣,使百姓一定程度的脫離了蠻夷本性。


大秦國治粟內史


商鞅的改革給了那些不認字的百姓向上的空間。


揚基佬


說起商鞅,自然繞不開為秦國統一六國掃平障礙,奠定根基的商鞅變法。

據《史記》記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實,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這至少說明了一點,商鞅變法很實際很好用,老百姓得到了切實的利益。

其一,廢井田,開阡陌,便意味著政府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老百姓耕作的積極性瞬間高漲,畢竟多勞多得。從一塊蛋糕並不平均分配到每一個人都有了做蛋糕的材料和工藝。

其二,獎勵軍功。這便為平民跨越階級提供了臺階。人都可以渾渾噩噩的苟且偷生,只要你不給他希望。恰恰,商鞅就是散播希望的人。

其三,“燔詩書,明法令。”社會風氣得到明顯改善。在變法時,太子觸犯了法令,商鞅不留情面,嚴懲了太子。所以對於相對嚴苛但一視同仁的變法,秦民並沒有太大牴觸的。

另外,秦地處西陲,被蠻夷包圍,一直沿襲著彪悍的民風,重武,尚武。可以說是“戰鬥民族”了。秦民應該也流傳著一句話:那些不能打敗我的,只能使我變得更加強大。

因此,即使商鞅對老百姓很苛刻,但並不是一毛不拔,只要有糖咀嚼,老百姓自然會感恩戴德的。


輑下公子


1、 我覺得是因為商鞅進行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他是對老百姓很殘忍但是他對當時的貴族上層階級包括皇親國戚也同樣沒有客氣,秦孝公的哥哥公子虔犯了法照樣處以劓刑還有當時太子的老師都被施以黥刑,在刑不上大夫的那種時代背景下是不可想象的。說明在改革變法的前提下他是一視同仁的,並不是只針對老百姓。

2、他頒佈的變法內容有很多是對老百姓有利的或者對其有積極意義的一面,比如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嚴懲私鬥、獎勵耕織重農抑商等等。即使是貴族如果沒有軍功都不能世襲爵位,反之如果普通老百姓在戰場上立了軍功則能根據功勞的大小賜予的爵位也不同,這也給老百姓打開了上升的通道,所有人憑自己本事公平競爭,不在以出身論英雄。

所以說這就是為什麼有很多老百姓讚揚他的原因了,他不是為了一己私利,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富國強兵。


秦王諞古今


斯德哥爾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