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棋不定”的決策癱瘓:選擇太多,卻使我們無法選擇


“舉棋不定”的決策癱瘓:選擇太多,卻使我們無法選擇

引子:

他臉上佈滿不安與焦慮,

因為此時他需要做出一項關乎到項目成敗的決策,

毫無疑問,這種長遠的壓力會伴隨著他很長時間,

於是他竭盡全力的去避免做出決策,

畢竟不做決策,便無需承擔責任。


“舉棋不定”的決策癱瘓:選擇太多,卻使我們無法選擇

權利與責任並行,我們在享受權利的美妙時,也不得不承擔責任所帶來的壓力與惡果,因此在項目團隊中進行決策,是一件充滿風險的事。

一方面決策意味著權利的賦能,當項目成功時我們可以收穫足夠的利益,這既有物質上的薪資與職位,又有情感上的尊重與自我實現。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權利總是攜帶著相應的責任出現,當項目結果並非成功而是失敗時,我們會受到指責與打壓。

對權力獲益的嚮往與對責任惡果的厭惡,使我們難以進行決策,從而陷入決策癱瘓之中,不斷的懊惱。


01 決策

我們每天都在進行著決策,小到應該購買、穿戴哪件首飾,大到我們應該如何選擇工作、企業。

決策是一個複雜的思維過程,根據事物本身,結

自身的經驗與技能,得出針對某一事物的策略或是方法。

雖然決策是一個需要調動多種知識、感官的判斷結論,但隨著對同一種事物的多次決策,我們得以在沒有意識知覺的情況下進行自動加工。

於是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決策,即使是高頻的我們也可以輕鬆應對,原因在於我們已經學會隱蔽、無意的對一些事物進行自動加

“很多人在洗完臉後,會習慣性的刮一下鬍子,這種下意識的行為,是不需要主觀進行判斷、決定的”。

自動加工,使我們得以在不消耗腦力資源的情況下,完成相當一部分日常生活中面臨的決策,從而使我們有更多的腦力進行其他更有意義的決策。

但我們不是任何場合都可以順暢的對決策進行自動加工,在一些複雜的環境之下,我們不得不依靠自身的主觀意識,調動腦力去進行決策。

“舉棋不定”的決策癱瘓:選擇太多,卻使我們無法選擇


02 決策癱瘓

生活的新鮮感,帶來不僅是美好的饋贈,其也含著那些讓我們痛苦的挫折,生活中變化的層出不窮,使我們不可能自動加工所有事項。

事物往往不僅涉及事物的本身,其背後還往往有著其他的環境、人為因素影響,這使得同一件事物往往表現出不同的內核。

在職場中,我們不是自己獨立的進行工作,而是在以企業作為整體的模塊化分工下進行工作,這使得我們面對同一事物時,需要收集、整理更多信息。

如何與其他部門配合,其他部門的訴求是什麼,其他部門的訴求如何與我們結合,結合後是否可以契合企業目標。

簡單的事物隨著多個環節的信息出現,組成了信息洪流,這些信息中既有公開的我們可以探查的信息,也有非公開的我們無從得知的信息。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永遠無法收集、整理所有的關鍵信息, 這使得我們無法真正準確的預期到事物的發展,並根據發展進行決策。

於是我們陷入了決策癱瘓之中。

“舉棋不定”的決策癱瘓:選擇太多,卻使我們無法選擇


“舉棋不定”的決策癱瘓:選擇太多,卻使我們無法選擇

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無所不知,因此我們無法百分百的確定自身決策的結果,從而使我們難以做出決策。

這種不確定性,即意味著成功的收益,也意味著失敗的惡果,在損失厭惡的影響下,決策時我們更傾向於考慮失敗的惡果。

決策愈為重要,我們也就愈加的難以做出決定,但經過長時間的糾結過後,時間會推著我們做出一個決定。

而這個決定通常是經過深思熟慮,反覆論證得出的風險最低的決策,雖然可能不是最佳的決策,但必然是現有最為穩妥、平衡的方案。

但並不是所有人在時間中都會對決定進行深思熟慮、反覆論證,還有一部分人在決策癱瘓的影響下,無法做出決定,只得在時間結束前,匆忙、慌亂的進行決策。

“舉棋不定”的決策癱瘓:選擇太多,卻使我們無法選擇


01 認知閉合需要

那些匆忙、慌亂的決策源自於我們工作中面對的事物,並非是封閉的、對錯式的選擇題,而是具有多種選擇的開放式題目。

正如前文所說,隨著事物涉及的部門、人員的增長,事物背後的信息隨之增加,因此我們在進行決策時,往往由於過多的選擇,進入了焦慮之中。

過多的選擇會導致我們的焦慮,這是源自於我們的認知閉需要,所謂的認知閉合需要,指的是我們個體在面臨決策時,需要一個快速、明確、可靠的答案。

這種快速、明確與可靠的答案,代表著當我們面臨一項事物的決策時,在認知閉合需要的影響下,我們希望使用最小的腦力資源代價,快速的找到清晰的操作方式,並且希望這個方式可以百分百的保證結果是成功的。

一方面是信息洪流裹挾的不確定選擇,一方是希望可以最小代價獲取最為快速、可靠的操作方式與結果,現實與希望之間的無法調和,使我們陷入焦慮之中。

認知閉合需要,雖然有助於我們深思熟慮的對事項進行判斷,但當認知閉合需要過於強烈時,卻會導致我們陷入無法決策的決策癱瘓境地之中。

生活中、工作中,有著多種因素會影響到我們認知閉合需要的強度,但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來源於我們的掌控欲。


02 掌控欲

我們不喜歡懸而未定的未知,於是便有了潘多拉魔盒與達摩克利斯之劍的警示,我們生來便希望儘可能的掌控一切。

從降生後,我們便開始通過感官去接觸四周的環境,並努力的思考環境中的機會、威脅與美好,隨著接觸時間的增加得到的“熟悉”使我們得以“安心”。

這種掌控欲,是來自於我們在進化長河中的習得,對周邊環境的掌控有助於提升我們根本的生存能力。

因此,掌控欲可以提升我們的生存幾率,也可以為我們帶來更強大的內驅動力,使我們主動的學習與精進。

但掌控欲也在影響著我們對認知閉合需要的強度,過高的掌控欲使我們想要確保環境、事件與自身的行為,是毫無風險,完美無缺的。

但正如我們前文說的,信息洪流使事物、事件的發展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我們永遠無法掌控一切,更無法進入先賢大儒所說的“可以前知”境界。

所幸的是,生活中或是工作中,我們許多人明白這個道理,本著做出最大努力,不計較得失的處事哲學進行生活,從而擁抱風險與變化。

不過,仍有一部分人,長久處於強烈掌控欲的心態之下,直至決策癱瘓,這種強烈的掌控欲,來自於何方?恰恰來自於失控感。

“舉棋不定”的決策癱瘓:選擇太多,卻使我們無法選擇


03 失控感

生活很難,不僅表現在職位的停滯,更表現在對自身的否定與懷疑之中,那些強烈、偏執的掌控欲,便是來自於我們的失控感。

我們的生活從來不是一帆風順,挫折與打擊時刻的伴隨著我們的人生,這種超出意料的失控,常常使我們處於痛苦焦慮的狀態之中。

一次失敗的項目,帶來的失控感可以對我們造成沉重的打擊,我們都不希望去再次品嚐這種失控感帶來的打擊。

於是我們竭盡全力的去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希望通過更多的思考與判斷,儘可能的去保證項目的成功。

但這並無法保證項目不會失敗,重複性的多次遭受失控感帶來的打擊,使我們更加的想要去“確保”項目成功。

正是這更加強烈的控制、更加強烈的確保,使我們進入了更為焦慮與恐懼的境地之中,從而出現無處不在的失控感,最終無法決策。

“舉棋不定”的決策癱瘓:選擇太多,卻使我們無法選擇


“舉棋不定”的決策癱瘓:選擇太多,卻使我們無法選擇

失控感帶來的盲目控制慾,使我們的認知閉合需要強度增高,從而致使我們無法決策,進入決策癱瘓之中。

於是工作中使我們最為痛苦的便是決策,這種痛苦隨著我們的職級提升,就愈發的強烈起來,最終使我們進入了強烈的自我否定與懷疑之間。

而這種決策癱瘓的狀態,不僅會使我們對自我進行攻擊,也使公司蒙受損失、使同事無法信任、使我們的職場發展得以停滯。

這是來自於我們自身、外界的雙重痛苦,我們努力的想要擺脫這種狀態,卻不知其解,越陷越深。


01 替代式思維

我們總會後悔,後悔當時應該多考慮一些,後悔當時如果不選擇這個方式可能結果便是不一樣的。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卡納曼的論文中,提到過一種替代式的反事實思維,通俗來說值得便是如果我們當時選擇了其他的行為方式,結果會變得更好。

確實如此,我們往往在失敗後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懊惱、後悔,並處於失控感之中。

但這種替代式思維,是難以在事件結果出現前顯現的,可以說我們不論事先的決策如何,在事後總會有這種遺憾感。

這實際上是一種後見之明偏誤,我們永遠不可能在事先百分百的知道事件的結果,也永遠無法在事件開始前百分百的正確決策。

因此,在事後我們回憶起事件的決策過程時,無需為此感到懊惱與後悔,也無需認為事件處於“失控”狀態。

這不過是人生中的一些小小的遺憾。

“舉棋不定”的決策癱瘓:選擇太多,卻使我們無法選擇


02 中間狀態

成功在許多人眼中,是超出所有人預期的結果,而失敗在許多人眼中,是沒有符合所有人預期的結果。

成功與失敗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橫溝,沒有任何的中間狀態存在,我們如果沒有成功,便是進入了失敗之中。

但我們想要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成功,顯而易見是不現實的,因為他人對我們的期待,總是建立在“高標準”之上。

相反我們很容易無法符合所有人的預期,這使我們經常處於失敗的一段,深深的自責與焦慮,最終使我們更加的難以決策。

事實上,成功與失敗之間還存在著許許多多的中間狀態,我們的決策可能沒有那麼成功,也沒有那麼失敗。

我們認為的失敗決策,實際上可能是“不錯”的,因此我們需要感知到成功與失敗間的中間狀態。

每件事都做到成功很困難,但並非只有所有事都成功才能獲得人生的成功,實際上我們只要將大部分事做到“不錯”,便已經是一個成功的人。

不錯的“成功”,和痛苦的“失敗”,很好選擇,不是嗎?

“舉棋不定”的決策癱瘓:選擇太多,卻使我們無法選擇


大腦飛速的思考,

對知識、信息、技能的整合與重組,

使他可以快速的決策,不再不安與焦慮,

於是他開始了不錯的“成功”,

而非痛苦的“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