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戰吧!以貨幣之名


宣戰吧!以貨幣之名

在中國曆代的鄰國中,契丹應該算是最特殊的,因為這是唯一一個曾經與中原王朝和平共處長達百年的遊牧民族。

契丹不像突厥那麼驍勇,但他建立的大遼,卻是最長壽的少數民族帝國之一,二百零九年的國祚,除了漢、唐之外,比宋之前任何一箇中原王朝都要長命。

大遼帝國使用的官方貨幣是一種鐵錢,雖然大遼的冶煉技術絲毫不遜於中原,但大遼境內沒有銅礦,所以造不出銅錢,只能造鐵錢。這就造成大遼在貨幣上處於被掠奪者的位置。

宣戰吧!以貨幣之名

那誰能掠奪大遼呢?當然是北宋。


和平共處不好嗎?為什麼要掠奪大遼呢?還不是因為“燕雲十六州”。

想當年,後晉的石敬瑭以割獻燕雲十六州為代價換取契丹的支持,自此,中原門戶大開,喪失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後代歷任帝王無一不想收復燕雲十六州。

但收復燕雲十六州豈是一件簡單的事,大遼有兵強馬壯的三十萬騎兵,北宋不過二十萬軍隊,還都以步兵為主,打是打不過,趙匡胤只好另闢蹊徑了。

據說趙匡胤每年都要省吃儉用存下一筆錢,即“封樁庫”,當作收回燕雲十六州的專項資金,等攢夠了錢,就向大遼贖買燕雲十六州;如果大遼不賣,那麼這筆錢就是武力奪回燕雲十六州的本錢!

可惜,趙匡胤封樁庫裡的錢還沒攢夠,他就去世了。

宋太宗統一北宋以後,北宋軍隊的數量就上來了,有一百多萬。但這一百多萬裡有一大半都是修堤建壩的工程兵,能作戰的只有三十來萬,但即使這樣,北宋還是屢屢向大遼宣戰。

北宋王朝對燕雲十六州愛的深沉,對大遼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高梁河之戰北宋戰敗,宋太宗趙光義騎著毛驢才逃脫被俘的命運。

按照以往的經驗,遊牧民族一旦取得軍事優勢,那肯定是迅速向中原推進,進而佔領整個北方,但儘管北宋屢戰屢敗,兩國仍在這片土地上共存了一百多年。

不靠軍事,宋太宗是用什麼方法阻擋了大遼的鐵騎呢?就是貨幣。

宋太宗在高梁河一役後,回來一怒之下關閉了宋遼之間所有的榷場,並下令停止對遼的所有貿易,無論是宋朝百姓偷運糧食過界,還是大遼來北宋買糧食,一律格殺勿論!

這條政令一出,比動員一百多萬軍隊還好使。

大遼的大部分地區還過著半農半牧的生活,糧食和手工製品根本滿足不了整個國家的需求,而那時的北宋幾乎掌握著所有產業的制高點,糧食、陶瓷、造紙、布匹......一但北宋不允許公開貿易,那就只能靠走私了。

而冒著風險走私過來的商品,價格肯定不是一般的高。再加上大遼沒有銅錢只有鐵錢,鐵錢兌換銅錢的比例一度高達10:1。

強國可以印刷貨幣掠奪弱國的財富,但反過來就不行。貨幣戰爭的基礎是產業創新,強國根本不用理會弱國的貨幣,因為大不了不跟你做生意了,而弱國因為自己造不出來,所以必須購買強國的產品。這就導致弱國的貨幣在對外貿易上根本不具備發言權。

當時宋遼之間的產業差異就是這個情景,北宋可以不買大遼的東西,大遼卻必須來購買北宋的商品,由於鐵錢的兌換率太低,大遼政府不得不增加鐵錢的發行量。

可大遼的鐵錢不可能全弄到北宋來換銅錢,更多的鐵錢還是要在大遼自己境內消化,這就導致大遼立即爆發了通貨膨脹,一斗米的價格上升到幾匹絹布,通脹導致大遼南部地區爆發了饑荒,不知有多少人死在去北宋走私糧食的路上。

很快,契丹人不再信任自己的貨幣,自己的經濟,轉而拿出自己最後的優勢——刀劍出鞘,北宋慘敗。

宋遼雙方在澶州議和,自此,北宋每年向大遼無償提供“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允許兩國互市。這就是宋史中最著名的“澶淵之盟”。

宣戰吧!以貨幣之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