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下的中國製造

在改革開放40年的砥礪奮進中,中國製造在腳踏實地的深耕和創新下已取得了世界備受矚目的成績。但中國製造的優勢仍處於原料低成本和人口紅利,產業金字塔尖依然被國外企業佔據,從 “中國製造”到 “中國創造”更是任重而道遠。

隨著中國人口結構老齡化,農村富餘勞動力的逐漸減少,中國製造業將面臨著勞動力不足的嚴峻形勢。在人工智能不斷髮展的時代,工業機器人已成為中國製造不可或缺的核心設備之一,更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必然。

工業機器人是製造業不可或缺的“明珠”

工業機器人可以取代人工,是智能製造的重要基石。機器人對於高強度、重複性、惡劣環境工作崗位具有更好的適應性,也是填補勞動力不足的最佳選擇。

目前,工業機器人能替代人類從事分揀、搬運、上下料、焊接、機械加工、裝配、檢測、碼垛等製造業中絕大部分工作作業,我們在工業製造方面尤其依賴各類焊接機器人、碼垛機器人、搬運機器人等,而隨著技術的發展和企業需求的遞增,協作機器人也應運而生。

工業機器人作為製造業核心的“明珠”, “機器人革命”正影響全球製造業格局,這無疑將機器人產業發展推向國家級戰略層面。

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提升空間大,正加速進口代替

雖然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工的前期投入成本較高,但長遠生產性價比較高。隨著機器人性價比的不斷提升、投資回收期縮短,推動機器人使用密度(臺/萬人)的提升。

一方面,隨著機器人技術趨於於成熟,易用性增強,效率提高,機器人價格降低,機器人投資回收期縮短;另一方面,勞動力成本上升。兩個因素共同推動中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持續提升。

人工智能時代下的中國製造

機器人密度=製造業工人/ 機器人保有量

我國機器人密度預計在 2024 年達到 138,非汽車行業達到 105,汽車行業達到 1154,分別較目前增長 118%、144%、54%。

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2000 年前後外資巨頭相繼進入中國,市場主要由外資佔領,主要應用於汽車行業,國內公司以代理和系統集為主。在 2010-2017 年,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外資仍然佔盡優勢。

近年來,國內系統集成商快速發展獲得競爭優勢,並且開始由產業鏈下游向中上游拓展,直接和外資巨頭展開競爭。

在2018-2019年的調整期,市場競爭加速淘汰落後產能,全球機器人產業鏈加速向大陸轉移,外資品牌地位動搖,四大家族中德國 KUKA已經被中國企業美的收購,國產品牌競爭力繼續提升 ,國產化率得到持續提升。

在產業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藉助行業的高速發展,本土機器人行業得到跨越式發展。中國成為日韓之後第三個具備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本體、系統集成完整產業鏈的國家 。

配天機器人是中國從機器人大國到強國轉變的同行者

中國是全球機器人銷量第一大國,2018年全球 佔比33% 。從 2002 年開始我國機器人銷量高速增長,在全球的佔比呈趨勢性上升,2018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售量、銷售額、保有量均位居全球第一。

2018年中國機器人銷量達 14萬臺,全球佔比約為33%;保有量57.5萬臺,全球佔比23% 。本體市場銷售額260億元左右 ,集成市場規模1100億元左右,全球第一。

人工智能時代下的中國製造

配天機器人作為大富配天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自2010年成立以來,經過十年技術的深耕和積累,智能核心零部件堅持自主研發已達到國產化程度國內最高,在機器人的穩定性、精準度、高效性可比肩行業“四大家族”,並得到了國內外300多家客戶的認可和長期合作。

配天六軸工業機器人負載範圍涵蓋3KG—165KG,可以滿足各類工藝和行業的需求。高端交流永磁伺服系統具備強大的核心軟件技術和算法支持,無論是機器人的顏色、貼牌到控制系統和伺服系統、伺服電機都已具備產品深度定製服務。

人工智能時代下的中國製造

配天六軸機器人

配天機器人還可以提供高效、經濟的智能自動化解決方案,具有全球首創並已量產的“無源濾波器自動化智能柔性裝配生產線”和“粉針劑類藥品自動投料系統” 。

人工智能時代下的中國製造

配天機器人擁有200餘人的技術研發團隊,80%以上為碩士學歷,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在該技術領域保有專利700餘項,獲獎30餘項。

面對機器人佔有密度的不斷提高,技術革新和市場的擴大,技術人才缺失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配天機器人開發了機器人技術實訓平臺,已連續2年聯合安徽省教育廳等單位及各高職、中專院校舉辦了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技能大賽,對機器人領域高技能人才的選拔及培訓具有行業表率作用。

人工智能時代下的中國製造

配天機器人技術實訓平臺

當前,受疫情影響汽車、3C等下游自動化需求不達預期,食品醫療、物流等長尾需求高增長且有望持續。隨著中國機器人產業新一輪補貼政策和“新基建”科技產業政策的落實將驅動製造業自動化需求開支回暖。

未來,配天機器人將不斷創新,利用自身研發技術優勢和人才培養優勢助力中國比肩發達國家,引領機器人產業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