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民種植的實踐經驗好,還是一些專家說的知識好?為什麼?

農村漢哥


老農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了很多經驗,其中,既有好的經驗,也有一些失敗值得接受教訓的經驗。這些經驗不僅會在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且還會傳承給下一代種植人繼續使用。



老農民的很多經驗不是一朝一夕得來的,而是在長期的生產中不斷實踐、不斷總結、經過多少次失敗得來的。這些經驗其實就是比較成熟的技術,是很多農民,特別是新一代農民值得借鑑的寶貴財富。


農業種植,看似簡單,其實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從留種、貯種到選種、浸種到選地、整地到播種、育苗再到移栽、定植,收割、收穫等等,其中的水、肥管理,病蟲害的防治,季節的掌握,氣候、溫度變化的應對,每一項都需要熟練地操作,都是經驗總結的應用。

現在農民很多種植程序基本上都是公式化了,農民只需按照公式化程序操作,基本上都能獲得好的收成。這公式化程序,農民在種植時感覺不到,其實它就是老農民長期實踐經驗的高度總結。



科學技術永無發展止境,種植業不會停留在某個階段,也是要向前發展的。

種植技術的不斷更新、進步,就需要農業技術人員和有關專家不斷地探索、研究,然後將比較成熟的技術或新品種再投放到農業種植上來,以便讓各類種植業的產量和品質得到更大提高,或以研究成功的新品種、新技術來帶動種植業更大、更好地發展。


農民與農技人員或專家的關係,打個不貼切的比方:農民搞種植業,如果是首乘風破浪的航船,那麼,農技人員和專家就是引領這首航船的北斗衛星、GPS。

正是由於廣大農技人員和專象的不懈努力,廣大農民的各類種植才能獲得更高的產量、更好的品質,工作得更方便、更輕鬆。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是世界公認的水稻種植專家,他研究的雜交水稻技術惠及世界很多國家。全世界每年因此項技術而增加的水稻產量難以估計,他對人類的貢獻也是難以估算的。這就是科技的力量!這就是專家的力量!

老農民的經驗和專家的技術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農業技術人員或專家的科研成果和技術,只有和老農民的實踐經驗完美結合,農民的種植業才會不斷髮展、錦上添花!



農事小記


中國古代的農業技術體系是房子的主體,老農民的實踐經驗是房子的磚瓦。

為什麼這麼說呢?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是農業社會,而農業社會中的農業技術也是在不斷的發展的,這些農業技術是在大量的試驗下被總結的。

舉幾個例子,中國古代的四大農書包括《氾勝之書》、《齊民要術》、《農書》和《農政全書》。這幾本書都是中國幾千年農業社會發展的總結,裡面記載的農業技術都是經過農民進行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驗證。除了這些,仍然還有大量的農業技術以農業諺語的形式進行口口傳頌。

從這個角度來說,老農民種植的實踐經驗很好,專家說的知識更好,因為這是千千萬萬的老農經驗的總結。

中國現代的農業技術體系是房子的主體,老農民的實踐經驗是房子的裝修。

古代2000多年的發展,糧食的畝產量依然是“種一葫蘆打兩瓢”的標準。可見,古代的農業科學家並非真正的農業科學家。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小麥平均畝產43公斤,到2018年,平均畝產達到360公斤,而產量的巨大變化,得益於新中國的農業科技的進步。

這些農業科技進步,並不是靠老農民的經驗,而是得益於現代先進的農業研究技術體系的建立,包括先進的育種方法和高效的栽培技術體系的建立。袁隆平老先生的雜交水稻技術體系就是代表之一,雜交玉米種的推廣和普及也推動了中國玉米單產的飛速進步。

這麼說,你應該分得清老農民和專家誰說的話更好了吧?

補充一點

老農民說種紅薯用牲畜糞便和稻草灰髮酵以後,來做打底肥料紅薯又大表皮光滑不生蟲。

這個現象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體系解釋就是:草木灰具有殺蟲、殺菌、補充鉀肥的作用,牲畜糞便具有提供微量元素、活化和促進土壤疏鬆的作用,而紅薯又是喜鉀作物,而且不需要肥沃的土壤,因此,二者發酵作為基肥,紅薯既能夠不生病,也能夠不生蟲,還可以促進紅薯產量的提升。這些內容在作物栽培和植物生理學中都有介紹。


總結一下,儘管網絡言論一致在貶低各行各業的專家,但是不可否認這些專家在各行各業發展中的作用。


農田耕者


說句廢話,當然是各有利弊。不過民間種田經驗和農業科技技術還是有區別的。不然我們袁隆平爺爺發明的雜交水稻,為啥廣大農民種植水稻幾千年也沒有搞出來呢?不過又回過頭來,農民根據自家耕地的土質狀況,或者利用自己老祖宗傳下來的種植方法,可能同一品種的農作物生長更好。


農民種植經驗好的原因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是農業大國,但是我國的農業都是呈現小民經濟,並比不上國外的大型集約化現代科技農業。所以自家把自家土地照顧好就行了,能用草木灰、農家肥替代化肥成本也是可行的。我現在還記得小時候種植土豆,家裡會把最小個的土豆留種,然後對於大個的土豆都還要用刀切開。當然種植出來的土豆也是大個的。相反用化肥太多的土地越來越貧瘠,越來越難種出好莊稼。


專家所講知識好的原因

我記得奶奶說過在以前她們漫山遍野開墾荒地,種植玉米,也不遠距離,不辭辛苦,施用農家肥,但是收成確極差。因為那個時候市場上沒有專門的農作物種子,大家都是利用自家的老品種玉米,這種的玉米出苗不整齊,長勢差,結實率低。毫不誇張的說,以前她們種植的五畝玉米地的產量沒有現在一畝玉米地的產量高。當然還包括我們化肥的推廣,我媽媽說,在化肥剛出現在市場的時候,有很多農民不願意用化肥,覺得自家農用肥免費的,化肥還要收錢。但是還是有願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有人試驗效果好,種植施用化肥才逐漸推廣開來。


所以綜上所述的意思就是,我們在種植過程中,一方面利用自己現有資源或者獨家種植方法能讓農作物長勢更好,然後還要採用專家意見,結合現代農業科技知識,這樣我們既能降低成本,又能保證產量。


畜禽養殖學堂


老農民的種植經驗好呢?還是一些專家說的知識好呢?

根據題主的描述,有些有經驗的老農將牲畜糞尿混在草木灰之中涵制之後,用於紅薯的底肥,使得紅薯又大又多而且表面光滑紅潤,沒有蟲子咬了的毛病。

我認為此事應該是屬實,雖然專家說草木灰是鹼性物質,和農家肥混合會發生酸鹼反應而使得農家肥肥效大減。但是這兩種肥料混合後,農家肥卻可以藉助草木灰的殺菌、殺蟲能力使得農家肥中的有害細菌全部消亡。農家肥有可能肥效大大下降,但應該不至於沒有肥效吧。

假如沒有肥效,那麼為什麼紅薯會又大又多呢?至於紅薯表面光滑紅潤沒有蟲子咬了的痕跡,那是因為草木灰具有殺蟲、殺菌的能力,這樣使得紅薯畦裡不可能再存在著病蟲害的威脅了。

草木灰這種看似一無是處的東西,其實擁有著植物生長的全天候養分。更為神奇的是它有像“燒鹼”一樣的藥用價值,不但可以殺菌,而且還可以殺蟲。前人常常用2%、3%左右的草木灰滲出液噴霧農作物,可以殺死蚜蟲、紅蜘蛛、梨蝨等害蟲。還可以防治植物立枯病、炭疽病、根腐病、白粉病等等。


至於題主問及到底是老農的做法對呢?還是專家所說的對呢?這個我認為兩種各有千秋,專家們滿腹經綸,善於使用理論上來分析和說明問題,但是他們缺乏實地操作的實踐經驗,解決實際問題之時有時候會成為趙括一類的“紙上談兵”之說。

但是如果完全拋開專家們的意見,連一些基本物質的酸鹼都搞不懂,胡亂濫用、混用,那也會謬誤連連、漏洞百出,有時候甚至導致農作物顆粒無收的情況出現。

基本理論也是非常重要的,馬謖熟讀兵書,諸葛亮由於軍務冗繁,一些兵法上的理論有時候也會一時想不起來,於是統兵開戰之時,還不是經常詢問馬謖?馬謖空有一肚子的兵法缺乏實戰經驗,守街亭卻來個守在缺水的山上,說什麼“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結果被司馬懿放了一把火燒了個慘敗。

總之我認為應該尊重專家的意見,但是來自老農的實踐經驗也是很寶貴的,如果兩種意見產生矛盾之時,採取正確的方法實施才是上策。


問題回答完畢敬請賜評!謝謝!


四季養生密碼苑


老農民種植的實踐經驗好,是長期以來一點一滴積累的,它包裹,好經驗和壞教訓。一些專家說的知識好,所謂專家就是某種領城內有較多的好經驗總結,是寫在書本上留給人的看的,使後人少走彎路。比如現在的種植大戶,種幾百畝地,每種作物的輪作套種,從耕地種子,化肥農藥用人,都是建立在科學種地基礎上,有計劃有規模有模式,有專家團隊,這樣才能保證農業大豐收。老農民種植的實踐經驗好,它有好經驗有壞經驗。比如我們種香菇,剛開始是照本子上說的,人們對種香菇迷茫,是政府專門派技術人員來指導,沒錢的給幫代款,每家都種二三千袋還是手割袋,一年後菇農有收入了,第二年種的人自然多了,不巧的是種裝時連陰雨天,接種後因通風不好,壞袋很多,那自然收入少了。人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失敗哪來的成功。不過香菇種植有20個年頭了,農戶確定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現在有的種十來萬袋都不是問題。所以說經驗是一點一滴積累的,不論好壞經驗都要認真對侍,取長補短,加以利用。


大妮種植


理論知識必須與實踐相結合。種田需要科學知識,也很需要專家的親臨指導。兩者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並存,缺一不可。試舉一例:"測土施肥″。沒有通過技術監測,不知道土壤中含有什麼元素,對農作物濫用化肥,造成資源浪費,這就顯示出知識的重要性。


林林生態果園


你問得好,這也是許多人關心的話題。但是我們首先要搞清什麼是種田經驗,什麼是農業技術。

農業都是從刀耕火種起步的,久而久之就有了經驗,一些農業技術也固化下來,正是這些技術的發展,才有了今天的農業基礎,這是不爭的事實。

一個種地的,一個搞農業技術的,孰輕孰重? 應該辯證地看,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在我國,正是大量農業技術的進步,才催生了我國農業的進步高速發展,才保證了14億人的糧食安全。

總之,好地沒人種不行,好技術沒人用同樣不行。相對於經驗來說,因循守舊是錯的,在你的經驗中加上現代農業技術的成分,還愁地不打糧嗎? 眼下,農技體制機制正在改革的風口浪尖上,作為農技人員,你的用武之地將更加廣闊,只要你有真才實學,不是靠關係走後門弄得事業編,你就永遠不會失業。



泉東鑠語


我覺得都非常重要,農民種植的經驗是靠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專家說的也非常科學。我覺得兩者結合種植的話,可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也可以增加種植的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