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民种植的实践经验好,还是一些专家说的知识好?为什么?

农村汉哥


老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了很多经验,其中,既有好的经验,也有一些失败值得接受教训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会在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还会传承给下一代种植人继续使用。



老农民的很多经验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生产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过多少次失败得来的。这些经验其实就是比较成熟的技术,是很多农民,特别是新一代农民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


农业种植,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从留种、贮种到选种、浸种到选地、整地到播种、育苗再到移栽、定植,收割、收获等等,其中的水、肥管理,病虫害的防治,季节的掌握,气候、温度变化的应对,每一项都需要熟练地操作,都是经验总结的应用。

现在农民很多种植程序基本上都是公式化了,农民只需按照公式化程序操作,基本上都能获得好的收成。这公式化程序,农民在种植时感觉不到,其实它就是老农民长期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



科学技术永无发展止境,种植业不会停留在某个阶段,也是要向前发展的。

种植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就需要农业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不断地探索、研究,然后将比较成熟的技术或新品种再投放到农业种植上来,以便让各类种植业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更大提高,或以研究成功的新品种、新技术来带动种植业更大、更好地发展。


农民与农技人员或专家的关系,打个不贴切的比方:农民搞种植业,如果是首乘风破浪的航船,那么,农技人员和专家就是引领这首航船的北斗卫星、GPS。

正是由于广大农技人员和专象的不懈努力,广大农民的各类种植才能获得更高的产量、更好的品质,工作得更方便、更轻松。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是世界公认的水稻种植专家,他研究的杂交水稻技术惠及世界很多国家。全世界每年因此项技术而增加的水稻产量难以估计,他对人类的贡献也是难以估算的。这就是科技的力量!这就是专家的力量!

老农民的经验和专家的技术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农业技术人员或专家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只有和老农民的实践经验完美结合,农民的种植业才会不断发展、锦上添花!



农事小记


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体系是房子的主体,老农民的实践经验是房子的砖瓦。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是农业社会,而农业社会中的农业技术也是在不断的发展的,这些农业技术是在大量的试验下被总结的。

举几个例子,中国古代的四大农书包括《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和《农政全书》。这几本书都是中国几千年农业社会发展的总结,里面记载的农业技术都是经过农民进行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验证。除了这些,仍然还有大量的农业技术以农业谚语的形式进行口口传颂。

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农民种植的实践经验很好,专家说的知识更好,因为这是千千万万的老农经验的总结。

中国现代的农业技术体系是房子的主体,老农民的实践经验是房子的装修。

古代2000多年的发展,粮食的亩产量依然是“种一葫芦打两瓢”的标准。可见,古代的农业科学家并非真正的农业科学家。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小麦平均亩产43公斤,到2018年,平均亩产达到360公斤,而产量的巨大变化,得益于新中国的农业科技的进步。

这些农业科技进步,并不是靠老农民的经验,而是得益于现代先进的农业研究技术体系的建立,包括先进的育种方法和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袁隆平老先生的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就是代表之一,杂交玉米种的推广和普及也推动了中国玉米单产的飞速进步。

这么说,你应该分得清老农民和专家谁说的话更好了吧?

补充一点

老农民说种红薯用牲畜粪便和稻草灰发酵以后,来做打底肥料红薯又大表皮光滑不生虫。

这个现象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体系解释就是:草木灰具有杀虫、杀菌、补充钾肥的作用,牲畜粪便具有提供微量元素、活化和促进土壤疏松的作用,而红薯又是喜钾作物,而且不需要肥沃的土壤,因此,二者发酵作为基肥,红薯既能够不生病,也能够不生虫,还可以促进红薯产量的提升。这些内容在作物栽培和植物生理学中都有介绍。


总结一下,尽管网络言论一致在贬低各行各业的专家,但是不可否认这些专家在各行各业发展中的作用。


农田耕者


说句废话,当然是各有利弊。不过民间种田经验和农业科技技术还是有区别的。不然我们袁隆平爷爷发明的杂交水稻,为啥广大农民种植水稻几千年也没有搞出来呢?不过又回过头来,农民根据自家耕地的土质状况,或者利用自己老祖宗传下来的种植方法,可能同一品种的农作物生长更好。


农民种植经验好的原因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我国的农业都是呈现小民经济,并比不上国外的大型集约化现代科技农业。所以自家把自家土地照顾好就行了,能用草木灰、农家肥替代化肥成本也是可行的。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种植土豆,家里会把最小个的土豆留种,然后对于大个的土豆都还要用刀切开。当然种植出来的土豆也是大个的。相反用化肥太多的土地越来越贫瘠,越来越难种出好庄稼。


专家所讲知识好的原因

我记得奶奶说过在以前她们漫山遍野开垦荒地,种植玉米,也不远距离,不辞辛苦,施用农家肥,但是收成确极差。因为那个时候市场上没有专门的农作物种子,大家都是利用自家的老品种玉米,这种的玉米出苗不整齐,长势差,结实率低。毫不夸张的说,以前她们种植的五亩玉米地的产量没有现在一亩玉米地的产量高。当然还包括我们化肥的推广,我妈妈说,在化肥刚出现在市场的时候,有很多农民不愿意用化肥,觉得自家农用肥免费的,化肥还要收钱。但是还是有愿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人试验效果好,种植施用化肥才逐渐推广开来。


所以综上所述的意思就是,我们在种植过程中,一方面利用自己现有资源或者独家种植方法能让农作物长势更好,然后还要采用专家意见,结合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这样我们既能降低成本,又能保证产量。


畜禽养殖学堂


老农民的种植经验好呢?还是一些专家说的知识好呢?

根据题主的描述,有些有经验的老农将牲畜粪尿混在草木灰之中涵制之后,用于红薯的底肥,使得红薯又大又多而且表面光滑红润,没有虫子咬了的毛病。

我认为此事应该是属实,虽然专家说草木灰是碱性物质,和农家肥混合会发生酸碱反应而使得农家肥肥效大减。但是这两种肥料混合后,农家肥却可以借助草木灰的杀菌、杀虫能力使得农家肥中的有害细菌全部消亡。农家肥有可能肥效大大下降,但应该不至于没有肥效吧。

假如没有肥效,那么为什么红薯会又大又多呢?至于红薯表面光滑红润没有虫子咬了的痕迹,那是因为草木灰具有杀虫、杀菌的能力,这样使得红薯畦里不可能再存在着病虫害的威胁了。

草木灰这种看似一无是处的东西,其实拥有着植物生长的全天候养分。更为神奇的是它有像“烧碱”一样的药用价值,不但可以杀菌,而且还可以杀虫。前人常常用2%、3%左右的草木灰渗出液喷雾农作物,可以杀死蚜虫、红蜘蛛、梨虱等害虫。还可以防治植物立枯病、炭疽病、根腐病、白粉病等等。


至于题主问及到底是老农的做法对呢?还是专家所说的对呢?这个我认为两种各有千秋,专家们满腹经纶,善于使用理论上来分析和说明问题,但是他们缺乏实地操作的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之时有时候会成为赵括一类的“纸上谈兵”之说。

但是如果完全抛开专家们的意见,连一些基本物质的酸碱都搞不懂,胡乱滥用、混用,那也会谬误连连、漏洞百出,有时候甚至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的情况出现。

基本理论也是非常重要的,马谡熟读兵书,诸葛亮由于军务冗繁,一些兵法上的理论有时候也会一时想不起来,于是统兵开战之时,还不是经常询问马谡?马谡空有一肚子的兵法缺乏实战经验,守街亭却来个守在缺水的山上,说什么“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结果被司马懿放了一把火烧了个惨败。

总之我认为应该尊重专家的意见,但是来自老农的实践经验也是很宝贵的,如果两种意见产生矛盾之时,采取正确的方法实施才是上策。


问题回答完毕敬请赐评!谢谢!


四季养生密码苑


老农民种植的实践经验好,是长期以来一点一滴积累的,它包裹,好经验和坏教训。一些专家说的知识好,所谓专家就是某种领城内有较多的好经验总结,是写在书本上留给人的看的,使后人少走弯路。比如现在的种植大户,种几百亩地,每种作物的轮作套种,从耕地种子,化肥农药用人,都是建立在科学种地基础上,有计划有规模有模式,有专家团队,这样才能保证农业大丰收。老农民种植的实践经验好,它有好经验有坏经验。比如我们种香菇,刚开始是照本子上说的,人们对种香菇迷茫,是政府专门派技术人员来指导,没钱的给帮代款,每家都种二三千袋还是手割袋,一年后菇农有收入了,第二年种的人自然多了,不巧的是种装时连阴雨天,接种后因通风不好,坏袋很多,那自然收入少了。人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哪来的成功。不过香菇种植有20个年头了,农户确定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现在有的种十来万袋都不是问题。所以说经验是一点一滴积累的,不论好坏经验都要认真对侍,取长补短,加以利用。


大妮种植


理论知识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种田需要科学知识,也很需要专家的亲临指导。两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并存,缺一不可。试举一例:"测土施肥″。没有通过技术监测,不知道土壤中含有什么元素,对农作物滥用化肥,造成资源浪费,这就显示出知识的重要性。


林林生态果园


你问得好,这也是许多人关心的话题。但是我们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种田经验,什么是农业技术。

农业都是从刀耕火种起步的,久而久之就有了经验,一些农业技术也固化下来,正是这些技术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农业基础,这是不争的事实。

一个种地的,一个搞农业技术的,孰轻孰重? 应该辩证地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我国,正是大量农业技术的进步,才催生了我国农业的进步高速发展,才保证了14亿人的粮食安全。

总之,好地没人种不行,好技术没人用同样不行。相对于经验来说,因循守旧是错的,在你的经验中加上现代农业技术的成分,还愁地不打粮吗? 眼下,农技体制机制正在改革的风口浪尖上,作为农技人员,你的用武之地将更加广阔,只要你有真才实学,不是靠关系走后门弄得事业编,你就永远不会失业。



泉东铄语


我觉得都非常重要,农民种植的经验是靠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专家说的也非常科学。我觉得两者结合种植的话,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也可以增加种植的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