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逃到烏江邊,本來有機會到江東,他為什麼放棄?真到了江東能否東山再起?

山城八牛


十分有幸回答這個問題,以下觀點也屬本人一點愚見,如有不對請大家多多指點。

項羽,乃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幾大軍事家之一,鉅鹿之戰,彭城之戰都是非常出名的以少勝多戰役,論單挑作戰更是不用多說。那為什麼他就不願意捲土重來了?

第一:

項羽深得江東父老之心,也是在他們支持下一步一步走到這個位置上的,他帶領江東子弟也基本死傷殆盡,就如同電視劇所說一樣無顏見江東父老。

第二:

根據史料記載,項羽虞姬感情十分的要好,夫人的死去對他的打擊很大

當然這也只是我的一點猜測,假如項羽回到了江東,真的就會東山再起嗎?我還記得一句詩。“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其實我認為不然,以當時的情況項羽回到了江東,江東父老也都陷入兒孫戰死的悲傷之中,項羽也在戰敗和夫人離世的傷感中,此時劉邦大軍討伐江東,敢問怎麼抵擋?還不是死路一條

所以我覺得即使項羽回到江東也大勢已去,無力迴天。





玳玖


我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絕對應該36計走為上計,先跑到江東去。然後項羽在江東徐圖發展,完全有機會捲土重來。

我先談為什麼項羽不肯去江東。李清照曾經做過詩"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當然我這裡引用的"思"是"思考"的"思",我思考了一下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原因,不外乎就是無顏見江東父老,他當時帶八千江東子弟,東征西討,何等英豪,何等威風,但現在灰溜溜地跑回去,他真的是臉面上掛不住,所以這是其一。其二,在當時的烏江邊上,虞姬先於項羽而死,給項羽莫大的打擊,項羽當時正在悲痛之中,所以他看什麼東西都是負面的。一個人在遭受重大打擊的時候,往往會悲痛萬分,做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看什麼東西都是負面的,灰濛濛的天都往往像是塌了似的。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是我們在千載之下百代之後,不禁要問,如果項羽真的過了江東,難道就不會有機會逆轉嗎?我認為是完全可以逆轉的。首先江東地區是項羽的大本營,是項羽的老基地,項羽有深厚的民意基礎,跟隨項羽最早的八千江東子弟就完全是來自於江東地區,所以說項羽只要回到江東地區,江東地區的父老鄉親,必定還是會鼎力相助的。

再者說,江東地區雖然是落後貧窮地區,經濟欠發達,但是當時我黨的紅軍所在的井岡山不也是落後發達地區嗎?我黨所在的延安地區不也是落後發達地區嗎?我們中國共產黨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如星星之火燎原全中國,這又怎麼解釋呢?所以說經濟欠發達落後地區這都是次要原因,關鍵是你能不能很好的掌握人心,江東地區的父老鄉親如果鼎力支持項羽,項羽在好好的總結失敗的教訓,然後厲兵秣馬徐圖發展,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後面路死誰手還真未可知也。



穩健獲利


他放棄的原因是江東的大部分地區已經被他自己親封的九江王英布所征服,並且已經倒向了劉邦陣營。他即使到了江東面對的也不是楚國的江東父老而是磨刀霍霍的英布士兵。他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放棄了生的可能。

第一,張良在垓下項羽被圍時提出用四面楚歌的方式瓦解項羽的軍心。這一方案也備受後人的稱道,可是回過頭來正如項羽的疑問““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為何劉邦的軍中有如此多的楚人。劉邦和一眾沛縣元老雖然是楚國出身,但是此時的部隊還是主要以關中軍隊和韓信的齊軍為主,這些楚地的人來自何處?答案就是這是由九江王英布帶來的楚國士兵。據《漢書》記載:“漢五年,布使人入九江,得數縣。六年,布與劉賈入九江,誘大司馬周殷,周殷反楚,遂舉九江兵與漢擊楚,破之垓下。”當時圍困項羽的軍隊不僅有九江王還有原本的楚國大司馬周殷,楚國大部分已經落入了劉邦手中,項羽即使逃到江東也沒有用,只有被擒或者戰死兩條路。

第二,楚國在當時的已經是奄奄一息,根本沒有力量接納項羽。楚國在秦末戰爭中受傷最重,而且沒有得到很好的修復。項羽稱霸後,本來可以休養生息,可是項羽卻是窮兵黷武,楚國沒有一絲喘息之機。國家的根本已經被掏空,項羽在鴻溝與劉邦暫時媾和的原因就在於後方糧草不濟,軍心國情已經大亂。所以,即使項羽回到封地也沒有辦法再度組織力量自衛,更遑論反擊,因此他才選了自刎。


經典守望者


項羽是秦末的一代梟雄,以少勝多,以柔克剛的戰例不少,可後來由於驕傲自大,給了劉邦可乘之機,雖然在彭城之戰中大敗漢軍,可終究敵不過漢軍的人海戰術和後勤保障,一路被劉邦追趕到烏江邊,他這時完全可以渡過烏江,退回自己的老家江東,再與劉邦拼死一戰,可這位英雄卻選擇了自刎,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項羽早年隨項梁帶著八千子弟兵在江東起義,江東是他的起點,這八千子弟兵裡,肯定有他的親朋好友,如果此時項羽回到江東,所有人一定都會沉浸在骨肉離散的悲痛中。而且,劉邦一直都在大肆追捕項羽,待他回到江東後,一定會為江東父老帶來滅頂之災,項羽此時已心中有愧,他實在不想再連累江東父老了。

二.即使項羽回到江東,他真能東山在起嗎?

江東地區屬於吳越之地,當時人口稀少,經濟薄弱,遠不能與關中地區相比,這裡在西晉末年的“衣冠南渡”後才逐漸富裕,這時的項羽無兵無將,江東各家大多都家破人亡、紛紛處在悲痛欲絕的心情中,這樣的形勢,項羽怎能抵抗劉邦的幾十萬大軍?即使他有再多的才能,也無法挽救這大勢已去的情形了。

三.項羽不敢面對失敗

項羽的軍途生涯中、幾乎毫無敗績,可一旦失敗,自己就承受不住這些壓力,就像有些尖子生,一旦成績下滑,不但不去反思自己的問題,反而覺得丟了顏面,從此開始自卑,一錯再錯,延誤終生。項羽就是這樣一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他不敢面對失敗,所以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他有看見秦始皇時說彼能取而代之的信心,卻沒有面對失敗的勇氣。

項羽講義氣、會統兵、有魄力,勇武過人,但他要面子、目光短淺、有勇無謀。這樣的人,只適合做韓信這樣的大將軍,而不是統一天下的國君。


盛京土著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你的這個問題其實是對項羽人格特性的分析,據史書記載,項羽的性格有6大特點:自信、果斷大膽、有主見、坦率、缺乏耐心、重情重義;我認為項羽最終放棄回江東而選擇自殺是因為他的兩個人格特點:自信和缺乏耐心,自信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品質,但是項羽的自信中存在著自大,當自信達到一定的程度控制不好很可能變為自大,自大的人是不允許失敗的,失敗對他來說無法接受;再說說缺少耐心這個特點,這個也是非常關鍵的,幾次失敗後如果耐心不足很可能自暴自棄,項羽就是這樣的人格寫照,所以,我認為這個兩個人格特點決定了他最終的生命走向。

(影視劇飾項羽兵敗)

第二個問題,如果不死項羽會不會東山再起, 按我的分析應該不會,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項羽沒有帝王心,他分封十八路諸侯充分暴露了這一點,哪有在大局未定之前就急忙分封的呢,只能說他只有將才之命;其次,項羽不得人心,其實作為一個君主,不僅僅能打仗,而且要會籠絡人心,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會搞關係,項羽在分封諸侯時得罪了不少人,而且恃才傲物,留不住人才,這也是他只有將才命沒有君主命的主要原因。所以從這些方面來看,項羽如果不死再回到江東,可能也只能苟延殘喘一段時間,最終還是會被劉邦所滅。

(影視劇飾劉邦)


以圖觀史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出自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渡江,回到江東,重整旗鼓。項羽為了無愧於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託,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以死相報。


用戶50551280846


感謝你的提問。

楚漢之爭是決定最後江山歸屬的最重要的一場戰爭,從公元前206年開始到公元前202年結束,持續時間達4年之久,戰爭也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以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戰爭之一。戰爭結束之後,換來了中國封建社會一個長達四百多年的王朝,劉氏漢朝。

在歷史小說和傳說中,大家都對項羽的印象要比劉邦好。究其原因,還在於大眾對於英雄的嚮往,更願意相信英雄最後應該獲勝,但,最後結果卻並非預料的那樣。

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寫了一首讚頌項羽的詩:

夏日絕句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認為項羽無論是生還是死,都是英雄。而且對他,最後自刎烏江感到遺憾。如果能活著,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同樣的,大詩人杜牧也對項羽捲土重來,有很大的期待。

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認為項羽過於好面子,覺得自己打敗了了羞恥,羞於過江,最後才選擇了死。可歷史就是這樣,不是我們期待它往哪個方向發展,它就會順從我們的意願的。更何況,同樣的歷史事件,在後人看來,意見也是不一致的。王安石就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疊題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直接說出問題的關鍵點。頻繁的戰爭,已經讓人民飽受其苦,人們對於戰爭的憎惡已經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即便,江東人才濟濟,並非都心甘情願跟著項羽再去捲入無休止的戰爭。

我更傾向於王安石的說法。同時,在劉邦和項羽的權利爭奪中,我更傾向的是劉邦的方式。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事上,發揮他最大的才幹。這也是劉邦手下文臣武將要多餘項羽的主要原因。同時,項羽的失敗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於項羽的剛愎自用和殘暴不仁。史書上有記載,項羽起兵時,身邊也是有人追隨的。亞父范增就是他最大的謀士,給他提出了很多有建設性的意見,著名的鴻門宴就是范增提出的,如果當時項羽能夠聽從范增之言,殺掉劉邦,歷史很可能就會改寫,但,最後項羽卻放走了劉邦。因為自己的剛愎自用,包括後來成為項羽最大障礙的韓信原本是慕名投奔項羽,卻未得重用,最後選擇了劉邦。與此同時,項羽的殘暴也是失敗的原因之一,《史記.項羽本紀》中共記載了項羽起義軍的六次大屠殺,這種殘暴的行為是百姓深惡痛絕的,也是最害怕的。反觀劉邦,入咸陽約法三章,得民心,獎罰分明,部下賣力,能忍常人不能忍,韓信讓其封王,也能在當時的條件下隱藏自己的憤怒,最後韓信成了劉邦勝利的重要因素。所以對比劉邦和項羽,不管是從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方面,還是在對局勢的把握和民心方面,項羽都沒有勝出。失敗也是必然的。


崔海新


先下結論:不是項羽不想渡江,是壓根沒有江可以下。當時項羽被圍在垓下,離烏江還有很遠,烏江自刎縱是可歌可泣,但是隻能說是美好傳說。

至於司馬遷在史記中寫了一句,祥看下面分析。我想太史公也不想駁了這已經流傳了百年的傳說,姑且提一句,反正“欲渡”而已,畢竟我在家中按著鍵盤,我等會想去坐船過長江,我想想不行嗎。


《史記》有關項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項羽本紀》中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兩句涉及烏江,當另作分析外。

其餘無一處寫到項羽烏江自刎。相反,卻是明確說“身死東城”,“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嬰以御史大夫受昭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破籍東城”,“擊斬項羽”,“共斬項羽”,“從灌嬰共斬項羽”,“以都尉斬項羽”,“追籍至東城”等等,因為他們都是從灌嬰追殺項羽於東城的,所以有的只簡略地說“共斬項羽”,其地點當然都是在東城。

由此可見,《史記》裡確實不存在烏江自刎之說。相反,卻都是用論斷式的語言說:“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司馬遷這樣斬釘截鐵的斷語,以後的班固、司馬光、袁樞等都沒有異詞,這難道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   

《項羽本紀》“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一段文字將作如何解釋呢?

《項羽本紀》的這句話,是意向性的話,是想東渡烏江,而不是已經到了烏江。

一個“欲”字,充分說明了它的意向性和它的未遂性,這是一。

其次是“東渡”這個詞,既具有方向性,又有距離感。“東”字表明烏江在東城的東面,而且含有一定的距離(據安徽省交通部門提供的資料,東城離烏江還有二百四十華里)。如果說項羽已經到了烏江渡口,而且渡船已在等待,項羽是站在烏江岸邊,那就不是“欲東渡”的問題,而是立刻上渡船的問題了。否則他突然到烏江來幹什麼呢?難道還要想想要不要渡烏江嗎?正是因為他還在東城,離烏江還遠,所以說這句是既有方向性又有距離感並且是意向性的話。

我們分析問題,千萬不能把項羽所處的地理位置弄模糊了,更不能把這句話的實在語意弄錯了。項羽此時是在東城,這一點必須明確記住。項羽是“欲”(想要)東渡,實際上還沒有離開東城。因為一個“欲”字,不可能把項羽一下就轉到了二百四十華里外的烏江。

《史記》裡無論是《項羽本紀》、《高祖本紀》、《樊酈滕灌列傳》等等,確是無一字說到項羽烏江自刎,相反倒是明確說“身死東城”,其他有關的文字,也與此完全相同,絕無異詞。


歷史山河圖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這是某某詩人的看法。

餘則以為~

項羽蓋世英雄,

自然知道天下大勢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的道理。當時天下,久經戰事,人心思定,此為天下大勢不可違!

再則凡成大事者,必須有相幫之人,范增已死,良將倶亡,天時不再,人心亦無,項羽一世英雄豈能做喪家之犬?大丈夫不為苟活,有死而已!


武漢知音號


幾十萬大軍剩下幾十個,無顏見江東父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