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北果敢的生活

2015年2月9日,緬甸北部地區爆發果敢同盟軍與緬政府軍的“二九戰爭”,一個月之內,10萬果敢華裔難民湧入中國;雲南臨滄地方政府搭建了7個難民營,果敢難民一半在中國雲南地方政府搭建的難民營內,一半零零星星分散在中緬邊境中方一側。

緬北果敢的生活

麥地河是中國鎮康縣和緬甸果敢邊境線的界河,果敢戰事爆發後大水塘、芒羅、南郭、小蚌塘等數十個村寨的果敢華裔百姓幾乎全部湧入麥地河中國一側避難。

剛開始,難民都被安排到中方一側的鎮康縣麥地河難民安置點,後來,由於中方一側難民營人滿為患,一部分就只能在果方一側住下;中方一側的由中國政府提供人道援助,而果方一側靠果敢志願者以及外界援助維持生活;有點經濟實力及在雲南有親戚的難民,一般都不會待在中方設的安置點內,要麼自租房間,要麼投靠親戚。

與中國官方安置點比起來,散落在中緬邊境山區地帶的難民生活條件更艱難一些;在離南傘鎮約兩個小時車程的麥地河,果敢難民湧入麥地河邊山谷,難民們用竹子、樹枝和草搭起簡易庇護所

緬北果敢的生活

2016年初,雲南地方政府陸續拆除難民營,難民一部分在緬佔區白所成政府用盡手段後被逼返回果敢,一部分遷移到佤邦和猛拉,一部分散落到中緬邊境一帶;至2017年初,難民總數下降為3萬人;截止2018年8月,仍有1萬多名果敢難民滯留在中緬邊境中方一側。至今,“二九戰爭”已經過去三年時間,1萬多難民生存狀態如何呢?

緬北果敢的生活

圖中國境內的果敢難民營

這1萬多難民中的一部分人是同盟軍的家屬,由於此原因,他們不敢回家;另一部份人在果敢老家的房屋耕地被緬軍霸佔,原因是緬軍為防堵同盟軍,在中緬邊境劃出一長條約700平方公里的“隔離帶”,在“隔離帶”埋設大量地雷,人員無法居住。

緬北果敢的生活

由於難民營被撤銷,中國境內的果敢難民只好自己解決棲身之處,他們一部份人在中國有親戚,可寄住親戚家中;而沒有親戚的則在靠近邊境的荒山上搭建個簡易窩棚棲身。

69歲的果敢難民楊順開是原果敢土司楊振材的遠房親戚,家住果敢“猴子洞”村,距邊境線2公里;2015年3月11日猴子洞村響起槍炮聲,楊順開看見炮彈炸起寨子裡煙塵滾滾,便攜家人與村民們一起逃到中國雲南臨滄耿馬縣的大水桑樹村。

對於要不要接受緬甸邊民?大水桑樹村中共黨支部事先開了一個會,討論結果是全部接受。村黨支部書記事後對記者說:“從感情上說不能不接受,村裡幾戶人家都娶了果敢的婆娘,兩邊都是親戚,不接受就要罵翻天。”

緬北果敢的生活


緬北果敢的生活

中國境內果敢難民兒童

中國大水桑樹村與果敢猴子洞村相連,兩邊村民語言相通、習俗相同、人種相同,平日裡你來我往,相互通婚,根本不需要什麼過境簽證;兩地之間只有幾塊界碑,並無“三八線”那樣的鐵網,跨過界碑,3分鐘就到了親家屋門口;兩邊村民沒有“中國人或緬甸人”的概念,彼此視為一家,唯一的區別只是一張身份證而已。

2月10日,中國大水桑樹村一下子湧進了900多果敢邊民,是本村村民4倍;首先,住處成了問題,有親戚的住親戚家,沒親戚的住村委會和黨支部辦公室;楊順開在中國沒有親戚,一家人就在黨支部會議室裡住下了;但黨支部只有幾間小房,住不下全部難民,這時,政府運來了帳篷,總算把果敢邊民住處解決了。

3月13日緬軍戰機進入中國領空,在大水桑樹村上空扔下炸彈,造成5死8傷,楊順開被炸傷,是傷者中唯一的緬甸邊民,遂住入中國醫院免費治療。

緬北果敢的生活

雲南力帆時駿集團送去救濟物資

緬北果敢的生活

上海滬申護生佛教慈善總會大米

2015年5月22日, 江蘇企業家陳光標率公司員工開著幾輛貨車來到南傘,向難民捐助75萬元食品,並親自動手卸車幹活;

緬北果敢的生活


緬北果敢的生活

此次對果敢難民的救助,中國民間慈善組織及中產階級成了主要支援力量;大量民間組織成立起來,募集資金送給難民,同時徵集大量衣物;一般國內城市家庭每年春節都有一些舊衣物要處理,於是,這些衣物被中國民間志願者收集起來,裝車運送給果敢難民;由於送來的衣物太多,難民們三年來無人自己買過衣服。

那麼,己經不愁穿衣和棲身的難民們又靠什麼生活呢?

生活在邊境線一帶的果敢難民大都以給中國邊民打工為生,砍甘蔗、割橡膠、蓋房子、耕地、收割;以砍甘蔗為主,每砍一捆甘蔗可以賺到1.5元,熟練者一天可以砍30捆左右,一天能賺五六十塊錢,比起在果敢時的收入只多不少。

有一些手藝和本事的難民不願意砍甘蔗,則進入雲南臨滄或昆明受傭於企業老闆,薪酬自然比砍甘蔗高得多;由於一張華人面孔和一口中國話,走在昆明的大街上,誰知道他們是緬甸人?至於入職企業所需要的中囯身份證,花50元買一個就行了。對於果敢人的“假中國身份證”,企業老闆、居委會大媽和警察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手足同胞嘛,為什麼要為難他們?這是雲南一般民眾的潛規則。

中緬邊境雲南臨滄地方政府對待果敢難民態度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區域:南部的耿馬縣對待果敢難民冷漠而敵視,北部的鎮康縣對待果敢難民友善而扶助。

2016年3月4日中午12點,安置在臨滄市耿馬縣中方一側的果敢難民營,被耿馬縣中方工作人員強制撤銷,並要求在中方一側的果敢難民必須在3天之內遷移回果敢境內,因果敢戰事尚未平息,返鄉面臨著諸多風險,難民無人願意回家。

緬北果敢的生活


緬北果敢的生活

2016年5月12日果敢難民在中緬邊境被強拆的避難屋

2016年5月12日,雲南臨滄市委書記李小平下令對在中緬邊境110至119界樁的果敢難民進行驅逐,在難民們因無處可去而不肯離開的情況下,政府官員採取恐嚇、強拆、火燒難民房等方式逼迫難民們最終離開。

2017年4月5日,雲南耿馬縣孟定鎮開始大量驅逐尖山村地帶果敢難民,當地民兵逐戶通知難民,要求他們在4月15號前必須離開尖山村;至於去哪裡,難民們被告之:“愛去哪兒去哪兒”。

2017年5月18日,耿馬縣孟定鎮武警、邊防派出所、緝毒大隊,民兵大隊等部門將尖山村地帶棲身的果敢難民強制送往果敢緬軍佔領區,由果敢白所成偽政府派人接收,一時間大人哭孩子叫。

2008年,果敢人民為四川省汶川地震災民捐款111萬元,捐款人正是如今這些被驅趕的難民。那麼,受驅逐的果敢難民們最終到哪裡去呢?一部分果敢難民被迫遷回果敢緬佔區,一部分遷到佤邦,一部分遷到北部雲南鎮康縣;而鎮康縣地方政府對難民基本上採取一種接受和資助的態度。

截至2018年6月,中國境內果敢難民的“吃、穿、住”基本上已不是問題,迄今未出現難民乞討現象,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孩子入學問題;二九果敢戰事爆發後,果敢學校幾乎全部停課;戰事稍事停頓後,果敢緬佔區學校逐漸復課,而外逃難民兒童則全部失學。

難民失學兒童可分為四類:家庭條件好的可送到雲南中國學校入讀;入讀中國內地誌願者開辦的邊境“難民學校”;回到果敢緬佔區學校入讀;什麼辦法也沒有,孩子乾脆不讀書。那麼,如果回到緬佔區學校讀書又會怎樣呢?

2009年果敢“八八事件”後,緬甸軍政府在果敢強制推行緬文教育,強迫緬文教育甚至擴展到幼兒園;2016年5月30日,果敢緬佔區“緬文幼兒教師培訓班”在老街市第二中學開班,184名學員參加此次培訓;緬軍老街軍分區司令佐佐乃強調“果敢人應從小普及緬文教育,從娃娃抓起”;果敢緬佔區偽政權的“果敢電視臺”每天有一個“緬語10分鐘”節目,強迫漢族百姓學習緬語。

2016年10月,果敢緬佔區中小學數學、英語全部改用緬語授課;在緬軍佐佐乃授意下,果敢緬佔區政府分批派遣大量中學生到曼德勒學習緬語。

緬北果敢的生活


緬佔區果敢電視臺:緬語10分鐘

緬北果敢的生活

2015年“二九”戰事後,大陸民間組織“華夏互助會”模仿抗戰時期“西南聯大”方式,由香港、深圳、廣州、北京四方民間力量在尚未被緬軍佔領的果敢紅巖及雲南耿馬創辦數所難民小學,將果敢失學兒童集中起來統一教學,教材全部採用中國大陸小學課本。

緬北果敢的生活

果敢難民學校兒童

緬北果敢的生活

領取香港捐助的學習用品

緬北果敢的生活

深圳“華助會”捐助的書包

緬北果敢的生活

廣州人民捐贈的新書包

緬北果敢的生活

深圳人民捐贈的新校服

緬北果敢的生活

果敢難民小學支教老師

2016年12月1日,雲南省耿馬縣孟定鎮政府派人來到中緬邊境的果敢難民小學“果華第一小學”,欲拆毀該學校,學校共有183名果敢難民學生。

從中國江西來的支教老師郭倫鋒上前對拆遷隊帶隊的警官說,“警官先生請稍等,我是這所學校的校長,今天還有最後一堂課,等我們上完之後你們再拆可以嗎?”

警官示意手下人停手,十幾個壯漢持鐵錘、斧子虎視眈眈地站在教室外面喘著粗氣。

郭倫鋒老師走上講臺孩子們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上最後一堂課,今天講曹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緬北果敢的生活

郭倫鋒老師的“最後一課”

緬北果敢的生活


緬北果敢的生活

郭倫鋒老師露天佈置最後一次作業

此情此景,令人想起法國短篇小說《最後一課》,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普魯士佔領法國阿爾薩斯,佔領軍命令學校禁教法語改教德語,阿爾薩斯一所學校的法國師生流著眼淚上最後一堂法語課。

緬北果敢的生活

難民學校被摧毀

緬北果敢的生活

孩子們在瓦板上寫作業

郭老師的“最後一課”上完了,警官高喊,“動手!”十多名打手一擁而上,在百名果敢邊民及學童注視下,學校的篷布屋頂被掀翻撕爛,課桌椅被扔在戶外,黑板被踩踏,竹篾牆被推倒,蓬架支柱被拔起,蓬頂棟樑轟然倒塌。

緬北果敢的生活


緬北果敢的生活

最後一期黑板報:《我的中國心》

緬北果敢的生活

黑板《七步詩》

緬北果敢的生活


緬北果敢的生活

被拆掉學校的果敢孩子

“果華第一小學”被拆毀之後,孩子們轉移到“果華第二小學”上課,於是,“果華第二小學”的厄運也接踵而來。

2017年3月31日,雲南耿馬縣孟定鎮政府辦公室給邊境中方一側的果敢難民“果華第二小學”校長郭倫鋒下達命令,集中教學的“果華第二小學”改為8個“華文補習班”分散教學,每個“華文補習班”不超過15人,限三天之內學校所有課桌必須搬到各家庭“華文補習班”,否則動用警力採取強制措施。

2018年3月,中國境內的果敢難民兒童學校已經依上峰指令全部關閉,雲南耿馬縣學校拒不接受果敢難民兒童入學,鎮康縣則予以接受,鎮康縣內又以猛捧鎮學校對果敢兒童最為友善,幾乎是無任何條件予以接納,並給予一定生活照顧。

2016年11月22日,中國駐緬甸大使館援建的“中緬友誼學校”正式啟用,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參贊朱繼思出席了揭牌移交儀式,朱參贊代表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向“中緬友誼學校”捐贈了1400萬緬幣獎學金,並表示中國每年將為緬援建10所學校。中國使館設立了 “中緬友好獎學金”項目,為家庭困難的緬甸學生提供助學金。

緬北果敢的生活


緬北果敢的生活

2016年中國援建緬甸的“中緬友誼學校”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13億中國人不禁要問:在強拆同胞學校和扶助異族教育的荒唐行為背後,是一種什麼樣的價值觀在起作用?這一切的基本價值取向是什麼?

大凡國家責任分為兩種:

一為政治責任,是指一國之政府為維持社會秩序、國家發展及公共安全所承擔的管理責任。它包括制定國家戰略、推動經濟成長、維護社會秩序、促進國民教育、處理重大危機、保障國防安全等,政治責任的背後是“利”與“實”,它象是一個公司總經理所要承擔的責任。

二為道德責任,是指一國之政府為實現人類文明價值、公平正義及社會文明所承擔的道義責任。它包括保障公民人權、保護私有財產、扶助弱勢群體、保障言論自由、發展慈善事業、救助海外同胞等,道德責任的背後是“義”與“虛 ”,它象是一個教堂神父所要承擔的責任。

對於國家的政治責任容易理解;而對於國家的道德責任,即便是現代民主國家也並非人人都理解,而非民主國家官員及民眾就更不易理解;而對中國而言,對同宗同族的果敢難民的態度,就是“道德責任”的最佳試金石。

以色列法律規定:全世界猶太血統者,雙腳踏上以色列國土即自動獲得以色列國籍;前西德法律規定:凡東德人,雙腳踏上西德國土即自動獲得西德國籍;韓國法律規定:凡北韓人,雙腳踏上韓國國土即自動獲得韓國國籍。

中國法律或許無法規定“凡雙腳踏上中國國土的全球華人即自動獲得中國國籍”,但是,對於在邊境上搭建臨時棲身窩棚的同宗同族的果敢難民,總可以做到不驅趕吧?對於華人兒童邊境難民學校,總可以做到不拆毀吧?向“異族學校”捐贈的1400萬緬幣及為異族援建的10所學校的資金,總可以從中抽取20%給邊境上的“同族學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