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最大的失誤是什麼?

鵬友程


崇禎皇帝是大明的亡國之君,卻又是一個真正節儉和勤政的皇帝。歷史學家和愛好者們對崇禎皇帝在位十幾年的得失做了海量的分析和總結,對他的失誤也是眾說紛紜。最主要的有一下幾種:

1. 不該裁撤驛站,讓李自成失業。

2. 不該任用孫承宗,在遼東大修堡壘,耗費了寶貴的財力。

3. 不該殺袁崇煥,自毀長城,等等。

筆者認為這都不是他最大的失誤,因為這都是戰術層面的問題,明朝政治的根基已經糜爛,北方殘破,局勢已經沒有扭轉的可能。即便沒有上述情況出現,在內憂外患的雙重打擊下,北京還是保不住。

崇禎最大的失誤在戰略,是沒有審時度勢,堅決拋棄殘破的北方几省,把西北和中原的饑民丟給對手。遷都南京,仿效南宋,依託長江天險,鞏固江淮半壁。有崇禎這個執政十幾年的正統皇帝在,就不會有北京淪陷、崇禎身死之後的江山無主的局面。也不會再有福王vs璐王擁立之爭,馬世英亂政和左良玉”清君側”等嚴重的內耗行為發生。

在江南穩定局勢之後,在想辦法詔安退往湖廣的大順和大西軍餘部。依託相對富庶的南方,練兵備戰,和清軍長期對峙。我不相信餓殍遍地的北方數省能支撐清軍在關內的長期佔領和征戰,沒有海量的江淮和湖廣的糧食供給,多爾袞的鐵騎在北方只能吃人肉。


告別有情天


在崇禎剛繼位的時候,他就剷除了魏忠賢的勢力,使得大家對他抱有希望。可是慢慢的,他的無能、暴戾、偏執等缺點都慢慢顯露了出來。他使出了一系列的昏招,失誤頻頻。

在這些錯誤中,從還想挽救明朝江山的這一方面來說,他最大的失誤就是殺了陳新甲。這一舉動,他既斷了明朝的生路,又徹底讓他失去了群臣之心,成了一個確確實實的獨夫民賊。

陳新甲是當時難得的能做事的人才,他敢作敢為,比起那些尸位素餐的大臣強百倍。當時兵部被大家視為危途,但陳新甲卻敢勇挑重擔,承擔起兵部的重任。

在當時的明朝,面臨最大的戰略難題就是被迫要兩面作戰。明朝對外要面對滿清,對內又要鎮壓農民軍。而明朝實力不足,不能同時應付兩個戰線的作戰。

所以,當對農民軍佔上風的時候,滿清發動攻勢無法抵擋。當抵擋滿清時,農民軍死灰復燃,縱橫中原。這使得明朝的那點兵力左支右絀,疲於奔命。

在這種情況下,集中優勢兵力解決一方,然後再解決另一方是為上策。明朝對農民軍是沒有商量的餘地,那麼就只能從滿清皇太極一方下手了。

皇太極當時並沒有入主中原的打算。他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來一步步壯大自己的力量。同時,戰爭的壓力也給滿清造成極大的危害。

由於明朝的經濟封鎖,滿清的生活水平低下,社會矛盾難以調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皇太極侵略了朝鮮。但是雖然降服了朝鮮,可所得的物資杯水車薪,根本無法解決滿清的需要。因此,為了穩定滿清的統治,皇太極有和崇禎議和的意願。

崇禎將議和的任務交給了陳新甲。經過雙方的協商,皇太極做出了巨大的讓步,雙方有了議和的希望。但是,天不佑明朝,在最後關頭,出了差錯。

陳新甲的書童把雙方議和往來的文件當成塘報交給了外人,使得天下皆知。這樣一來,輿論大譁。明朝那些言官交章飛劾,把這個議和與南宋秦檜議和相提並論。

在這個時候,崇禎不敢擔起責任,不敢承認自己知道議和的事。他拿陳新甲出氣,以擅自議和的罪名殺了陳新甲。與滿清議和當然也再無可能了。最後,明朝滅亡在滿清和農民軍的夾擊之下。

這件事,崇禎宣告了自己和明朝的死刑。首先,和議不成,明朝失去了最後一次擺脫兩面作戰的機會,再也無力挽回局勢。

危害更重的是殺了陳新甲。當時大家都知道這件事背後的主使人是崇禎。在得知議和的事情後,言官彈劾是他的責任,無可厚非。但是,崇禎卻不敢承擔責任,反過來推諉卸責,甚至殺了為他賣命的陳新甲。這樣一來,崇禎就失去了所有臣子的信任。

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議和成功的話,消息就不會洩露了嗎?到那個時候,崇禎就不會遇上彈劾了嗎?如果那時崇禎遇上彈劾就會是什麼樣的態度,難道他就不殺陳新甲了嗎?

大家都不是傻子。從這一件事上,大家看透了崇禎的醜惡的真實嘴臉。他就是讓人去給他幹髒活,在達成既定事實之後,看風色行事。如果沒有人說話就過去,如果有了麻煩,就讓那個給他辦事的人承擔責任,卸磨殺驢。明朝的大臣都不是傻子,為了大明的天下可以犧牲自己,可是這樣的犧牲是誰也不願意的。為什麼非要為了徹底自私自利的崇禎去身敗名裂,自尋死路呢?

有一句話,“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仇。”至此以後,大家再也不和崇禎合作。整個朝廷上上下下都視天下事為兒戲,等著改朝換代。崇禎再上竄下跳,也沒有人把他當回事了。到最後,連外放當官都沒有人去,崇禎只得靠抽籤決定。

到了李自成的兵鋒直指北京的時候,崇禎想要南逃南京。可是大家都以陳新甲的下場為戒,根本就不理睬崇禎的暗示。崇禎想要讓大臣出頭勸諫他遷都,可是大臣們都假裝不明白他的意思,誰都不出面。

因為大家不想象陳新甲那樣,自己出面讓崇禎逃走得了性命,可是將來崇禎把丟失北部江山的責任推到自己頭上,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為了崇禎而死,實在不值得。這是大家的統一認識。

最終,崇禎沒有跑成,吊死煤山。他痛恨天下所有人,因此乾脆毀掉這個江山。他留下所有中央機構,留下太子,使得滿清得以利用政府機構執政,南明群龍無首。這樣,明朝徹徹底底的亡國。

崇禎臨死前說自己不是亡國之君,都是被群臣所誤。可是,他的所作所為,正是表明了他就是亡國之君。如果他是個沒有主見的庸君昏君,明朝也不會滅亡那麼快。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崇禎皇帝即皇帝位後,雖勇於求治,由於其自負及沒有知人之識,在用人與決策上出現許多失誤,導致身死國亡。崇禎尤其在國內剿匪的問題上,出現的失誤是最大的。對於匪患堅決剿滅還是安撫的觀點持搖擺態度,崇禎沒有認識到,“既然由饑民成為流匪,情雖可憫,其罪不可赦。”

匪患初期,崇禎看到規模不大,說此因饑荒之極,民不聊生,可以殺而不肯殺。由於此憐憫之心氾濫,使流匪勢力一天比一天強大。導致每戰必敗。

楊鶴、陳奇瑜之時安撫

流匪勢力沒長大,因此朝廷數戰數勝,此時不趁其殲滅之,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安撫上,這不是崇禎皇帝最大的失誤嗎?

崇禎七年,總督陳奇瑜圍高迎祥、張獻忠於興安山峽中出不來,於是用李自成計策,假降,陳奇瑜果然不殺,命送回籍,渡棧道,又反叛,屠七州縣,勢力大振。第二年,十五家流匪又聚河南,進犯江北。


熊文燦庸才,再以招撫,匪患發展到不可收拾。

崇禎十一年,熊文燦督師使人招賊渠張獻忠降。獻忠聞朝廷大發兵,而恐怕再次被總兵左良玉打敗,於是就降了熊文燦。

熊文燦招撫還採取這樣的辦法:如果賊不從,就帶著金帛招之。遣使招賀一龍,而使者被殺;遣使招李萬慶,而所帶著的金帛被掠;張獻忠雖降,在榖城招納亡命徒,買馬置器,崇禎十二年張獻忠在河南榖城又再次反叛,群降賊匪一時並起。

崇禎十三年,李自成聞張獻忠又反叛,自終南山出來聚眾,當時,河南大旱,其饑民多從自成,舉人李信、牛金星也來投奔李自成。


到崇禎十五年,李自成把天下各個流派流匪除張獻忠外都兼併。李自成於崇禎十六年,帶兵渡河,掠山西,目標直奔京師。

可見崇禎出於憐憫之心,採用楊鶴、陳奇瑜、熊文燦握重兵者,皆以撫賊誤國,所恃洪承疇、盧象升一二人,又不與完成剿匪功業。崇禎自己的策略失誤造成身死國亡的後果。


刪繁就簡347


崇禎最大的失誤就是剷除了魏忠賢集團後沒有找出新的替代者制衡文官集團,使其勢力膨脹,誤國誤民。明朝崇禎皇帝可以說是明末幾位皇帝中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但是根據當時的大明朝的情況看,北有後金南有農民起義,國內連年災荒不斷,加上朝內有文官集團把持朝政,讓大明王朝更加搖搖欲墜。

一個國家的滅亡,首先亡在內,其次在外。崇禎皇帝最大的失誤就是讓文官集團做大。公元1628年,崇禎元年,崇禎皇帝剷除魏忠賢及其黨羽,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同時也讓文官集團像脫了繩的野馬更加膨脹。崇禎的一些大政方針的實施沒有以內閣首輔為首的文官集團的同意是無法實施的。

比如當李自成要打到山西時,崇禎要求把寧遠總兵吳三桂及其寧遠鐵騎調回北京勤王,保衛京師。吳三桂在寧遠主要是防衛後金政權南侵,如果吳三桂的寧遠鐵騎調回北京,就意味著放棄寧遠,在當時的內閣首輔陳妍不同意崇禎這麼做,怕將來崇禎推卸責任,用他來當丟失寧遠的替罪羊,怕被言官罵祖宗十八代。當最後同意吳三桂帶兵進京勤王時為時已晚,吳三桂在趕赴京城的路上,北京失守,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國家都亡了,再談責任就毫無意義。

崇禎皇帝最大的失誤就是讓文官集團做大做強。崇禎以為剷除了魏忠賢的閹黨集團,滿朝的文武大臣都能齊心協力拯救大明於危難。可是他想錯了,正是這他所仰仗的文官集團加速了大明王朝的滅亡。文官集團與皇帝鬥,與宦官鬥,與武將鬥,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到最後鬥別人已經沒有激情了,開始跟自己鬥,文官黨爭,齊黨,浙黨,閩黨等,各個黨派真是爭奇鬥豔,各領風騷啊,遼東女真叛亂,文官說:小小蠻夷,不足無慮,哪有文章大義重要,不管接著鬥。河南陝西農民起義?文官又說:沒文化的刁民,能成什麼大事,不管,繼續鬥。於是各地都在打仗,而文官在自己鬥自己,鬥著鬥著,把大明鬥亡國了,皇帝鬥上吊了。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錚寶瀟寶都是胖寶


崇禎作為亡國之君一生出現過太多失誤,如果說是最大的失誤我覺得崇禎皇帝做的最大的一件錯事就是殺魏忠賢,重用東林黨人士。

自己的哥哥天啟皇帝臨終之際,把他叫到床前,囑託道:你好好做,將來必定能成為一個堯舜之君。魏忠賢是個可用之才,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當時崇禎表面唯唯諾諾無不應允,可上臺不到一年就把魏忠賢閹黨勢力連根拔起,徹底剷除。魏忠賢之是非功過,史冊早有定論。他結黨營私,貪權納賄,虐殺異己,堪稱明朝一場浩劫。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這個人是個很有實幹手段,辦事能力很強的人。能夠在明朝劇烈的黨爭中克服各種阻力,排除干擾,使朝廷行政機器集中效率正常運轉。東林黨固然人品高潔,問題是除了唱高調、講大道理,互相攻擊自命清高以外,遇到具體問題時,反應速度和靈活變通的處置能力,實在差的可以。

《圍城》中,趙辛楣評價方鴻漸有一句妙語:你人很好,就是全無用處。用來形容明朝東林黨臣僚實在恰當不過。崇禎朝最不缺這樣的大臣。永遠對別人的舉措說三道四,自己卻又一籌莫展,是這種人典型特徵。特別是幾次關鍵時刻,如楊嗣昌主政時,考慮到內憂外患交織,實在難以應付,計劃先與滿清議和以爭取戰略緩衝期,集中力量剿滅內患,未嘗不是一招。然而不慎洩密,頓時朝野沸騰,君子們大義凜然表章如雪片飛來,怎麼可以跟夷狄議和,簡直丟祖宗的臉,誰提議和就是誤國大奸!

此舉直接導致先安內再攘外計劃的流產。然而君子們並沒有任何高招,明朝不得不繼續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局不能自拔。就在北京城破一個月前,崇禎見局面危險,考慮遷都南京,暫避李闖部隊兵鋒,這也不失是一個不得已的正確之舉,想當年北宋滅亡後趙構南渡,讓大宋江山又延續將近200年。然而大臣們除了不敢表態,就是唱高調錶清高,堅決反對,支持南遷的和反對南遷的吵作一團。崇禎一猶豫沒有走,硬生生坐在紫禁城等著被李闖王包了餃子。

單就這兩件事而言,崇禎臨死前寫下的“諸臣誤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崇禎此時才體會到了哥哥臨死前遺言,讓他重用魏忠賢的含義。魏忠賢千般不對萬般錯,就有一點好處,是個理政強人,敢擔當有手腕,能夠排除黨爭的紛爭干擾,讓烏鴉般聒噪的文官們閉嘴,讓朝廷機構能幹淨利落高效運轉,而不會陷入終日扯皮空發議論,屁事也辦不成的窘境。


史話論今


袁崇煥不該私自殺了皮島總兵毛文龍(現在在朝鮮境內),喪失了一支牽制的力量,導致清皇太極一路打到了北京,雖然是袁崇煥打退了清兵,但是崇禎驚魂未定,輕信了讒言和皇太極的離間計,凌遲處死了袁崇煥。

袁崇煥雖然有錯,但卻是戰功顯赫,難得的將才,這是失誤之一,還有就是一登基就收拾了閹黨魏忠賢,東林黨氾濫成災,政治平衡沒玩好。兩大敗筆,無人可用,闖王破城,崇禎自殺!


春秋風雲錄


明朝滅亡,崇禎帝舉刀砍向自己的女兒,“為何生帝王家”?自縊於煤山腳下,留下千古遺恨,讓後人為之嘆息,為之唏噓……很多歷史學家,社會智者,紛紛發表對明朝滅亡的看法,分析明朝滅亡的種種原因!

當然都有一個共性:貪腐嚴重,民不聊生,餓殍遍野,賦稅繁重,自然災害,戰爭四起等等。

以上這些確實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但這些都不足以使明朝江山滅亡這麼快!因為中國老百姓最大的特點,喜歡造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另一方面中國的老百姓也最老實,只要有點飯吃就沒有帶頭鬧事的,一旦有幾個想起事的,一動兵就鳥散,一鎮壓就息鼓,所以不到迫不得已,中國老百姓很難起來造反的。

在明朝,雖然朱家氣數已盡,大明江山出現敗象,有魏忠賢這樣奸臣,貪官把持朝政,但不管怎樣,歷代奸忠之人,也大都孝忠皇權,不敢“茅草串位”的,又加之從上到下嚴酷的管理機構,上面有錦衣衛處處監視朝中臣子們的一舉一動;下面有東廠,西廠對老百姓採取“止言禁行”的各種監管手段,稍有風吹草動,便滅火於萌芽狀態!

崇禎皇帝上位,英明果斷,大刀擴斧,一舉消滅了大貪官魏忠賢,取消了錦衣衛和東廠。這樣一來貪官們自上而下,人人自危,每個人已做鳥獸散,哪有心思再動用各種武力、精力去管束那些草民呢?

中央一級的貪奸之人能躲則躲,能逃則逃了,有的已跪投滿清而去了。尤如今天的一些貪官一樣,跑到美國帶著絕密文件,向美國人討口飯保命去了!這樣一來新掌權的東林黨等人,雖忠於皇權,但經過一場自我革命後,皇帝又多疑,更加深了各種矛盾的演生。龐大的舊的統治機器,被自己帶頭砸碎,這倒是很厲害,但要在很短的時間再建立一個新的統治機器,繼續統治人民,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一方面,崇禎皇帝,大開殺戒,除掉魏忠賢,解散多年形成的龐大的統治機構,本來中國人就一盤散沙,這樣一來更是沒有收攏之網;另一方面,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民眾不能被及時救濟安撫,雖然滅了貪官,砸掉舊機制,但民眾並沒有看到實惠,反而更增加賦稅兵役,這樣必然逼民而反,李自成振臂一呼,明朝江山,頃刻之間土崩瓦解。

貧僧認為崇禎皇帝,最大的錯誤,不會利用貪官,還錯誤地誅滅魏忠賢,解散了錦衣衛等,失去了統治民眾的強有力的機器,雖然有忠良名將,也不耽誤明朝江山提前滅亡!如果崇禎不是過快過早地殺掉魏忠賢之輩,而是進行漫漫地改革,明朝江山,絕不會這麼快滅亡!所以崇禎皇帝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殺貪官而不落好的帝王,並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

這就是為什麼歷史上好多皇帝,明明知道身邊誰是奸臣,貪官,寧可失忠良而不殺奸貪的真正原因!

有智慧的皇帝,一定會用貪官,限制忠良,該殺的時候,才殺。畢竟象李世民那樣的有道明君,容忍“魏徵直諫,再有房謀杜斷”的,在歷史上少之又少!

但歷史上昏君們,大多還是心如明鏡,誰奸貪誰廉潔,以便皇帝動刀子或留給下一代皇帝動刀子,這種皇帝之所以能使朝代堅持上百年之久,也一定是智慧昏君,並昏而不呆,所以使其皇權繁衍不息!

歷代明相智臣,想入朝為官,不可不知歷史!不然鹿死誰手?枉來人間一趟,便做岳飛也只是愚忠而已!智者之人,登廟堂之高,為天下蒼生,謀福利民;退者看雲捲雲舒,學仙成佛。

若世道皆亂,天下皆渾,做明主之君,雖贊崇禎之大戈,滅奸納忠,但聖明之君,莫效其舉,慧智之君,當緩懲奸侫,力用忠良,銳 意改革,漸殺漸止,降福於萬民,引鸞鳳於廟堂,江山久也。否則,天混而帝覆,朝滅而家亡!崇禎之訓,今人不可不慎思之!


口水雜談


崇禎皇帝在位17年,雖然勤於政務,卻也無法挽救日益腐朽的大明朝,最終落得一個自縊亡國的下場。雖受同情,卻也悲哀。或許崇禎皇帝繼位本就是一場悲劇。

從大局上看明朝的滅亡時大勢所趨,但是我們遍觀史書,從崇禎的幾次決策來看,甚至還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1. 政治經驗不足

崇禎皇帝上臺就打破了政治平衡,將權傾一時的閹黨消滅殆盡,卻也給朝野東林黨一家獨大的局面出現,以至於出現朝堂之上盡是東林黨人,政令的發出盡是要通過東林黨同意。而東林黨鬥翻了閹黨,內部又開始碾軋。高層不穩,在外統兵的將士不穩。

2. 用人不明,猜疑過重

打壓閹黨之後,大幅任用東林黨,結果發現情況沒有絲毫好轉。有對東林黨失去了信任。提拔溫體仁,後又斥退溫體仁,之後朝廷內閣換人如同走馬換燈,在崇禎直到明朝滅亡的十幾年裡,中央一直難以形成一個穩定團結的中樞,來應對國內外的大變局。

而且崇禎的性格也是刻薄寡恩,砍起人來毫不手軟,無論文武官員都是如此。祖寬在對清軍作戰不利時被砍頭,僥倖沒被砍頭的陳奇瑜直到明朝滅亡也沒有再獲得出場的機會。袁崇煥也因被崇禎猜忌所殺。後面的孫傳庭、盧象升都間接被崇禎逼死,一個戰死京城畿,一個戰死潼關。

3. 缺乏戰略眼光

不接受「攘外比先安內」的政策,倒是接受了「四正六隅」的戰略方針,通過向來百姓加餉來實現,進一步激起民怨。而最失誤在於抽調洪承濤和孫傳庭北上,急於求成,而給予李自成喘息。結果就是李自成趁機而起,最終攻入京城,覆滅明朝。北方遼東戰場也是精銳盡失,崇禎非但沒有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沒有戰略性收縮防禦,反而還逼著孫傳庭畢其功於一役,最終崇禎的最後一點家底敗光,明朝也開始進入滅亡的倒計時。

4. 帝王擔當

在當時這樣一種情況下,還是優柔掛斷,每每至事後再開始補救。松陽之戰戰敗後,密令於陳新甲和談,事機洩露又不願承擔和談的惡名,將責任推至陳新甲。如此領導,令人心寒。

餉銀不足,不徵收富戶礦稅,加派老百姓的三餉,惡化了國內局勢。

李自成攻過來,不願自己南遷,甚至不同意太子南遷,結果京城陷落後,南明就繼承大統問題爭執不斷,被滿清奪得天下。

崇禎皇帝當真時一個悲劇人物。《明史·本記第二十四》中記載:“然在位十年有七,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雖也勵精圖治,但也無力迴天。



這個歷史很正


最大的失誤就是死要面子。不願意跟後金妥協求得外部和平,從而陷入內外兩線作戰。造成事實上的後金和農民軍在戰略上相互呼應,明朝軍隊疲於應付。

這就如同按下葫蘆浮起瓢,剛剛把後金打發走,後院又起火。國內鎮壓農民軍剛有了一點成效,後金軍隊又開始進攻。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最後導致政權滅亡。

明末的問題眾多很難解決,非雄才大略之主不可為之。而崇禎皇帝雖然也是一個比較勵志的人,但他17歲即位當皇帝,一方面過於年輕,非常缺乏政治經驗,另一方面,明朝對皇子的教育遠遠比不上清朝。崇禎皇帝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治國理政的能力教育。

按照我的理解,明朝如果想避免滅亡,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狠抓吏治,強化組織保障。

朝廷內部要進行大換血。針對明朝末年官場生態環境的惡化。要採取鐵腕手段,大力鎮壓一批朝廷內部的政治老流氓。對一些腐敗無能的官僚,要逐步加以清洗。

崇禎皇帝殺魏忠賢,不能說殺得不對。但最大的問題是殺了魏忠賢,誰來主持大局?殺了以後怎麼辦?殺了以後國家的大政方針是什麼?這些崇禎皇帝都沒有考慮,他就是覺得魏忠賢該殺,先殺了再說。

魏忠賢確實很不好,但他畢竟把這個場面撐下去了。崇禎殺了魏忠賢,當時爽是爽了,但殺了之後,他又沒有能力處置複雜的政治局面,造成國內形勢更加糟糕。

所以光殺一個魏忠賢還遠遠不夠。必須要逐步清理國內的那些政治老流氓。或殺或撤職,迅速立威。

大力培養,提拔年輕幹部。要慧眼識珠,發現挖掘優秀的年輕人才。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培養、提拔一大批願意為國盡忠,拯救危局,思想上和行動上,各方面都能和皇帝保持高度一致的、有較高執政能力和水平的年輕幹部。

通過打擊腐朽勢力,提拔新生力量。為實現帝國中興提供組織人員保障。這一點崇禎皇帝遠遠不如宋高宗趙構。趙構在很短的時間內,憑藉自己皇子的身份登基,迅速組織起了自己的一套健全的班子,提拔了一大批優秀的軍事將領,比如包括岳飛在內的中興四將。

二、力求外部和平。

崇禎皇帝必須要搞清楚,絕不能同時陷入兩頭作戰。但他偏偏就是拎不清這一點,他偏偏就不能放低身段,和後金政權進行平等對話。他也不願意出於政策考慮的需要,對後金政權做出必要的妥協和讓步。

“攘外必先安內”。歷來的統治者都非常強調這一點,這句話聽起來非常不好聽,但一個政權想要生存下去,國內不安定,整天兵荒馬亂,還要想去抵禦外敵,無疑是痴人說夢。

所以,崇禎皇帝必須要放下架子。尤其在國內形勢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更要放低姿態。不到萬不得已,不與後金產生軍事衝突。主要通過政治手段解決與後金的矛盾和衝突。

要派出得力的談判人員,和後金展開平等對話。做出必要的讓步,不惜給他一定的好處,從而把他穩住。就算是出點血,畢竟和戰爭相比,其損失要少得多。比如宋遼之間的澶淵之盟,看上去好像宋朝給了遼國一點歲幣,但這點錢和戰爭的開銷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同時由於宋朝的經濟發達,在兩國之間邊境貿易中,又把這個錢賺回來了。

因此,對於後金只能是暫時採取守勢。讓他暫時得到眼前的利益。等到國內問題解決了,再來解決後金問題。按照明朝的實力,只要國內問題解決,後金根本就不是問題。



三、國內要剿撫並用。

首先對國內的災荒地區,要高度重視救災工作。綜合採取賑災,安撫,移民等政策,安撫國內。對於口糧無法保證地區,可以遷徙災民參與戍邊。

政治、經濟、軍事手段齊下。重中之重是要解決農民軍問題。對於已經撲滅的農民武裝,要給其出路。千萬不能讓這些人沒有飯吃,最後又再次拿起武器造反。

明朝最大的問題就是:國內自然災害嚴重,由於組織領導不力,沒有能夠組織民眾齊心協力抗災,反而是自己內部打得一塌糊塗。從而讓後金政權漁翁得利。

明朝軍隊單獨對付後金,或者單獨鎮壓農民起義,都不是問題,完全可以應付。但在國內經濟形勢一片糟糕的情況下,讓明朝軍隊同時兩線作戰,這是明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只能是先解決國內,再來和後金秋後算賬。


今古講堂


昏庸無道的崇禎,最大的錯誤是當皇帝,自己沒有能力,還不信任大臣。第一,知死守無險可守的北京不知輕騎輕裝遷都西安,有黃河潼關之險,有太原臨汾大同,洛陽榆林襄陽,鳳陽開封濟南,保定北京護衛可以阻擋清妖,有孫傳庭洪承疇的精兵可以鎮壓義軍,第二對高李闖王義軍圍剿不力,致使其逃脫,不可以招降義軍。第三錯用吳三桂左良玉等人。第四自毀長城,殺害功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