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鹏友程


崇祯皇帝是大明的亡国之君,却又是一个真正节俭和勤政的皇帝。历史学家和爱好者们对崇祯皇帝在位十几年的得失做了海量的分析和总结,对他的失误也是众说纷纭。最主要的有一下几种:

1. 不该裁撤驿站,让李自成失业。

2. 不该任用孙承宗,在辽东大修堡垒,耗费了宝贵的财力。

3. 不该杀袁崇焕,自毁长城,等等。

笔者认为这都不是他最大的失误,因为这都是战术层面的问题,明朝政治的根基已经糜烂,北方残破,局势已经没有扭转的可能。即便没有上述情况出现,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北京还是保不住。

崇祯最大的失误在战略,是没有审时度势,坚决抛弃残破的北方几省,把西北和中原的饥民丢给对手。迁都南京,仿效南宋,依托长江天险,巩固江淮半壁。有崇祯这个执政十几年的正统皇帝在,就不会有北京沦陷、崇祯身死之后的江山无主的局面。也不会再有福王vs璐王拥立之争,马世英乱政和左良玉”清君侧”等严重的内耗行为发生。

在江南稳定局势之后,在想办法诏安退往湖广的大顺和大西军余部。依托相对富庶的南方,练兵备战,和清军长期对峙。我不相信饿殍遍地的北方数省能支撑清军在关内的长期占领和征战,没有海量的江淮和湖广的粮食供给,多尔衮的铁骑在北方只能吃人肉。


告别有情天


在崇祯刚继位的时候,他就铲除了魏忠贤的势力,使得大家对他抱有希望。可是慢慢的,他的无能、暴戾、偏执等缺点都慢慢显露了出来。他使出了一系列的昏招,失误频频。

在这些错误中,从还想挽救明朝江山的这一方面来说,他最大的失误就是杀了陈新甲。这一举动,他既断了明朝的生路,又彻底让他失去了群臣之心,成了一个确确实实的独夫民贼。

陈新甲是当时难得的能做事的人才,他敢作敢为,比起那些尸位素餐的大臣强百倍。当时兵部被大家视为危途,但陈新甲却敢勇挑重担,承担起兵部的重任。

在当时的明朝,面临最大的战略难题就是被迫要两面作战。明朝对外要面对满清,对内又要镇压农民军。而明朝实力不足,不能同时应付两个战线的作战。

所以,当对农民军占上风的时候,满清发动攻势无法抵挡。当抵挡满清时,农民军死灰复燃,纵横中原。这使得明朝的那点兵力左支右绌,疲于奔命。

在这种情况下,集中优势兵力解决一方,然后再解决另一方是为上策。明朝对农民军是没有商量的余地,那么就只能从满清皇太极一方下手了。

皇太极当时并没有入主中原的打算。他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来一步步壮大自己的力量。同时,战争的压力也给满清造成极大的危害。

由于明朝的经济封锁,满清的生活水平低下,社会矛盾难以调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皇太极侵略了朝鲜。但是虽然降服了朝鲜,可所得的物资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解决满清的需要。因此,为了稳定满清的统治,皇太极有和崇祯议和的意愿。

崇祯将议和的任务交给了陈新甲。经过双方的协商,皇太极做出了巨大的让步,双方有了议和的希望。但是,天不佑明朝,在最后关头,出了差错。

陈新甲的书童把双方议和往来的文件当成塘报交给了外人,使得天下皆知。这样一来,舆论大哗。明朝那些言官交章飞劾,把这个议和与南宋秦桧议和相提并论。

在这个时候,崇祯不敢担起责任,不敢承认自己知道议和的事。他拿陈新甲出气,以擅自议和的罪名杀了陈新甲。与满清议和当然也再无可能了。最后,明朝灭亡在满清和农民军的夹击之下。

这件事,崇祯宣告了自己和明朝的死刑。首先,和议不成,明朝失去了最后一次摆脱两面作战的机会,再也无力挽回局势。

危害更重的是杀了陈新甲。当时大家都知道这件事背后的主使人是崇祯。在得知议和的事情后,言官弹劾是他的责任,无可厚非。但是,崇祯却不敢承担责任,反过来推诿卸责,甚至杀了为他卖命的陈新甲。这样一来,崇祯就失去了所有臣子的信任。

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议和成功的话,消息就不会泄露了吗?到那个时候,崇祯就不会遇上弹劾了吗?如果那时崇祯遇上弹劾就会是什么样的态度,难道他就不杀陈新甲了吗?

大家都不是傻子。从这一件事上,大家看透了崇祯的丑恶的真实嘴脸。他就是让人去给他干脏活,在达成既定事实之后,看风色行事。如果没有人说话就过去,如果有了麻烦,就让那个给他办事的人承担责任,卸磨杀驴。明朝的大臣都不是傻子,为了大明的天下可以牺牲自己,可是这样的牺牲是谁也不愿意的。为什么非要为了彻底自私自利的崇祯去身败名裂,自寻死路呢?

有一句话,“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至此以后,大家再也不和崇祯合作。整个朝廷上上下下都视天下事为儿戏,等着改朝换代。崇祯再上窜下跳,也没有人把他当回事了。到最后,连外放当官都没有人去,崇祯只得靠抽签决定。

到了李自成的兵锋直指北京的时候,崇祯想要南逃南京。可是大家都以陈新甲的下场为戒,根本就不理睬崇祯的暗示。崇祯想要让大臣出头劝谏他迁都,可是大臣们都假装不明白他的意思,谁都不出面。

因为大家不想象陈新甲那样,自己出面让崇祯逃走得了性命,可是将来崇祯把丢失北部江山的责任推到自己头上,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为了崇祯而死,实在不值得。这是大家的统一认识。

最终,崇祯没有跑成,吊死煤山。他痛恨天下所有人,因此干脆毁掉这个江山。他留下所有中央机构,留下太子,使得满清得以利用政府机构执政,南明群龙无首。这样,明朝彻彻底底的亡国。

崇祯临死前说自己不是亡国之君,都是被群臣所误。可是,他的所作所为,正是表明了他就是亡国之君。如果他是个没有主见的庸君昏君,明朝也不会灭亡那么快。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崇祯皇帝即皇帝位后,虽勇于求治,由于其自负及没有知人之识,在用人与决策上出现许多失误,导致身死国亡。崇祯尤其在国内剿匪的问题上,出现的失误是最大的。对于匪患坚决剿灭还是安抚的观点持摇摆态度,崇祯没有认识到,“既然由饥民成为流匪,情虽可悯,其罪不可赦。”

匪患初期,崇祯看到规模不大,说此因饥荒之极,民不聊生,可以杀而不肯杀。由于此怜悯之心泛滥,使流匪势力一天比一天强大。导致每战必败。

杨鹤、陈奇瑜之时安抚

流匪势力没长大,因此朝廷数战数胜,此时不趁其歼灭之,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安抚上,这不是崇祯皇帝最大的失误吗?

崇祯七年,总督陈奇瑜围高迎祥、张献忠于兴安山峡中出不来,于是用李自成计策,假降,陈奇瑜果然不杀,命送回籍,渡栈道,又反叛,屠七州县,势力大振。第二年,十五家流匪又聚河南,进犯江北。


熊文灿庸才,再以招抚,匪患发展到不可收拾。

崇祯十一年,熊文灿督师使人招贼渠张献忠降。献忠闻朝廷大发兵,而恐怕再次被总兵左良玉打败,于是就降了熊文灿。

熊文灿招抚还采取这样的办法:如果贼不从,就带着金帛招之。遣使招贺一龙,而使者被杀;遣使招李万庆,而所带着的金帛被掠;张献忠虽降,在榖城招纳亡命徒,买马置器,崇祯十二年张献忠在河南榖城又再次反叛,群降贼匪一时并起。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闻张献忠又反叛,自终南山出来聚众,当时,河南大旱,其饥民多从自成,举人李信、牛金星也来投奔李自成。


到崇祯十五年,李自成把天下各个流派流匪除张献忠外都兼并。李自成于崇祯十六年,带兵渡河,掠山西,目标直奔京师。

可见崇祯出于怜悯之心,采用杨鹤、陈奇瑜、熊文灿握重兵者,皆以抚贼误国,所恃洪承畴、卢象升一二人,又不与完成剿匪功业。崇祯自己的策略失误造成身死国亡的后果。


删繁就简347


崇祯最大的失误就是铲除了魏忠贤集团后没有找出新的替代者制衡文官集团,使其势力膨胀,误国误民。明朝崇祯皇帝可以说是明末几位皇帝中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根据当时的大明朝的情况看,北有后金南有农民起义,国内连年灾荒不断,加上朝内有文官集团把持朝政,让大明王朝更加摇摇欲坠。

一个国家的灭亡,首先亡在内,其次在外。崇祯皇帝最大的失误就是让文官集团做大。公元1628年,崇祯元年,崇祯皇帝铲除魏忠贤及其党羽,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同时也让文官集团像脱了绳的野马更加膨胀。崇祯的一些大政方针的实施没有以内阁首辅为首的文官集团的同意是无法实施的。

比如当李自成要打到山西时,崇祯要求把宁远总兵吴三桂及其宁远铁骑调回北京勤王,保卫京师。吴三桂在宁远主要是防卫后金政权南侵,如果吴三桂的宁远铁骑调回北京,就意味着放弃宁远,在当时的内阁首辅陈妍不同意崇祯这么做,怕将来崇祯推卸责任,用他来当丢失宁远的替罪羊,怕被言官骂祖宗十八代。当最后同意吴三桂带兵进京勤王时为时已晚,吴三桂在赶赴京城的路上,北京失守,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国家都亡了,再谈责任就毫无意义。

崇祯皇帝最大的失误就是让文官集团做大做强。崇祯以为铲除了魏忠贤的阉党集团,满朝的文武大臣都能齐心协力拯救大明于危难。可是他想错了,正是这他所仰仗的文官集团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文官集团与皇帝斗,与宦官斗,与武将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到最后斗别人已经没有激情了,开始跟自己斗,文官党争,齐党,浙党,闽党等,各个党派真是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啊,辽东女真叛乱,文官说:小小蛮夷,不足无虑,哪有文章大义重要,不管接着斗。河南陕西农民起义?文官又说:没文化的刁民,能成什么大事,不管,继续斗。于是各地都在打仗,而文官在自己斗自己,斗着斗着,把大明斗亡国了,皇帝斗上吊了。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铮宝潇宝都是胖宝


崇祯作为亡国之君一生出现过太多失误,如果说是最大的失误我觉得崇祯皇帝做的最大的一件错事就是杀魏忠贤,重用东林党人士。

自己的哥哥天启皇帝临终之际,把他叫到床前,嘱托道:你好好做,将来必定能成为一个尧舜之君。魏忠贤是个可用之才,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当时崇祯表面唯唯诺诺无不应允,可上台不到一年就把魏忠贤阉党势力连根拔起,彻底铲除。魏忠贤之是非功过,史册早有定论。他结党营私,贪权纳贿,虐杀异己,堪称明朝一场浩劫。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个人是个很有实干手段,办事能力很强的人。能够在明朝剧烈的党争中克服各种阻力,排除干扰,使朝廷行政机器集中效率正常运转。东林党固然人品高洁,问题是除了唱高调、讲大道理,互相攻击自命清高以外,遇到具体问题时,反应速度和灵活变通的处置能力,实在差的可以。

《围城》中,赵辛楣评价方鸿渐有一句妙语:你人很好,就是全无用处。用来形容明朝东林党臣僚实在恰当不过。崇祯朝最不缺这样的大臣。永远对别人的举措说三道四,自己却又一筹莫展,是这种人典型特征。特别是几次关键时刻,如杨嗣昌主政时,考虑到内忧外患交织,实在难以应付,计划先与满清议和以争取战略缓冲期,集中力量剿灭内患,未尝不是一招。然而不慎泄密,顿时朝野沸腾,君子们大义凛然表章如雪片飞来,怎么可以跟夷狄议和,简直丢祖宗的脸,谁提议和就是误国大奸!

此举直接导致先安内再攘外计划的流产。然而君子们并没有任何高招,明朝不得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不能自拔。就在北京城破一个月前,崇祯见局面危险,考虑迁都南京,暂避李闯部队兵锋,这也不失是一个不得已的正确之举,想当年北宋灭亡后赵构南渡,让大宋江山又延续将近200年。然而大臣们除了不敢表态,就是唱高调表清高,坚决反对,支持南迁的和反对南迁的吵作一团。崇祯一犹豫没有走,硬生生坐在紫禁城等着被李闯王包了饺子。

单就这两件事而言,崇祯临死前写下的“诸臣误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崇祯此时才体会到了哥哥临死前遗言,让他重用魏忠贤的含义。魏忠贤千般不对万般错,就有一点好处,是个理政强人,敢担当有手腕,能够排除党争的纷争干扰,让乌鸦般聒噪的文官们闭嘴,让朝廷机构能干净利落高效运转,而不会陷入终日扯皮空发议论,屁事也办不成的窘境。


史话论今


袁崇焕不该私自杀了皮岛总兵毛文龙(现在在朝鲜境内),丧失了一支牵制的力量,导致清皇太极一路打到了北京,虽然是袁崇焕打退了清兵,但是崇祯惊魂未定,轻信了谗言和皇太极的离间计,凌迟处死了袁崇焕。

袁崇焕虽然有错,但却是战功显赫,难得的将才,这是失误之一,还有就是一登基就收拾了阉党魏忠贤,东林党泛滥成灾,政治平衡没玩好。两大败笔,无人可用,闯王破城,崇祯自杀!


春秋风云录


明朝灭亡,崇祯帝举刀砍向自己的女儿,“为何生帝王家”?自缢于煤山脚下,留下千古遗恨,让后人为之叹息,为之唏嘘……很多历史学家,社会智者,纷纷发表对明朝灭亡的看法,分析明朝灭亡的种种原因!

当然都有一个共性:贪腐严重,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赋税繁重,自然灾害,战争四起等等。

以上这些确实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这些都不足以使明朝江山灭亡这么快!因为中国老百姓最大的特点,喜欢造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另一方面中国的老百姓也最老实,只要有点饭吃就没有带头闹事的,一旦有几个想起事的,一动兵就鸟散,一镇压就息鼓,所以不到迫不得已,中国老百姓很难起来造反的。

在明朝,虽然朱家气数已尽,大明江山出现败象,有魏忠贤这样奸臣,贪官把持朝政,但不管怎样,历代奸忠之人,也大都孝忠皇权,不敢“茅草串位”的,又加之从上到下严酷的管理机构,上面有锦衣卫处处监视朝中臣子们的一举一动;下面有东厂,西厂对老百姓采取“止言禁行”的各种监管手段,稍有风吹草动,便灭火于萌芽状态!

崇祯皇帝上位,英明果断,大刀扩斧,一举消灭了大贪官魏忠贤,取消了锦衣卫和东厂。这样一来贪官们自上而下,人人自危,每个人已做鸟兽散,哪有心思再动用各种武力、精力去管束那些草民呢?

中央一级的贪奸之人能躲则躲,能逃则逃了,有的已跪投满清而去了。尤如今天的一些贪官一样,跑到美国带着绝密文件,向美国人讨口饭保命去了!这样一来新掌权的东林党等人,虽忠于皇权,但经过一场自我革命后,皇帝又多疑,更加深了各种矛盾的演生。庞大的旧的统治机器,被自己带头砸碎,这倒是很厉害,但要在很短的时间再建立一个新的统治机器,继续统治人民,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一方面,崇祯皇帝,大开杀戒,除掉魏忠贤,解散多年形成的庞大的统治机构,本来中国人就一盘散沙,这样一来更是没有收拢之网;另一方面,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民众不能被及时救济安抚,虽然灭了贪官,砸掉旧机制,但民众并没有看到实惠,反而更增加赋税兵役,这样必然逼民而反,李自成振臂一呼,明朝江山,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贫僧认为崇祯皇帝,最大的错误,不会利用贪官,还错误地诛灭魏忠贤,解散了锦衣卫等,失去了统治民众的强有力的机器,虽然有忠良名将,也不耽误明朝江山提前灭亡!如果崇祯不是过快过早地杀掉魏忠贤之辈,而是进行漫漫地改革,明朝江山,绝不会这么快灭亡!所以崇祯皇帝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杀贪官而不落好的帝王,并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好多皇帝,明明知道身边谁是奸臣,贪官,宁可失忠良而不杀奸贪的真正原因!

有智慧的皇帝,一定会用贪官,限制忠良,该杀的时候,才杀。毕竟象李世民那样的有道明君,容忍“魏征直谏,再有房谋杜断”的,在历史上少之又少!

但历史上昏君们,大多还是心如明镜,谁奸贪谁廉洁,以便皇帝动刀子或留给下一代皇帝动刀子,这种皇帝之所以能使朝代坚持上百年之久,也一定是智慧昏君,并昏而不呆,所以使其皇权繁衍不息!

历代明相智臣,想入朝为官,不可不知历史!不然鹿死谁手?枉来人间一趟,便做岳飞也只是愚忠而已!智者之人,登庙堂之高,为天下苍生,谋福利民;退者看云卷云舒,学仙成佛。

若世道皆乱,天下皆浑,做明主之君,虽赞崇祯之大戈,灭奸纳忠,但圣明之君,莫效其举,慧智之君,当缓惩奸侫,力用忠良,锐 意改革,渐杀渐止,降福于万民,引鸾凤于庙堂,江山久也。否则,天混而帝覆,朝灭而家亡!崇祯之训,今人不可不慎思之!


口水杂谈


崇祯皇帝在位17年,虽然勤于政务,却也无法挽救日益腐朽的大明朝,最终落得一个自缢亡国的下场。虽受同情,却也悲哀。或许崇祯皇帝继位本就是一场悲剧。

从大局上看明朝的灭亡时大势所趋,但是我们遍观史书,从崇祯的几次决策来看,甚至还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1. 政治经验不足

崇祯皇帝上台就打破了政治平衡,将权倾一时的阉党消灭殆尽,却也给朝野东林党一家独大的局面出现,以至于出现朝堂之上尽是东林党人,政令的发出尽是要通过东林党同意。而东林党斗翻了阉党,内部又开始碾轧。高层不稳,在外统兵的将士不稳。

2. 用人不明,猜疑过重

打压阉党之后,大幅任用东林党,结果发现情况没有丝毫好转。有对东林党失去了信任。提拔温体仁,后又斥退温体仁,之后朝廷内阁换人如同走马换灯,在崇祯直到明朝灭亡的十几年里,中央一直难以形成一个稳定团结的中枢,来应对国内外的大变局。

而且崇祯的性格也是刻薄寡恩,砍起人来毫不手软,无论文武官员都是如此。祖宽在对清军作战不利时被砍头,侥幸没被砍头的陈奇瑜直到明朝灭亡也没有再获得出场的机会。袁崇焕也因被崇祯猜忌所杀。后面的孙传庭、卢象升都间接被崇祯逼死,一个战死京城畿,一个战死潼关。

3. 缺乏战略眼光

不接受「攘外比先安内」的政策,倒是接受了「四正六隅」的战略方针,通过向来百姓加饷来实现,进一步激起民怨。而最失误在于抽调洪承涛和孙传庭北上,急于求成,而给予李自成喘息。结果就是李自成趁机而起,最终攻入京城,覆灭明朝。北方辽东战场也是精锐尽失,崇祯非但没有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没有战略性收缩防御,反而还逼着孙传庭毕其功于一役,最终崇祯的最后一点家底败光,明朝也开始进入灭亡的倒计时。

4. 帝王担当

在当时这样一种情况下,还是优柔挂断,每每至事后再开始补救。松阳之战战败后,密令于陈新甲和谈,事机泄露又不愿承担和谈的恶名,将责任推至陈新甲。如此领导,令人心寒。

饷银不足,不征收富户矿税,加派老百姓的三饷,恶化了国内局势。

李自成攻过来,不愿自己南迁,甚至不同意太子南迁,结果京城陷落后,南明就继承大统问题争执不断,被满清夺得天下。

崇祯皇帝当真时一个悲剧人物。《明史·本记第二十四》中记载:“然在位十年有七,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虽也励精图治,但也无力回天。



这个历史很正


最大的失误就是死要面子。不愿意跟后金妥协求得外部和平,从而陷入内外两线作战。造成事实上的后金和农民军在战略上相互呼应,明朝军队疲于应付。

这就如同按下葫芦浮起瓢,刚刚把后金打发走,后院又起火。国内镇压农民军刚有了一点成效,后金军队又开始进攻。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最后导致政权灭亡。

明末的问题众多很难解决,非雄才大略之主不可为之。而崇祯皇帝虽然也是一个比较励志的人,但他17岁即位当皇帝,一方面过于年轻,非常缺乏政治经验,另一方面,明朝对皇子的教育远远比不上清朝。崇祯皇帝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治国理政的能力教育。

按照我的理解,明朝如果想避免灭亡,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狠抓吏治,强化组织保障。

朝廷内部要进行大换血。针对明朝末年官场生态环境的恶化。要采取铁腕手段,大力镇压一批朝廷内部的政治老流氓。对一些腐败无能的官僚,要逐步加以清洗。

崇祯皇帝杀魏忠贤,不能说杀得不对。但最大的问题是杀了魏忠贤,谁来主持大局?杀了以后怎么办?杀了以后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什么?这些崇祯皇帝都没有考虑,他就是觉得魏忠贤该杀,先杀了再说。

魏忠贤确实很不好,但他毕竟把这个场面撑下去了。崇祯杀了魏忠贤,当时爽是爽了,但杀了之后,他又没有能力处置复杂的政治局面,造成国内形势更加糟糕。

所以光杀一个魏忠贤还远远不够。必须要逐步清理国内的那些政治老流氓。或杀或撤职,迅速立威。

大力培养,提拔年轻干部。要慧眼识珠,发现挖掘优秀的年轻人才。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提拔一大批愿意为国尽忠,拯救危局,思想上和行动上,各方面都能和皇帝保持高度一致的、有较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年轻干部。

通过打击腐朽势力,提拔新生力量。为实现帝国中兴提供组织人员保障。这一点崇祯皇帝远远不如宋高宗赵构。赵构在很短的时间内,凭借自己皇子的身份登基,迅速组织起了自己的一套健全的班子,提拔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将领,比如包括岳飞在内的中兴四将。

二、力求外部和平。

崇祯皇帝必须要搞清楚,绝不能同时陷入两头作战。但他偏偏就是拎不清这一点,他偏偏就不能放低身段,和后金政权进行平等对话。他也不愿意出于政策考虑的需要,对后金政权做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

“攘外必先安内”。历来的统治者都非常强调这一点,这句话听起来非常不好听,但一个政权想要生存下去,国内不安定,整天兵荒马乱,还要想去抵御外敌,无疑是痴人说梦。

所以,崇祯皇帝必须要放下架子。尤其在国内形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更要放低姿态。不到万不得已,不与后金产生军事冲突。主要通过政治手段解决与后金的矛盾和冲突。

要派出得力的谈判人员,和后金展开平等对话。做出必要的让步,不惜给他一定的好处,从而把他稳住。就算是出点血,毕竟和战争相比,其损失要少得多。比如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看上去好像宋朝给了辽国一点岁币,但这点钱和战争的开销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同时由于宋朝的经济发达,在两国之间边境贸易中,又把这个钱赚回来了。

因此,对于后金只能是暂时采取守势。让他暂时得到眼前的利益。等到国内问题解决了,再来解决后金问题。按照明朝的实力,只要国内问题解决,后金根本就不是问题。



三、国内要剿抚并用。

首先对国内的灾荒地区,要高度重视救灾工作。综合采取赈灾,安抚,移民等政策,安抚国内。对于口粮无法保证地区,可以迁徙灾民参与戍边。

政治、经济、军事手段齐下。重中之重是要解决农民军问题。对于已经扑灭的农民武装,要给其出路。千万不能让这些人没有饭吃,最后又再次拿起武器造反。

明朝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内自然灾害严重,由于组织领导不力,没有能够组织民众齐心协力抗灾,反而是自己内部打得一塌糊涂。从而让后金政权渔翁得利。

明朝军队单独对付后金,或者单独镇压农民起义,都不是问题,完全可以应付。但在国内经济形势一片糟糕的情况下,让明朝军队同时两线作战,这是明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只能是先解决国内,再来和后金秋后算账。


今古讲堂


昏庸无道的崇祯,最大的错误是当皇帝,自己没有能力,还不信任大臣。第一,知死守无险可守的北京不知轻骑轻装迁都西安,有黄河潼关之险,有太原临汾大同,洛阳榆林襄阳,凤阳开封济南,保定北京护卫可以阻挡清妖,有孙传庭洪承畴的精兵可以镇压义军,第二对高李闯王义军围剿不力,致使其逃脱,不可以招降义军。第三错用吴三桂左良玉等人。第四自毁长城,杀害功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