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坚持一种正道

求真——坚持一种正道


学生作文的内容写什么?他们的注意力倾注于什么样的事件?老师的要求无疑起着一种很强的导向及制约作用。而我在作文指导中,依据“大语文作文”教学观,对学生作文的首项要求是“求真”。

“求真”叶圣陶先生曾称为“求诚”,他曾谆谆告诫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求真”是古代文章家的优良传统。汉代的王充曾标举“疾虚妄”,“务实诚”,也是要求文章要以真实为本、为务。王国维称“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这“以血书者”,已不仅是事真,而且包含了情真、意真了。梁宗岱在他的《诗与真》的序言中也说“真是诗的唯一深固的根基”。对于“求真”的作用庄子在《庄子·渔父》中说得最精彩。“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是“精诚之至”,是悲哀、威严、笑和等诸多情感的基础,而虚假、巧伪、装腔作势、咋咋呼呼,则最令人厌恶。真是文章之骨。

“对于求真”的作用我还有以下认识。

首先求真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文章中出现虚假的东西、编造的东西,学生在为文前、写作中是非常清楚的,按照一般是非标准,每位同学都是知其对错的。而写虚假的内容对作文能力的形成是没有作用的,因他在写作中的主观意识和现实的表达是相互排斥的。再者,虚假的东西远离、脱离自己的观察、分析、选择、判断,即使写出,哪怕写得天花乱坠,天衣无缝,对学生自己来说也是飘忽不定、印象肤浅的,有时心里是嘀咕和犯怵的。而能力和素质的形成是需要切实的理解、深刻感悟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大脑中形成一种能力结构。而矛盾与疏离的写作,浮漂混乱无序的写作,对能力的形成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因为失真会导致思想情感、认知体验、意识信念的扭曲和变形,哪还有什么能力形成可言呢?

其次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诚实是做人之本,一切恶习大都从虚假发端。我们知道人的认识是受大脑支配的,人们长期凝注于真实、可信的事物,就会形成一种以真实为务的定势,这种定势经长久的作用,便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求真的心理结构,而写作这一心灵倾诉的过程,便是人格雕塑的过程,依据暗示心理学原理,可以说写作的过程就是一种心灵暗示的过程。我们可以从反面认识这种现象,假如一个学生高中三年写了几十篇作文,从第一篇开始,写的都是虚假、编造、口是心非的内容,但我们视而不见,并且由于他“假”的精彩,“假”的乱真而常获得我们的表扬,他也由于造假的成功而不断获得心灵的满足,这对他的人格能没有影响吗?他的人格能健全吗?现代社会以诚信为本,而诚信的培养应把好作文这一关,我相信它的作用是巨大的。当学生通过文字而真诚地歌哭,真诚地同情,真诚地关爱,真诚地愤怒的时候,也就是人文情怀、正义、良知等心理品质形成的时候。

求真——坚持一种正道


还有求真的写作,我总感到它凝结着一种“气”,这种气来自于民族生生不息、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血脉,来自于淳朴、善良而真纯的民族文化心理。凡是以求真为信念的人,大都是有正直的心态、有担当意识和宽厚人文关怀的人。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司马迁,到称作“世纪良心”的巴金莫不如此。我们要求学生写作的求真,就是坚持一种正道,就是培养学生一种顶天立地的人格精神。我们说只有纯者才能求真,只有善者才能为真,只有美者才能成真。求真说白了是一种品质,一种生命状态,一种人生境界。所以在作文指导中,我首先锁定“求真”,但这种求真不是对学生的一种限定、约束,而是一种真正的开放。我明确宣布:作文所写的内容,只要是真实的,见到、听到、经历过、感受过的都可以写。你可以在文中真诚地哭,真诚地笑,真诚地怒,真诚地悲。你可以写亲戚邻里,可以写老师同学,还可以写白领老板,政府官员,自然风景等。是为“写作内容无禁区”。但坚决杜绝内容的虚假,杜绝胡编乱造。为了做到这一点,一段时间随笔、作文的批改,我只看内容的真实与否,凡真实的均判为优等,不真实的都判为不及格。另外还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景真、事真、情真、意真的文章,加以点示强化诱导。针对不少同学的编造之作、虚假之作,采用“相与析”的方法给以警示,这样做时间不长,学生“求真”的意识便树立起来,学生随笔、作文中真实的观察、思考,真实的思想、情感便呈现出来。坚持“求真”不仅使学生的写作带来多样化、风格化,而且使学生形成了作为现代人应有的拒斥虚假,崇真尚实的人格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