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這次疫情後,身邊不少家庭表示,不再準備送子女出國留學了,你呢?對此怎麼看?

武漢大城小事


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經驗和身邊人的事情的感受。研究生階段不予評價,單說本科階段。兩種人適合留學。

第一種,學業非常優秀,被國外的牛逼大學錄取的,取得獎學金的那種學霸。國外有很多頂尖的專業,出去學習能開拓眼界,以後與國際接軌。不論回來還是不回來,都是個人的選擇,不與評價。

還有一種,國內只能考個三本或者大專的,職高技校畢業也可以,家裡能資助至少第一年的費用的可以考慮一下。日本的情況瞭解一點。歡迎中國留學生,普通大學容易考,就業壓力不大,也能打工賺學費生活費,國內日企比較多會日語優勢比較大。個人條件一般,家庭條件一般都小孩至少多一條出路。

當然風險也有,個人困難個人解決,自律差的人容易犯錯。還有就是新冠瘟疫這樣的意外。不是中介啊,單純個人經驗之談啊。


胖板凳


這話能信嗎?我第一個表示不信!

人都是善於健忘的,就在一個多月前,我還聽到很多孩子在國外的家長,看到國內疫情爆發性的增長,這些家長們的感慨是,幸虧我家孩子不在國內,不用為他們操心。

誰知道風水輪流轉?轉得就那麼快,轉眼,國內的疫情得到了比較好的控制,各地的新增病例都清零了,在治的病例都全治癒了,可是國外疫情又開始肆虐,這時候輪到那些家長們為他們在國外的孩子操心了,這種牽腸掛肚的日子不好過,以至於說出來等疫情過去了,再也不送孩子出去讀書的話,這種話,也就是在關鍵時刻發個狠而已,要不了幾分鐘轉過身就忘了,就想不起來他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了,等到疫情過去,天下太平,世界還是回到老樣子,該送孩子出去的,還是會送孩子出去。

人的缺點之一就是會好了傷疤忘了疼,這並不稀奇,因為你處在疼痛的環境裡的時候,當你疼到不能忍受的時候,當然會想著好的時候會怎樣。等你好了時候,那個疼痛已然過去,你不可能還去唸念不忘,難道還要讓自己一直去記憶那種疼痛的滋味嗎?

所以說以後不將孩子送出國外讀書這樣的話,聽聽而已,不必當真!


蘇小妮


我老公一直說以後把孩子送出國,我都不理睬他,我的意思是,去跟不去不是絕對的,孩子小我不建議送出去,若長大後他能突破自己的事業,需要自己走出去,那我是支持孩子的,若孩子能力不行,我認為沒必要勉強花代價送他出國,孩子要有能力,在國內一樣會混的好


fghbfgj


80%的人嘴上說著不在將子女送出國留學,轉身之間70%的人機票就已經買好。

也是此次疫情才讓我們真正的知道並且感到震驚:原來英國就有1.5萬個未成年的留學生。

根據2019年1月7日發佈的《2018年中國留學生白皮書》中數據顯示,中國留學生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群體,全球所有留學生總和群體,每四名留學生就有一名來自中國,留學生群體有多大?可想而知

其中根據相關數據統計,真正意義上來講,大規模留學已經持續了40年之久,期間在這40年裡面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有時候國際形勢並不比現在嚴峻多少,還不是該留學的留學,通過這40年風雨見證也清楚,“留學熱潮”將會依舊進行下去。

下圖為如今中國留學生數目:



並且通過局勢分析,可以知道現在留學越趨近於低齡化,英國1.5萬小留學生就可以說明這個事實。

在大家的認知裡面,一般都是考取了大學,在大學本科畢業之後,學生會選擇到海外留學。但是如今卻大大不同,很多的家庭生活經濟條件比較富裕,他會選擇讓自己的子女從小寄宿到國外去進行教育。

相對來講,外國人口密度較小,學業競爭壓力並不是很大,那麼就意味著升學率更高。

學成之後,再以“海歸”的身份回到國內,工資標準相對於國內的學生來講要翻倍。

我只用數據說話,根據2019年各行業工薪標準數據統計:八成留學生成“海歸”,月工資超兩萬!



所以大家得認清一個現實,很多的人就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好了傷疤忘了疼,此次疫情過後,短時間內可能沒有那麼多的人肯定不會及時,並且不敢的返回原來的地區,但是時間一場留學熱潮依舊進行。

對於這個問題,不知道你怎麼看?


二中數學大川


把那麼小的孩子送到歐美國家去讀書從小就接受歐美國家的教育,別指望他們將來長大了對祖國有感情有幫助,有一部分有可能成為反華的幫兇。我有一個老鄉的外孫前幾年移民英國,到英國後就不再叫小孩學中文,恨不得變成黃頭髮藍眼睛的英國人,我說的有些國人數典忘祖奴性十足到了外國也被人看不起。


老同26


大家好,我是川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我國經濟比較好的家庭很早就為孩子的學業和事業做了規劃,把孩子送到國外去留學了。這次疫情統計在英國光小留學生就有1.5萬人。現在國外疫情爆發,這批孩子的去留和安全問題引起了國人的重視和擔憂。

經過這次疫情,身邊有不少家庭表示,不再準備送子女出國留學了,這是一個不太現實的問題。因為他們需要面臨著以下問題:

1、學習

孩子超過六歲在中國上小學的年齡,在國外系統學習了三四年了,回國面臨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怎麼上學?難道又從一年級開始來學嗎。這是孩子們回不來,留不住的最主要原因。

2、國籍

這些家庭之所以很早就把孩子送到國外去上學,就是覺得國外的醫療、教育、就業、環境都比國內好,最主要的就是為了有外國國籍,現在時間積累到中途放棄,估計大多數也會捨不得。

3、生活

從小在國外生活重新回到國內,都會有所不適應的。就像我們這些打工的人,在外面工作生活了五六年之後,回去老家生活不習慣的,生活節奏不一樣,很多過年回去的,一旦在家呆久了,就會覺得缺了些什麼,哪怕是在外面過得不如家裡好,還是習慣出來打工。這些孩子也同樣面臨著這樣的生活。

當然經過這次疫情,很多打算把孩子送出國的家庭會重新考慮,我們國家越來越強大,有沒有必要非得把孩子送出來,再過十年八年等孩子們長大了,我們國家也許比其它強國發展的還要好。

我是川川媽媽,擁有一個17歲女兒和一個5歲兒子,有著照書養的理論知識,也有著豬養的實踐經驗。關注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可以一起來討論育兒路上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陪孩子一起成長!

川媽育兒


疫情與留學,沒有必然的聯繫,既不能人為的捆綁在一起,也不能一葉障目、管中窺豹,而應該理性看待。

1.留學應該回歸本源,不應該借留學而改弦易張。

近日來,關於家長請政府包機接回英國1.5萬小留學生的話題,引起了大家的熱議,有人支持,但大多數網友表示反對。

不能說大家冷漠無情,除了很客觀條件不允許外,大家反對最多的,就是對6、7歲的孩子去留學,是要學習國外的先進理念,還是想借此“居住達10年”後可以申請“英國永久居留權”?

我國的基礎教育,在全世界都是有口碑的,甚至超過很多發達國家。幾歲的孩子遠渡重洋,自小兩地相隔,不僅不利於親子教育,也不利於愛國主義的培養,更不要說學習什麼先進理念。家長打的什麼主意,大家都心知肚明。

在這種情況下培養出來的孩子,要說將來愛國,那也是愛他國,而不是愛中國。基於這種考慮,也難怪大家紛紛對此表示反對了。說起來,這也是家長們作繭自縛了。

但如果因此就表示不再送孩子留學了,這顯然又是不理性的看法,應該說18歲之前不宜留學,成人之後,有條件的話還是可以為孩子籌謀的。

2.留學是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不僅有利於個人成長,也有利於國家發展。

“閉關自守”、“閉門造車”的教訓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只有加強交流“師夷長技”,才能讓我們在世界上不被遮目和孤立,也才能不斷強大起來。

在近代歷史上,不管是我們的偉大領袖們,如: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還是傑出的科學家們,如:錢學森、李四光、竺可楨等,他們都通過留學,帶回來了先進的思想和科學技術,才改變了我國落後窮困的局面。可見,留學對於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是大有裨益的。

唯一不同的是,大多留學生學成後,都選擇了回國建設,而少部分留學生選擇了國外,成為流著炎黃血液的外國人。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和自由,這本來也沒什麼可說的,但這部分人留學之前,享用了國內的優質教育資源,最後卻為他人作嫁衣,實在有負國家的培養。

當然,極少數人的改變根本動搖不了國家的根基,尤其是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好在大多數留學生學業完成後,他們都選擇了回國建設家鄉,且在不同的行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疫情並不能阻止留學的腳步,也改變不了文化交流的趨勢。

無論是站在個人發展的角度,還是站在國家發展的角度,留學作為一種學習途徑,將永遠存在,並不會因疫情的發生而改變。

至於“經過這次疫情後,身邊不少家庭表示,不再準備送子女出國留學了”的看法,這是錯誤的。現在很多中國的家長,有條件的積極送孩子出國,沒條件的也要創造條件送孩子留學。

往小了說,這是希望孩子有個美好的未來;往大了說,這是為國家儲備建設人才。無論這些孩子將來會不會回國,但至少這種趨勢不會改變。

結束語:

留學不可怕,可怕的未成年人留學!如果說成年人留學只有少部分人不回國,那未成年人留學,基本就是在為國外培養人才了。

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

關注“豆爸侃教育”——說教育事,解教育規,做教育人!

豆爸侃教育


這句話不可信,疫情過去,該出國出國,該留學的留學,一切都會如往常。

孩子大點去留學,也未嘗不可。朋友的孩子大學畢業,在德國讀研。國內疫情期,積極給國內買口罩寄回,按照咱們國家宣傳的,做好自身的防護。學校停課後,隨即做決定,聯繫同學,轉機回來。現在在隔離區隔離。一系列操作,不需要家長操多大心,嚴格按照國家要求來。

小孩子留學就要慎重了。不要去圖什麼永久居住權,外國國籍什麼的。中國的基礎教育不必別國差。

一個朋友說,自己參觀過英國的小學中學,好多英國的教師對中國的小學教育讚不絕口。還有一位同事的朋友在國外,兩個人孩子差不多大,經常交流孩子的教育,感覺中國的小學教育不是外國能比的。

再說,孩子這麼小,正是需要家長陪伴的時候,把孩子送到陌生的國度,想想都殘忍。孩子在生活學習上隨時會有困難或疑惑,需要家長及時來解答。出現意外情況孩子處理不了。沒有親人的陪伴,孩子會怎樣成長呢?

疫情過後,出國留學會繼續。取長補短,增長見識,鍛鍊才能,這是需求。斟酌好孩子情況就好。


心月聊教育


經過這次疫情後,身邊不少家庭表示,不再準備送孩子出國留學了,對此,你怎麼看?

看到這個題目呢,想起了今天與同事的對話。同事有兩個小孩,他說出什麼國呀,在國內不是一樣可以成才嗎?你看看現在這些小留學生在國外多可憐!我可捨不得孩子這麼小就給送到國外去。

我說你那主要是因為窮教師的緣故,一年都掙不到十萬塊,怎麼能負擔得起孩子出國留學的費用呢?人家動輒幾十萬一年,多的甚至上百萬一年,咱們都是一樣的,根本不可能考慮這個事情。留學的費用你付不起,只能在嘴巴上面逞狠罷了!

同事十分惱火,嫌我不會聊天,說逗哏還需要捧哏,你個老先生上來,直接就是拆臺啊!

確實是這樣的,留不留學,首先還不是看有沒有疫情,而是要看口袋裡是不是鼓鼓囊囊?銀行卡上沒有七位數,還奢談什麼留學呢?

疫情過後,還是照常會出國留學,原因如下:

1,人是最健忘的動物,所以才會有好了傷疤忘了疼這句古話。舉例來說,人人都知道酒駕醉駕的危害性,知道賭博可以讓人傾家蕩產,妻離子散,但是有多少酒鬼賭鬼,前面剛剛發了誓,一轉身,就又開始貪杯嗜賭,只記打不記痛啊!

2,不少人有從眾心理和攀比心理,從來不為自己活,而是要活在別人的影子裡,眼光裡和評價中,別人怎麼做自己也便怎麼做,人家能做到的事自己無論如何也要做到,根本不管這事兒是不是適合自己,有沒有必要去做?

3,還有一些人意志特別堅定,想好了的事就一定會去做,再大的困難,他們也要想盡辦法去克服。當然,也存在撞了南牆也不會回頭的一根筋驢脾氣,一條道走到黑,誰也勸不回來的那種人。


劍客談教育


這次,絕對是一個留學潮流的轉折點。

對於很多在國內成績很一般的學生而言,留學其實是浪費時間浪費錢。很明顯以後留學經歷已經無法在國內帶來優越感,包括回國找工作也缺乏優勢。

病毒性肺炎帶來的,是在國外的安全感喪失,從此留學再也沒有很高的性價比了。

想拓展眼界,不如直接出去旅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