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如果清朝堅決不同意和日本談判,那時的日本能把清朝滅了嗎?

我想淹死在學海里


日本是沒有能力將清朝消滅的,日本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並沒有撼動清朝統治的根基,加上日本國土面積狹小國內資源匱乏是不可能將清朝徹底打垮的。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拿到大額的賠款並不是為了滅亡清朝,因此日本還不具備徹底打敗清朝的實力。

實力對比清朝和日本你會發現日本其實不強大

清朝輸掉了海戰北洋水師也全軍覆沒了,遼寧半島和山東半島也被日軍佔領,李鴻章的淮軍損失慘重,但清朝還有新軍數十萬人。在洋務運動的30年裡這些部隊都進行了新式改編尤其是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德式新軍戰鬥力還是有的,日本並沒有把清朝的陸軍徹底的打垮只是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日本雖然經歷了明治維新但是日本能動用的總兵力也不過八萬人,日本海軍的聯合艦隊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實力還沒有在清朝水師之上,因此隨著戰爭的持續日本會比清朝承受著更大的壓力。畢竟清朝國土面積廣闊可以和日本做持久戰消耗戰,但日本卻不具備打消耗戰的實力。

清朝戰敗的原因是國家的腐敗和統治者的保守

慈禧太后的戰和不定導致了清朝的最終戰敗,假如一開始就樹立不投降和日軍死拼的態勢,那麼日本就不會打贏這場戰爭。統治者的保守不僅葬送了北洋水師還讓8萬淮軍精銳也毀於一旦,這樣的教訓似乎有點太深刻。

假如清朝遷都不投降不簽訂合約賠款,日本也是沒有辦法的。畢竟日本建立的聯合艦隊已經是傾全國之力,假如再和清軍在中國廣大的土地上玩抓貓貓日本顯然是玩不起的。

只可惜日本搏命式的進攻換來了2.3億兩白銀的賠款,這筆鉅款也讓日本的軍事工業爆發了前所未有的能力,日本在短短的20年後就成為了世界一流的軍事強國。

假如清朝一開始就確立全面阻擊延遲日本的策略舉全國之力支援朝鮮,那麼日本是不可能打到中國東北的,就是因為統治者的保守最終導致了清朝的全面潰敗。雖然是潰敗但受死駱駝比馬大,日本還是沒有能力佔領整個中國,即使是幾十年之後的日本也在中國敗下陣來,這隻能說正義必勝侵略者必敗!


秋雨魯北說歷史


不可能做到的。

光從軍事實力對比看:清朝北洋艦隊已經全軍覆沒,最西化的李鴻章淮軍也損失殆盡,老湘軍(湖南巡撫吳大徵部)也被證明戰鬥力不堪;而日軍陸海軍都基本保持完整,雖然供給有一定困難,但畢竟繳獲不少,不足部分靠搶掠以戰養戰也能支撐一段。咬一咬牙,殺進北京城,為山縣有朋哥哥奪了鳥位其實沒有太大的難度。

問題是這不是中世紀戰爭,不是中日雙方兩家的事,列強不可能允許鬼子搶奪最大蛋糕,鬼子也沒膽量硬扛——戰後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就證明了這點。

只是以滿清朝廷之無能閉塞,它們不可能知道還有這個外力可借。即使知道它們也不敢借,因為滿清向來防內賊重於外寇,他更害怕戰亂持續有人乘機起事。


真正鱷魚不哭


導語:甲午戰爭後期,清朝政府如果堅決不與日本和談,把戰爭繼續下去的話,日本不但不能滅了清朝,反而會被清朝拖垮的。

其實,在甲午中日戰爭的後期,日本已經承受不住戰爭的巨大壓力。

雖然日本軍隊在海上、陸上戰場連戰連捷,清軍望風而逃,但是,戰爭對財力物力的龐大消耗,壓得日本政府和日本民眾喘不過氣來。

戰前,日本天皇一天少吃一頓飯,帶頭號召日本民眾簡衣縮食,積攢財力物資,來應對即將到來的侵華戰爭。而這些好不容易集聚起來的財物,在甲午戰爭的進行過程中,很快就消耗完畢;為了把戰爭進行下去,日本政府迫不得已,只能加重賦稅,壓榨日本國民,掠奪日本人民的血汗錢,來維持戰爭的開支。

日本人民已經無法承受戰爭帶來的災難,當時日本各地紛紛爆發農民暴動,給日本政府的統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脅。日本的社會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因此,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代表日本政府,首先開口,要求與清朝政府進行和談。

此時,清政府如果洞察日本的國情,採取強硬的態度,必然能夠在談判桌上取得優勢,簽訂不那麼喪權辱國的和談條約。

可惜的是,清朝政府腐敗無能,主要統治者都是井底之蛙,毫無政治遠見。戰前,他們盲目自大,認為日本不過是彈丸小國,一定是不堪一擊;而在甲午戰爭開始、日本軍隊連連獲勝之後,他們又驚慌失措,嚇破了膽;一味想著趕緊割地賠款,結束中日之間的戰爭,以便自己繼續去享受驕奢淫逸的寄生生活。

因此,當日本政府一提出和談,清政府立刻受寵若驚,喜不自勝;當日本在談判桌上提出了訛詐條件之後,清政府也滿口答應,隨即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結語:就本題來講,甲午戰爭時候的日本,實力遠遠不及二戰時期的日本。如果清政府堅持不談判,它一定會尋找藉口,訛詐清政府一些賠款,然後就坡下驢,主動結束戰爭的。它根本就沒有進攻中國腹地,消滅清政府的軍事實力!


品茗讀史


甲午戰爭,如果清朝堅決不與日本談判,日本能把清朝滅了嗎?

1894年甲午戰爭,日本與清朝在陸上已經從朝鮮打到了東北,在海上已經殲滅了北洋海軍,正在準備進攻北京,開展直隸大決戰。接著打下去,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局面將提前上演,天津和北京肯定無法守住,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可能逃亡山西或者蒙古。

但日本也不能滅掉清朝,日本兵力已經用盡,無力擴大戰果,經濟也面臨崩潰,再打下去,日本也會難以為繼。所以日本會主動收縮戰線,鞏固日佔區,極大可能會在東北華北扶植成立自治政府,而且政府將以漢人為主體。八國聯軍進入北京,還有人主動歡迎跪拜新主子,中國從來不缺仰仗侵略者作福作威的漢奸,汪精衛式的政府會提前成立。

在這個過程中,光緒皇帝將取得真正的權力,慈禧將徹底失勢。但接下去,由於清政府撤到漢族核心區域,遠離東北龍興之地,漢族官僚將逐漸掌握主動,袁世凱式的人物將提前出現,要麼清政府徹底漢化,要麼主動退位或者被推翻。

而在南方,由於漢族官僚已經牢固的掌握了地方實權,數年後敢於組織東南互保,當時也很有可能會組織成立漢人為主體的自治政府。這樣,中國有可能分裂為至少三個實體政權,即日本人扶植的傀儡政權、清政府、南方政府,這樣真的是“國將不國”了。

所以,作為清政府,能夠割地賠錢搞定的事情,一定不能再打下去。再打下去即使能救中國,大清卻要先完了。

甲午戰爭,充分暴露了清政府外強中乾的本質,既昧於世界大勢,不知己也不知陂,戰前盲目樂觀,狂妄自大,戰中舉止失措,一潰千里,和談則割地賠款,喪權辱國。自以為辦洋務經濟發展頗有成就,可思想政治制度不變革,經濟發展再好也是枉然!


鄭說豫見


很明顯,滅不了,因為日本那時候綜合國力還不允許,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死磕下去滿清一定會過早滅亡,這是滿清政府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才會向日本妥協,滿清不在乎自己國民是否會窮困潦倒,也不在乎向日本割地賠款,只要能保住自己繼續殖民統治者的地位就萬事大吉了。


拽著衣角的小爪子550


不會的!

甲午戰爭前日本財政收入只有不到8000萬日元。

相比滿清的8000萬兩的國庫收入,實在是太少了。從紙面數據來看似乎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對手。

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日本,在1894年竟然把財大氣粗的滿清給狠狠地扇了一耳光。

除了武器裝備和軍人素質的客觀因素,滿清的無能是最大的原因。

因為這一場戰爭,日本是純粹的賭徒思維發動戰爭的。

我就賭你手裡底牌沒我大。

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把多年省吃儉用下來的財政家底,和發行公債以及國民捐款總共加起來2.3億日元,全部壓上了。

就賭你不敢打持久戰爭的準備。

事實證明日本賭對了。在北洋艦隊覆滅和平壤戰役失敗後,滿清很快像狗一樣妥協了。

當李鴻章戰戰兢兢的在《馬關條約》上籤下自己的名字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長長地鬆了一口氣。

日本不僅打贏了戰爭,還得到了相當於4年財政收入總和的賠款。

除此之外還有通商,開放口岸和富饒的臺灣島。

事實證明如果滿清硬抗到底,在本土做好持久戰爭的準備,日本毫無辦法。

可歷史沒有如果。

當時的滿清已經爛透了,士氣低迷,行政混亂,簡直就是一坨屎,屎都比它強!

旅順大屠殺時慈禧竟然在辦壽宴,並大言不慚的吹噓:別打擾雅興。

戰爭時期竟然能搞出這種荒唐事,還能幹啥?





輕衣公子


甲午戰爭結束,日本已經是強弩之末,國庫裡差不多就剩下老鼠屎了。但卻憑著一副空架子,擺出咄咄逼人的態勢,最終使滿清就範割地賠款。這完全是看準了滿清的軟弱。如果單純從軍事角度分析,戰爭如果繼續下去,日本必然後繼無力折戟沉沙。


事實上,在甲午戰爭發生之前,中日兩國對於軍備的態度,已經決定了後來的戰爭勝負。日本集全國之力擴充軍備,財政收入的60%都投入到了軍事建設中,天皇和文武官員帶頭款款,甚至有女學生賣身為軍隊籌錢,所有日本人的目標就一個:進行一場賭國運的戰爭,打敗中國。

反觀滿清方面,北洋水師稍微有了點兒規模,從上到下就開始沾沾自喜,認為可以高枕無憂,甚至光緒十六年(1890年)開始,就因為水師建設太燒錢,進而停止了投入。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酥甚至拖延著不批覆經費,以致於英國原本準備賣給滿清的艦船被日本接手,其中就有後來的日軍主力艦艇“吉野號”。

日本人磨刀霍霍,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滿清的銀子卻拿去給慈禧修園子過大壽,這種對比讓人十分痛心,同時也註定了這場戰爭的結果。但即便日本人取得了節節勝利,滿清實際上仍有一戰之力,可惜的是慈禧等人害怕日本人攻入北京城,動搖滿清統治的根基,急於和日本人議和,哪怕是割地賠款也在所不惜。

當時滿清朝野也有遷都再戰的呼聲,甚至光緒皇帝都有強烈的戰鬥慾望,可惜這些話老佛爺是聽不進去的。她最希望的還是安安穩穩的在紫禁城裡做美夢。奕訢、李鴻章這些人也都被日本人嚇破了膽,巴不得早些平息事態。他們在乎的,只是滿清的安危而已。

日本人當時的情況十分不妙,財政、軍事上已經是輕弩之末,明治維新數年間積攢下的財富,基本都在甲午一役中消耗殆盡。日本的海軍也幾乎失去了戰鬥能力,只剩下陸軍仍具備一定戰力,但如果執意對滿清發動滅國之戰,那無異於痴人說夢,僅從戰略縱深來講,日本人也是有去無回。


事實證明慈禧等人選擇妥協是鼠目寸光愚蠢至極的,這種妥協引發的連鎖反應,對於滿清統治的傷害更大。在甲午戰爭之前,滿清還能維持東亞大國的體面,日本還是蝸居海島的小國,甲午戰爭之後,世界各國大開眼界,原來滿清是頭紙老虎!於是大家紛紛上門打秋風,不平等條約簽了一大把,甚至戰爭丑角意大利都慕名而來要分一杯羹,這徹底地加速了滿清的滅亡。

更巨大的傷害在於,日本人通過甲午戰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發展由此進入快車道,更加助長了其侵略野心,才有了後來的全面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

將慈禧定位成千古罪人,絕不為過!


李飛叨


以當時日本的實力想滅掉清朝還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從後來解密的資料看,當時日本可謂是強弩之末,已經無法再把戰爭支持下去了。當時的情況並不是中國求著趕快簽約,而是日本那一邊。



日本開始只是一個彈丸小國,至少當時很多中國人是這麼看的,日本人能打甲午戰爭,事實上是把全國的力量都用上了。現在很多國人都覺得滿清那個時候實在是太不爭氣了,因為當時滿清的實力遠在日本之上,只要不出現太大的失誤,擊敗日本應該不成不是什麼大的問題,誰知道卻打出了那麼一個成績出來。



在總結甲午戰爭的經驗教訓很多,有說是慈禧太后拿錢去修了園子,也有說是李鴻章和朝中的大臣不和,朝中大臣故意在看他的笑話。不過不管怎麼樣,中國當時確實被日本給打敗了,不過日本也只是慘勝,日本當時的狀況相當的堪憂,繼續打下去的話,也許能夠攻下北京,但是再往西去就非常困難了。



滿清如果當時能夠遷都西安繼續作戰的話,說不定真能夠把日本拖垮,後來的抗日戰爭,日本實力比中國強太多,最終也是被中國拖垮。不過繼續打下去對滿清卻相當的不利,因為滿清是少數民族政權,一直擔心漢人造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草草簽約給了日本人機會。要知道當時日本事實上比中國還著急,因為李鴻章捱了一槍之後,要離開日本的時候,日本甚至把賠款降了1億也要趕快籤,說明當時日本的情況並不是很妙。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如果其他列強不干涉,真的能,而且還是非常輕鬆愉快的那種。

通過對比一鴉、二鴉,以及後面的八國聯軍侵華,非常容易就能得出這個結果。甲午戰爭中的日軍,可以把十個清朝加一起滅了。

比如說一鴉,英軍7000人在江浙登陸,清朝想盡了一切辦法,各省聯軍,地方部隊,八旗全都不要命的往上填,愣是拿對面一點辦法沒有。最後英軍一路打到南京,不說滅掉清朝吧,起碼肢解沒問題。

後面的二鴉就更不得了了,英法聯軍兩萬人,直接打到了北京。八里橋之戰,法軍撇下英軍單獨擊潰了僧格林沁的滿蒙聯軍。哪有什麼還手之力?

後面的八國聯軍侵華,聯軍真正參戰打入北京的部隊也就16000人,其中8000人是日本人。直接把首都都佔了,慈禧和光緒偽裝成苦力從東華門出逃。

甲午戰爭的時候,清朝還沒學習德、日進行陸軍改革(所以說袁世凱真的很厲害,近中國近代陸軍之父),陸軍的戰鬥力說是“東亞病夫”都是在誇他。和列強的軍隊交戰,哪怕人數是對面的十倍,戰爭局勢依然是一邊倒。不,那都不能算是戰爭,可以形容為單方面的屠殺。可以去看一下清法戰爭,馮子材三萬多人的部隊,依託著防禦工事,在兩千多法軍面前照樣只能被動挨打。

封建軍隊,哪怕拿著火槍他依舊是封建軍隊,在近代軍隊面前不具備任何抵抗能力。可以瞭解一下一鴉中英國人的刺刀戰,清軍可以冒著火炮衝鋒,但只要英軍拿出刺刀前進,清軍立刻崩潰。

甲午戰爭中的日本陸軍,足足有二十多萬。武器就不說了,各有千秋。但日軍戰術、機動能力、作戰意志都遠遠超過清軍。所以當時清朝最精銳的淮軍在朝鮮一路潰退,跑到了鴨綠江邊上才算完。中間光緒還派了他舅舅帶兵去救援,剛到山海關,就集體開溜了。

北洋艦隊覆滅後,日軍完全可以走當初英法聯軍走過的老路。帶上兩萬人從北塘登陸,進攻大沽炮臺,拿下天津。天津沒了,還想守北京?開玩笑呢?事實上,日本當年也是這麼威脅清政府的。

清政府不是傻子,兩億兩白銀做點啥不香?好端端的能賠給昔日看不上的小國,完全是因為不賠的後果承擔不起。政權在,錢遲早能再從底下撈回來。政權沒了,那真的是什麼都沒了。

至於說列強的態度,甲午戰爭的時候光緒低三下四的召見在北京的各國使節,沒用。清朝狂妄自大慣了,臨時抱佛腳,想什麼呢?但是呢,列強可以允許日本從清朝身上割肉,卻絕不會允許他覆滅清朝。沙俄的三國還遼態度已經很明確了。

還有,不要以為日本在二戰時是軸心國國就很厲害。在當時資本主義的主要強國裡,日本依舊是弟中弟,意大利的國民生產總值都領先他一大截。真正坐莊的還是英法美俄德,都有各自的小心思,清朝站隊自保還是很容易的。比如說左宗棠收復新疆、清法戰爭,清朝都是站英國這邊,損失都是微乎其微。甲午戰爭之後又站隊沙俄(這個保護傘明顯不靠譜,居然想黑吃黑)......永遠有隊伍站,無非就是割肉而已。

歡迎下方討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看不見的角落


不會!

不復制不長篇大論,說重要的。

要知道,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甲午戰爭爆發在清朝洋務運動的鼎盛期,同時日本的現代化改革也初見成效。

日本的目的是在亞太獲取更多的利益和話語權。

清朝的目的是保家衛國,外加找回場子。畢竟洋務運動這麼多年,清朝覺得自己行了。

結果大家都知道,清朝慘敗。這時候,日本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日本是不可能把清朝滅國的,這個代價太大 。同時,日本也不一定有這個實力,這個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已經印證。

如果戰爭繼續打下去的,結果就是清政府多賠一些錢,僅此而已。

日本已經得了便宜,當時日本國力未達到二戰的高度,讓他繼續進攻,他也僅僅是威脅清政府。

清政府怕的是政權不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