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别岁》: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讲述小人物的悲喜人生

相遇即是缘,欢迎来到情感说,从文字读情感,从文字品人生,关注情感短剧场,我们一起探讨人生百态。

电影《别岁》

前言

电影《别岁》由邹超军担任制片人,张琪东编剧、导演,袁忠远、龚格尔领衔主演,朱峰、魏斯婷、郭进、杨乔木等共同出演的现实题材电影。

电影《别岁》: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讲述小人物的悲喜人生

《别岁》一家三代剧照

影片讲述了下乡老知青周树达在返城大潮中,遗弃当地妻儿回到原籍,过上了高级知识分子生活。而在三十年后,周树达再次踏上了这片许久未见的土地试图弥补他曾经犯的过错。被他遗弃的儿子陈乐结束了八年的牢狱生活出狱后,遭遇妻子改嫁,并留给自己一个八岁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在好友帮助下,他找到一份修理厂的工作,并在出租屋里邂逅了性工作者雅茹。然而在儿子多次被学校拒绝上学后,陈乐做了一件再次摧毁命运的事情。

电影《别岁》: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讲述小人物的悲喜人生

周树达(袁忠远饰)

电影《别岁》: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讲述小人物的悲喜人生

陈乐(龚格尔饰)

电影《别岁》: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讲述小人物的悲喜人生

陈小康(杨乔木饰)

电影《别岁》上映之后,从众多电影中脱颖而出,先后获得第52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入围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新风单元,入围第10届澳门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入围第14届加拿大中国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用质量征服了评审获得一致好评。

这样一部平平无奇的电影,究竟有什么魅力呢?

电影《别岁》: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讲述小人物的悲喜人生

影片围绕陈乐这个人设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父亲为了能让儿子上学,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小人物努力在大环境下生存的一生。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电影镜头语言这两个层面探讨小人物的一生。

先来看看什么叫“小人物”:

文学中的小人物,一般是指人物设定平凡没有什么背景的角色,其在19世纪俄国文学占有重要地位。

1830年普希金以伊凡·彼得罗维奇·别尔金为笔名发表的短篇小说《驿站长》是第一本真正描写小人物命运的小说。作家关注的一般都是出于社会阶层下级小官员和小职员的,通过对他们悲惨命运的描写来批判当时社会下的丑恶和黑暗的社会现实。这类人物要么是受尽凌辱处于社会下层的低级官吏和劳动人民,要么就是没有崇高生活目标、精神上无所依附、庸俗无聊的小市民。

第一层面: 人物形象

陈乐既是儿子也是父亲,在影片中是不可或缺的主要人物,我们今天探讨的就是主要人物的主要形象。那么,陈乐这个形象究竟有什么魅力,催人泪下呢?

陈乐因为故意伤人罪入狱八年,出狱后儿子小康已经8岁,并且患有自闭症,妻子改嫁。

01 典型性

陈乐代表了大部分普通人的一生,所以具有典型性。

陈乐就像普通的父亲一样,陈乐没有工作没有钱,刚从“里面出来的他”连七百块一个月的房租都交不了,还得跟房东讨价还价。

他没有文化,没有一技之长,甚至还坐过牢,连在修理厂的工作都是朋友帮忙找的。

30年前,在回城返乡的时候,父亲周树达将他和他妈妈玉芬遗弃在了当地,一个人返城过上了理想的生活。陈乐从小就没有感受过父爱,他缺失了来自父亲这方面的管教。

电影《别岁》: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讲述小人物的悲喜人生


电影描述的就是父亲的角色在人的成长中所承担的责任及带来的影响,三位男性构成的失衡家庭,在陈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万千原生家庭的父子影子。尽管影片在表达方式上选择了尽可能的克制和隐忍,没有太大的跌宕起伏,但不管在角色关系或是意境表达上,呈现出来的情感关系都细腻饱满,精准到位,让观众有着难以磨灭的好感度。

表演尽管很平实也很素朴,却将陈乐的内心世界捕捉的非常到位,对陈乐的性格特征也揣度的透彻而精准,将陈乐塑造的很有生活味儿、生动性、感染力。

02 代表了小人物生活中挣扎的无奈、彷徨、心酸

因为从小父爱的缺失,这个男人拼了命想去爱他的自闭症儿子,然而这是一份错误、扭曲偏执的爱。

进去了八年,好不容易出来了,等来的是妻子的改嫁,还有自闭症的儿子。

陈乐为了让儿子小康能去学校读书,去学校求老师,当老师提出小康的问题后,他不承认,不听劝,没有早点带小康去看医生。为了证明小康精神正常,“特意”去医院找医生做证明,但是医生也没有理他。

电影《别岁》: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讲述小人物的悲喜人生


为了小康能继续在学校,陈乐去学校求主任,他没有钱,就把当初花了十万买的车转手卖给修理厂老板,拿着钱去买礼求主任。

主任提出让小康去特殊学校学习,那边也帮他打招呼了。看的过程中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他执着于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什么不肯承认自己儿子有问题?

直到他跪下来求主任。

“我爸在我四岁的时候就不在了,我坐了七年牢,我没办法,小康他不能去那种学校。”看到陈乐为了小康下跪,我好像又有点明白,那份压抑使得陈乐不敢真明白。在他身上,我明白了“父亲的爱重如泰山”这句俗语。

电影《别岁》: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讲述小人物的悲喜人生


当主任提出“学生好好的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但小康同学现在这个样子没法在我们学校呆啊。”陈乐突然把火机和汽油拿出来。

主任对他说“你已经坐过一次牢了,不能再坐第二次了。”这句话的时候,就是陈乐情绪爆发的时候。

电影《别岁》: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讲述小人物的悲喜人生


他狠狠地往主任头上砸,一边打还一边骂“说我没有钱,我没有钱是不是。”这已经暗示了他的结局。

电影《别岁》: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讲述小人物的悲喜人生


他爱儿子,但是他太偏激了,

他对儿子的爱是粗鲁、莽撞、冲动、 毛躁的,以至于劫持人质,再次入狱。

陈乐为了捍卫一个父亲、自闭症孩子的尊严,用偏执甚至疯狂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告别。这悲壮与惨烈的一幕,换来的却是小康的新生。

电影《别岁》: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讲述小人物的悲喜人生


陈乐太固执他为了让儿子能在普通学校学习,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他拼命为了孩子的样子,反衬出了我们普通父亲生活的无奈,彷徨和心酸。

所以,我们在陈乐的身上看到了普通老百姓的劣根性,来自于底层人民的特性,这个人设在电影中演绎的很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观众在陈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在这个人设上找到代入感和存在感。

最后呢,也请大家重视儿童自闭症,这是病,大家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让小康上普通学校,不是歧视,学校,老师都没错。

第二层面: 电影镜头语言

影片开头就是黑白影画,这也是影片所想要表达的,普通人压抑,无奈的生活。

《别岁》这个影片的拍摄方式和别的影片大有不同,导演采用了黑白拍摄技巧、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小康静态镜头特写

01 黑白拍摄技巧

黑白影像的特性与表意功能:

黑白照片有其自身的魅力。把一个原本五颜六色的世界转化为黑白天地这本身就是奇迹。摄影术一开始是以黑白容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黑白照片的色彩看似单一,事实则由黑、白、灰三种色阶组成,这三种色阶包容红、绿、蓝和黄、品、青等人眼所能看到甚至看不到的各种颜色,构成浓淡不同的色阶,我们才得以在黑白天地中领略物质世界的质感与层次。与彩色照片比,黑白照片单纯、朴实、含蓄而有想象空间,在视觉传播中有独特优势。

黑白影画具有独特的情感语言:黑色深沉、浑厚、凝重、肃穆,在新闻摄影过程中,如果有意识利用现场黑色物质成分并让其占领画面大部分空间,则这张照片就呈现出沉重和悲哀气氛。

黑色的情感特性和表意功能,在他们看来,只有黑色才有助于表达人物的心理感受,才能将镜中的情感信息有效地传达给观众。黑白摄影的灰色具有朴素、平静、寒冷多种感情色彩。

所以在《别岁》这个影片中采用黑白影画拍摄,是为了表达剧中人物的心理特征,给观众传递了三代人不同的人生对比。

电影《别岁》: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讲述小人物的悲喜人生


周树达、陈乐、陈小康一家三代身上的故事是伤感的,悲情的,而采用黑白影画拍摄,就很好的体现出了这一特性。

02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这个影片还有最大的一个不同是,开头就是周树达这个人物,作为第一人称视角对观众展开的叙述。

什么叫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是文学作品叙 事视角之一。指以“我”的身份来叙述,“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常用于叙述 讲故事者的亲历亲为,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抒情性。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作用:

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

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这就加强了周树达这个人物的真实性,他用小桥流水式的讲述,将一个真实的事件讲述的动人心魄,直泌人心,平静的讲述,却声色动人。

影片开头周树达就跟观众表达他是谁,他从什么地方来“我叫周树达,是北京人,1981从从湖北潜江离开,现在又回到这里。几十年的光阴,我已经忘记了曾经的一切,包括我的儿子。”

电影《别岁》: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讲述小人物的悲喜人生


这就是平铺直叙的表达,直接跟观众交代了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我”就是很平静的告诉观众,这是一件什么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为了什么事,让观众直接明了。

03 对小康的镜头特写(静态描写)

小康在影片中是个自闭症儿童。

使用丰富的镜头语言来刻画人物情绪,营造环境特色,传达更深刻的影片内涵,极具艺术表现力。

特写和静态镜头的使用。利用对小康的脸部特写,借助小康的语言和神态表达了自闭症儿童特有的性格特点。在长达几次静态画面里,小康传神的演技与特写镜头相辅相成,一下就把观众带进了他的世界里。

第一次

他经常一个人坐在门口等他爸爸不约而同的都是看向天空。天空是第一时间能看得见最广阔的地方,天空的色调简单却不单调,可以让人浮想联翩,有的人觉得天空是最好的萤幕,我们在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在天空看见自己熟悉喜欢的笑脸和画面。

电影《别岁》: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讲述小人物的悲喜人生


因为天空是空的,能给人更好的容纳。而自闭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关爱和接纳。

第二次

陈乐入狱后,小康跟爷爷周树达离开湖北离开潜江,去了北京。他坐在爸爸那辆车上,望着窗外,看着这这个生活了八年的城市,感受颇深。他带着不舍,告别悲情的岁月,迎来暖爱的真情,离开了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电影《别岁》: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讲述小人物的悲喜人生


这一幕特写,将小康的内心世界表达的淋漓尽致,声动人心,一下子将观众拉进了他的内心世界里,这一刻的煽情显得非常高级,没有激昂的台词,人物角色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波澜和心理起伏,却让人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亲情与真爱的力量。

他不仅告别了那片曾经善待他,却有歧视他的家乡,也告别了过去的人生,去拥抱爱。

泰戈尔在赞美神的时候所写的:

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的包围着我,同时给予我光辉灿烂的自由。”


最后那一幕,当小康不经意间叫出“爸爸”两个字时,当他拒绝坐火车而非要乘坐爸爸那辆破轿车的时候,我竟然鼻子一酸,眼泪也情不自禁地就流了出来。

电影《别岁》: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讲述小人物的悲喜人生


在这一幕中,它没有激昂的台词,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人物角色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波澜和心理起伏,却让人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亲情与真爱的力量,以及对爸爸的不舍。

总结

电影《别岁》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剧情真实感人,再现了原生家庭成长困境。讲述悲情父子在面对生活的挣扎与彷徨。

电影所要描述的就是,父亲的角色在人的成长中所承担的责任及带来的影响。虽然是一部小众电影,但是贴近生活,在陈乐、小康演绎的底层草根人物的命运中,感染了观众,一下子把观众带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别岁》在制作上非常用情走心,它平铺直叙,细水长流式的演绎,情感丰沛,主题也很鲜明,让人所思所想所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