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府兩度駐東柵

1949年5月7日,嘉興解放,宣告了人民政權的誕生。

建政時初,嘉興設縣、市兩府,老城區置市府。縣府幾經擇地,定東柵口為駐地。老街中市王宅院內設政府機關。為保衛新生的人民政權,中國人民解放軍27軍山炮營,入駐老街西市謝宅和下塘街張源盛小豬行。

縣府兩度駐東柵

(縣政府首駐地王宅,七十年代拆除後,建起了嘉興石油機械廠這幢辦公樓)

縣府兩度駐東柵

(東柵鎮下塘街張源盛小豬行北宅,曾是解放軍山炮營的營部駐地)

縣府兩度駐東柵

(張源盛宅院的南廳,曾為縣政府幹部培訓班的講課用房)

縣府駐王宅,對大院內住戶秋毫無犯,同門出入,友好相處。那時的政府機關,編制精幹,工作人員才幾十人,他們只是借用幾間房子辦公住宿,無絲毫等級森嚴之感。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的工作重心是剿匪除霸,接資建權,生產支前。嘉興人民政權的政府法令從東柵頒佈,工作部署在東柵決策。當時的王店區委書記王洪合,便是在東柵從縣政府裡領命赴任,深入鄉村,展開工作的。1949年9月7日,王洪合在人和鄉突遭土匪槍擊,壯烈犧牲。1950年6月15日,縣政府順乎民意,命名人和鄉為洪合鄉。這段歷史往事,東柵已少有人知。洪合鄉人民記住了這位山東籍的共產黨人。1972年春,烈士遺骸重葬王店公園。如今,洪合的經濟突飛猛進,王洪合九泉有知,定感欣慰。

縣府兩度駐東柵

(王洪合、李樂群兩烈士合葬墓)

1950年5月,嘉興撤市設縣,縣政府遂遷離東柵。1951年再設市府。1954年春,縣府又重返東柵。

經過五年政權建設,人民政府的工作逐步納入正規。其時,縣府機關置石宅,人民法院設盧宅,公安局駐王宅,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縣府兩度駐東柵

(東柵石宅中廳,縣政府機關第二期駐地)

縣府兩度駐東柵

(石宅中廳,被改作工廠食堂後,過道中的九道樓擱橫檔,依然清晰)

縣府兩度駐東柵

(石宅中廳前,12塊整條花崗石鋪就的天井,在嘉興老宅中並不多見)

縣府兩度駐東柵

(新中國嘉興縣人民政府和各部門方方正正的公章,老百姓俗稱為“鬆糕印”)

縣府兩度駐東柵

(嘉興縣人民政府頒發的《公共房屋基地使用證明書》)

縣府兩度駐東柵

(1952年,嘉興縣、市兩府聯辦的嘉興首屆物資交流會的《購銷合同》)

縣府兩度駐東柵

(盧宅中廳,曾為嘉興縣人民法院駐地)

縣府兩度駐東柵

(2000年,老街拆遷前,盧宅的街面房)

縣府兩度駐東柵

(盧宅的西廂房)

縣府兩度駐東柵

(當年,嘉興縣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判決書)

隨著人民政權的健全,社會秩序的穩定,小鎮居民的生活也逐漸安定。鎮上的居民對縣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印象最深的是“北方人多”,“講話彎舌頭,有點聽勿懂”。而吳語夾土腔的東柵話,更是常常讓縣裡的領導摸不著頭腦。儘管語言交流不暢,領導們總以各種方式接觸普通百姓。煙雜店退休的老人家沈松官,一講起當年他與縣裡幹部交談的事,便會帶著幾分自豪地說:“我記得清清爽爽,伊拉來買包香菸洋火紙格辰光,像鄉里的老主客,總是靠勒櫃檯邊,探過頭同你攀談攀談,問長問短。人隨和來,毫無一點官架子。”松官和東柵好些老人還叫得出首任縣長鄭寄民和縣長馬吉德、劉慎言的名字。

退休教師,東柵人王樹德,提起縣政府在東柵的往事,他深情地說:政府親民,記憶猶深。1954年,我被選派為浙江師範學院“調幹生”時,就是到石家老房子裡辦的手續。當時,領導問我:你去杭州,家裡有什麼困難?我告訴他們:弟弟在家待業。不久,我弟弟就被安排了工作。

而留在當年孩子們腦海裡的是駐守在東柵的解放軍。軍馬從小街走過,石板路上撒下一長串“的篤的篤”清脆的聲響,至今想起來,還覺得是那麼的悅耳迷人。

縣府兩度駐東柵

(1950年,嘉興縣長鄭寄民〈前排右六〉與繭業指導所工作總結會議全體同志合影)

縣府兩度駐東柵

(1951年,《土地房產所有證存根》的“縣長”欄中,加蓋“鄭寄民”的印章)

今天,東柵的王、石等老宅幾經改建,已磚瓦無存或面目全非了。惟有盧宅拆除街面房後遺存的中廳面貌基本依舊。透過地面塊塊佈滿碎紋的水磨方磚,可以想像人民法院女院長魏恆燦當年審理案件的日日夜夜。

從東柵小鎮到南湖畔的嘉興市行政中心,象徵著嘉興人民政權半個世紀走過的歷程。當我們眺望雄偉的市府新大樓時,應該記住它是從東柵的一間民房裡起步的。

縣府兩度駐東柵

(南湖畔的嘉興市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大樓)

——原文選自《尋找東柵》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