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失控不是孩子的錯


情緒失控不是孩子的錯


01


沒有誰天生就是壞脾氣,也沒有誰天生就是好脾氣。性格是需要培養和引導的,就像孩子的學習一樣,需要家長和學校的言傳身教。


今年我給孩子報了一個繪本的暑期班, 但結果可以說是“精彩紛呈”來形容。


在繪本課遊戲的環節,因為孩子游戲輸了不願意承認自己輸,硬非要說是別的小朋友輸的。結果,被其他小朋友懟後情緒開始了大爆發。


說實話,在我知道的時候是很不接受的,我一直特別關注孩子的情緒控制問題,經過我不斷地努力和學習,原本孩子的情緒已經控制得不錯啦,怎麼還會這樣呢?


在這件事發生後的第二天,晚託班的暑期班第一次上《高斯數學》。課堂上有一題娃做錯了,自己改正過來後居然也不承認自己以前寫錯了。


因為娃一直是暴脾氣,晚託班老師都知道,這樣的情況估計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去了。但這次校長親自教的,校長要求嚴格,讓孩子承認錯誤。孩子不願意,結果大哭大鬧。


我很納悶,孩子的情緒怎麼總是失控呢?


情緒失控不是孩子的錯


02


現在回想起來,我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可能一開始就錯了。


我家孩子小時候就不能接受失敗。每次和爺爺奶奶玩打牌,都是第一,我和娃爸帶她玩的時候,我們不讓她,一輸就哇哇大哭。


然後爺爺奶奶就數落我們:“這麼大的人了,就不會讓讓孩子嗎?”


不知道同款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有多少?


當時作為晚輩的我們想著老人家的思想難以改變,也就沒有和他們說什麼。只是在帶娃玩遊戲的時候繼續不讓她,但這樣的後果就是孩子慢慢地不喜歡和我們玩了。


遺憾的是,我們當時沒有發現。娃爸在鑽研他的遊戲,我就顧著逛淘寶和泡各種育兒網站。


我找了個合適的時機,和婆婆聊了孩子在輔導班的表現。婆婆第一反應就說:“都怪校長明知道娃的脾氣不好,幹嘛還非說孩子錯了,激怒孩子?”


我直接和婆婆溝通:“校長的做法是對的,她現在在學校和晚託班,老師們已經順著她的性子,以鼓勵為主,校長再這樣,每個人都順著她不惹她,只會把她的壞脾氣遮掩起來,最終走入社會還是要受挫的。”


這次,奶奶沒多說話了。


情緒失控不是孩子的錯

03


對於娃這兩次情緒的爆發,我也開始反思孩子出現問題的真正根源在哪裡?


一個是我的孩子是想表現自己,但結果輸了,面子上掛不住,所以哭鬧。


另一個也只作為家長的責任,現在的苦都是以前欠的債。以前家長,親戚,包括熟悉娃的老師和同學對娃的包容度都太高,娃其實並不是脾氣變好,而是被掩藏起來了。


這樣的環境不利於孩子以後的成長。


通過這兩件事情,我的孩子也已經明白不是每個人都要讓著她,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守遊戲規則。


當然,在未來對娃我更要關注的是她的情緒控制能力、自理能力,與人相處能力等各種能力的培養。畢竟娃以後步入的是社會,沒有這麼多爸媽,也沒有這麼多懂她的玩伴。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只能是陪伴一段路程,怎麼走還是靠孩子自己,我們要做的是儘自己所能引導、幫助。


同時,我和孩子的父親正在努力做一件事:教孩子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例如:深呼吸、數數字、大聲唱歌,想辦法幫助好脾氣公主戰勝壞脾氣魔王……


但還有一個棘手的問題:當孩子冷靜的時候什麼都知道,可是一遇到事情就控制不住,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我讀過《愛與自由》之後,我才知道我們反覆教娃的,對她來說是抽象的,需要經過她自己的感知感覺,吸收成為自己的概念,這需要一個過程,也是孩子自己成長的過程。


也就是說,我們教給她們的道理,一開始對於孩子來說,只是一個概念,並不能在實際中知道具體是怎麼回事。


當我知道原因後,作為老母親的我就釋然了。既然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那我就放手好了,給足陽光空氣雨露,靜待花開吧。


情緒失控不是孩子的錯


04


在這些事後,我也找了合適的時間和娃溝通,她也主動承認了她的錯誤。但是我也發現了,對於娃經常爆發的小脾氣,光靠事後處理是不行的,還是要想辦法幫助娃建立正確的輸贏觀念,受挫後心態的調整,情緒的控制……


那作為家長就不斷地努力和升級吧。


“當你發現所有你積累出來的應對各種不爽的辦法無法排解時候,那就是又一次系統升級重組的來臨。”這是一位老師告訴我的生活哲理。


作為家長不要害怕孩子問題的出現,陪孩子成長是一件挑戰與樂趣並存的事情。作為孩子,他們的成長會是一個螺旋上升式的成長。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一帆風順。


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任何經歷都是他們的寶貴財富。人的一生這麼長,不要怕犯錯,要大膽地往前走,更要不斷反思。這樣,孩子的成長才會更加全面,也會對自己的經歷體會的更為深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