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逆增長”的背後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不少行業和企業被迫按下暫停鍵,但共享經濟卻憑藉優勢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從消費領域到生產領域,越來越多的行業和企業選擇搭上共享經濟的快車。中國共享經濟在經歷了2019年的深度調整後在2020年實現了令人矚目的逆勢增長。

從工具共享到資源共享

疫情發生以來,共享經濟的優勢得到進一步彰顯,共享員工、共享辦公等一批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表現搶眼。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包括阿里、京東等在內的企業發起了與傳統企業共享員工的計劃。

對此,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於鳳霞認為,疫情的發生激發了平臺企業的模式創新。多家餐飲企業選擇共享員工,大量待業的餐飲員工轉入生鮮電商平臺從事裝配、揀貨等工作。這種模式一舉多得,既降低了餐飲企業在營收銳減的情況下仍需負擔高額人力成本的經營壓力,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疫情造成的餐飲員工的收入損失,在穩定就業的同時,也大大緩解了生鮮電商平臺用戶需求激增而導致的人手緊缺問題。

“共享員工實質上是企業資源的調劑共享。”商務部研究院對外投資合作研究所副研究員龐超然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未來在合適的時機還會看到企業將自己更多的要素資源,如場地資源、專利資源、設備資源、客戶資源、服務商資源等進行共享,通過閒置資源有效整合提升生產運營效率。“疫情的發生讓人們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的重大作用,平臺經濟還將以有效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整合各類資源,推動各類市場主體全要素生產率的有效提升。”

“疫情的發生將推動行業與共享經濟進行融合。”巨豐投顧投資顧問總監郭一鳴說,對於平臺企業來說,疫情結束後伴隨著整合以及需求的提升,前進的步伐或將加快,商業模式將逐步成熟。

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近日發佈《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0)》預測,2020年共享經濟增速將受疫情影響而出現一定幅度的回落,預計在8%-10%之間;2021年和2022年增速將有較大回升,預計未來3年間年均複合增速將保持在10%-15%區間。

“危”中有“機”

“疫情的發生對共享經濟既有拖累也有助推。”郭一鳴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分析,其對餐飲、交通以及其他必須線下服務的行業造成很大的衝擊,但對在線教育、遠程辦公、外賣、網購等有很大刺激和提振作用,同時有望加速共享經濟行業的整合和調整,推動共享經濟在更多更廣的平臺發展。

龐超然也表示,疫情的發生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習慣帶來很大改變。一方面,消費娛樂方面的共享經濟產品遭遇寒流,如共享住宿、共享健身、家政服務等領域訂單量和營業收入大幅減少等;另一方面,在線醫療、教育、辦公方面共享經濟活躍,單車網約車等使用熱度上升。

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看來,疫情的發生使餐飲、住宿等傳統行業損失慘重,使得企業不得不尋求自救的方案。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倒逼傳統企業尋找新模式。疫情的發生讓人們看到數字經濟在資源流動上作出的貢獻,也意識到,未來的產業發展和企業經營也可以在數字經濟的輔助下走互助共享的道路。“從工具共享到資源共享,未來共享經濟將融入到各個產業中,優化產業結構,促進企業高效經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