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30歲了,仍一事無成,靠微薄工資養活自己和家人。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丁路遙知事觀點】從一名普通職場人的角度來看,我覺得這不是什麼可恥的事情,我身邊大多數30歲左右的朋友,都是靠著”微博的工資“來養活自己和家人,要知道還有不少人目前都處於失業狀態,都需要家人來養!

而從一名心理諮詢師的角度來看,我以為你這樣的心態也有些以偏概全,妄自菲薄,什麼叫”一事無成“?我如果給你分析分析,你很快會發現這樣的說法並站不住腳,誰都有缺點和優點,即便是乞丐都不會一事無成!

下面,就這個話題,我們展開聊聊,我說幾點看法僅供參考。

一、30歲,往往是人生第二個職業迷茫期

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剛畢業踏上工作那會,會是第一個人生的職業迷茫期,因為你的角色從學生轉變成了一個職場工作者。

因此,有一些擇業就業方面的迷茫,我認為是正常的。不少畢業生第一份工作考慮不好要做什麼,也是挺普遍的,職業錨的確立一般都需要一至三年的過程。

而工作到了30歲-35歲左右,會容易出現第二個職業迷茫期。

因為這個時期,大量的職場人都是成家立業,工作上也開始穩定了,在一個領域持續工作。

可是這個年齡往往也是危機感很重的時候,一方面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加,感覺到知識或技能的積累很慢,沒有那種成長的體驗感,另一方面又受到巨大的家庭和經濟壓力影響,希望事業往上發展。

當能力匹配不上野心的時候,產生職業迷茫是很容易的事情了!

這些年我們經常討論”中年危機“這個詞,其實說的就是第二個職業迷茫期的問題。當意識到造成迷茫的原因以後,我們才能針對性去解決。

二、解決中年迷茫的問題,無法依靠單一手段

這些年,在我職業規劃的經歷中,遇到許多中年迷茫的朋友,但是每個人的背景經歷不同,具體情況也可能是複合型的,所以很難依靠單一手段解決。

在這裡,我給大家提幾個可思考的解決路徑。

第一、考慮是否有必要調整職業規劃

如果年輕時的職業規劃是認真思考過的,延續去執行並非不可以。但是每個人的職業發展都是動態了,也許到了一定階段後,你當初那個規劃就不太適合自己,所以到了30歲左右的階段就有必要再進行調整。

第二,評估自己是否具備了核心的競爭優勢

有些人,在一份工作上持續幹了很多年,這個模塊會一些,那個模塊也會一些,看似都懂,實際上沒有一個領域是可以成為”專家“或者達人的。

這就說明你還是缺乏職場的核心競爭優勢,即你比周圍大多數人都強的一個點,並且可以依靠他”吃飯“。

要是沒有這樣的核心優勢,你下一步該考慮的就是培養能力了,至少培養一項可以讓你長久收益的核心能力。

第三,換個環境

有時候並非自身出了問題,而是環境發生了改變。比如你在一家面臨搖搖欲墜的公司裡頭,明顯沒有發展前景了,收入也難以提升,這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換個平臺。否則你再有能力也無法發揮價值。

三、職場大多數人都很普通,但即便如此,也不需要全盤否定自己

作為心理諮詢師,我以前曾經就碰到過一些抑鬱傾向的來訪者,他們往往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否定自己,向內攻擊。

他們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哪裡都做得不好,不如別人,甚至”還不如死了算了“。

職場上,雖然有些人並非真正的抑鬱狀態,但是其思維模式上也會產生這樣的偏差認知。

比如因為自己收入不高或者職業普通,就認為自己是”無能“、”一事無成“。

但我剛才也提到,一個再普通的人,我相信也會有”成“的地方。

比如慢性子的人,雖然效率不高,業績不強,但至少不容易出錯,工作上是細心的。又比如一個工資水平不高的人,但是人際關係可能很不錯,大家都很喜歡和他交朋友,那也是一種”成就“。

我們不應因為某個點的相對”弱“而否定了自己的全盤,這樣只會讓自己陷入一種自責、不自尊的心理狀態,產生抑鬱等消極情緒就不好了。

寫在最後

以上,就是我關於這個話題的一些見解,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作者:丁路遙知事,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職業規劃師,企業管理諮詢顧問。碼字不容易,如果喜歡我的文字,請幫忙點個贊,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