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弟超越師傅,成飛是怎樣放棄俄系道路逆襲成功?

tuoshan


嚴格來說,成飛一開始走的就不是俄系戰鬥機的道路,所以也就沒有放棄俄系道路的這個說法,師承俄系戰鬥機道路的應該是沈飛。這個提問的後半句倒是說對了,成飛的確是逆襲成功,目前成飛的口碑、風評的確是明顯好於沈飛,戰機研發能力要力壓當初的老大哥沈飛。
要知道,當初成飛可是在沈飛的支持下才建立的,在建設初期,沈飛得到的資金、技術、訂單支持可是比成飛多得多,如今成飛卻成長得更加茁壯,這當然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背後原因值得深究,成飛究竟是怎麼成功的呢?
第一,成飛其實由兩部分組成,611所和132廠,最開始它們的身份分別是沈飛所的分所和沈飛廠的複製廠,也就是沈飛所廠的備份,能夠得到的資源可想而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611所和132廠因為外部原因和兩者內部競爭等問題,相繼反覆地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為了生存,611所和132廠都被逼著進行技術設計、管理體制等方面上的大膽創新,這是成飛最終能夠成功崛起的一大關鍵。
第二,由於早期611所和132廠的戰鬥機研發項目經常遭到下馬、取消訂單等困境,最終成飛為了生存,把目光面向國際市場,通過出口戰機來獲得生存的機會。132廠的殲-7改進型號成功出口到約旦、巴基斯坦等國,611所則成功拿下巴基斯坦的FC-1項目。
由於是向國外用戶提供戰鬥機,加上當時中西方關係交好,所以成飛不斷和西方公司合作,採購先進設備以滿足國際用戶的特定要求。在這種對外出口合作中,成飛學到很多西方戰機總體設計、機載設備設計、項目管理等精髓,變得更加大膽、激進、開放。
第三,成飛真正得以崛起的轉折點應該是它的殲-10項目贏得了中國空軍的青睞。當時空軍上級將國產第三代戰鬥機項目交給實力比沈飛稍遜一籌的成飛,的確是需要冒著較大風險的。沒有空軍的大膽拍板冒險,成飛也斷然沒有今天的成就。
第四,成飛的成功,是在很多國家棟梁級人才的艱苦奮鬥下取得的。成飛的大師級人物有很多,特別是132廠的殲-7之父屠基達總設計師、611所的殲-10之父的宋文驄宋老以及殲-10S、“梟龍”、殲-20的總設計師——楊偉楊總,沒有他們的逆天領導,成飛也很難成功崛起。
此外,不斷引入中航傳統供應體系之外的競爭,逼迫原有供應商為了生存訂單大力改進產品;大量引進西方技術手段標準、研發管理制度,實現從研發設計到製造體系再到管理體系的全面轉型升級……這些措施手段都是成飛得以最終崛起的關鍵因素。
至於老大哥沈飛,自從承擔起蘇-27戰機的仿製任務後,就從此基本擺脫不了蘇-27戰機的影子。其實在這過程中,沈飛並非沒有進步,和殲-11A/B顯著不同的殲-11BS、中國首款艦載戰鬥機殲-15、在殲-11BS基礎上顯著進步的殲-16,這些新型戰機背後的技術進步、研發難度並不小,只不過是因為都和蘇-27戰機在外貌上大差不差,也就顯得墨守成規,原地踏步罷了。

科羅廖夫


這個問題得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成飛怎麼樣逆襲成功,另一個問題是為什麼要放棄俄系道路,講起來都很有意思。

成飛不比沈飛根正苗紅,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成飛這樣反而包袱更輕,思想更放得開。成飛的起步是從殲-7開始的,也正是因為殲-7趕上了打開國門的出口大潮。從無償援助改為有償軍購後,改革開放後的80年代我國的殲-7打開了國際軍貿大門,出口至多個國家和熱點地區。在這種情況下成飛接觸和走訪了大量國際客戶,打開了眼界,密切接觸了國際新潮流和西方航空科技。其後國際合作項目也使成飛充分參與新項目,接受新思路。在這方面成飛的科技人員堅持獨立自主,充分消化吸收,為日後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戰機研製道路打下基礎。可以說沒有國際合作,也就沒有後來的殲-10的大膽創新和殲-20的獨樹一幟。

舉個大家非常熟悉的梟龍的例子,這是成飛第一個大型國際合作項目,從項目伊始就與合作方按照現代化管理流程控制設計生產與預算結點,並且引入有較高水平的第三方參與設計,並且幸運地獲得了較多真材實料,充分開闊了思路。經歷過這些實踐,才可能擺脫套在身上的緊箍咒,去開創新局面。

而俄系道路,其實是非常獨特的一個武器裝備思路。縱觀世界現代各場武裝衝突,裝備俄系武器的武裝力量通常都被裝備西方武器的力量所壓倒。這不是偶然因素,因為俄系武器一旦不在俄系完善的體系內,單獨的作戰能力非常有限。還是用戰鬥機做例子,俄系的戰鬥機作戰嚴重依靠地面指揮控制,戰鬥機只是一個消耗品,設備簡單功能單一,聽指揮即可。甚至在訓練中也是更要求服從指揮,飛行員能動性和處理特殊情況的能力都較差,也不需要太強的獨立判斷和決策能力。所以一旦缺乏完善的預警,搜索,指揮體系,當時的俄系戰鬥機和無頭蒼蠅差不多。加上前蘇聯/俄羅斯一向簡化出口版本“猴版”的惡習,作戰效能就更差。

所以成飛,乃至中國航空工業在接觸西方航空科技後撇棄俄系道路是必然選擇,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和規範,發展獨立自主研發製造能力是非常明智的選擇。而成飛勇於開拓,勇於創新的精神,也使其在中國戰鬥機研製上的主力。


航空君


我國有兩大戰鬥機研製生產單位,一是沈飛集團,二是成飛集團。這些年來,沈飛集團的主打產品是殲11系列和殲15、殲16。軍迷們都知道,殲11是蘇27SK的中國仿製版,而殲15和殲16都是從殲11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換句話說,沈飛這些年似乎要將殲11改進到天荒地老,所以呢,軍迷們就戲稱沈飛為沈霍伊。而成飛呢,這些年的主打產品是殲10系列和殲20,以及出口的FC1“梟龍”。成飛的產品設計標新立異,大膽創新、風格前衛,與美國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類似,於是軍迷們就戲稱成飛為成洛馬。

要是追根溯源,成飛和沈飛原本還是一家人呢。成飛的成立,是三線大建設的成果。

眾所周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蘇交惡。沈飛太靠近蘇聯,打起仗來容易被蘇軍炮火摧毀。本著“不能把雞蛋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原則,於是,中央在屬於大三線之中的成都建立了一家戰鬥機製造廠,沈飛的大量科研人員、技術人員、高級技工奔赴成都,建立了601研究所成都分所。這個601研究所成都分所就是如今成飛的611研究所。

601研究所是沈飛負責研製戰鬥機的單位,搬到成都的601分所把殲7和殲9的研製資料全都帶來了。殲7是蘇聯米格21的仿製品,當初蘇聯把它交給我們的時候,資料很不完善,性能也不穩定,我們必需要對它進行修改。殲9是一款高空高速截擊機,按照原先設計,它的最大速度達到3馬赫,升限超過3萬米。以當時我們的技術水平,當然是造不出來的。但我們的研究也沒白費,成飛在殲9的基礎上改進出了殲10。可以這麼說,假如沒有那次大搬家,或許殲10就是沈飛的產品了。

沈飛當時正在研製殲8,被稱為殲10之父的宋文驄也參與了它的研製。殲8是一款戰鬥/截擊機。當時,我們的設想是用殲9攔截蘇聯的圖160和圖26(即圖22M)。至於殲8嘛,它既要負責攔截圖95,又要和殲6殲7一起對付蘇聯的戰鬥機群。後來蘇聯解體了,我們設想的情況沒發生。

不過,雖然北方的威脅解除了,但東邊和南邊的威脅更大了。朝鮮、韓國、日本、以及我們的臺灣省都裝備了先進的第三代戰機,如米格29、F16、F15、幻影2000等。美國的航母也經常載著F14和F/A18在我國周邊轉悠。我們急需一款能與上述戰機相抗衡的戰機。靠我們自己研發時間是來不及了,最快的方法就是從外國引進。當時,唯一能賣先進戰機給我們的也就只有俄羅斯。在詳細考察了米格29和蘇27後,我們相中了蘇27。關於我們購買蘇27的事在網上有很多,我就不拿來湊篇幅了。我們購買了蘇27後,發現它還不錯,於是就決定引進它的生產線,並命名為殲11。當時成飛正在全力研製殲10,而沈飛的殲8已經定型生產,暫時沒有研製項目。於是,中央就把仿製蘇27的任務交給了沈飛,告訴它,“現在最緊迫的任務就是為國家生產足夠多的殲11,滿足國防需求。”在仿製蘇27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它的電子設備比較落後,而且與我們國產的武器系統不相融的問題,中航工業組織人員攻關,為殲11換上了國產的電子設備,解決了與國產武器不相融的問題。後來,沈飛又連續推出了殲11B/D,殲15(即殲11C)、殲16。

成飛在研製成功殲10後,就徹底的放棄了俄式戰機的風格,走上了西式戰機的風格道路。殲20就是成飛大膽創新的成果。而沈飛除了繼續對殲11系列改改改外,也開始向西式戰機風格轉變。例如說它的FC31“鶻鷹”2.0版,就已經看不到俄式戰機風格了。

沈飛和成飛之間是有競爭,但更有合作。他們之間絕對不是你輸我贏的關係,更多的是合作和相輔相成的關係。它們生產的每一款戰機都凝聚著沈飛601研究所和成飛611研究所所有中航科工人員的心血。成飛研製殲20得到了沈飛601研究所的幫助,殲10殲20身上的成熟技術也可以直接應用到沈飛的殲11系列和FC31身上。


血染戰旗紅


這題目裡的成飛沒有說清楚,是作為飛機設計機構的611所還是作為飛機生產機構的132廠?看起來應該是指132廠。

因為從611所頂著“601所成都分所”的名頭成立伊始,其任務就是設計“殲九”,鴨翼佈局的單發殲擊機。和蘇聯的任何一種殲擊機在氣動外形上都沒有相似性,從一開始就沒有走所以也談不上放棄俄系道路。

如果是說132廠,那麼就還比較符合其發展歷程了。132廠從五六十年代生產殲五甲開始,先後研製了殲教五、改出了殲七I/A、殲七II/B/H/M、殲七E,研製出了佩刀……特別是殲七系列的改進研製過程可以說是充分吸收了米格21的經驗,在佩刀也就是後來的“梟龍”上完成了對米格21的超越。

但是這個過程也是充滿了曲折,特別是第一次用西方航電改進殲七。

60年代後期,航空工業部下令米格21的摸透和國產化試製任務從112廠和601所轉出,由132廠接手完成。但是由於文革的干擾破壞,米格21國產化所需的各種配套部件設備功能性能長期不能滿足要求;另外132廠也對測繪仿製米格21興意闌珊,總希望能重新打鼓另開張地搞個全新自主設計。因此,殲七的研製過程不斷延遲。132廠提出的六改方案被空軍否決,最後只批准了一個三改方案。期間還發生過132廠生產的殲七質量不合格,空軍拒收的事。

歲月蹉跎,直到文革結束後,132廠對殲七的改進才算走上正軌。1978年殲七II首飛成功。當時的中國航空工業與世界脫節很久了,航空工業部長呂東帶隊去西歐考察一圈震動不小:在機載設備方面中國與西歐國家的差距明顯。很快空軍就提出要進口西歐機載設備改進國產軍機。殲五殲六已經垂垂老矣,殲八還處在保密狀態,只有132的殲七適合改裝西方航電。於是132廠以屠基達先生為首開始緊鑼密鼓地考察西方航電,磋商比較之後確定了英國馬可尼公司打包提供的平顯、大氣數據機、雷達測距機等設備。由於長期不接觸國外最新科技,連屠先生也要趕鴨子上架地在和英國人談判之前惡補航空火控系統知識。

幾經周折,雙方在談判中確定了合作細節,在英國國防部簽了協議。這是中國首次向西方採購軍用航空電子裝備。132就等著英方供貨了。沒想到天有不測風雲,半年後國內由於經濟調整,下馬了一大批項目,也包括殲七航電引進項目,等米下鍋的132是欲哭無淚。反正是空軍決定不要了,不想掏錢。航空工業部也沒辦法。和英方簽訂的合同也違約了,已經支付的幾百萬英鎊的定金也回不來了,還要賠償馬可尼的損失。外事部門說這樣太不合適了,信譽都沒了,那也不管用。

後來中航技打聽到約旦想買一批米格21,增裝掛架和副油箱,裝上西方航電,其實就是倒手賣給伊拉克。132抓住這個機會,先和約旦人拍胸脯保證能拿出來,又多方努力爭取,總算和約旦人簽了約,再回頭找馬可尼把設備敲下來。時間進度非常緊,要改自己的接口適合英國航電,還要各種空中、地面試驗。期間各種麻煩不一而足,眼瞅著時間節點快到了還一時拿不出東西來:按照與英國的合同,英方航電設備交付期在飛機交貨期之後!所以又和約旦方面求爺爺告奶奶的爭取先交沒航電的飛機。最終趕在時間節點上交付了合同規定的30架殲七M,打贏了這場背水之戰。

132廠通過這次殲七航電改進,從頭到尾體驗了國際市場的用戶需求、供貨規則方式,也推動促進自己改革了不少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工作流程和思路。可以說,對於132廠在改革開放年代的後續發展,這次中外攜手對殲七航電改進的合作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後面的殲七MG、梟龍都得益於此。


asiavikin


成飛最終走出蘇系戰機設計成功逆襲研發出以梟龍、殲-10和殲-20為代表的成飛特色戰鬥機,和當時成飛所處的環境以及歷史發展機遇有很大的關係。成飛屬於老大哥沈飛的分離的一個飛機設計研究所,在當時獨特的歷史背景下,成飛找準定位,把握機遇完全走上了一條與老大哥沈飛完全不同的發展之路,這是中國人智慧結晶的產物。

在我國戰鬥機發展史上,沈飛絕對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哥,在走引進、仿製到自主研製的發展道路上,引進、仿製和自主研製這三個歷史階段,沈飛都走在了前面,算是開拓者吧。對於當時的軍方來說,沈飛在技術積累以及儲備上要比分離出去的成飛好得多,信任指數也更高;且成飛在試製改進中,曾經一度還出現過飛機因質量問題軍方拒收的現象,最終被迫成飛在當時主要主導殲-7系列戰機的改進和出口上。

早期的沈飛作為老大哥主導海空軍裝備發展,我國的殲-5、殲-6以及殲-7仿製、批量建造工作都是由沈飛來主導。殲-7後續項目之所以移交給成飛,主要是國家給沈飛下達研製國產高空高速戰鬥機殲-8項目任務,因此沈飛在仿製完成米格-21戰機之後,將所有的技術資料全部移交給成飛,全心全意投入到殲-8項目的研發中。

沈飛自研殲-8,殲-7改進項目落戶成飛成為當時我國戰鬥機發展的一個歷史縮影。同時國際格局也悄然發生了變化,我國與歐美國家的關係有所改善,為殲-7項目改進獲取西方戰鬥機技術、設備以及發展理念奠定了基礎。“機會掌控在自己手中”成飛在國際合作中,積極與西方國家進行接觸,引進、吸收西方國家戰鬥機設計理念以及相關的設備產品,也就是說成飛從殲-7項目開始就已經走出仿蘇路線,眼界更加的廣闊。

舉個例子,在殲-7戰鬥機的後續改進中,從殲-7E到殲-7M系列,殲-7飛機的氣動外形發生了改變,由最早的三角形翼設計首都改為雙三角機翼,同時首次增加前後緣機動襟翼,增加了機翼的翼展,提升了戰機升力,降低阻力,大大提高了戰機的中低空性能,武器掛載、操縱性、機動性和短距起降性能都得到提升。

隨後沈飛在研發殲-8項目時,成飛首都提出了有別於蘇系戰機的鴨翼式佈局設計,方案代號殲-9,為我國後續發展鴨翼式氣動佈局戰鬥機積累了寶貴的技術經驗。殲-9方案由於當時國內技術積累以及工藝製造水平限制,無法付諸於實施,最終該方案不了了之。殲-9方案是成飛脫離蘇系戰機設計的代表性方案,隨後在成飛獲得國家中型三代機研發任務後,將殲-9方案的設計融合到殲-10戰機項目中,最終拿出了殲-10中型戰鬥機方案並取得成功。

同時期,成飛在搞三代中型機殲-10的研製,沈飛也完成了殲-8以及殲-8Ⅱ型戰鬥機的研發任務,開始對我國引進的蘇-27戰鬥機進行國內組裝以及技術消化,併成功的在蘇-27的基礎上發展出海空軍的主力戰機殲-11B,後續基於殲-11B發展出殲-15艦載機、殲-16重型多用途戰鬥機等衍生型號。沈飛和成飛兩個國內主要戰鬥機設計所分別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早在殲-8系列戰機研發成功後,我國新一代未來戰鬥機項目預研工作就已經展開,沈飛和成飛分別拿出自己的方案,有了後來雪鵠戰鬥機和殲-20戰鬥機競標的方案,最終殲-20的方案勝出,成飛獲得國產四代機研發項目。沈飛的獲選其實並非偶然的,成飛很早就與時俱進在殲-7Ⅱ戰鬥機上發展了隱形技術驗證機,對隱形戰機座艙、進氣道和雷達罩隱身技術進行了驗證,同時在改進發展殲-7出口和殲-10戰機的研發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這為國產新一代隱身戰鬥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成飛在沈飛主導國內戰鬥機發展的背景下,抓機遇,積極與西方國家進行接觸,引進、吸收了西方戰機設計理念以及機載設備,同時堅持與時俱進、自主創新,最終和沈飛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在殲-7項目進行中就已經逐步走出仿蘇的路線,最終憑藉殲-9、殲-10項目確立了成飛特色,最終又成功的發展出國產第一種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殲-20隱形戰鬥機,完成了自己的逆襲之路。


鷹鴿分析


如今成飛如花一樣絢麗,被網友親切地稱之成洛馬,從殲-10,FC-1到殲-20,成為我國航空工業進步的象徵。

回顧成飛人發展進步,網友們都能說到一些,要認真梳理他們的歷程,也可說篳路藍縷,非常不易。從吃透殲-7開始,都知道一個非常知名的故事,米格-21引進到我國,印度引用中國歷史上鄭國渠的舊事,給蘇聯出了一個自視很高明的主意,蘇聯言聽計從,在拿給我們的技術資料中發現上千處技術錯誤。我們一項項摸索,引進二十多年以後,真正把米格-21技術給吃透了,積累了經驗,壯大了隊伍,在此基礎上,進行大膽創新,迎來了FC-1“梟龍”的成功。因零件通用率70%以上,被人指稱準三代,是發展中國家用得起的三代機。有價格便宜的優勢,性能卻能達到F-16的70%,如今在巴基斯坦空軍成為主力。以“梟龍”之名,勇闖國際市場,標誌著我國航空工業向高峰努力的開始。凡我國傳統的戰鬥機客戶,皆可很方便地維護,減少了後勤複雜程度。

成飛堅持搞殲-10,勇於探索和創新,迎難而上,終於成為我國第一款全面技術自主的飛機。從此掀開了我國航空工業嶄新的一頁,進入了真正自主投計的王國。實現了從二代到四代的技術跨越,可以說正式進入航空技術強國的大雅之堂。

再向前努力一步,有了屬於自己的五代機殲-20,實現了技術引領。非常有意思的是,2011年出世日,懂行不懂行的,皆在談論它的鴨翼,以之破壞隱身等等。並且還源引美國航空界一句非常有名的話,鴨翼一定裝在敵人的飛機上。當美國六代機出世,也知道了鴨翼的妙處,從此謠言才不攻自破,以為正是典型不自信的表現。


魂舞大漠


成飛的逆襲之路源於最簡單、也最強烈的動機:活下去!

我國在戰鬥機研發領域有一南一北兩個單位:成飛和沈飛。作為同屬航空工業集團的兩個兄弟單位,沈飛是老大哥,成飛是三線建設時由大哥支援的小老弟。但是隨著成飛在我國三代機、四代機項目接連戰勝老大哥沈飛,成飛在戰鬥機研製能力和江湖地位上完成了對老大的超越。而且,在軍迷圈裡,成飛也因為善於創新收穫掌聲一片,而沈飛由於20多年來一直對蘇27系列仿製而被嘲諷為沈霍伊。

雖然筆者對所謂的南北之爭從來不感興趣,主觀上也從來沒有黑沈飛的意思,但是殲20的一飛沖天確實讓成飛完成了逆襲,而成飛也成為世界一流戰鬥機研發機構,與洛馬、波音、蘇霍伊等大佬並肩。

當然,沈飛也有追趕的機會。一枝獨秀不是春,中國軍機研製能力的提升需要所有人的貢獻,一個都不能掉隊。

如今的成飛牛逼轟轟,但是在它成立之初的那段年月,情況卻並不樂觀,他們的目標也不是追趕老大哥,而是---活下去!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我國航空工業獨特的廠-所分離體制,我們通常說的成飛其實涉及兩個不同、但密切相關的單位,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611所)和成都飛機制造廠(132廠),相應的沈飛方面則是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601所)和瀋陽飛機制造廠(112廠)。廠-所之間及根據分工不同密切配合,也因為歷史原因有鬥爭,其中的恩怨不是幾句話能夠說完,611和132也是如此。但是為了行文方便,本文中把611所和132廠都統稱為成飛。

成飛成立伊始,手中的項目基本就是拾人牙慧,除了生產一些殲5、殲6,新項目只有怎麼看都不靠譜的殲9,而此時的沈飛則有當時空軍重點項目殲8,可以保證20年內吃喝不愁。

在當時改革開發、軍費削減、一切為經濟建設讓路的大背景下,成飛亟需新項目保證自己能夠活下去。由於殲8項目老大哥不允許別人置喙,成飛只能想盡辦法在老舊、過時的殲7身上打主意,意圖通過改進殲7獲得訂單,順便維持、提高自己的研發能力。此時,成飛的第一根救命稻草出現了,那就是殲7M。通過殲7M這個外貿項目,成飛不但獲得了幾百架訂單解決了吃飯問題,而且還通過使用西方航電設備開闊了思路、提高了研發能力。

殲10才是成飛揚名立萬的開始,軍迷對於殲10的逆襲之路早就非常熟悉,筆者不再贅述。現在看,成飛當時確實有向客戶吹牛逼、畫大餅之嫌,技術風險非常大,但是正如網絡上的一句話所說:真正的牛逼,就是把當初吹的牛逼兌現。與當時沈飛略顯保守、但風險較小的方案相比,成飛的方案雖然激進,但是也有較為紮實的基礎:一是成飛在殲9項目上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二是通過與西方國家的交流對未來空戰趨勢有著敏銳的判斷。正所謂窮則思變,本來作為陪標角色的成飛想要逆襲,必須得劍走偏鋒,“承認有賭一把的成分”。當然,現在證明成飛當年賭對了。

筆者覺得,成飛當年在殲10項目上勝出,堪稱一次經典的營銷案例:創造客戶本身尚不清晰的需求。當時空軍長期用慣了殲6、殲7這樣的廢柴,對未來空戰怎麼打也是懵懵懂懂。宋文驄在那個堪稱改變成飛命運的15分鐘裡,沒有著急向客戶介紹成飛的方案怎麼好,而是從未來空戰的趨勢---超視距空戰出發,說明未來戰鬥機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讓當時的空軍恍然大悟,然後再順手推出當時看起來非常時髦但是技術風險也大的殲10。此時已經被宋老成功洗腦的客戶,再也看不上沈飛那個穩妥但保守的方案。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當時空軍招標就好比一個鄉下窮小子託人娶媳婦,自己也不知道想要個什麼樣的媳婦,反正身體健康會生養、手腳勤快會幹活就行。面對窮小夥子的委託,沈飛介紹了隔壁村老實本分的姑娘二丫,而成飛則給小夥子看了一眼迪麗熱巴的照片,說:兄弟,未來娶媳婦得找這樣的......然後,你懂的。

當然,成飛的逆襲成功也離不開當時的時代背景,在中西蜜月期的大背景下,成飛較早的與西方國家航空工業進行了深入的溝通,引進了大量的先進技術,更重要的是吸取了西方先進的研製思路、方法、規範、標準和流程,逐步將自己打造成了西方化的現代軍機研製機構。相比之下,沈飛方面與西方的交流也不少甚至更深入,甚至還有“和平珍珠”這樣的項目。但是沈飛畢竟沒有成飛那樣強烈的生存壓力,沒有主動完成現代化轉型,直到接連在殲10、殲20項目上輸給了當年的小老弟,才有了切身之痛,不得不轉型升級。

成飛的逆襲之路上還有一個機型貢獻特別打,那就是FC-1梟龍。雖然作為一款低端外貿機梟龍本身在技術上的進步不大,但是通過錢少事兒多要求嚴的巴基斯坦這樣的甲方蹂躪,成飛在研製流程、人才隊伍、項目管理等方面有了實打實的提高,為在殲20項目中再次戰勝老大哥做好了各方面的準備。

而在殲20這個國之重器競標中,與當年殲10項目的劍走偏鋒、驚險獲勝相比,成飛贏得毫無懸念,當年為了活下去戰戰兢兢、把創新當作救命稻草得小老弟完成了對大哥的超越,而成飛的騰飛之路才剛剛開始,未來成飛還會有更多驚喜呈現在世人面前。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現在說逆襲超師還為時尚早!明顯俄羅斯跟美國的戰機設計理念不同,現在看來俄羅斯戰機的設計理念可能會比美國更上一層樓。

隱身戰機是由美國方面提出來的設計概念,在這種設計中,美國利用雷達波的盲區以及探測弱點設計出了相應的隱身戰機,f22與f35也成了相對成功的設計代表品,也就是說,美國是給戰機披上了一層偽裝衣,但是呢,代價則是戰機性能下降(f22跟f15在100公里內打對攻,f22被完敗)。

但是呢,俄羅斯則不同了,俄羅斯在設計戰機的時候追求戰機本身的超性能性,他們的設計理念是自己強才是真的強,我不怕被你發現,被發現了我也有能力擊敗你。所以呢,俄羅斯對隱身戰機並不是很感冒,這才有了俄羅斯的蘇57竟然隱身能力那麼差的主因。

在過去20年時間裡,由於佔著戰機的隱身優勢,美國戰機確實是比俄羅斯戰機出風頭。但是呢,隨著雷達技術的提升,隱身戰機越來越難欺騙雷達了,使得戰機的隱身性能已經不再重要了(反正都能被發現),比如俄羅斯的s400已經能夠在320公里外探測到f22並在230公里外鎖定f22了,這時候隱身戰機為了達到隱身性能而犧牲的作戰能力短板就會被暴露出來。


優己


殲20隱身戰機的裝備服役不光讓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全球範圍內第二個批量裝備隱身戰機的國家,而且殲20的裝備服役也讓我國在新型戰機的研發上成功走在了世界前列。而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殲20的締造者成飛的功勞,作為我國第二家先進戰機的研發廠家,成飛的歷史可謂是一把辛酸淚,因為其當初只是從東北老大哥沈飛的隊伍中分離出來的一支小隊伍罷了,而且從一開始可謂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但是成飛依舊憑藉著自身的實力一步一步成功坐上了中國先進戰機第一的寶座和獲得世界先進戰機“氣動狂魔”的稱號,那麼從被拋棄的徒弟到如今的超越師傅,成飛是怎樣放棄俄系道路逆襲成功?

在說成飛之前我們先說一下我國第一架戰機研發企業沈飛吧,作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先進戰機研發生產企業,在沈飛的廠房中不僅誕生了我國第一款國產戰機---殲5戰機,更是後面誕生了國產超音速戰機等多款先進戰機。而成飛則是中國戰略發展之下的一個分支,在那個大三線戰略部署下,從沈飛隊伍中被分配到西南地區了一支要什麼沒什麼的航空隊伍,在一開始這支被分離的隊伍可謂是娘不親爹不愛,沒人脈,沒投資,每年的訂單投資也都是一種後孃養的感覺,但是成飛人依然從一支不被重視的年輕隊伍一步一步成為研發殲20先進戰機的航空巨頭。

成飛一開始也是和沈飛一樣通過測繪仿製蘇聯戰機發家的,在當時雖然沈飛研製了我國第一款戰機和第一款超音速戰機,而成飛被分離前可是什麼功績都沒有,而且在分家後被分配的第一件事還是和沈飛老大哥一樣生產仿製版本的殲7戰機,而當時對於成飛的要求也很簡單,只是將其作為我國航空工業的備份存在。所以就這樣持續了十幾年時間,在國際先進三代戰機開始批量應用於實戰後,我國航空工業分別對沈飛和成飛提出了研製國產先進三代戰機的要求,而當時沈飛遞交了殲7的雙發改進版本殲8戰機,而成飛則遞交了我國第一款鴨式氣動佈局殲9戰機,從性能來說殲9可謂是全面碾壓殲8戰機,但是受限於當時我國航空工業基礎薄弱的緣故,直接上馬殲9戰機並不現實,所以殲9就這樣下馬了,而競標失敗的成飛也被分配生產出口改進版本殲7戰機的任務。

從這個時候沈飛和成飛的命運可以說是完全不同了,此前兩家還都是同樣生產同一款殲7戰機,但是現如今老大哥已經生產更先進的殲8戰機了,而成飛還是在生產只用於出口的殲7戰機,要知道殲7戰機的原型米格21戰機可是一款上世紀60年代初的戰機了,距當時也有20年的時間了。不過對於成飛來說,專門生產出口的殲7戰機對於成飛而言,限制因素反而更少了,其可以根據不同用戶的需求生產各種不同版本的殲7出口型號,而且還能在殲7基礎上加入更多自己的想法和設計,所以就這樣成飛在一款老舊的二代戰機身上,通過各種設計修改研發除了各種魔改版本的殲7出口型戰機,而這些戰機前幾年仍在生產,因為對於某些買不起三代戰機的國家而言,成飛魔改後的殲7戰機性能其實不差於三代戰機,但是價格卻便宜了很多,而且成飛在售後和定製化服務上可以說絕對滿足客戶任何需求,所以對於這些用戶來說選擇成飛的殲7絕對是最正確的選擇。更重要的數在出口殲7戰機的時期,成飛和外國客戶有了很多交流合作的機會,同時成飛也積累了大量的飛機標準數據和很多國外先進戰機制造經驗,而且外國人要求高,成飛的飛機品質也因此得到了保證。

而同期的老大哥沈飛在殲8項目研製上並不順利,雖然殲8本質上還是屬於殲7基礎上改進而來的雙發版本,但是一直沒有及時的交出合格產品,所以到了80年代末期的時候,國際風雲變化之下,國家對裝備先進三代戰機又提上了日程,而這個時候沈飛則繼續拿下了國內組裝仿製生產,從蘇聯引進的蘇27SK戰機的項目,而成飛則被分配研製國產三代戰機的計劃。好在成飛在獨立後一直沒忘記創新技術發展的發展方向,而且在出口殲7戰績的時期,成飛在對國外各種先進的三代戰機也有了很多全新的認知,無論是從三代機的氣動佈局發展,還是從三代機普遍使用的電傳飛控系統升級都有了全新的認識。就這樣成飛不負眾望研製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款國產三代戰機--殲10戰機,其在氣動佈局上大膽採用的鴨式氣動佈局不光賦予了殲10戰機優秀的超機動飛行能力,而且殲10戰機的研發也讓我國整個航空工業實力全面進入三代機行列。

而沈飛雖然相比成飛從零開始研製三代機不同,沈飛是直接通過仿製生產的方式國產化了蘇27SK的國產版本--殲11A戰機,但是沈飛在後期的殲11戰機升級改進上可謂是一路磕磕絆絆,而且一直被束縛在蘇系戰機的研發中不能自拔。後面雖然在殲11基礎上研製了我國第一款艦載戰機---殲15艦載機和重大升級版本的殲16戰鬥轟炸機。但是縱觀整個沈系發展路線,其一直都處於蘇系發展之中沒能突破自我。

所以就這樣從沈飛開始研製殲8和成飛開始殲7的出口後,沈飛和成飛全面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沈飛承擔了我國三代戰機有沒有裝備的重大責任,而成飛則藉助與國外客戶合作的機會,學習到了很多國外先進航空技術發展思路,並且從殲10開始終於實現了自身技術立足的發展方向。而沈飛則一直被束縛於蘇系發展之路中,沒能在自主創新發展上走出自我。所以在自主創新能力開始有差距後,成飛拿出了吸取世界先進戰機發展思路的殲20戰機,而沈飛則因為技術創新不足只拿出了傳統氣動佈局的FC31隱身戰機。

所以縱觀沈飛和成飛的發展之路,其實就可以看出,沈飛雖然藉助共和國嫡長子的身份承擔了很多國產先進戰機的生產計劃,但是也正是因為被這些大批量的訂單所束縛和矇蔽,沈飛一直走的是國產之路,而沒能在自主創新上突破自我。而成飛因為從一開始的就不如意也讓成飛明白只有依靠自身的硬實力才能活下去,所以不管是各種魔改的殲7還是後面實現自我的殲10和更加先進的殲20都是成飛自主創新的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