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葉公好龍》這篇寓言,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軒軒最喜歡的朋友是苗


葉公好龍,意義深刻。

在春秋楚國一個叫葉公的人,他非常喜歡龍,不僅在他家的樑柱、門窗、牆壁上、隨身的寶劍上都刻著龍,甚至連他家的珠寶上也刻著龍.就這樣,葉公喜歡龍的事情漸漸傳開了。

天上的龍知道了這件事,非常高興,連忙下凡,來到葉公家向他道謝,誰知,葉公一見到龍,就象老鼠見到貓一樣,到處亂躲.龍覺得很奇怪,只得掃興而歸.可見葉公並不是真正喜歡龍。

讀了這篇成語故事,我明白了,我們決不能象葉公一樣,表面上說喜歡某人、某物,可是真正面對該人、該物時,卻躲避他,這不是真正喜歡他們。

如果我們把這種思想帶到生活中,久而久之,就不會得到大家的信任.所以,我們要做個誠實勇敢、表裡如一的好孩子,要真心對待身邊的每個人、每件事,這樣才能獲得老師和同學們的信任。

《葉公好龍》這篇成語故事雖然短小,但是從中我知道了怎麼做人、做事,讓我受益匪淺。


紅色好故事


我從寓言出處和寓意道理兩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寓言出處

葉公好龍是一則寓言故事,後來成為了成語典故,出自漢代劉向《新序·雜事五》。

1、原文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2,譯文

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屋內器具上都雕畫著龍,居室樑柱也雕刻裝飾著龍。他這樣愛龍,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裡,龍頭搭在窗臺上探望,龍尾伸到了廳堂裡。葉公看到真龍,轉身就逃跑,嚇得大驚失色,魂飛魄散,無法控制自己。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的東西而不是龍。

二、寓意道理

這個故事,用很生動的比喻,辛辣地諷刺了葉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們只唱高調、不務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人要表裡如一,做事要實事求是。

1、做人要表裡如一。做人要誠實,要心口相符,言行一致、名符其實。絕不可以“兩面派”,表面上或口頭上愛好、讚賞某事物,實際上並不愛好,或者實際上並不瞭解,一旦真正接觸,不但並不愛好或讚賞,甚至還懼怕它,反對它。

2、做事要實事求是。要實事求是地幹事,丟棄"脫離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樹立實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風。不要盲目地去追捧、崇拜一些事物,喜歡一樣東西,不能只看它表面的現象,而要深入瞭解它內在的本質,掌握其規律,踏踏實實地做事。





蝴蝶夢來


這道理還不明白嗎?這個寓言充分地揭露了那個空頭主義思想,口是心非的人,誇誇其談,形而上學的教條主義,口若懸河,張模作樣對某一事物,精心刻劃,很用心去策劃,去研究,而真正事到臨頭,就怕事,畏懼,縮頭,當事實真象體現以後,就會逃脫責任,“棄而逃之,五色無主…"就象普朗特對冠毒襲擊人類一樣,口頭上狂言為世界人民擔當,而實際行動對毒疫控制不力,支助甚微,加害他人,擺脫責任成烏龜縮頭之貨色。


奇味無窮


"葉公好龍"這則寓言,出自漢宣帝時期的學者劉向。寓言的指向也很明確,指責的是,400多年前葉公未能善待孔子,在關健時刻不作為,沒能擔當歷史使命。

公元前489年,孔子攜眾弟子周遊至楚境,遭遇陳蔡之厄。隨行弟子中,包括後世評定的儒家五聖中的顏子,曾子,以及儒商鼻祖端木子貢,聖賢畢至,卻蒙受奇恥大辱,後世有的學者,比如劉向,認為:葉公子高,是陳蔡之厄的罪魁禍首。

首先,葉公是孔子受難地的行政長官。公元前489年,楚軍攻下新蔡,沈邱後,交予葉公代管,繼續東進城父(亳州),商丘,尋求與撤退的吳軍主力決戰。陳蔡之間的地盤,歸葉公管轄。

其次,要不是葉公,孔子一行也許不會有此行程,也就不該有陳蔡之厄。葉公此前曾與孔子會晤,對孔子之學推崇備至,並積極向楚昭王推薦。於是昭王口詔,封孔子社地700裡(裡為戶藉單位,約一萬七千戶),並邀請會晤。孔子一行是應約而來。

昭王當時帶兵親征,中軍駐城父(亳州),孔子當時困在陳國宛丘(淮陽),兩地直線距離約百餘里,宛丘到城父中間的位置,即陳蔡之間,沈蔡之地。

孔子一行赴約,在陳蔡之間,卻經歷了詭異的歷史場景。

陳蔡之間剛剛經歷政權更迭,戰亂還沒徹底平息,不僅有楚吳宋蔡四國的駐軍拉鋸,還有大量難民流寇土匪。說好來接應護送的楚軍並沒來,孔子一行被不明身份的暴徒圍困,飢寒交迫,生死一線。

過了七天,子貢冒死求救,楚軍才來接應,同時宣稱原定與楚昭王的會晤取消,封孔子的一萬七百戶,也不了了之。

劉向自然的認為,就是因為你葉公好龍,對孔子推崇倍至,感化了孔子這個真龍(春秋時期龍還不是皇族專利) ,才去赴約。可是你葉公倒好,關健時刻掉鏈子,不知所蹤,差點害死儒家三聖,十餘大賢,這是個巨大的歷史責任,你不背該誰背!

葉公好龍,寓言的每一字,都與此事絲絲入扣。

順便說一下,葉公當時在楚國的地位,除了楚昭王的幾個受重用的弟弟,他算得上第一權臣,何況作為代管沈蔡的長官,手裡也有資源和兵權,完全有能力保護孔子一行,可他什麼都沒做。

而這件事的歷史真相,現在來看,其實很簡單:楚昭王在這個節骨眼上,突然重病,將死,已是彌留之際。

此時楚國最大的事情,是封鎖消息,迎立新君。查下史料,就會發現,封鎖消息,迎立新君的過程一波三折,驚心動魄,分秒必爭。

楚國此時的臨時國都是載郢,距離城父好幾百裡,途中每個道口都要封鎖。新君的人選,也經歷了四次變化,顯示了昭王的格局和王室成員的團結與大義。

而且楚軍正與當時列國軍力第一的吳軍交戰,稍有不慎或走漏風聲,就可能全軍覆沒,有滅國風險。

而且十五年前,正是吳國伍子胥和孫武,攻其不慎,率軍奇襲,拔取郢都,差點滅了楚國,導致楚昭王逃亡十五年,在途中奇蹟完成楚國中興,展開絕地反擊,目前已重創吳軍。若非昭王突然病倒彌留,可能一雪前恥,直至滅吳。

此時不僅昭王見不了孔子,葉公作為勤王的當地長官,也必在昭王左右,分身乏術。

還有一種說法,葉公被秘派出使齊國,遊說齊國出兵牽制吳國大軍,這樣吳軍腹背受敵,必然撤軍,後來果然湊效。而公元前489年,齊國景公剛薨,屍骨未寒,田氏為相,藉此役掌兵權,不久(好象8年後)弒君篡國。

回到陳蔡之厄的話題。

楚昭王算得上雄才大略,中興之主,他封孔子,邀請孔子會晤,絕非戲言。縱觀他一生的經歷和所作所為,考察前前後後的歷史細節,可以斷定,若非意外,昭王不會失信。《孔子家語》裡的揣測,經不起推敲,站不住腳。這是場大誤會。

葉公也算得上君子賢臣,仁厚謙恭,且能力出眾,不是沒有擔當的庸人,他對孔子的推崇,是真心誠意的。

然而,節骨眼上,歷史老人家,搞了個惡作劇。

葉公背鍋,事出有因。

楚失三聖,天下戰國。

如今讀到葉公好龍,難免唏噓不已!


杜新治


這個故事,用很生動的比喻,辛辣地諷刺了葉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們只唱高調、不務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要丟棄"理論脫離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樹立實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風。同時也諷刺了名不副實、表裡不一的人。


酒源君


船載也入,而好龍者也;好龍者也,而不可沒有;葉公好龍的寓言,這說明了很多道理的事實!好龍者,而非好龍者也。道理是很多的。可想而知,在當今這個社會變革時代,《葉公好龍》的背景是由於一些認識不足的人,甚至帶來有些不便的問題!留著讓大家一起去分析分享吧!🐲🐉葉公很喜歡屬龍的這種東西,也是它的行為規範和藝術習慣。


文鵬無不良嗜好


口是.心非、乃佛口.蛇心者,它們就象(現行疫癧)新病毒.而易感同類者……早已普而廣之矣?



華繼善


有個人說:我愛真理。別人說:你會死的。此人怒不可遏。


尚鵬翮674


《葉公好龍》的寓言,講述了葉公逢人便說自己特別喜歡龍,龍多麼神氣,又多麼吉祥。所以在幫葉公裝修房子時,工匠到處都給他雕刻上龍的圖案。他穿的衣服上也都雕飾著龍的圖像。葉公喜龍的消息傳到了天上真龍的耳中。真龍暗自竊喜,沒想到人間還有如此喜歡我的人。一日他暗訪葉公,葉公聽見聲響,一看一條真龍正瞪著銅鈴般的眼睛在看著自己,嚇得渾身發抖落荒而逃。整篇寓言無不諷刺了葉公對龍的盲目祟拜,不切實際、表裡不一的虛偽和做作。寓言告訴我們:做人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不誇張,不張揚,成熟穩重的掌控好自己的情緒。


曦陽Zzz


的故事中,有個叫葉公的人,總是向人吹噓自己如何喜歡龍。他家的屋樑上、柱子上和門窗上都雕刻著龍的花紋圖案,甚至連衣服上的帶鉤、酒壺、酒杯上也刻著栩栩如生的龍。漸漸的,葉公極喜歡龍的消息傳到了天宮中真龍的耳朵裡,真龍很是感動:沒想到人間還有一個這樣喜歡我的人,我一定要下去看看他。真龍專程來到葉公家裡,葉公聽到聲音走出一看,頓時嚇得面無血色,魂不附體,抱頭就跑。真龍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地走了。原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他所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似龍非龍的東西罷了。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要丟棄理論脫離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樹立實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風。同時也諷刺了名不副實的人。葉公好龍的啟示:做人做事一定要務實,誠懇誠信,切莫表裡不一,最後貽笑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