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叶公好龙》这篇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轩轩最喜欢的朋友是苗


叶公好龙,意义深刻。

在春秋楚国一个叫叶公的人,他非常喜欢龙,不仅在他家的梁柱、门窗、墙壁上、随身的宝剑上都刻着龙,甚至连他家的珠宝上也刻着龙.就这样,叶公喜欢龙的事情渐渐传开了。

天上的龙知道了这件事,非常高兴,连忙下凡,来到叶公家向他道谢,谁知,叶公一见到龙,就象老鼠见到猫一样,到处乱躲.龙觉得很奇怪,只得扫兴而归.可见叶公并不是真正喜欢龙。

读了这篇成语故事,我明白了,我们决不能象叶公一样,表面上说喜欢某人、某物,可是真正面对该人、该物时,却躲避他,这不是真正喜欢他们。

如果我们把这种思想带到生活中,久而久之,就不会得到大家的信任.所以,我们要做个诚实勇敢、表里如一的好孩子,要真心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这样才能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

《叶公好龙》这篇成语故事虽然短小,但是从中我知道了怎么做人、做事,让我受益匪浅。


红色好故事


我从寓言出处和寓意道理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寓言出处

叶公好龙是一则寓言故事,后来成为了成语典故,出自汉代刘向《新序·杂事五》。

1、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2,译文

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屋内器具上都雕画着龙,居室梁柱也雕刻装饰着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看到真龙,转身就逃跑,吓得大惊失色,魂飞魄散,无法控制自己。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二、寓意道理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人要表里如一,做事要实事求是。

1、做人要表里如一。做人要诚实,要心口相符,言行一致、名符其实。绝不可以“两面派”,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

2、做事要实事求是。要实事求是地干事,丢弃"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不要盲目地去追捧、崇拜一些事物,喜欢一样东西,不能只看它表面的现象,而要深入了解它内在的本质,掌握其规律,踏踏实实地做事。





蝴蝶梦来


这道理还不明白吗?这个寓言充分地揭露了那个空头主义思想,口是心非的人,夸夸其谈,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口若悬河,张模作样对某一事物,精心刻划,很用心去策划,去研究,而真正事到临头,就怕事,畏惧,缩头,当事实真象体现以后,就会逃脱责任,“弃而逃之,五色无主…"就象普朗特对冠毒袭击人类一样,口头上狂言为世界人民担当,而实际行动对毒疫控制不力,支助甚微,加害他人,摆脱责任成乌龟缩头之货色。


奇味无穷


"叶公好龙"这则寓言,出自汉宣帝时期的学者刘向。寓言的指向也很明确,指责的是,400多年前叶公未能善待孔子,在关健时刻不作为,没能担当历史使命。

公元前489年,孔子携众弟子周游至楚境,遭遇陈蔡之厄。随行弟子中,包括后世评定的儒家五圣中的颜子,曾子,以及儒商鼻祖端木子贡,圣贤毕至,却蒙受奇耻大辱,后世有的学者,比如刘向,认为:叶公子高,是陈蔡之厄的罪魁祸首。

首先,叶公是孔子受难地的行政长官。公元前489年,楚军攻下新蔡,沈邱后,交予叶公代管,继续东进城父(亳州),商丘,寻求与撤退的吴军主力决战。陈蔡之间的地盘,归叶公管辖。

其次,要不是叶公,孔子一行也许不会有此行程,也就不该有陈蔡之厄。叶公此前曾与孔子会晤,对孔子之学推崇备至,并积极向楚昭王推荐。于是昭王口诏,封孔子社地700里(里为户藉单位,约一万七千户),并邀请会晤。孔子一行是应约而来。

昭王当时带兵亲征,中军驻城父(亳州),孔子当时困在陈国宛丘(淮阳),两地直线距离约百余里,宛丘到城父中间的位置,即陈蔡之间,沈蔡之地。

孔子一行赴约,在陈蔡之间,却经历了诡异的历史场景。

陈蔡之间刚刚经历政权更迭,战乱还没彻底平息,不仅有楚吴宋蔡四国的驻军拉锯,还有大量难民流寇土匪。说好来接应护送的楚军并没来,孔子一行被不明身份的暴徒围困,饥寒交迫,生死一线。

过了七天,子贡冒死求救,楚军才来接应,同时宣称原定与楚昭王的会晤取消,封孔子的一万七百户,也不了了之。

刘向自然的认为,就是因为你叶公好龙,对孔子推崇倍至,感化了孔子这个真龙(春秋时期龙还不是皇族专利) ,才去赴约。可是你叶公倒好,关健时刻掉链子,不知所踪,差点害死儒家三圣,十余大贤,这是个巨大的历史责任,你不背该谁背!

叶公好龙,寓言的每一字,都与此事丝丝入扣。

顺便说一下,叶公当时在楚国的地位,除了楚昭王的几个受重用的弟弟,他算得上第一权臣,何况作为代管沈蔡的长官,手里也有资源和兵权,完全有能力保护孔子一行,可他什么都没做。

而这件事的历史真相,现在来看,其实很简单:楚昭王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重病,将死,已是弥留之际。

此时楚国最大的事情,是封锁消息,迎立新君。查下史料,就会发现,封锁消息,迎立新君的过程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分秒必争。

楚国此时的临时国都是载郢,距离城父好几百里,途中每个道口都要封锁。新君的人选,也经历了四次变化,显示了昭王的格局和王室成员的团结与大义。

而且楚军正与当时列国军力第一的吴军交战,稍有不慎或走漏风声,就可能全军覆没,有灭国风险。

而且十五年前,正是吴国伍子胥和孙武,攻其不慎,率军奇袭,拔取郢都,差点灭了楚国,导致楚昭王逃亡十五年,在途中奇迹完成楚国中兴,展开绝地反击,目前已重创吴军。若非昭王突然病倒弥留,可能一雪前耻,直至灭吴。

此时不仅昭王见不了孔子,叶公作为勤王的当地长官,也必在昭王左右,分身乏术。

还有一种说法,叶公被秘派出使齐国,游说齐国出兵牵制吴国大军,这样吴军腹背受敌,必然撤军,后来果然凑效。而公元前489年,齐国景公刚薨,尸骨未寒,田氏为相,借此役掌兵权,不久(好象8年后)弑君篡国。

回到陈蔡之厄的话题。

楚昭王算得上雄才大略,中兴之主,他封孔子,邀请孔子会晤,绝非戏言。纵观他一生的经历和所作所为,考察前前后后的历史细节,可以断定,若非意外,昭王不会失信。《孔子家语》里的揣测,经不起推敲,站不住脚。这是场大误会。

叶公也算得上君子贤臣,仁厚谦恭,且能力出众,不是没有担当的庸人,他对孔子的推崇,是真心诚意的。

然而,节骨眼上,历史老人家,搞了个恶作剧。

叶公背锅,事出有因。

楚失三圣,天下战国。

如今读到叶公好龙,难免唏嘘不已!


杜新治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酒源君


船载也入,而好龙者也;好龙者也,而不可没有;叶公好龙的寓言,这说明了很多道理的事实!好龙者,而非好龙者也。道理是很多的。可想而知,在当今这个社会变革时代,《叶公好龙》的背景是由于一些认识不足的人,甚至带来有些不便的问题!留着让大家一起去分析分享吧!🐲🐉叶公很喜欢属龙的这种东西,也是它的行为规范和艺术习惯。


文鹏无不良嗜好


口是.心非、乃佛口.蛇心者,它们就象(现行疫疬)新病毒.而易感同类者……早已普而广之矣?



华继善


有个人说:我爱真理。别人说:你会死的。此人怒不可遏。


尚鹏翮674


《叶公好龙》的寓言,讲述了叶公逢人便说自己特别喜欢龙,龙多么神气,又多么吉祥。所以在帮叶公装修房子时,工匠到处都给他雕刻上龙的图案。他穿的衣服上也都雕饰着龙的图像。叶公喜龙的消息传到了天上真龙的耳中。真龙暗自窃喜,没想到人间还有如此喜欢我的人。一日他暗访叶公,叶公听见声响,一看一条真龙正瞪着铜铃般的眼睛在看着自己,吓得浑身发抖落荒而逃。整篇寓言无不讽刺了叶公对龙的盲目祟拜,不切实际、表里不一的虚伪和做作。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夸张,不张扬,成熟稳重的掌控好自己的情绪。


曦阳Zzz


的故事中,有个叫叶公的人,总是向人吹嘘自己如何喜欢龙。他家的屋梁上、柱子上和门窗上都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甚至连衣服上的带钩、酒壶、酒杯上也刻着栩栩如生的龙。渐渐的,叶公极喜欢龙的消息传到了天宫中真龙的耳朵里,真龙很是感动:没想到人间还有一个这样喜欢我的人,我一定要下去看看他。真龙专程来到叶公家里,叶公听到声音走出一看,顿时吓得面无血色,魂不附体,抱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地走了。原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的人。叶公好龙的启示:做人做事一定要务实,诚恳诚信,切莫表里不一,最后贻笑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