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李衛身為江蘇巡撫,江蘇按察使到底有多大權力,能夠與李衛正面對抗?

羽菱君


下圖是一張清代地方行政組織系統圖:

從這張圖上,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按察使黃倫,也就是江蘇所謂的臬臺大人實際上位在巡撫之下,巡撫李衛是他的頂頭上司。按察使在清代掌管刑獄,大概就像現在的公檢法司,正三品,而巡撫則相當於省長,正二品。

所以,從級別上講,按察使怎麼能與巡撫對抗呢?這不是自己找麻煩嗎?下級跟上級頂牛,不想活了?

這還得從劇情來分析。

李衛到江蘇任巡撫,主要是雍正要用他來推行“攤丁入畝”的新政。誰人不知李衛、年羹堯和田文鏡是雍正的心腹愛將麼?對於這三個人,只怕一般人或官都要敬他們三分,雍正初年的科場舞弊案,李衛已經用他的實力表演過一回了,連主考官張廷璐都拿他沒辦法。

可是這三人的出身和風格又有天壤之別。年羹堯將帥之才,驕橫跋扈,尤其是平定青海之亂後,更是目中無人。田文鏡落魄書生出身,為人耿直刻薄,只知辦事,不會拐彎。李衛忠誠可嘉,鬼點子奇多。

“攤丁入畝”的新政對於那些田多人少的地主大戶非常不利,因為要繳納更多的賦稅而備受他們的抵制,而要貫徹落實雍正“攤丁入畝”的政策,又必須依靠官僚體制內的官員來執行。於是,地主們必然與官僚聯合起來,對雍正的新政加以抵制。雍正的統治基礎本來就是建立在大地主大官僚基礎之上的,這會兒又來革他們的命,他們自然不會束手就擒。

要讓江蘇的這些官僚們聽話,規規矩矩落實“攤丁入畝”政策,那隻怕太陽從西邊起來了。所以,江蘇的官老爺們就和李衛唱起了對臺戲,先是從發衙門通告開始搗亂,讓衙門的師爺們故意寫一些晦澀難懂的語句糊弄李衛,欺負他是一個叫花子出身的官員沒讀過書,大字不識一籮筐。

這倒是沒有難住李衛,這一回合李衛到大街上招來十個賣字的先生,自己表述,硬是把“攤丁入畝”的政策給整到通告中,讓百姓能懂。

另外,他還招來四五個會打快板兒的叫花子,將“攤丁入畝”的政策整到快板兒中去,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快板兒形式宣傳新政。

這些,都給李衛推行“攤丁入畝”打下了較好的宣傳基礎。但是,最終的執行者還是那些官員們啊。李衛要是擺不平他們,最終都會以失敗告終。

有人說,江蘇按察使黃倫是年羹堯舉薦的人,他以年羹堯為靠山抵抗李衛,其實這是片面的觀點。年羹堯的確也抵制新政,在西北,他還殺了雍正派去的孫嘉誠。但是,年羹堯並不是抵制新政的第一人,雍正的新政因為傷及的是整個地主階級集團的利益,受到來自於大地主大官僚集團的抵抗是十分正常的現象,黃倫作為代表人物之一,自然也會掄起大旗反對新政。

這與官職大小沒有多大關係,利益受損才是關鍵因素,就算是再小的官,只不過是不敢言語,心存嫉恨是肯定的了。

不過李衛終究不是田文鏡,他不直接與黃倫發生衝突,而是繞到黃倫的背後。既然你黃倫主管刑獄,就查你的審案,找你的小辮子。果然,因為劉王氏一案冤判,李衛揪住了黃倫,迫使黃倫不得不在官帽和新政之間作選擇。

黃倫只是一隻出頭鳥,鞭打出頭鳥,其他的鳥兒因為屁股上都不乾不淨,所以他們也只有屁顛屁顛的去推行行政,李衛就這樣成功的將“攤丁入畝”新政落到實處。

所以,還是那句話,並不是按察使黃倫擁有多大的權力與巡撫李衛抗衡,相反,按察使還是巡撫的下屬,只不過他們代表的是地主階級的利益,在自己的利益受損的時候,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與李衛對抗,實際上是對雍正“攤丁入畝”新政的反對。


青燈問史


我們先來搞清楚什麼是巡撫,什麼是按察使。

在清朝,一省最高主官為巡撫,巡撫之下設布政使負責一省民政、財政,設按察使負責一省司法、刑名。

巡撫為一省最高主官,為從二品,但為方便巡撫節制地方軍隊,一般都加兵部侍郎銜,官品抬半級,即為正二品。

按理說,布政使和按察使各管其事,應該是平級,但由於布政使主管財政,牽扯到賦稅徵收的問題,所以其重要性要強於按察使,故布政使為從二品,按察使為正三品。

所以,無論從官品上看,還是從權力上看,巡撫都要高於按察使。

但這裡有兩個問題需要指出來。



第一,在清朝,地方各省的一些重要官員,如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道臺等,其權力並不是完全按照官品去排列的。由於清朝皇帝試圖向地方擴張其專制權力,避免地方官員相互抱團的情形,所以皇帝大量授予密摺專奏權,不僅總督、巡撫獲得了密摺專奏權,而且不少布政使、按察使,甚至是道臺也都獲得了這項權力。於是,地方大員們的權力在某種程度上被稀釋了。

第二,江蘇的特殊情況。清朝初年沒有江蘇這個省,而是叫江南省,地理範圍接近於今天江蘇、安徽兩個省。由於其經濟政治文化優勢過於明顯,清廷擔心時間一長,無力控制,遂將江南省拆分為江蘇和安徽兩省。而江蘇省的情況則更加複雜,江蘇的政治中心是蘇州,故江蘇省一級的行政機構基本都設在蘇州,如江蘇巡撫、江蘇布政使、江蘇按察使等。但由於蘇北和蘇南地區的賦稅都是獨立徵收,兩個區域的財政也相對獨立,故江蘇布政使只負責以蘇州為中心的蘇南地區,而蘇北一帶則另設江寧布政使負責,治所設在南京。更何況,南京還有主官兩江的兩江總督。於是,這也導致江蘇巡撫對江蘇全境掌控不利,尤其是對南京及其以北的蘇北地區掌控不利。



而江蘇按察使則不存在這個問題,按察使全面負責一省司法刑名,由於司法需要,還有調動綠營兵的權力,對江蘇全境的掌控力實際上並不遜於江蘇巡撫。

這是從清朝官制的角度去理解,而我們還應該從劇情角度來理解這個問題。

在《雍正王朝》中,李衛作為雍正皇帝潛邸的奴才,憑藉自身能力和潛邸身份扶搖直上,從一個小叫花子成長為江蘇巡撫。但即便李衛是潛邸舊人,在江蘇士紳群體中也是完全沒有根基的。更何況,他在江蘇推行的是嚴重損害士紳利益的攤丁入畝新政。

所以,李衛遭到江蘇士紳群體的集體反對,這裡面尤其以江蘇士紳的領袖黃倫為首。

黃倫的官職是江蘇布政使,雖然不如李衛有權力,但黃倫的背後是江蘇全省士紳,所以他的權力不僅來自於官職,更是來自江蘇士紳。而李衛在江蘇士紳群體中沒有根基和威望,加之李衛是叫花子,沒有科舉功名,更為江蘇士紳所不齒。



再加上黃倫還有一層身份,他是年羹堯保舉的人,而這時年羹堯仍然在西北任大將軍,權傾朝野。打狗看主人,黃倫在江蘇的日子自然也是順風順水,無人敢惹,所以他不把巡撫李衛放在眼裡,也是再正常不過了。


達摩說


按察使的地位和權力是不一般的,相當於朝廷正三品大員。但是理論上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同是屬於一個省主官,三者屬於同僚。但是巡撫擁有節制藩,臬兩個司的權利,所以清朝的布政使按察使,實際上是巡撫的屬官,權力還是沒有他們大。但是他仗著巡撫不敢對他怎麼樣就多次對著幹。

但是其實名義上布政使按察使仍然屬於省級主官,巡撫雖然可以節制布政使按察使,但是沒有任免二司的權利。要想任免他們必須要經過皇帝的同意。而當時李衛是巡撫,身為江蘇按察使竟然和他叫板,可能也是知道他並不能拿他怎麼樣,才會這麼囂張。

電視裡記載李衛是雍正帝的屬下,算是鐵桿小弟,一直為他賣命。當時布政使是科舉正途出身,關係往往盤根錯節,指不定他的背後就哪位朝中大臣做後臺,所以

他們對非科場出身的同僚向來是比較輕視排擠的,而李衛推行的攤丁入廟恰好損壞了他們的利益,所以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更加會對抗他。他當時雖然是江蘇巡撫,但是他並沒有任免布政使按察使的權力,做事情又必須要假手這些人,所以最後肯定會追他們下手。而他們也仗著他沒有任免的權利,就對他進行反抗鬥智鬥勇。

但是其實真實的歷史上李衛和江蘇並沒有半毛錢關係。最初是京官裡的中層幹部,後面外放到雲南,浙江最終官拜直隸總督,

並沒有擔任過江蘇巡撫。


小囚


如果按正常的規章制度來講,李衛作為江蘇的一把手,按察使是沒有膽子那麼囂張的。畢竟在當時那種貧富貴賤,級別分明的時候,更不會明目張膽的對抗上級了,要不他的官就不好做了,早晚會滾蛋。

但在這個時候為什麼這個按察使會這麼囂張呢,主要有兩點,第一是這個官壓根就瞧不起李衛,我們都知道,李衛是叫花子出身,沒有文化,沒有身份,對於那些科甲出身,身份高貴的官員們,怎麼會看的上呢,再加上,李衛抖大的字不認識一籮筐,扁擔倒了,不知道是個一字,所以在一些事情上,官員們對他是表面一套,背後一套,只要不損傷自己的利益,是絕對不和李衛做對的。第二點呢,就是因為有後臺支持,我們都知道,雍正在實行新政,而新政呢,又損害了商人們的利益,損害了商人的利益,就損害了官員們的利益,所謂官商勾結,這個時候,去實行新政,官員們能同意嗎,再加上,李衛就是雍正派來幹這個事的,當官的不和他做對和和誰作對,還有就是李衛開始的方法有問題,沒有講究方法,只管硬來,再加上官員們本身就看不起他,李衛一生氣罵人,官員們就更不服了,所以,就當堂和他對著幹,不怕李衛會有對付他的辦法。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


不要懷疑我的未來


我來說說 江蘇巡撫相當於現在的江蘇省省長 江蘇按察使相當於現在的江蘇省公安廳廳長兼紀委書記 正常來說按照清代的官場制度 按察使要服從巡撫的號令 但是巡撫沒有罷免按察使的權利 只有建議權 雍正王朝裡是李衛實行攤丁入畝動了江蘇士紳的的利益 所以江蘇士紳買通了按察使讓按察使不派兵 若是一般的人做江蘇巡撫碰到這樣的事情可能無可賴何 但是你們惹誰不好,偏偏惹李衛 李衛是從龍從潛底出來的奴才正宗的皇帝家奴 雍正待他如半個兒子 那時科場舞弊案,別人都不敢管,李衛帶兵二話不說直接進考場 在說你黃倫不過是年羹堯的保舉的 本來年羹堯保舉了那麼多官員雍正都有些不快 你倒好這樣當眾頂撞省長,不弄你弄誰啊






愛尚劇樂部成哥




首先,我們看一下每個省有哪些高級官員。按照朝廷的等級劃分,每個省的高級官員有巡撫、提督、按察使、布政使、學政等人。其中,提督負責管理全省的綠營軍,不插手其他工作,屬於軍隊系統的官員,不屬於行政系統。學政大人則是管理全省的教育工作,工作比較單一,但比較清高,也不插手地方行政事務。真正負責地方政務的是巡撫、布政使和按察使,巡撫是正二品的高官,負責全省軍政民財等各方面的工作,是全省名副其實的一把手。布政使是從二品官員,負責全省的經濟建設、賦稅、人口等工作,屬於全省的二把手,也算常務副省級。按察使負責全省的司法和治安工作,是正三品官員。



雖然巡撫的權力很大,但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員,並不是巡撫大人的手下,而是巡撫的助手。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李衛擔任江蘇巡撫以後,巡撫衙門的大堂上有三把椅子。李衛作為巡撫,當然坐在中間。兩側分別坐在布政使和按察使,其他官員則只能站著。由此可見,即便是巡撫也必須給按察使、布政使一點面子。按照朝廷的規定,巡撫雖然是全省的最高長官,但無權罷免按察使、布政使這樣的高級官員。如果巡撫和幾個助手爆發矛盾,一般需要皇帝來處理。河南巡撫田文鏡與河南學政爆發了衝突,田文鏡拿學政一點辦法都沒有,最後請雍正皇帝出面調解。



在雍正皇帝剛剛上臺的時候,國庫虧空嚴重。為了緩解這一危機,雍正皇帝開始在江蘇、河南等省份推行攤丁入畝等政策。這些政策觸犯了鄉紳集團的利益,江蘇省是全國最富裕的省份之一,雍正皇帝的政策引發了鄉紳們的不滿。但又不能和朝廷對著幹,江蘇地區的鄉紳賄賂了江蘇按察使黃大人。拿了鄉紳們的錢,江蘇按察使對巡撫李衛的命令陰奉陽違,這讓李衛非常生氣。巡撫大人和按察使大人在大堂上,爆發了激烈的爭吵。當時,布政使在中間保持沉默。從正式渠道,李衛根本無法罷免按察使,但李衛有自己的鬼主意。



如果換成田文鏡,估計又要請雍正皇帝出面。李衛則沒有麻煩皇帝,而是利用自己的辦法處理。李衛發現江蘇按察使介入了一件強姦殺人案,而且收了被告的錢,同時佔了原告的便宜。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作為一個省的巡撫,李衛有權力重審案件。李衛暗中與原告達成了默契,在審理案件的時候,成功的把江蘇按察使拉下了水。雖然巡撫沒有權力罷免按察使,但如果按察使有犯罪行為,當然無法繼續工作。李衛通過這樣的方式,扳倒了江蘇按察使。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連李衛都要這麼費勁,由此可見,按察使的地位和權力確實不低。



在審理案件的時候需要搜身,江蘇按察使勃然大怒:“我是朝廷正三品大員,誰敢動我?”當時,衙役們遲疑了一下,在得到李衛命令之後才動手。畢竟,按察使是全省差役們的頂頭上司。巡撫被稱為撫臺大人,布政使被稱為藩臺大人,至於按察使,則被稱為臬臺大人,這幾個都是高官。在電視劇中,似乎按察使有兵權。其實,按察使無法調動朝廷的綠營軍和八旗軍,但各個地區的治安部隊確實隸屬於按察使管理。年羹堯突襲江夏鎮的時候,安徽的淮安營就駐紮在江夏鎮附近。當時,淮安營的軍官阮必大說了安徽按察使衙門,而沒有說安徽提督。由此可見,淮安營隸屬於按察使衙門管理。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日堯居


導讀:《雍正王朝》中,皇四子胤禛昔日的潛邸奴才中,以年羹堯、李衛最為有名;在胤禛登基成為雍正皇帝以後,年羹堯、李衛、田文鏡三人又成為雍正皇帝倍加倚重和信任的肱股之臣。但李衛作為一個流浪乞丐出身的小混混,和科舉出身的年羹堯、久潤官場的田文鏡有著著根本上的不同。

但“鬼才”李衛在雍正皇帝的著重培養和提拔下,於仕途步步高昇,年羹堯西北大勝的時候,李衛已經貴為江蘇巡撫,成為一方封疆大吏。

李衛和


年羹堯、隆科多等官場老手相比,顯得有些稚嫩,但他卻憑著自己近乎執拗的忠心和絕對出彩的政治智慧而深受雍正皇帝信任和重用,短短時間內,就從知縣升至巡撫。

雍正皇帝登基以後,為了在江南地區推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可謂是愁煞了這位新任江蘇巡撫。但是,憑藉著自己的強大後臺和“江湖手段”,李衛硬是治住了敢於和自己“正面剛”的按察使等人,新政得以順利推行。

那麼,這裡就有一個疑問,“按察使”到底是個什麼官職?為何敢於和一省絕對領導——巡撫“正面剛”?

我們就從清朝歷史上的官員制度出發,對《雍正皇帝》中,江蘇巡撫李衛和江蘇按察使黃倫的官職大小、地位高低;並對李衛和黃倫各自背後的真正對決,予以解析。

《清史稿·志九十一·職官三》記載:

巡撫江蘇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饟一人,從二品。順治元年,置江南巡撫,駐蘇州,轄江寧、蘇州、松江、常州、鎮江五府。十八年,江南分省,更名江蘇巡撫。康熙三十一年,定督撫加銜制。由巡撫授者,升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二品。

也就是說,李衛擔任的江蘇巡撫乃系江蘇一省(除了總管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兩江總督)的絕對一把手,從二品品銜,相當於現今的省委書記。

康熙三十一年,又施行了“督撫加銜制”,也就是會給予一省巡撫加封京官職銜,予以更大權力的賦予,使之管理地方的更為高效、來京辦事、奏事、理事更為順暢。

巡撫一般會加封“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品銜就會變成正二品,成為副國級幹部,相當於現今的省委書記兼國務委員級別。

按照清朝地方政府體系組建,一省巡撫之下,還設有布政使和按察使。

布政使:主管民政;相當於現今的省長,但管理範圍僅限於民政;

按察使:主管刑獄;也相當於現今的省長,乃系集省公安廳長、省公安廳長、法院院長兼檢察院檢察長於一身的省長。

另外,對於江蘇按察使的記載,在《清史稿·志九十一·職官三》中也有體現: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省各一人。正三品。雍正八年,江蘇按察使徙蘇州。

也就是說,從品銜上看,巡撫大於按察使;從職能上看,巡撫更是大於按察使。

那麼,這個份屬江蘇巡撫李衛管轄的江蘇按察使黃倫,為何敢於和自己的頂頭上司“正面剛”呢?

根據《雍正王朝》的劇情演繹,筆者認為原因有三:

1、“年選”官員,有底氣、有後臺

李衛抓住了黃倫“騙佔寡婦之身”的把柄後,黃倫冷汗直流,對著李衛悄聲說道:

“李大人,下臣乃是年大將軍舉薦,您多少給留點面子!”

這說明,黃倫也屬於當時權傾一時的年羹堯舉薦的官員,乃系“年選”官吏之一。背後有著聖眷正隆的年羹堯做後臺,黃倫的底氣當然很足。別說是一個江蘇巡撫,就算是兩江總督,黃倫怕是也會瞧不起。

李衛雖然的背後雖然是雍正皇帝,比黃倫的後臺要強大很多,但年羹堯的後臺同樣是雍正皇帝。而且,李衛在很大程度上是年羹堯調教並提拔起來的,所以黃倫才會有敢於和頂頭上司李衛“正面剛”的行為。

2、士紳階級同李衛的對抗

李衛在江南地區推行的“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乃系雍正皇帝在西北大勝以後,著力推行的新政改革之一,也是改善民生、恢復經濟的必要手段之一。但是,雍正皇帝新政的推廣,無疑嚴重傷害了當地士紳階層的根本利益。

再加上,當時的江南地區乃系“八爺黨”的勢力範圍,江南地區的官員、士紳、富商們有很多出自“八爺黨”門下,他們根據“八爺黨”的統一安排和指示,以違抗雍正皇帝皇命為重要責任、以掣肘和制約雍正皇帝新政推行為主要任務,以達到從根本上架空雍正皇帝的目的。

作為一省按察使的黃倫,手中掌握著一省公檢法的所有武裝力量,被江南地區的士紳們錢財拉攏以後,黃倫已經成為士紳階層的按察使,其手中掌握的公檢法衙役也全部成為了士紳階層的支持力量。

也就是說,黃倫是代表了江南地區的士紳階層在和“孤零零”的巡撫李衛正面對抗,在黃倫看來,他有這個實力。

而且,黃倫對於新政的牴觸心理也是江蘇省各級官員的一致意見,相對於一個“光桿司令”李衛,黃倫甚至覺得自己已經勝券在握了!

3、對李衛的蔑視

李衛雖然貴為一省巡撫,還是出身雍正皇帝潛邸的一方封疆大吏,但其幾乎毫無文化修為的負面形象,讓其吃盡了苦頭、受盡了委屈。

從李衛看不懂告示時,眾位官員發自內心的嘲諷笑容,就能看出江蘇一省官員對於這個“潛邸奴才”的輕視甚至鄙視。

文人出身的黃倫對於“大字不識一個”的李衛會看不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正是有了這份鄙夷,黃倫才會輕視李衛,才會敢於和其正面對抗。

一個按察使敢於和巡撫正面對抗,並不屬官職高低的對抗,而是背後勢力的對決和所代表階層的對抗,說到底就是江南地區士紳階層、京中的“八爺黨”和雍正皇帝的皇權之間的對抗。李衛巧妙用計,將黃倫鬥倒,並將新政予以順利推行,也代表了雍正皇帝和“八爺黨”之間的最終必然結果。

李衛到江蘇任巡撫,主要是雍正要用他來推行“攤丁入畝”的新政。誰人不知李衛、年羹堯和田文鏡是雍正的心腹愛將麼?對於這三個人,只怕一般人或官都要敬他們三分,雍正初年的科場舞弊案,李衛已經用他的實力表演過一回了,連主考官張廷璐都拿他沒辦法。 可是這三人的出身和風格又有天壤之別。年羹堯將帥之才,驕橫跋扈,尤其是平定青海之亂後,更是目中無人。田文鏡落魄書生出身,為人耿直刻薄,只知辦事,不會拐彎。李衛忠誠可嘉,鬼點子奇多。 “攤丁入畝”的新政對於那些田多人少的地主大戶非常不利,因為要繳納更多的賦稅而備受他們的抵制,而要貫徹落實雍正“攤丁入畝”的政策,又必須依靠官僚體制內的官員來執行。於是,地主們必然與官僚聯合起來,對雍正的新政加以抵制。雍正的統治基礎本來就是建立在大地主大官僚基礎之上的,這會兒又來革他們的命,他們自然不會束手就擒。 要讓江蘇的這些官僚們聽話,規規矩矩落實“攤丁入畝”政策,那隻怕太陽從西邊起來了。所以,江蘇的官老爺們就和李衛唱起了對臺戲,先是從發衙門通告開始搗亂,讓衙門的師爺們故意寫一些晦澀難懂的語句糊弄李衛,欺負他是一個叫花子出身的官員沒讀過書,大字不識一籮筐。 這倒是沒有難住李衛,這一回合李衛到大街上招來十個賣字的先生,自己表述,硬是把“攤丁入畝”的政策給整到通告中,讓百姓能懂。 另外,他還招來四五個會打快板兒的叫花子,將“攤丁入畝”的政策整到快板兒中去,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快板兒形式宣傳新政。 這些,都給李衛推行“攤丁入畝”打下了較好的宣傳基礎。但是,最終的執行者還是那些官員們啊。李衛要是擺不平他們,最終都會以失敗告終。 有人說,江蘇按察使黃倫是年羹堯舉薦的人,他以年羹堯為靠山抵抗李衛,其實這是片面的觀點。年羹堯的確也抵制新政,在西北,他還殺了雍正派去的孫嘉誠。但是,年羹堯並不是抵制新政的第一人,雍正的新政因為傷及的是整個地主階級集團的利益,受到來自於大地主大官僚集團的抵抗是十分正常的現象,黃倫作為代表人物之一,自然也會掄起大旗反對新政。 這與官職大小沒有多大關係,利益受損才是關鍵因素,就算是再小的官,只不過是不敢言語,心存嫉恨是肯定的了。 不過李衛終究不是田文鏡,他不直接與黃倫發生衝突,而是繞到黃倫的背後。既然你黃倫主管刑獄,就查你的審案,找你的小辮子。果然,因為劉王氏一案冤判,李衛揪住了黃倫,迫使黃倫不得不在官帽和新政之間作選擇。 黃倫只是一隻出頭鳥,鞭打出頭鳥,其他的鳥兒因為屁股上都不乾不淨,所以他們也只有屁顛屁顛的去推行行政,李衛就這樣成功的將“攤丁入畝”新政落到實處。 所以,還是那句話,並不是按察使黃倫擁有多大的權力與巡撫李衛抗衡,相反,按察使還是巡撫的下屬,只不過他們代表的是地主階級的利益,在自己的利益受損的時候,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與李衛對抗,實際上是對雍正“攤丁入畝”新政的反對。



龍城之影


按照清朝的官制,按察使是巡撫的下屬,因而《雍正王朝》中的江蘇按察使黃倫應該服從於江蘇巡撫李衛的領導。

按察使,俗稱臬臺,是主管一個省範圍刑法之事的正三品地方官員,相當於現在的省一級公檢法部門的權限整合。

巡撫,“巡行天下,撫軍安民”,主管一省軍政、民政等一切事務的正二品或從二品的地方封疆大吏。

明朝初年,朱元璋在最初創立巡撫制度的時候,巡撫只是一個臨時性的差事安排,其主要職責也在於督理稅糧 ,總理河道,撫治流民,整飭邊關。而在省一級的地方官僚體系中,將傳統意義上“省長”的一分為三,由“三司”,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分管主管“民政”,“刑名”以及“一省軍務”,三者相互配合,並且相互挾制。直到明朝中期的時候,巡撫由臨時性的崗位變為了常設官職,進而節制一省的軍政民務,成為一省最高的軍政長官,“三司”成為了巡撫的下屬。清朝時期繼續沿用了明朝的這一官制。

因而,可以看出江蘇巡撫李衛是江蘇按察使黃倫的上級和領導,無論是官階還是品級也都高於黃倫,而黃倫作為按察使也應該服從巡撫李衛的領導與管轄。


身為按察使的黃倫敢於同李衛正面對抗,不服從李衛的管轄,更多的還是因為黃倫背後的支持力量。

首先,是整個江蘇士紳富戶們的支持。

李衛到江蘇任職巡撫,首要的任務就是推行雍正“攤丁入畝”的新政,而這也將極大的觸動江蘇地方的士紳以及坐擁廣大土地的地主富戶們的既得利益。

在此之前,清朝一直奉行的“人頭稅”政策,這也就使得納稅的主體落在了人數眾多的無地甚至是少地的百姓身上,而這些士紳富戶們則可以說是“坐享漁利”。然而,伴隨著“攤丁入畝”的政策的實施,將按照擁有土地的多少來徵收稅銀,因而他們也將成為納稅大戶,將原本屬於自己的收益進行上繳,利益也就自然而然的受到了損失。

所以,這些士紳富戶們希望通過黃倫對抗李衛,進而阻撓李衛在江蘇推進“攤丁入畝”的政策實施,保全自己的利益,因而這些士紳階層成為了黃倫的堅定支持者。

其次,是整個江蘇官場對於黃倫的支持。

在此之前的劇情的中,江蘇省所轄屬的揚州等地,都是“八爺黨”的門人聚集地,可以說是“八爺黨”成員密集分佈,這些人本就因為政治集團的不同,與李衛所代表的雍正自己的集團關係不和,矛盾衝突更是根深蒂固。

更為重要的是,江蘇的官員與江蘇的士紳階層關係極為密切,利益捆綁相當的緊密,而李衛推行的“攤丁入畝”等一些列的新政,既是觸動了士紳富戶們的利益,更是讓這些官僚階層的實際利益受到了極大的威脅與損失。

所以,不管是從自己的經濟利益角度出發,還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支持黃倫對抗李衛,也就成為了江蘇官場的必然選擇。

再次,也是最為關鍵的是,黃倫的背後有年羹堯的支持。

黃倫之所以有恃無恐的悍然對抗一省巡撫李衛,對抗雍正的新政,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在他的背後的支持力量,這便是年羹堯。當然,並不是年羹堯鼓動黃倫去對抗李衛,挑戰雍正,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年羹堯為黃倫提供的庇護。

年羹堯在平定西北叛亂後,聲望、地位得到了空前了提升,雍正都將年羹堯成為“恩人”,而年羹堯在回朝後也大肆保舉自己的親信,培植自己的黨羽勢力,黃倫也就是在這樣的“年選”背景下,出任江蘇按察使。

也正是因為如此,背靠著年羹堯的這棵大樹,黃倫自信認為,李衛不會過度難為自己,要給足自己面子,同時,即便是自己有錯,也會因為有著年羹堯的庇護而安然無恙。

所以,正是因為有了江蘇士紳的支持,江蘇官場的支持,以及年羹堯的保舉與庇護,才讓身為江蘇按察使的黃倫有了用氣和資本,去對抗自己的上司,江蘇巡撫李衛,更是帶領著整個江蘇官員,對抗著雍正“攤丁入畝”的新政。


最終,李衛一手“調虎離山”,成功拿下了黃倫,也就此震懾住了整個江蘇官場。

面對氣焰如此囂張的黃倫,李衛來了一手“調虎離山”,故意將黃倫派去鎮江查案的同時,開始對黃倫的清查工作,最終通過為劉王氏翻案,進而找到了黃倫與江蘇富商程森勾結的證據,將黃倫一舉拿下。

在黃倫被李衛拿下後,江蘇的各級官員已是群龍無首,並且擔心惹禍上身,丟掉前途,紛紛選擇向李衛屈服,而江蘇的“攤丁入畝”新政也得以順利推行。

之後雍正來到江蘇地面視察,得到了年羹堯擅殺孫嘉誠的消息,這也讓雍正下定了處理年羹堯的決心。與此同時,年羹堯既已倒臺,依附於年羹堯的黃倫,也將面臨著悲慘的結局,但是對於他來說,這一切也都是咎由自取了。


雍親王府


按照清朝的制度,每個省的最高行政長官為巡撫。

當然,這裡有個問題要特別說明一下,那就是在總督這個職位。總督管理一省或者數省(某些總督只管一個省,如四川總督和直隸總督,同時四川省和直隸省也是沒有巡撫的;某些總督多省,如湖廣總督就管湖南省和湖北省,這種情況下,兩湖還分別有自己的巡撫)。按照清朝的制度,總督地位和官階在巡撫之上,但是二者之間是沒有上下級關係的。

關於總督和巡撫的關係,這裡就不在展開說明,我們進入主題。

一般情況下,一省最高行政長官為巡撫(總督就不說了),在巡撫之下,核心管理層還有布政使、按察使、學政(在這裡只考慮行政官員,至於提督這樣武職就不列入了)。

巡撫,總理一省之大權,包括軍、政、民、財、學等各個方面,屬於從二品官員,但巡撫往往加銜都察院右都御史,那就是正二品,下級往往稱呼其為撫臺大人。如果套用現在的話來說,巡撫就大體相當於現在的省長。

布政使,地位僅次於巡撫,從二品官員,可以理解為是副巡撫,一省的二把手,主要分管民政和財政,下級稱其為藩臺。如果套用現在的系統,那麼布政使就相當於常務副省長。

按察使,地位比布政使低了一個檔次,屬於正三品官員,下級稱其為臬臺,主要分管司法、監察、郵驛、治安。大體上就相當於現在省公安廳廳長兼任司法廳長。

學政,主要是管教育的,沒有固定的品級,屬於朝廷特派官員,不接受巡撫的領導。

《雍正王朝》中,李衛任江蘇巡撫,黃倫是按察使,按道理來說,黃倫屬於李衛的屬官,不應該抵制李衛才對,但黃倫偏偏就這麼做了。

黃倫憑什麼敢抵制李衛。

原因之一,黃倫手底下有人。按察使掌管一省之司法治安,手底下的兵丁數量還是不少的,巡撫一般也不敢輕易得罪按察使。

但是,這個原因也不是本質上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黃倫背後有人。

黃倫是一個集團的代表。李衛要推行攤丁入畝政策,動了當地官員和鄉紳的既得利益,勢必要引起抵制,當地的官紳推出的代表就是黃倫。不要小看鄉紳集團,在封建時代,鄉紳是統治者管理百姓的重要助手,鄉紳的能量其實是很大的。黃倫作為鄉紳推選的代表,他有底氣。

另外,黃倫是年羹堯保舉的。換句話說,他是年羹堯的人。

雍正初年,年羹堯的權勢滔天,雍正對年羹堯也是極為倚重。李衛雖然也和年羹堯一樣出自雍親王府,但是和年羹堯想比還不是一個重量級的選手。有年羹堯在上面罩著,黃倫自然是不怕。

但是很可惜,黃倫還是過於小看了李衛。李衛雖然沒怎麼讀過書,但是辦事不拘一格,腦袋瓜子靈活,科舉出身的黃倫還是顯得稚嫩了一點。


小鎮月明


按察使主要任務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個省範圍的刑法之事,相當於現代的省級公、檢、法機關。清代按察使隸屬於各省總督、巡撫,為正三品官。

至於為什麼敢於和李衛正面對著幹,我認為一是因為巡撫雖是最高行政長官,但是對其治下的按察使布政使並沒有任命和罷免的權力,充其量只有彈劾的權力,這是江蘇按察使敢於和李衛對著幹的原因之一。

那麼這種權力設置是不是唯一原因呢?肯定不是。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第二個原因,那就是因為他是年羹堯舉薦的官員,是年羹堯的門人。背靠大樹好乘涼,剛剛經歷了稱為“年選”上任的官員,此時年羹堯的門人黨羽,無不認為自己的靠山是皇上跟前的大紅人,於皇上有功,甚至於從某方面來說於皇上有恩,有年羹堯這個靠山想必也不會把李衛放在眼裡,畢竟此時自己也沒有什麼把柄攥在李衛手裡,有底氣,有什麼事自然有年羹堯給他做主。這才是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

可惜他遇上的是李衛,不是田文鏡,這個情商智商都高,而且還有皇上做靠山的人。從冤案出發尋找把柄打倒這個與自己作對,與新政作對的人。而此時的年羹堯也沒有辦法再保他,反而成為了雍正敲打年羹堯的手段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