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長大的你為何還是如此喜愛動漫?

三文魚動漫


我來說說吧。動漫這個詞,最早其實還沒有普及,無論是80後90後,多半是一邊看著動畫片,一邊是看著漫畫長大的。

特別是80後,《聖鬥士星矢》,《灌籃高手》應該說在這一代人心中是無可取代的了。90後00後還好一些,因為漫畫書已經普及了,也就是那個時候,動畫漫畫開始融合,為今天的風靡打下了基礎。

40多歲的人在看漫畫書,老人在看海賊王,這個我覺得不奇怪,似乎老少皆宜了。說了那麼多,其實大家看的就是情懷,看的就是回憶,那是滿滿的青澀童年。

而如今許多動漫,特別是國產的,在畫風和情節上完全突破,已經不是聖鬥士星矢那個年代的套路了。確切的說動漫風一直隨著人的需求刮,滿足市場上全口味的大眾,我們怎麼會不喜歡呢?

這個誘惑會一直持續,每一代人看到的內容不同,心境也不同,但我們都是同道中人[贊]








漫吐槽


在當今,動漫已經成為兒童、青少年甚至部分成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毫無疑問,動漫是兒童最早接受並最受歡迎的娛樂節目;動漫文化也是時下青少年文化的代名詞;有許多成年人也熱衷於動漫。為什麼不論兒童、青少年甚至部分成人,他們都非常喜歡動漫呢?

兒童為什麼愛看卡通片?

在日常生活中,兒童比成人更容易被卡通片吸引。兒童為什麼愛看卡通片?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動漫與兒童之間存在某種天然的聯繫。現代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具有把萬物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天性,而動漫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它可以把任何非人類的東西人格化,賦予它們情感、語言、思維和行動。孩子眼中的星星是會眨眼睛的,雲朵是會跳舞的,花兒是會怕疼的,螞蟻是可以一同嬉戲的;所以動漫中勤勞的小蜜蜂、懶惰的加菲貓,可以成為好朋友的貓和老鼠,都可以滿足他們的無窮想象力。動漫作品中藉助幻想塑造出的並不存在於現實生活的形象,雖然必未符合成人的思維邏輯,但卻遵循兒童的邏輯和情感體驗的特殊方式,容易引起他們情感上的共鳴。

兒童和成人在看卡通片時到底有何生理差別?科學家解開了相關的秘密。科學家研究發現,成人在觀看由真人表演的電影片段和虛擬角色的動畫片段時,大腦活動有顯著的差異,即成人的大腦內側前額葉自動參與加工現實生活中人物的心理活動(如理解他人的意圖),對卡通動畫表現的虛擬場景中的人物角色或非人物角色卻沒有類似的自動加工。當兒童觀看動畫片表現的虛擬場景中的非人物角色時,他們的大腦內側前額葉是否會與觀看真實生活中的人物一樣被激活呢?科學家通過磁共振成像技術測量10歲兒童觀看電影和卡通片段時候的大腦激活情況,其中電影和卡通片分別代表真實和虛擬生活場景。結果發現,與成人不同,兒童的大腦內側前額葉在觀看電影表現的真實人物和卡通片表現的虛擬角色時候都會被激活,這與成人的神經活動方式不同。研究結果提示,儘管兒童在4~6歲間就具有心理歸因的能力, 但是兒童直到10歲時,其大腦內側前額葉還是不能自動區分真實生活中人物形象和虛擬世界中非人物角色。


叫我小幽鴨


為什麼一個人長大了就不能喜歡看動漫呢?

“你這麼大個人了,怎麼還看動畫片啊?”其實是一種對“動畫片”的非常刻板的印象。

舉個例子

大學剛入學那會,有一次正準備跟室友去吃飯的時候突然來了個快遞,只好讓室友幫忙點份砂鍋先涼著,拿完快遞再過去。

十分鐘後我看著面前的砂鍋和饅頭髮呆。

砂鍋配饅頭。

“你們北方人不是愛吃饅頭嘛,我去二樓給你拿的。”

然而即便是在家裡,我也從來都是更愛米飯的。

我只好一邊道謝,一邊把那鹼味濃郁又幹癟的南方饅頭嚥下去。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刻板印象了。

那些說“你這麼大個人了,怎麼還看動畫片啊?”的人,就是帶著這樣的刻板印象在看“動畫片”,其實他們根本就沒有真正瞭解過動漫,也沒有真正的瞭解過所謂的“動畫片”。

教練,我...我想看動漫

動漫……我們暫且可以不去摳字眼思考這個問題說的是anime,還是anime+comic,退一步說,誰規定了動漫一定是給小孩子看的呢?

前一段時間復聯3非常的火,然而我們熟悉的鋼鐵俠、雷神、綠巨人、奇異博士等角色原本可都是漫畫角色,美國娛樂文化中的所有超級英雄故事也都是以漫畫為載體,誰能說那是隻給小孩子看的呢?

瘋狂動物城、尋夢環遊記、冰雪奇緣、功夫熊貓,這些動畫電影可是實打實的“動畫片”哦,又有多少成年人去貢獻了票房呢?

至於日漫,日漫中更是明確有著子供向(兒童向)、少年向、青年向、成人向這樣的分類,青年向中有不少作品的深度不亞於傳統文學,更兼之可能存在暴力、血腥、批判現實等因素,反倒並不適合小孩子觀看,更不用說那些大家都懂的成人向作品了……

所以說,動畫本身只是一種表現形式而已,其中固然包括了兒童作品卻絕對不等同於兒童作品。戲劇中也有童話劇,文學中也有兒童文學,歌曲中包括了兒歌……本來就是這樣簡單的一件事,為什麼偏偏到了動漫身上就一定要刻板地認為“不是給大人看的東西”呢?











一個普通的用戶灬


動漫和年齡貌似沒有什麼關係[機智],漫迷們年齡跨度也特別廣。有些動漫在不同的年齡去看,也有不同的體會,我小時候看《吸血鬼騎士》,只會關注自己感興趣的情節,那時候理解能力不夠,專注度也不夠,但是長大了在去看,反而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這是動漫的魅力,他不是專屬於小孩子的東西。小時候看熱血勵志番,也只是看到其中的搞笑情節開懷大笑,可是現在回頭看,是能夠理解其中的道理的。

之所以有人提出這個問題,我想是因為欣賞動漫作品是需要更多的想象力的,其實動漫和真人影視作品差不多,但是動漫的話,能夠觀眾更豐富的想象空間,在想象力豐富的觀眾眼中動漫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的載體,而在想象力枯竭的觀眾眼中,動漫就是莫名其妙,荒繆至極。小孩的想象力是最豐富的,長大了反而更加成熟世故,這點各位應該深有體會。

所以動漫啊,不是隻有小孩子能看的,任何表達作者內心的作品,無論是小說、動漫還是真人影視劇,都應該是主旨來劃分可以由哪些人觀看,不是簡單粗暴的大人看動漫不適合

成人看喜羊羊與灰太狼都能看出成人的味道,就算看不出來,也沒妨礙著誰,就當疲憊的生活之餘的一點樂趣。[大笑][大笑]


小蟲子動漫團


你好!很高興的能回答你的問題。

曾幾何時我也有這樣問過自己,都已經是做爸爸的人了,為什麼還喜歡看動畫呢。

在我們的小時候看動畫是一件很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我的兒子就很喜歡看動畫。在對這個世界還懵懵懂懂的時候,看到電視熒幕裡面有個色彩繽紛的世界還有會說話的小人,會覺得很神奇,再到八九歲的時候,我們男孩子都是比較好動愛玩的,會因為《四驅兄弟》迷上遙控玩具汽車,會因為《足球小將》去學踢足球,也會因為《迪迦·奧特曼》在別人面前模仿迪迦放大招的動作。

然而女孩子都是比較文靜的,不會像我們男孩子一樣瘋瘋癲癲的整天以為自己是個蓋世英雄,那時候的她們會喜歡《櫻桃小丸子》、《百變小櫻》等等...

到了上高中的年紀,那時候的我還在看著動畫,這時候父母就開始不樂意了,每次看到就會說:你都多大了,還像個小孩子一樣看這些東西,現在都上高中了,要好好的對自己的未來做規劃,不要老是看這些對你無益的東西。

不知道給我爸媽說了多少遍,突然有一天我就不在他們面前看了,自己偷偷的看。感覺長大了,貌似我們就已經沒有再說"動畫片"這個詞了,大家都開始叫"動漫"了,其實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知道了動漫裡面的人物、故事是能帶給我們啟發的,而這些感悟是我們年少時不曾有過的。

然而真正覺得能讓自己沉下心來思考、感悟的動漫是從宮崎駿的動漫開始的,在《千與千尋》裡千尋的善良、千尋父母的貪婪、無臉男從默默的跟隨到自私的佔用,這又顯得他寂寞的心靈以及對友情的渴望,再到《龍貓》的故事裡,小妹失蹤後,再出現的畫面,這時的她已經沒有了影子,以及最後出現的所有美好畫面,都是姐姐小月心中美好的願望。

長大了,為什麼還喜歡看動漫,其實經歷多了,人開始變得複雜了,大多數人在這個充滿誘惑的時代裡迷失了方向,甚至成為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那種人了。所以,動漫成為了我們的寄託,我們在動漫裡找到了曾經的純真,曾經的激情,在動漫裡找到了兒時的英雄夢,在動漫裡找到了那似曾相識的感覺,找到了年少時候的熱血。

那句”教練!我想打籃球”是否觸動到了你,雖然現在的我已經不再打球了,但是我在《灌籃高手》裡找到了當時還在球場上盡情揮灑汗水的自己,一部好的影視作品總能感染到人,這些無關年齡大小,動漫跟影視劇是沒有差別的,只是展現在觀眾面前的形式不一樣而已。看著路飛從一個菜鳥一步步到現在這麼強大難道你不覺得熱血沸騰嗎?

雖然我們已經長大了,可是我們依然愛那個曾經的自己,依舊愛著那個喜歡做白日夢、自以為自己很厲害的小孩,所以我們還在看動漫。


老鴨的動漫屋


長大了還喜愛動漫,也許有幾個原因吧!

一:因為動漫裡可以找到現實裡沒有的夢和快樂 ,對現實中無法實現的事物的熱愛與幻想,且很多故事場景以及夢想和特效電影做不到但是漫畫裡可以 。

二:因為一些電視劇比動畫片兒還幼稚,而且因為動漫從小學看到現在還沒完結,人們看某種藝術作品的本質是對信息的接受,不同的藝術形式都可以產生這種信息,而動漫只是其中一種罷了。

三:很多動漫本身就是很優秀的影視作品,畫面美配樂好,聲優恰到好處的配音,就是讓你看的舒服,拋開廢萌賣肉等辣雞題材不看,一旦有個不錯的劇本,一部好番就值得回味幾十年 。

四:如果不是現實生活太殘酷,誰又想躲進虛擬的世界裡呢!而且現在有的動漫從立意到敘事都比電視電影好太多。

五:動漫其實年齡越大,看的越明白,越精髓,經歷的多了,才會發現想要一直保持鳴人、路飛、納茲、櫻木他們那樣的初心有多難。 





柔情墨山水


你說你步入了成人的世界後,感覺看動畫很尷尬。那到底是你覺得動畫尷尬,還是所謂的“成人世界”讓你覺得動畫尷尬?這一點就能體現出:你是成熟,還是隻是一味地模仿所謂的成熟。我和我的父親都愛看動畫。我喜歡《功殼機動隊》,《蒼穹的法芙娜》,《王立宇宙軍》、《星際牛仔》等等日漫。其中有探討社會倫理,也有涉及政治鬥爭,當然也有詼諧幽默的。而我的父親,他最喜歡的卻是《熊出沒》。過去我也曾疑惑,為什麼一個快50歲的老男人喜歡這麼一部蠢動漫。後來,當我看膩那些有深刻含義的動畫,轉而去看《小魔女學院》的時候,我想到了:我看的那些紛繁複雜的關於人性的動畫,也許就是父親所面對的社會。當他遠離職場的時候,放下一切擔子來享受《熊出沒》的那份單純,又有何不可呢?最開始,我們懷著幼稚出生;逐漸的在生活中,文本中,動漫中我們開始意識到黑暗的存在和強大;最後,當我們意識到一己之力無法改變世界後,我們又迴歸單純-既然無法迴避,那就笑著面對。


國漫精彩剪輯


因為熱愛


一點SH


因為二次元可以讓我思想暫時脫離這個時間,尤其是生活很累的時候,看動漫真的很開心了,去漫展還有出cos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玩,真的,哎,漫展是多少孩子的青春啊


睿芮Rr


現在的二次元群體越來越龐大,很多人都是資深的動漫迷,可能上至60歲老人下至三歲小孩,都有著自己喜歡的動漫。那麼你還記得當初為什麼會看動漫嗎,它對你到底有哪些吸引力呢?

超脫於現實的多彩世界

都說內容創作來源於生活同時又超脫於生活,人的想象力是非常廣闊的,將這些想象力具現於動漫給我們帶來了從未見過的多彩世界。小時候看的最多的是國產動畫片,那時候各種賽車類的動漫很多,所以有陣子非常著迷,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是從來沒有見過真人賽車的。所以在看到這種動畫片的時候覺得很新奇,競爭、輸贏、團隊、堅持,賽場上的你爭我奪看得人十分激動,給我打開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還有很多童年經典,比如《黑貓警長》《貓和老鼠》《海綿寶寶》《虹貓藍兔七俠傳》,這些動畫片打開了我狹隘的眼界和侷限的想象力,原來其他生物們也有著和人一樣豐富複雜的情感,在他們的世界裡也是如此有趣,可以說不同題材的動漫都為我的小小世界添磚加瓦。

體驗不同的情感

人的經歷總歸是有限的,認識的人也是有限的,世界那麼大,陌生的人那麼多,千人千面,不同的人不管是性格還是情感多少都有著不一樣。在沒看動漫之前,我覺得人的情感不就喜怒哀樂那麼幾種,但是接觸了動漫以後,我才發現很多的情感是不能單純用語言來概括的,比如人處於一個非常平靜的狀態,或者超然於世的狀態,這些情感沒法說出來,更多的只能自己去用心感受。可以說動漫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我的個人情感,雖然沒有親身經歷過,但確實讓我的情感豐富了許多。

逃避與現實的壓力

動漫裡塑造的世界,大多不像現實那麼殘酷,更多的是能讓人感覺到輕鬆,得到治癒,儘管有些小挫折小困難,但最後都是happy ending,當然除了一些致鬱番。很多人在現實裡感受到壓力,覺得無法呼吸,那麼逃到動漫世界絕對是你最低成本的解壓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