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能得到名位是能力,能看清境遇才是智慧

道德經:上等人的智慧,是看清當下人生。

道德經:能得到名位是能力,能看清境遇才是智慧

人生最好的智慧,並不僅僅是能夠讓自己有能力去追求某一件事情,而是在自己得到某一些事情和身處某些境遇時,能清醒的審視自己的人生。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處患難而不憂,當宴遊而惕慮。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有能力和德行的君子,哪怕面臨困難的環境也不會憂慮,而在安樂宴飲時卻知道警惕。

人的智慧,是能夠擺脫主觀情感給自己帶來的陷阱,能以清醒的認知,客觀的審視當下遇見的所有狀態。

世俗之人常犯一個錯誤,就是處順境時過喜,處逆境時過憂,而一個真正的君子卻可以做到處患難而不憂,因為他們知道困難是當下的,只要自己具備向上的精神和積極的力量,就能夠突破於當下,避免自己受到情緒的困擾,沮喪之中。

道德經:能得到名位是能力,能看清境遇才是智慧

就如同蘇軾,62歲被朝廷貶到海南,當時氣候惡劣,但是他身處海南,從不以文豪自居。而是入鄉隨俗,身披當地衣冠,走街串巷,享受難得的安慰。

和周圍的鄰居關係融洽,左鄰右舍經常送飯食給他,臉上無半點傷感,更笑稱自己是:昔日富貴,一場春夢。

除了身處低谷而不憂之外,智慧更體現在順境時不居功自傲,以免給自己招惹禍患。

正如《道德經》中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天下萬事福禍相依,即便身處高位,也不會因為自己的過於得意而給自己招來禍患和問題,這就是超脫於世俗之中的智慧。

道德經:能得到名位是能力,能看清境遇才是智慧

古代有一個人叫陳嬰,少年時就注重品德修養,在鄉里面頗具名望,後來趕上秦末大亂,東陽人就要推舉陳嬰為領袖。

陳嬰回家跟母親說了這個事情,母親當時猶豫了一下就說:“不行,自從我在進了你們陳家門之後,年輕的時候就受窮,如果突然富貴起來,這是不吉利的。倒不如把兵權交給別人,事情成功了,多少能享受一些利益,事情不成,禍患也有人承擔。”

人都有私心,每個人都是為自己著想,但是下等人只是通過卑劣的手段為自己謀劃利益,中等人會通過自己的努力為自己爭取想要的權勢,而上等人卻可以審視自己人生所有的境遇,不管人生遇見喜怒憂愁的等何種境遇,都能避免深陷於主觀情緒的陷阱之中,來為自己謀劃福祉。

就好像在這一番故事之中,陳嬰母親的智慧就是屬於上等人,她知道如果突然接受兵權,那麼突然富貴起來,這是不吉利的,倒不如把兵權交給別人,事情成功了自己同樣能享受利益,而事情不成,禍患也有人能夠承擔。

道德經:能得到名位是能力,能看清境遇才是智慧

這種心思雖然出自於私心,但是其智慧更高於一般人,在避免禍患的同時,能夠為自己謀得福祉,而不像中等人和下等人,只是存在主觀的妄念來為自己謀得福利,而忽視了當下處境給自己帶來的危險。

古往今來,有多少人都犯過類似的錯誤,身陷於低谷之中,過度沮喪和消極,弄丟了再次出發的勇氣和希望,最後讓自己的餘生都沉浸於失敗和痛苦之中。

又有多少人當身居高位的時候,只顧享受當下的榮耀和慾望,而忽略了身處高位的危險和禍患,最後讓自己走入深淵之中,無法自拔。

陳嬰的母親雖然出生貧寒,但是他卻看到了兒子當局者迷的陷阱,為兒子分析了稱王的利弊,十分冷靜和理智,這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智慧。

道德經:能得到名位是能力,能看清境遇才是智慧

一個人能夠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叫做能力,能夠審視自己的當下,避免深陷於認知陷阱之中,才叫做智慧。

從另一角度來說,陳嬰的從小就積累的美名,和他母親的鮮明教導也是息息相關,從這裡更看出了用以身作則的方式來教育後輩的重要性。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