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條友們幫忙看看,孩子經常咬指甲,是身體缺啥,還是一種依賴症?

姍姍來遲74912


一種自我安慰。

我的孩子滿月後開始吸允手指。特別睡前。不讓吸允就睡不著,就哭。我想,睡眠是最重要的事。吸允手指也沒什麼大的害處,多洗洗手,保持手乾淨就可以了。

四個月上幼兒園,發現別人家孩子都不吸允手指,只有我的孩子吸允手指。但別人家的孩子都必須睡能搖的小床。我兒子不用搖,就自己睡了。阿姨搖別的孩子睡,很累。不用搖我兒子。我兒子與阿姨嘮嘮嗑,就睡著了。

實際我看阿姨搖小床,幅度很大,我說,那些孩子哪是搖睡了,是搖暈了吧!

考大學,我兒子也考的比那些孩子好。

所以我想,吸允手指的孩子,神經系統穩定,聰明!


彭如心老師


孩子經常咬指甲。很多孩子都會出現這樣的一種情況,那麼我們要判斷。這是一種生理因素還是心理因素?需要結合孩子的年齡來分析。

三歲以前的孩子,偶爾的咬指甲,這些都是一種正常的狀態

如果孩子在咬指甲的過程之中呢?並沒有伴隨著一種焦慮的情緒,同時,咬指甲出現的時候是在睡覺前、無聊時,那麼我們大可以不必太過於擔心。並且不要去刻意的去禁止和強化。

因為,孩子在經歷口手敏感期的時候,咬指甲幾乎多多少少都會出現。如果父母強制禁止,不允許孩子做這個動作,那麼口手的敏感期沒有正常度過,以後孩子就會不斷的重複這個行為。

認識到這種行為是正常的,有助於父母能正確的去看待咬指甲這件事情。

三歲到5歲之間的孩子,咬指甲的情況很頻繁,並且在這個過程之中伴隨有,焦慮,傷心哭泣等情緒狀態,那麼我們就要小心

很多時候,孩子如果咬指甲,咬得指甲凹凸不平,力度很大,那麼這說明孩子的安全感不足,情緒比較焦慮。

對於安全感不足和情緒焦慮的孩子,必須要提升安全感,同時要做好陪伴,讓孩子在父母的高品質陪伴下,降低焦慮感,獲得更多的安全感,從而減少甚至是杜絕咬指甲的現象。

如何提升安全感,後面我們再說。


5歲以上的孩子,如果咬指甲的次數頻繁,同時表現出精力不集中,自信心不足,自卑,敏感和膽小,那麼就更加能夠說明孩子的安全感嚴重不足

正常來說,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咬指甲的情況是會逐步的減少,如果年齡漸增,孩子咬指甲的次數還是很多,並且伴隨有各種情緒,那麼我們就要小心,應該是孩子的安全感非常缺乏。

這時候,咬指甲的情況就需要父母引起重視了,此時的處理,更多需要從根源上來解決。比如安全感和陪伴。


那麼父母碰到孩子咬指甲,該怎麼處理?

1、在3歲以前,不要刻意的去禁止,讓孩子順利的度過口手敏感期;

2、需要給孩子補充安全感,安全感跟幾個因素有關,比如孩子的媽媽情緒要穩定,家庭的氛圍不要經常爭吵,孩子不會總是受到批評指責,同時,父母是否有做到對孩子的良好陪伴也非常重要。孩子幼年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缺失,往往也會影響到安全感,很多出生後送到老家交給老人們看護的孩子,往往容易安全感缺乏。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庭爸,8歲女兒的奶爸,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70後大叔,有愛有思考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轉發、點贊和評論,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育兒更輕鬆,讓教育更有效

庭爸談育兒


我兒子七八歲了,就改不了咬手的習慣


濤濤145099086


孩子咬指甲一般就三種情況:

1、缺鐵、鋅、鈣。具體可以去醫院做一個微量元素檢測。

2、轉移孤獨感。如果有比較多時間父母無法陪伴的情況孩子缺乏安全感會有這種現象。

3、焦慮、逃避問題、多動症也會咬指甲,但這個原因一般不會是長期性和持續性的,只會在遇到問題時才會咬指甲。


大雁75885


據此問題,個人就心理學的角度從三點來回答。


1.如果寶貝在一歲半之前,咬指甲是正常的行為。

不知你家寶貝有多大,如果在一歲半以前,咬指甲就是正常的。這時候孩子正處於口欲期,他們通過嘴去感知這個世界,對任何東西都感興趣,都往嘴裡塞,並非要吃,而是去探索、感知。

剛出生的寶寶,是沒有安全感的,所以他們需要通過一些方式來了解這個世界,感到這個世界是安全的。之初只能用嘴來探索,所以母乳餵養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是很重要的。


2.一歲半之後的寶寶,是安全感不足緊張所致。

如果你家寶貝已經過了這一時期,還咬指甲,說明孩子在口欲期沒有被滿足,安全感還不穩定,孩子感到緊張就有可能通過咬手指甲來緩解。

在幼小的孩子身上,我們經常會發現,他們見到身邊的東西都會放嘴裡。如果沒有物品,就會把自己的手、腳放在嘴裡。看護者認為髒或者壞習慣等原因,阻止孩子這樣做,這無疑阻斷了孩子的安全需求。寶寶可能不再咬手、咬腳,但沒滿足的心理依然存在。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一個人的基本需求沒被滿足,那麼在有需求的時候又會回到那一層需求上,只有被完全滿足之後,這種行為才會消失。

因此從心理學角度看,孩子咬指甲不是缺少什麼,也不是依賴症,而是一種緊張和安全感不足。


3.三個建議,幫助孩子自然過渡。

一是家長不要罵孩子,不要阻止孩子,包括語言上的說教。因為這樣做反而會加劇孩子的行為。

二是溝通:問孩子,你緊張嗎?引起孩子交流,替換咬指甲。

三是請孩子幫忙做點啥,如拿一樣東西,或者與孩子玩拍手遊戲等等。

運用積極的互動方式,忽略問題的本身,關注優勢,慢慢的孩子的行為就會發生改變。


個人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