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可採蓮”為何取代《詠鵝》成為一年級學習的第一首古詩?

小侯子的小桃子


答:“江南可採蓮”《江南》是一首與勞動相結合的情歌,它看起來簡單,簡潔,實際意境優美意象繁複,其複雜程度遠遠超過了《詠鵝》詩,甚至可以說連一些現代成年人都只是明白表意,實際內函並不太懂。《江南》釆蓮歌全詩沒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寫釆蓮人釆蓮時的愉快心情,而是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將她們的歡樂之情充分透露了出來,彷彿親耳聽到和親眼看見許多釆蓮俊男美女的歌聲和笑語融成一片,看,許多小夥子和釆蓮姑娘們正在調情說愛呢。歌辭只有七句,明白如話,妙在運用民歌中常用的比興,雙關手法,詩歌頭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江南採蓮時作者雙眼所見之美景,後四句以東,西,南,北並列,方位的變化以魚兒遊動為引線,看呀魚兒一會兒嬉戲在蓮葉的東面,一會兒它又嬉戲在蓮葉的西面,一會兒它又嬉戲到蓮葉南面,一會兒它又嬉戲到蓮葉北面。這即是眼前美景,又是釆蓮′姑娘小夥子們口中所唱的歌聲。全詩一氣呵成,意境清新開朗,寓情於景,如聞起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使人浮想聯翩,感到美景如畫,心曠神怡,反覆詠唱,餘味無窮,極富“禪意”。全詩如下:《江南》(漢樂府)

江南可釆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注,田田:荷葉茂盛的樣子。可:這裡含“適宜”,“正好”的意思。

相比之下《詠鵝》詩表面看是複雜實際上意境就比較簡單一些了。全詩如下:《詠鵝》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翠蜻蜓


說道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我的印象還是“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山村詠懷》。

我也不清楚是什麼時候《詠鵝》成為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的。

我更不清楚《漢樂府·江南》代替《詠鵝》作為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的。

只是我覺得現在的課本難度確實很高,對學生的要求也很高。(據說一年級語文開始已經取消拼音了?)

《山村詠懷》和《詠鵝》都是很押韻的故事,甚至我都沒有背誦這兩首詩的印象,只記得大家夕陽落山放學時,和同學們一邊跑,一邊背誦故事的場景。

現在我看到這首《漢樂府·江南》,並沒有一種很押韻的感覺,我自認為這首詩算上比較難吧。

也許是現在的孩子更聰明瞭吧,所以教育部提高了難度?


姚說


《江南》是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課文,屬於詩歌。

《江南》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相信大部分朋友們對這首詩歌,並不是特別耳熟能詳。詩歌的大概意思是:江南水鄉又到了採蓮的季節,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形成美麗的景觀。後五行反覆詠唱,描寫了一幅魚兒圍繞荷葉四面遊動的動人畫面。詩歌的語言簡潔明快,意境優美,非常適合小朋友學習。這也是在當前大語文學習環境下做出的改變。也就是說學生們以後語文很難考100分,國學知識會佔到語文知識的30%。這樣大家也看出了語文學習的大方向。

相反,相信《詠鵝》這首詩大家耳熟能詳。孩子們在幼兒園階段,甚至沒有入學之前就已經會背這首詩,當然對這首詩所表達的意思也一定有所瞭解。

《詠鵝》這首詩在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中被《江南》取代成為小學生學習的第一篇古文。不是說《詠鵝》它不重要,也不是說它的意境不好,或者說不適合一年級的孩子學習。他是非常適合一年級的小朋友學習的。但是因為當前大語文學習環境下,用《江南》作為小學生的第一首啟蒙古典文學,這就要提示,或者警示,我們大家以後在學習語文方面涉獵要廣,要深,要有厚度。這是在打破以往的傳統形式,重新拾起我國文化精髓。





江蘇小學教師


關於小學課本用【漢樂府,江南】來作為小學課本第一首詩詞啟蒙,我來淺析幾點【江南】這首詩的優勢所在:

【一】通俗易懂,簡單明瞭!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二】生字簡單,易寫易學!

如【東】【南】【西】【北】!

如【田】【魚】【江】【葉】!

如【可】【何】【採】【間】!

除了【蓮】和【戲】字筆畫複雜以外,其它字都很簡單,都是常用字!短短一首詩,可學會十幾個字,我想【詠鵝】在這方面是略輸一疇的!



【三】格調清新,內容豐富。

詩歌的前三句為閱讀者描繪出一幅生動的江南生活圖卷。後四句以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變化,來描述魚戲蓮叢四處遊動的情景,給人以想象的空間:如蓮塘的自然風光,採蓮工作的有趣,游魚的活潑等等都在腦中栩栩如生的展現開來!另外樂府詩的句式復沓而略有變化的手法,用在這裡,更令人能聯想到上述的情景。


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雖沒寫人,可人聲欲出,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活氣息,近而領略到採蓮人心中的歡快。讓孩子在歡快的氛圍下學習文化,這也是它被小學課本釆納優勢之一!

僅敘個人淺見,如有不妥之處,恭請指點!🙏🙏🙏🙏🙏🙏🌹🌹🌷🌷🌸🌸🌺🌺🌻🌻🌻


一葉知陽春


《樂府詩》首首經典,且說這首《採蓮》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副江南夏天的美麗畫卷!有活潑的魚兒,有田田的蓮葉!有遊東遊西,遊南遊北的生動畫面,特別適合孩子們讀!且老師可以普及下方向的常識。

我家上幼兒園中班的女兒回家都能背給我聽。

我以前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看問題,沒感覺有多特別,反而感覺太簡潔口語化!聽她搖頭晃腦讀出來,便喜歡上了這首,並且也思考過與你一樣的問題。為什麼這首會入教材?

我總結以下幾點:

1.清新明快.

2.朗朗上口

3.充滿畫面感

4.讓孩子對世界充滿美好的印象。

並不是說《詠鵝》不好,只是全方面綜合考慮,採蓮更適合入教材給孩子學。











詩文社


我們上學的時候學的第一首詩確實是《詠鵝》。當時讀來是朗朗上口,而《漢樂府·江南》是中學以後才接觸到。因為自家孩子還是學前兒童,對這個調整確實是看了問題才知道。想來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先來看看兩首詩的內容:

《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江南》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第一、《詠鵝》大部分孩子學前已經接觸過了

當代家庭重視孩子的啟蒙教育,誇張點的,從孩子半歲起家長就開始灌輸簡明的詩詞了。這首《詠鵝》,在我身邊大部分3歲的孩子都會背誦,而且能基本理解句意。那麼相信有更多的孩子在幼兒園階段是能接觸到的。再放到小學一年級的開篇教材裡,顯得就有些不當了,可能引起孩子們對待學習的驕矜情緒。

中國古詩詞經典者數不勝數,換一首新穎的很正常。

第二、《漢樂府·江南》更有利於一年級學生的識字任務

大家都知道,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除了朗讀背誦,還有一項任務就是識字、寫字。

詠鵝這首詩裡,適合作為一年級孩子識字素材的字詞大概只有鵝、向、天、白、毛、水這幾個;江南這首詩,則有江南、蓮、魚、東西南北、葉、間。

一下子能掌握四個方向的字詞,通過對比等方法理解的也更為透徹。

相比詠鵝,孩子學了這節課,性價比更高的。


第三、優美的意境有利於小學生學習基本的寫景

《江南》描寫了江南地區初夏的美景,動靜結合,有蓮葉何田田的靜態美,又有魚戲蓮葉間的動態美。在朗誦的同時,能感受到美好的意境。同時也能學到一些基本的寫作技巧。對學習寫作這項任務也大有裨益。


第四、古詩文地位提高,小學生開始接觸除了唐宋詩詞之外的其他古詩文,漢樂府是很好的選擇

我國古代詩詞浩如煙波,從詩經起,一路歷經楚辭、樂府詩、再到傳誦量巨大的唐宋詩詞、古文、元雜劇、明清詩文小說,都是孩子們瞭解古代文學的素材。

從時間線來追溯,同樣足夠經典、足夠優美的詩經第一首《蒹葭》並不非常適合入選小學一年級教材:字詞筆畫多、不常用,意境艱澀,不容易理解。另一經典《楚辭》也有同樣的問題,而且句式複雜,不容易記憶。

相比下來,樂府詩倒是朗朗上口,句意簡明。這首《江南》實是很好的選擇了。


薇安讀書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在往日高中課本中,通篇全背,至今尚能背出大半。

其中就有"江南曲",就有"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真是令人神往,忍不住又想起"宛在水中央"的蓮花樣的採蓮少女來了。

忽地又記起:

憶梅下西 洲,

折梅寄江北。

單衫杏子紅,

雙鬢鴉頭髻。

西洲在何處,

隻江撟頭渡″

這樣的曲子。

咦,這給美的,盈盈一水間的小姑娘,實在美得沒法說。

至於這《江南》,單這題目就讓人神往而美感驟升,神思飛揚了: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疊韻,排比讓美麗象荷葉一樣在碧波盪漾中鋪排開來,無邊無際,水光接天。

而鵝呢?應該是向下遊游去了……





劉一千五


古詩詞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及傳承脈絡,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扮演著特殊的古文啟蒙和美學啟蒙的角色,目的是讓孩子能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同時感受文字放在詩詞之中的美學內涵。


《詠鵝》和《江南》(江南可採蓮)這兩首朗朗上口的小詩在一年級古詩詞學習中都有著較大的啟蒙性質。

《詠鵝》是初唐四傑的駱賓王七歲所作,全詩如下: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江南》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全詩如下: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詠鵝》一詩雖然簡短,但是其中運用了白描、擬人、對偶多種手法,讓歌頌的對象躍然紙上,富有童心童趣,對培養小學生的敘述能力一定的啟迪作用。

《江南》一詩採用了反覆的手法,讓原本樸實無華的敘述一下子變得節奏鮮明,富有氣勢,堪稱專項寫作手法教學的典範。

因此,這兩首詩在小學一年級語文書當中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沒有孰優孰劣之分。《江南》取代《詠鵝》成為一年級學習的第一首古詩,主要因為以下三點因素。



其一,從生詞認讀的角度而言,《詠鵝》一詩中牽涉到的生詞、難詞較多,例如“鵝”、“浮”、“綠”、“掌”等都屬於較難生詞,加大了小學生的學習難度。

《江南》一詩中字詞的讀音和筆畫數則相對比較簡單、容易掌握,在保證識字量的基礎上又難度適中,更適合作為沒有接觸過詩詞的一年級小朋友的入門詩。

其二,從可模仿、可遷移的角度上,《江南》的啟蒙性和可模仿性質更強。因為《江南》反覆的手法尤其鮮明,朗讀過程中韻律感也特別強烈,學生很容易就領回到這種手法的精髓。

在書本“爭當小詩人”的這一模仿環節,孩子們就不難填出“鳥戲枝葉間,鳥戲枝葉東……”這樣的句子。

相比之下,《詠鵝》當中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難度係數更高,一年級學生才剛剛接觸古詩,往往難以快速理解和模仿。

其三,從全詩體現出來的意境上看,《江南》的立意更為廣大深遠。

通過《江南》一詩,首聯“江南可採蓮”讓小學生的視野一下子被打開了,瞭解到我國大好河山之中還有一片江南水鄉。《江南》作為一首漢代民歌,同時謳歌了河山大好以及淳樸的勞動人民,簡單卻不乏宏大的主旨。

如果說《江南》的描寫是一個長鏡頭,《詠鵝》詩體表現出來的就是一個特寫鏡頭。《詠鵝》詩在語言上有了更多的修飾和雕琢,但是僅僅只能作為一首狀物詩,立意上相對狹窄,更多代表的只是駱賓王的個人成就。


END.


博書


漢樂府《江南》的詩句非常簡單:“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平白如話,再明白不過了。

但奇怪的是,很長一段時間,這首詩並沒有作為小學生的蒙學古詩讀本。古代沒有,現在也長時間沒有進入教材。進入一年級教材,還是這幾年的事情。我們許多年紀大一點的人讀到這首詩,還是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裡。

(古人採蓮圖)

那麼,這麼好的一首詩,之前為什麼長時間沒有作為孩子的蒙學古詩讀本呢?問題出在哪裡呢?

我們來看看高頻率進入孩子蒙學讀本的那些古詩。比如駱賓王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再比如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等等。

說實在話,這些詩,和《江南》比起來,似乎要複雜得多。我們就拿駱賓王的《詠鵝》和《漢樂府·江南》對比分析一下,看看為什麼說《詠鵝》更復雜一些。

其一,意象繁複。《江南》只寫了魚一個意象,對魚沒有任何細節上的描寫。而《詠鵝》裡寫了鵝的各個細部:曲項、白毛、紅掌等等。

其二,情態繁複。《江南》所寫的情態,就只有一個:魚戲蓮葉。《詠鵝》裡的情態則非常多,有鵝高歌,有鵝浮水,有鵝潛水等等,是一副立體的畫。

其三,環境繁複。《江南》只有“蓮葉何田田”一句。《詠鵝》既有綠水,還有清波。

其四,意思繁複。《江南》就是表現魚兒歡樂的場景。而《詠鵝》表現的則是力與美的完美結合,表現的是一種積極昂揚的人生態度。

(詠鵝圖)

既然《江南》更簡潔,更容易讓小孩子明白一些。照理說,蒙學教材、一年級起始教材,自然應該先選《江南》,再選《詠鵝》《靜夜思》《春曉》這些呀,為什麼反而不選《江南》呢?

我覺得,根本的原因在於,《江南》這首詩。看起來簡單,其實非常的複雜,其複雜程度,遠遠超過了《詠鵝》《靜夜思》《春曉》這些詩。

甚至可以說,連一些成年人都不太懂。至少我當年在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次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我是沒有搞得很明白的。

為什麼說這首詩非常複雜呢?

第一,作者想寫的東西,在詩中一句也沒出現。

作者想寫什麼?想寫採蓮人。但是全詩沒有一句話是寫採蓮人的。都是在寫蓮葉和魚,連漁船這些東西都沒有。也就是說,作者的“所指”和“能指”之間,有巨大的距離。這個距離,需要具有豐富想象力的讀者來填補。這個讀者最好還要有曾經採過蓮的經歷。由此看來,讓小孩子來展開想象,把作者沒寫出來的東西,補充完整,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魚戲蓮葉東)

第二,詩句有巨大的形式感,對形式感的理解,需要現代主義的思維。

什麼形式感呢?就是最後的四句:“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四句就只換了一個字,其它都是一樣的。從我們一般的思維來理解,這顯得有些重複囉嗦。但實際上,這既是作為音樂的需要,同時也是作為詩歌“形式感”的表現。作為形式感的詩歌,在古典派中是沒有出現過的,只有在現代派中才會出現。這一點,顯然是小孩子不太容易理解的。

第三,這首詩具有“禪意”。

“禪意”是古詩經常追求的一種東西。比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比如“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這樣的詩句都是具有“禪意”的。而“禪意”的獲得,是需要頓悟的,講是講不清楚。既然講不清楚,把它作為孩子的蒙學教材,顯然就有些吃力不討好。

不過,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之所以把這首《江南》放進一年級的教材裡,大約也是現在的孩子,其想象力更加豐富了些。同時,就算不理解,讓他們先記住,在將來自己的人生中慢慢理解,也是可以的吧。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一般來說,只要簡單易懂,明白曉暢,詞彙量簡單,立意符合小孩子的生活,都是可以用作小說生的學習教材。《詠鵝》跟《漢樂府·江南》都是符合這些條件的,不過編選者把《漢樂府·江南》作為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來學習?應該有著深遠的考慮,那麼《漢樂府·江南》比《詠鵝》好的地方在哪呢?

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漢樂府·江南》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一、詞彙量更多,但又沒有增加學習難度。

《漢樂府·江南》中,漢字更多,且都是常用的基礎漢字,小說一年級最重要的就是認字。

雖然字數多了,但並沒有增加學習難度,全詩後五句主體都是重複的,很容易背下來。全詩中只有“田田”二字較為難解,而田字也是常用字。

《詠鵝》中,同樣有“項”字較為難解,有古今義的不同,“項”字對於小學生來說並不常用。

綜合來看,學習《漢樂府·江南》更經濟實用。

二、《漢樂府·江南》更經典

《詠鵝》純是描寫,雖然描寫有其獨到之處,但全詩缺少更豐富情韻,不足以成為永恆的經典詩篇。

《漢樂府·江南》則不同,它是經過大浪淘沙留下來的經典民歌,它簡潔明快的語言,迴旋反覆的音調,優美雋永的意境,都是值得反覆回味的。這些小孩子雖然不懂,但是可以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反覆品味。

三、強烈的形式感能給小孩形成對詩的深刻認知

《漢樂府·江南》的形式感非常強烈,後面五句前四字完全相同,只有最後一字不同。這種反覆迴旋的形式能給小孩子形成深刻的映像,讓他們對詩這種文學體裁產生感性上的認知,這對小孩子文學素養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可見,編選教材的編委將《漢樂府》作為小學生學習的第一首古詩詞,可謂獨具慧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