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可采莲”为何取代《咏鹅》成为一年级学习的第一首古诗?

小侯子的小桃子


答:“江南可采莲”《江南》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它看起来简单,简洁,实际意境优美意象繁复,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咏鹅》诗,甚至可以说连一些现代成年人都只是明白表意,实际内函并不太懂。《江南》釆莲歌全诗没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写釆莲人釆莲时的愉快心情,而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她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仿佛亲耳听到和亲眼看见许多釆莲俊男美女的歌声和笑语融成一片,看,许多小伙子和釆莲姑娘们正在调情说爱呢。歌辞只有七句,明白如话,妙在运用民歌中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诗歌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采莲时作者双眼所见之美景,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游动为引线,看呀鱼儿一会儿嬉戏在莲叶的东面,一会儿它又嬉戏在莲叶的西面,一会儿它又嬉戏到莲叶南面,一会儿它又嬉戏到莲叶北面。这即是眼前美景,又是釆莲′姑娘小伙子们口中所唱的歌声。全诗一气呵成,意境清新开朗,寓情于景,如闻起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人浮想联翩,感到美景如画,心旷神怡,反复咏唱,余味无穷,极富“禅意”。全诗如下:《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釆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注,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可:这里含“适宜”,“正好”的意思。

相比之下《咏鹅》诗表面看是复杂实际上意境就比较简单一些了。全诗如下:《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翠蜻蜓


说道小学一年级第一首古诗,我的印象还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山村咏怀》。

我也不清楚是什么时候《咏鹅》成为小学一年级第一首古诗的。

我更不清楚《汉乐府·江南》代替《咏鹅》作为小学一年级第一首古诗的。

只是我觉得现在的课本难度确实很高,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据说一年级语文开始已经取消拼音了?)

《山村咏怀》和《咏鹅》都是很押韵的故事,甚至我都没有背诵这两首诗的印象,只记得大家夕阳落山放学时,和同学们一边跑,一边背诵故事的场景。

现在我看到这首《汉乐府·江南》,并没有一种很押韵的感觉,我自认为这首诗算上比较难吧。

也许是现在的孩子更聪明了吧,所以教育部提高了难度?


姚说


《江南》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属于诗歌。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相信大部分朋友们对这首诗歌,并不是特别耳熟能详。诗歌的大概意思是:江南水乡又到了采莲的季节,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形成美丽的景观。后五行反复咏唱,描写了一幅鱼儿围绕荷叶四面游动的动人画面。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非常适合小朋友学习。这也是在当前大语文学习环境下做出的改变。也就是说学生们以后语文很难考100分,国学知识会占到语文知识的30%。这样大家也看出了语文学习的大方向。

相反,相信《咏鹅》这首诗大家耳熟能详。孩子们在幼儿园阶段,甚至没有入学之前就已经会背这首诗,当然对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也一定有所了解。

《咏鹅》这首诗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中被《江南》取代成为小学生学习的第一篇古文。不是说《咏鹅》它不重要,也不是说它的意境不好,或者说不适合一年级的孩子学习。他是非常适合一年级的小朋友学习的。但是因为当前大语文学习环境下,用《江南》作为小学生的第一首启蒙古典文学,这就要提示,或者警示,我们大家以后在学习语文方面涉猎要广,要深,要有厚度。这是在打破以往的传统形式,重新拾起我国文化精髓。





江苏小学教师


关于小学课本用【汉乐府,江南】来作为小学课本第一首诗词启蒙,我来浅析几点【江南】这首诗的优势所在:

【一】通俗易懂,简单明了!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二】生字简单,易写易学!

如【东】【南】【西】【北】!

如【田】【鱼】【江】【叶】!

如【可】【何】【采】【间】!

除了【莲】和【戏】字笔画复杂以外,其它字都很简单,都是常用字!短短一首诗,可学会十几个字,我想【咏鹅】在这方面是略输一畴的!



【三】格调清新,内容丰富。

诗歌的前三句为阅读者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江南生活图卷。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变化,来描述鱼戏莲丛四处游动的情景,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如莲塘的自然风光,采莲工作的有趣,游鱼的活泼等等都在脑中栩栩如生的展现开来!另外乐府诗的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的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能联想到上述的情景。


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虽没写人,可人声欲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活气息,近而领略到采莲人心中的欢快。让孩子在欢快的氛围下学习文化,这也是它被小学课本釆纳优势之一!

仅叙个人浅见,如有不妥之处,恭请指点!🙏🙏🙏🙏🙏🙏🌹🌹🌷🌷🌸🌸🌺🌺🌻🌻🌻


一叶知阳春


《乐府诗》首首经典,且说这首《采莲》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副江南夏天的美丽画卷!有活泼的鱼儿,有田田的莲叶!有游东游西,游南游北的生动画面,特别适合孩子们读!且老师可以普及下方向的常识。

我家上幼儿园中班的女儿回家都能背给我听。

我以前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看问题,没感觉有多特别,反而感觉太简洁口语化!听她摇头晃脑读出来,便喜欢上了这首,并且也思考过与你一样的问题。为什么这首会入教材?

我总结以下几点:

1.清新明快.

2.朗朗上口

3.充满画面感

4.让孩子对世界充满美好的印象。

并不是说《咏鹅》不好,只是全方面综合考虑,采莲更适合入教材给孩子学。











诗文社


我们上学的时候学的第一首诗确实是《咏鹅》。当时读来是朗朗上口,而《汉乐府·江南》是中学以后才接触到。因为自家孩子还是学前儿童,对这个调整确实是看了问题才知道。想来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先来看看两首诗的内容: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第一、《咏鹅》大部分孩子学前已经接触过了

当代家庭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夸张点的,从孩子半岁起家长就开始灌输简明的诗词了。这首《咏鹅》,在我身边大部分3岁的孩子都会背诵,而且能基本理解句意。那么相信有更多的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是能接触到的。再放到小学一年级的开篇教材里,显得就有些不当了,可能引起孩子们对待学习的骄矜情绪。

中国古诗词经典者数不胜数,换一首新颖的很正常。

第二、《汉乐府·江南》更有利于一年级学生的识字任务

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除了朗读背诵,还有一项任务就是识字、写字。

咏鹅这首诗里,适合作为一年级孩子识字素材的字词大概只有鹅、向、天、白、毛、水这几个;江南这首诗,则有江南、莲、鱼、东西南北、叶、间。

一下子能掌握四个方向的字词,通过对比等方法理解的也更为透彻。

相比咏鹅,孩子学了这节课,性价比更高的。


第三、优美的意境有利于小学生学习基本的写景

《江南》描写了江南地区初夏的美景,动静结合,有莲叶何田田的静态美,又有鱼戏莲叶间的动态美。在朗诵的同时,能感受到美好的意境。同时也能学到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对学习写作这项任务也大有裨益。


第四、古诗文地位提高,小学生开始接触除了唐宋诗词之外的其他古诗文,汉乐府是很好的选择

我国古代诗词浩如烟波,从诗经起,一路历经楚辞、乐府诗、再到传诵量巨大的唐宋诗词、古文、元杂剧、明清诗文小说,都是孩子们了解古代文学的素材。

从时间线来追溯,同样足够经典、足够优美的诗经第一首《蒹葭》并不非常适合入选小学一年级教材:字词笔画多、不常用,意境艰涩,不容易理解。另一经典《楚辞》也有同样的问题,而且句式复杂,不容易记忆。

相比下来,乐府诗倒是朗朗上口,句意简明。这首《江南》实是很好的选择了。


薇安读书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在往日高中课本中,通篇全背,至今尚能背出大半。

其中就有"江南曲",就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真是令人神往,忍不住又想起"宛在水中央"的莲花样的采莲少女来了。

忽地又记起:

忆梅下西 洲,

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

双鬓鸦头髻。

西洲在何处,

隻江挢头渡″

这样的曲子。

咦,这给美的,盈盈一水间的小姑娘,实在美得沒法说。

至于这《江南》,单这题目就让人神往而美感骤升,神思飞扬了: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叠韵,排比让美丽象荷叶一样在碧波荡漾中铺排开来,无边无际,水光接天。

而鹅呢?应该是向下游游去了……





劉一千五


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及传承脉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扮演着特殊的古文启蒙和美学启蒙的角色,目的是让孩子能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同时感受文字放在诗词之中的美学内涵。


《咏鹅》和《江南》(江南可采莲)这两首朗朗上口的小诗在一年级古诗词学习中都有着较大的启蒙性质。

《咏鹅》是初唐四杰的骆宾王七岁所作,全诗如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江南》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全诗如下: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咏鹅》一诗虽然简短,但是其中运用了白描、拟人、对偶多种手法,让歌颂的对象跃然纸上,富有童心童趣,对培养小学生的叙述能力一定的启迪作用。

《江南》一诗采用了反复的手法,让原本朴实无华的叙述一下子变得节奏鲜明,富有气势,堪称专项写作手法教学的典范。

因此,这两首诗在小学一年级语文书当中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江南》取代《咏鹅》成为一年级学习的第一首古诗,主要因为以下三点因素。



其一,从生词认读的角度而言,《咏鹅》一诗中牵涉到的生词、难词较多,例如“鹅”、“浮”、“绿”、“掌”等都属于较难生词,加大了小学生的学习难度。

《江南》一诗中字词的读音和笔画数则相对比较简单、容易掌握,在保证识字量的基础上又难度适中,更适合作为没有接触过诗词的一年级小朋友的入门诗。

其二,从可模仿、可迁移的角度上,《江南》的启蒙性和可模仿性质更强。因为《江南》反复的手法尤其鲜明,朗读过程中韵律感也特别强烈,学生很容易就领回到这种手法的精髓。

在书本“争当小诗人”的这一模仿环节,孩子们就不难填出“鸟戏枝叶间,鸟戏枝叶东……”这样的句子。

相比之下,《咏鹅》当中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难度系数更高,一年级学生才刚刚接触古诗,往往难以快速理解和模仿。

其三,从全诗体现出来的意境上看,《江南》的立意更为广大深远。

通过《江南》一诗,首联“江南可采莲”让小学生的视野一下子被打开了,了解到我国大好河山之中还有一片江南水乡。《江南》作为一首汉代民歌,同时讴歌了河山大好以及淳朴的劳动人民,简单却不乏宏大的主旨。

如果说《江南》的描写是一个长镜头,《咏鹅》诗体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特写镜头。《咏鹅》诗在语言上有了更多的修饰和雕琢,但是仅仅只能作为一首状物诗,立意上相对狭窄,更多代表的只是骆宾王的个人成就。


END.


博书


汉乐府《江南》的诗句非常简单:“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平白如话,再明白不过了。

但奇怪的是,很长一段时间,这首诗并没有作为小学生的蒙学古诗读本。古代没有,现在也长时间没有进入教材。进入一年级教材,还是这几年的事情。我们许多年纪大一点的人读到这首诗,还是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

(古人采莲图)

那么,这么好的一首诗,之前为什么长时间没有作为孩子的蒙学古诗读本呢?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们来看看高频率进入孩子蒙学读本的那些古诗。比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再比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等。

说实在话,这些诗,和《江南》比起来,似乎要复杂得多。我们就拿骆宾王的《咏鹅》和《汉乐府·江南》对比分析一下,看看为什么说《咏鹅》更复杂一些。

其一,意象繁复。《江南》只写了鱼一个意象,对鱼没有任何细节上的描写。而《咏鹅》里写了鹅的各个细部:曲项、白毛、红掌等等。

其二,情态繁复。《江南》所写的情态,就只有一个:鱼戏莲叶。《咏鹅》里的情态则非常多,有鹅高歌,有鹅浮水,有鹅潜水等等,是一副立体的画。

其三,环境繁复。《江南》只有“莲叶何田田”一句。《咏鹅》既有绿水,还有清波。

其四,意思繁复。《江南》就是表现鱼儿欢乐的场景。而《咏鹅》表现的则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表现的是一种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咏鹅图)

既然《江南》更简洁,更容易让小孩子明白一些。照理说,蒙学教材、一年级起始教材,自然应该先选《江南》,再选《咏鹅》《静夜思》《春晓》这些呀,为什么反而不选《江南》呢?

我觉得,根本的原因在于,《江南》这首诗。看起来简单,其实非常的复杂,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咏鹅》《静夜思》《春晓》这些诗。

甚至可以说,连一些成年人都不太懂。至少我当年在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是没有搞得很明白的。

为什么说这首诗非常复杂呢?

第一,作者想写的东西,在诗中一句也没出现。

作者想写什么?想写采莲人。但是全诗没有一句话是写采莲人的。都是在写莲叶和鱼,连渔船这些东西都没有。也就是说,作者的“所指”和“能指”之间,有巨大的距离。这个距离,需要具有丰富想象力的读者来填补。这个读者最好还要有曾经采过莲的经历。由此看来,让小孩子来展开想象,把作者没写出来的东西,补充完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鱼戏莲叶东)

第二,诗句有巨大的形式感,对形式感的理解,需要现代主义的思维。

什么形式感呢?就是最后的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四句就只换了一个字,其它都是一样的。从我们一般的思维来理解,这显得有些重复啰嗦。但实际上,这既是作为音乐的需要,同时也是作为诗歌“形式感”的表现。作为形式感的诗歌,在古典派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只有在现代派中才会出现。这一点,显然是小孩子不太容易理解的。

第三,这首诗具有“禅意”。

“禅意”是古诗经常追求的一种东西。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比如“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样的诗句都是具有“禅意”的。而“禅意”的获得,是需要顿悟的,讲是讲不清楚。既然讲不清楚,把它作为孩子的蒙学教材,显然就有些吃力不讨好。

不过,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之所以把这首《江南》放进一年级的教材里,大约也是现在的孩子,其想象力更加丰富了些。同时,就算不理解,让他们先记住,在将来自己的人生中慢慢理解,也是可以的吧。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一般来说,只要简单易懂,明白晓畅,词汇量简单,立意符合小孩子的生活,都是可以用作小说生的学习教材。《咏鹅》跟《汉乐府·江南》都是符合这些条件的,不过编选者把《汉乐府·江南》作为小学一年级第一首古诗来学习?应该有着深远的考虑,那么《汉乐府·江南》比《咏鹅》好的地方在哪呢?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一、词汇量更多,但又没有增加学习难度。

《汉乐府·江南》中,汉字更多,且都是常用的基础汉字,小说一年级最重要的就是认字。

虽然字数多了,但并没有增加学习难度,全诗后五句主体都是重复的,很容易背下来。全诗中只有“田田”二字较为难解,而田字也是常用字。

《咏鹅》中,同样有“项”字较为难解,有古今义的不同,“项”字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常用。

综合来看,学习《汉乐府·江南》更经济实用。

二、《汉乐府·江南》更经典

《咏鹅》纯是描写,虽然描写有其独到之处,但全诗缺少更丰富情韵,不足以成为永恒的经典诗篇。

《汉乐府·江南》则不同,它是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经典民歌,它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都是值得反复回味的。这些小孩子虽然不懂,但是可以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反复品味。

三、强烈的形式感能给小孩形成对诗的深刻认知

《汉乐府·江南》的形式感非常强烈,后面五句前四字完全相同,只有最后一字不同。这种反复回旋的形式能给小孩子形成深刻的映像,让他们对诗这种文学体裁产生感性上的认知,这对小孩子文学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可见,编选教材的编委将《汉乐府》作为小学生学习的第一首古诗词,可谓独具慧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