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振:疫期斷章回放(上)


楊德振:疫期斷章回放(上)


身在湖北疫區快四十天了,本來這幾日準備啟程回廣州。前天湖北省防疫總指揮部發布消息稱,在外地工作的湖北人可以申請開證明有序回省外上班復工復產了,但昨天又接到中央防疫領導小組通知,鑑於全國防疫形勢依然嚴峻,個別地方疫情時有反彈跡象和反覆無常特徵,要求湖北省暫緩人員外出和輸出,減輕疫區外省份的防疫壓力;這是黨中央對全國人民生命高度負責的英明決策,全國寧可晚幾日復工復產,也要確保全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阻斷傳染源,仍是關鍵舉措。我從心裡是堅決擁護的。雖然晚幾日回工作地,並無大礙。相反,還可以利用此空閒時間,系統梳理和思考一下疫前、疫中、疫後的一些非政策性的民生方面的意識與行為問題,以一個凡人悲天憫人的視角,審視災難與苦難降臨的根由和內因,叩問和探尋人們的心靈窗欞和心流軌跡,抖落人們身上沾染的塵埃,喚起人們從災難中汲取教訓,亡羊補牢,重拾生活的信心與能力。既不要在悲情中沮喪,又不要在災難面前惶恐。故名“短笛”,意在短小精悍的敘說,振聾發聵的沉吟,能讓人時常在耳邊縈繞,有所警覺和思考。

△今早(二月二十六日)聽新聞,世衛組織來中國考察幾日,最後得出結論,新冠肺炎病毒傳染給人的中間宿主是果子狸,先前的輿論紛紛說是“蝙蝠”。我覺得,不管是哪種野生動物,哪怕陸生的麻雀、野雞、野豬,人類都最好不要有“動口”的念頭。只有不吃任何野生動物,才是最好防範措施,根本不必花費大量財力、人力、物力、精力去追溯源頭和真兇。真正凶殘的是我們人類自己。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這四十天裡,也正是謠言、謊言滿天飛的日子。謠言與謊言混淆了人們的視聽,干擾了人們的正常判斷,加重了人們心裡負荷,讓焦慮者更焦慮、讓埋怨者更埋怨、讓憤怒者更憤怒、讓無助者更無助。在謠言與謊言中,每一個人都成為氾濫和虛假信息的被裹挾和脅持的人。

△有的人甘願被虛言信息和謠言所裹挾和矇蔽,甚至成為它的“幫兇”,甘願做它們的"犧牲品”;這些人弄得自己一家人人心惶惶不說,還到處傳播,坑害朋友。我有一個朋友,四十多歲,沒有被病毒襲擾,卻被謠言和謊言傷害,整晚睡不著覺,高度抑鬱、苦悶、焦躁,我問他“擔心什麼”,他說:“擔心被傳染、害怕死亡”,因為心裡有這樣的“死結”,他自己把自己活生生地嚇出病來,實在是杞人憂天。可見,不聽謠言,鑑別謊言,也是一種自保措施和做人的精明體現。

△在疫區農村,許多家庭原本是和睦的,因為疫情控制需要,政府要求人們不要外出串門和走動、扎堆。一家人窩在家裡,幾日、一週尚和諧、相安無事,兩週、三週開始,便矛盾出現了。父與子、婆與媳、姐妹與姐妹、兄弟與兄弟、老與幼、長輩與晩輩便產生了疙疙瘩瘩;你看我不順眼,我看你不順眼,加之封閉自給,家務活幹多幹少,自然會有個比法和算法,因此一家人各有算盤和氣不打一處來,“火藥味"愈來愈濃:生悶氣者有之、吵嘴、打架者有之、嚎啕大哭者有之、離家出走者有之......這種世相,是大疫情下衍生的另一種“次生災害”,是潛在的不安定因素。要知道,大疫情沒有壓垮山村的民眾,家庭內部的矛盾和糾紛反而讓一些家庭喘不過氣來,實在是可悲可嘆?!

△大疫情下,不僅衝擊著道德倫理體系與情感黏稠程度,更能洞察到人性的幽微與嬗變。我武漢的一個朋友在感染新冠狀肺炎後,經過搶救,康復出院後又被社區隔離十四天觀察,正打算期滿回家時,平常感情不算太好的妻子打來電話,叫他不要回家,免得給家裡其他人帶來潛在風險;這個朋友一聽就懵了,老婆嫌棄他,其實是不讓他回家。他無家可歸,只好報名參加了志願者。今天上午與我視頻,他說他正在小區門口站崗,幫助別的人送菜。我對他的這種無可奈何的處境表示同情。他平凡的身影裡寄寓著感恩與奉獻的情懷,當然也不排除臨時起意、傷心落寞的現實因素在心裡起伏。

△有人說“疫情時一面照妖鏡",我覺得“疫情是一面顯微鏡”更合適和恰當。疫情雖然可以照出個別人的魑魅魍魎勾當,包括哪些哄抬物價、兜售假冒偽劣防疫用品的那些人,但畢竟在朗朗乾坤中,“妖怪”畢竟是不多的,屬極個別、極個別的例子。相對於廣大的普通民眾,疫情之下,卻可以映照每個人的細微心思、心流、心智、判斷、做法。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普通民眾沮喪、焦慮、惶恐、躁動、不安、痛苦、悲慟、無助、無奈包括生離死別等等種種世相;如何利用各種渠道、或採取什麼的形式途徑化解、排解這些普通民眾的情緒與心神,進行心理干預、疏導或情感的撫慰,顯然比去打“妖怪”更為迫切。一些“妖怪”秋後去算賬來得及,而此時民眾焦灼與彷徨的情緒特別需要安撫,耽誤不得。尤其是那些在疫情中痛失親人的家庭,特別需要撫慰關愛和心理疏導。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此言有待商榷。我二十年間兩次碰上大疫情,跟“兩次涉足踏入同一條河流”沒有什麼區別。一次是2003年廣州“非典”,一次是2020年的湖北新冠肺炎,是悲哀還是巧合?!我想,每個人如果能從悲哀中振作起來,更加凝心聚力,守望相助,調整愛護大自然和珍惜生命的方式,那我就悲中有欣了。現代人為後世人留下敬畏天地、自然、生命的美德和習性,那短時的悲痛、悲哀、悲慟有了負重前行的特別意義。如果能從不幸中汲取教訓,調整心態、心智,知福知足,那暫時的不幸也可以為以後的幸運、幸福鋪路和墊底。怕就怕疫情過去,一些人好了瘡疤忘了痛,一切陋習與痼疾行為又捲土重來甚至變本加厲,那麼讓此時的悲慟和不幸變得毫無價值。

△宅在家快四十天了,成為典型的“啃老”一族。幸虧年邁的父母在春節前準備充分,不然,坐吃山空,家徒四壁。這四十天裡,我沒有花一分錢,就算想花錢,也沒有地方花,到處關門,鄉村道路上鮮見人影,頗有杜甫筆下描寫鄉村的情境。

△每一個人都宅在家裡,像我一樣都不花一分錢,我想,國家多大損失啊!錢不流通就是紙了。各行各業都停擺了,拿什麼作生產交換的工具和介質?!這是我比疫情本身更為憂慮和焦灼的事情。

△時下宅在家裡就是為國家分憂,為國家作貢獻,想睡就睡,想坐就坐,想玩就玩,只要不出家門,就上升到了“愛國”和“作貢獻”的高度。這種“貢獻”真是太輕鬆、太輕微了,讓人心裡不安和愧疚啊!可就是這樣,依然還有人埋天怨地、牢騷滿腹,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這種人幸福感觀是如此低劣,近乎麻木,足見人性的黑暗與醜惡。

△宅在家中多天,不覺身體已長胖了七、八斤。等疫情過去,再想方設法減肥才行。我想如果是瘦人,此時不用花錢,正是增肥的最好時候,天天可以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不迅速長膘增肥才怪呢?!

△在疫情面前,家裡最堅固的掩體,單位是最可靠的依託,國家是最可依傍的靠山。愛家、愛單位、愛國家,是每個人做人最根本的本份體現和良心展現。

△宅在深山老家裡,每天都有全國各地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的噩耗傳來,最多一天有200多人,真叫人揪心和悲慟。小小病毒,居然能夠撬動強大人類的基因細胞和生命。可見有時候,在大自然中,一物剋一物,有形的物種懼怕無形的物種,大型的物種也有懼怕小型物種的時候。時下,只是暫時沒有還找到擒獲新冠肺炎病毒"魔頭”的特效"物種",總有一天,會讓這個“魔頭”束手就擒的。

△困在深山的老家中不能回到工作崗位上,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但在這個不平靜的一月中,雖有行動侷限和外出走動禁止,但這又有可能成為生命歲月中最可追憶和懷念的一個月,繾綣在相對封閉、悠閒而安逸的時光裡,陪伴在父母身邊,吃著可口的家鄉風味飯菜,這又可能是生命中不可多得的“奢侈”享受和意外收穫。

△今早看新聞,武漢某醫院29歲的女醫生思思因搶救一名73歲新冠肺炎重病患者自己不幸感染,經緊急救治,她依然倒在了自己熟悉的工作崗位上,一朵正在盛開的花朵頓時凋零了,讓人悲慟和惋惜!而那個經她精心搶救過來的73歲老人痊癒出院了。生命平等、醫者仁心,在這裡已不能完全詮釋清楚,是兩條平行線上人性清輝的巧合與迭加,我們更無法窺見思思醫生的精神內核的全部和美德的全貌。

△上週看新聞,武漢一家四口人全部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經醫院搶救,最後迴天無力,一家四口人全部被病毒“魔頭”無情戕害,這又是多麼令人痛心的事啊!一家四口人在醫院彌留之際,我想他們的心中有多悲切和痛苦。而他們活下來的至親和朋友可能更加悲傷和沉痛,這種苦痛的陰影一直伴隨著他們走向生命的終點。身體受病魔折磨是一時的,精神飽受折磨卻是一輩子的,有什麼比這更痛苦的呢?!

△比起這些悲痛的家庭,一些人呆在家裡,還有什麼苦悶、無聊、沮喪、苦惱、煩躁可講的呢?!人不經過痛苦和生離死別,根本不知道健康活著的可貴和幸福相隨的綿長。不知足、不知福、不惜福的人,在當今社會中實在是太多了。

△截止二月二十七日,在湖北疫區支援的全國醫務人員工作者包括解放軍醫療隊人員共有5.3萬人,這是一支多麼龐大而強大的隊伍啊!國家舉全國之力,對口支援湖北疫區,這該是舉世未見、恆古未見的援助壯舉吧?!這種大援助必將在人類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種“一方有難、八方馳援”的壯舉,也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和社會主義優越制度下才能完成和實現的,湖北人民會終身銘記和感恩的。

△我身在疫區,雖然被隔離在家,但心從來就是自由的、飛揚的。目睹了我的許多凡人朋友在這次大疫情下默默無聞的全身心付出,為國分憂,為國盡忠,慷慨赴義,體現了凡人做出的不平凡的事情和業績。我歸納一下,他們中有我的戰友,例如劉志明、呂延家、鍾建華、馬振幫、吳相彬、何明月、何明晰、王興鵬、馮其茂等人;還有我的朋友王春滿、王春保、別來潤等人;還有家鄉當地政府官員程偉、陳孔奇、王茂林、鄭永生、丁高峰等人;我所在的村支書甘述潤等;他們這些人都用自己的身軀為一方百姓遮風擋雨,撐起一片晴朗而明媚的天空,讓我深為感動和敬佩。在疫區的基層,他們就是中流砥柱,就是廣大老百姓平安的“守護神”。

△在疫區,廣大的醫務工作者在一線爭分奪秒搶救重病患者,他們救死護傷、大愛無疆的精神更是讓人感動。我的朋友中間有好幾位醫生,如鮑克申、程波等人,他們幾十天時間裡沒有撤下“陣地”,沒有回過家。而那些在後方積極動員各方力量捐款獻物的人們同樣值得銘記和褒獎。我們麻城在廣州的商會在會長夏慶益和秘書長俞平、高紅霞的有序組織下,就為家鄉麻城捐獻了多批防疫物資和大量現金,桑梓情深,一片赤子之情在大災難面前更加顯得深厚和真切,同樣讓人肅然起敬。

楊德振:疫期斷章回放(上)


未完待續,請看 疫期斷章回放(下)

2020年2月26日至28日於老家楊家河村

☆ 作者簡介:楊德振,廣東作家、酒店職業經理人、心智研究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