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詞選釋》251篇大全集 中卷(宋詞之一 1—4章)

《唐宋詞選釋(最新修訂本)》由國學大師俞平伯先生選注,選錄唐宋詞二百五十一首,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為唐、五代詞,共八十七首。中、下卷為宋詞,共一百六十四首。中卷題為“宋詞之一”,下卷題為“宋詞之二”,即相當於北宋和南宋。《唐宋詞選釋(最新修訂本)》選詞面廣,力求體現詞家之風格與詞之發展。註釋精當權威,尤其重視對詞作真義的揭示和用語源...這個選本是提供古典文學研究工作者作為參考用的,因此,這裡想略談我對於詞的發展的看法和唐宋詞中一些具體的情況,即作為這個選本的說明。

有兩個論點,過去在詞壇上廣泛地流傳著,雖也反映了若干實際,卻含有錯誤的成分在內:一、詞為詩餘,比詩要狹小一些。二、所謂“正”“變”——以某某為正,以某某為變。這裡只簡單地把它提出來,在後文將要講到。

首先應當說:詞的可能的、應有的發展和歷史上已然存在的情況,本是兩回事。一般的文學史自然只能就已有的成績來做結論,不能多牽扯到它可能怎樣,應當怎麼樣。但這實在是個具有基本性質的問題,我們今天需要討論的。《唐宋詞選釋》是一本中國古典詩詞方面有一定特色的註釋本,喜歡詩詞的讀者不可錯過噢!


《唐宋詞選釋》251篇大全集 中卷(宋詞之一 1—4章)

目錄:

第8章 中卷 宋詞之一(1)

第9章 中卷 宋詞之一(2)

第10章 中卷 宋詞之一(3)

第11章 中卷 宋詞之一(4)

第12章 中卷 宋詞之一(5)

第13章 中卷 宋詞之一(6)

第14章 中卷 宋詞之一(7)

第8章 中卷 宋詞之一(1)

卜算子

王 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其先邠(今屬陝西)人,後徙蘇州吳縣。大中祥符八年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以資政殿學士為陝西四路宣撫使,知邠州。羌人親愛,呼為“龍圖老子”。卒諡文正。詞流傳甚少,有《范文正公詩餘》輯本。

蘇幕遮①

碧雲天,黃葉地②,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④。明月樓高休獨倚⑤,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註釋】

①《容齋四筆》“渾脫隊”條:“唐中宗時,清源尉呂元泰上書言時政曰:‘比見坊邑相率為渾脫隊,駿馬胡服,名曰蘇幕遮。旗鼓相當,騰逐喧噪。’”當是馬戲之類所吹奏的曲牌。近人說“蘇幕遮”為波斯語之譯音,原義為披在肩上的頭巾。②後來元曲《西廂記·秋暮離懷》折,“碧雲天,黃花地”即擬此句。③“鄉魂”、“旅思”互文。“黯”本有退色之意。“黯鄉魂”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語。“追旅思”,追憶逆旅中情懷。④九字當一句讀,依調分點。“好夢留人睡”,不說是什麼,有含蓄。⑤逆挽,承接前文。知上片皆憑高所見。上寫麗景,下抒柔情,卻一氣呵成。

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①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②。千嶂③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④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⑤歸無計。羌管⑥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註釋】

①指秋日南飛的雁。班固《西都賦》:“南翔衡陽。”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下簡稱《滕王閣序》):“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宋范成大《驂鸞錄》、吳曾《能改齋漫錄》並雲衡州有回雁峰,在南嶽七十二峰之數,相傳雁南飛至此而回。②“邊聲”,邊塞的聲音,所包很廣。“角”,畫角,軍中樂器。李陵《答蘇武書》:“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③“嶂”,山峰如屏障者。④古人釀米為酒,作乳色,稱“濁酒”。⑤言自己功名未立。《後漢書·竇融傳》:“憲、秉(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⑥羌,西方種族名,笛本出於羌中,故稱羌管或羌笛。詳見馬融《長笛賦》。

張 先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屬浙江)人。天聖八年進士,歷官都官郎中,晚年退居鄉間,卒年八十九。有《安陸集》,長調頗多。

木蘭花

乙卯吳興寒食①

龍頭舴艋②吳兒競,筍柱鞦韆③遊女並。芳洲拾翠④暮忘歸,秀野踏青⑤來不定。行雲⑥去後遙山暝,已放⑦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⑧。

【註釋】

①《木蘭花》即《玉樓春》。“乙卯”,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作者八十六歲。“吳興”,今浙江湖州市。“寒食”見上卷薛昭蘊《浣溪沙》之二注①。②指競賽的龍船。“舴艋”,小船,從“蚱蜢”取義。③“筍柱”,鞦韆架的形狀。“鞦韆”今通作“鞦韆”。鞦韆乃後起的字。④“水中可居者曰洲”,見《爾雅·釋水》。亦可泛稱水邊。“拾翠”見上卷李珣《南鄉子》之四注②。拾翠鳥的羽毛,以點綴首飾。這裡不過借來比喻女子游春。杜甫《秋興》八首之八:“佳人拾翠春相問。”⑤陰曆二三月出遊郊外,以寒食清明為盛,名“踏青”。⑥“行雲”指天上的雲彩,亦借指美人,是雙關語。用宋玉《高唐賦》,見上卷馮延巳《蝶戀花》之四注②。

⑦古代歌舞雜戲,呼喚他們來時,叫“勾隊”;遣他們去時,叫“放隊”,略如現在放假、放學的“放”。⑧上片繁華,下片幽靜。由人去而夜靜,由雲散而月明,逐步寫來。“無數楊花”一句,說飛絮漫天,卻不遮明月,說“無影”更無聲,極靜中有動態。

青門引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①,又是去年病②。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那③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鞦韆影④。

【註釋】

①“中酒”,見《史記·樊噲傳》,亦見《漢書》。酒酣也,意即醉了。《漢書》顏師古注:“飲酒之中也,不醉不醒故謂之中。中音竹仲反。”其說稍異。杜牧《睦州四韻》:“殘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與此詞意近。②“病”字承上“中酒”來,言酒病。③“那”為“奈何”之合音,讀平聲,亦讀上聲。④言鞦韆影,人影可知。蓋值寒食佳節,明月中有人在打鞦韆。一說鞦韆架的影兒被明月送過牆來,是懷人寂寞境界,亦通。但此處以動態結靜境,有人影似較好。薛能《寒食日題》:“夜半無燈還有睡,鞦韆懸在月明中。”這鞦韆也空著,卻與“隔牆送影”不同。

晏 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屬文,以神童薦。真宗景德二年召試,賜同進士出身。仁宗慶曆間,官至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卒諡元獻。有《珠玉詞》。

浣溪沙①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②。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③。小園香徑獨徘徊。

【註釋】

①作者另有《示張寺丞王校勘》七律一首,“無可奈何”是詩中五六兩句,“小園”句(“香”作“幽”)是詩的第二句。既寫為詩,又寫為詞,前人認為“無可奈何”云云入詞很好,作為詩句未免軟弱。詳見張宗《詞林紀事》卷三。②鄭谷《和知己秋日傷懷》:“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③這一聯寫出“花落”、“燕歸”,自己對這環境的感想。

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①,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②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③。欲寄彩箋無尺素④,山長水闊知何處。

【註釋】

①漢武帝《秋風辭》:“蘭有秀兮菊有芳。”這裡亦蘭菊並提,說花草凋零。江淹《別賦》:“見紅蘭之受露。”②“諳”,瞭解,熟悉。③這三句純用白描,氣象開展。王國維《人間詞話》以為有古詩(《詩·秦風·蒹葭》)之意。④“彩箋”、“尺素”,都是書簡,只有近代、古代之別。這裡卻一分為二。蓋用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意謂欲寄彩箋,卻不能如尺素之得附託鯉魚也。“無”,汲古閣《宋六十名家詞》本原缺,據《詞綜》補。

柳 永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變,崇安(今屬福建)人。景祐元年(1034)進士,官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或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善為歌辭,有《樂章集》,集中慢詞甚多。生卒年代不詳,張舜民《畫墁錄》說他曾見晏殊,則行輩甚早。

雨霖鈴

寒蟬①悽切,對長亭②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③,方留戀處,蘭舟④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念去去千里煙波⑤,暮靄⑥沉沉楚天闊⑦。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⑧。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註釋】

①“寒蟬”是蟬的一種,亦名寒蜩、寒螿。《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寒蟬鳴。”據說它可以叫到深秋。②“長亭”,館驛,古代送別的地方。見上卷李白《菩薩蠻》注⑥。③“帳飲無緒”,喝餞行的酒,沒有心緒。“帳飲”,古作“張(音同帳,竹亮反)飲”,見《漢書·高帝紀》及《疏廣傳》;《文選·別賦》李善注引《漢書》兩條,並作“帳”;是兩字通用。又《高帝紀》注引張晏曰:“張帷帳也。”《疏廣傳》:“供張東都門外”,原指長安之東門。這裡當借指北宋之汴京。葉廷珪《海錄碎事》卷六酒門:“野次無宮室,故曰帳飲。”④相傳魯班刻木蘭為舟,出《述異記》,見上卷李珣《南鄉子》之五注①。⑤孟浩然《送吳悅遊韶陽》:“去去日千里,茫茫天一隅。”⑥“靄”,雲氣,亦通指煙霧。杜牧《題揚州禪智寺》:“暮靄生深樹。”⑦“楚”,江南一帶,皆故楚地。劉長卿《石樑湖有寄》:“相思楚天闊。”⑧這兩句情中帶景,為上文“傷離別”的較具體的描寫,自來傳誦,當時人認為宜於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來歌唱,見俞文豹《吹劍續錄》。韓琮《露》:“曉風殘月正潸然”,魏承班《漁歌子》:“窗外曉鶯殘月”,字句俱相似。柳詞後出,而措語實佳,雖似過豔,在柳詞中猶為近雅音者。

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①。是處②紅衰綠減③,苒苒物華④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⑤,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⑥。想佳人妝樓長望⑦,誤幾回天際識歸舟⑧。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⑨凝愁。

【註釋】

①蘇軾平常不大讚成柳七的詞,卻很賞識這一首,稱漸霜風三句“不減唐人高處”,見趙令畤《侯鯖錄》卷七。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二十引《復齋漫錄》作“晁無咎評本朝樂章”云云;《能改齋漫錄》卷十六,亦引作晁無咎評。但趙是東坡友人,所記自當有本。②“是處”,猶到處、處處,亦可寫作“任處”、“在處”,意同。③“綠減”一本作“翠減”。李商隱《贈荷花》:“翠減紅衰愁殺人。”④“苒苒”,通作“冉冉”,緩緩移動貌。“物華”指歲時的風物。⑤將上文一結,引起下文。已登高臨遠了,卻偏說“不忍”。宋玉《九辯》:“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引下“歸思難收”意。⑥這裡還在說自己。⑦從自己望她,想她也許在望我,說到對方。“長望”一本作“望”,訓大頭,又釋為敬,引申有舉首凝望意,亦很切合。以字面較生僻,未採用。⑧謝朓《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劉採春所唱《望夫歌》一名《羅嗊之曲》:“朝朝江口望,錯認幾人船。”與此句意近。⑨“恁”,如此。

玉蝴蝶

望處雨收雲斷①,憑闌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蕭疏,堪動宋玉悲涼②。水風輕③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遣④情傷,故人何在,煙水茫茫。難忘,文期酒會⑤,幾辜⑥風月,屢變星霜⑦。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瀟湘⑧。念雙燕難憑遠信⑨,指暮天空識歸航⑩。黯相望,斷鴻聲裡,立盡斜陽。

【註釋】

①韓翃《送張儋水路歸北海》:“梧臺宿雨收。”許渾《王秀才題詩因以酬寄》:“雲斷越王臺。”②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③“”,一種大的浮萍,夏秋間開小白花,也稱白。參看下注⑧及上卷溫庭筠《望江南》注④。④“遣”,使。⑤朋友相約一定的日期作文章,叫“文期”。“文酒賞會”見《梁書·蕭介傳》。⑥“辜”,辜負,當作“孤負”。李陵《答蘇武書》:“陵雖孤恩,漢亦負德。”辜,罪也,借字,後來通用。⑦“星”指歲星(木星)的移動,“霜”指氣候轉涼,舉秋以概四季。“屢變星霜”,即過了幾年。⑧“瀟湘”,古為一水之名,即湘水,在今湖南省。《水經注》卷三十八“湘水”條:“出入瀟湘之浦。瀟者水清深也。”這裡寫清幽的境界,抒望遠之意,結合上文“花漸老”句。柳宗元《得盧衡州書因以詩寄》:“非是白洲畔客,還將遠意問瀟湘。”⑨古稱使者為信,彷彿現在的郵遞員,引申為書札。“難憑”,不可靠。“難憑遠信”,猶言“音信無憑”。⑩謝朓詩,見前《八聲甘州》注⑧。“航”,現多作動詞,古亦作名詞用。《方言》卷九:“自關而東,舟或謂之航。”一本“航”作“艎”。艅艎,舟名。謝朓《拜中軍記室辭隋王箋》:“候歸艎於春渚。”柳詞或系合用謝朓詩文。但“艎”字稍僻,未用。“望”,讀平,與讀仄聲者義同。

宋 祁

宋祁(998—1062),字子京,安陸(今屬湖北)人,後徙開封雍丘(今屬河南)。天聖二年進士,官翰林學士、史館修撰,與歐陽修等合修《新唐書》。諡景文。詞有《宋景文公長短句》輯本。

玉樓春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①。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②。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③。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④。

【註釋】

①細的水波像輕紗的皺紋。“棹”,船上的槳。②當時傳說,稱宋為“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七引《遁齋閒覽》。王士禛《花草蒙拾》雲出於《花間集》“暖覺杏梢紅”(和凝《菩薩蠻》)卻比原句更進一層。③“愛”,愛惜,吝惜。“肯”,怎肯、豈肯的省略。言豈肯吝惜千金而輕視這一笑。王僧孺《詠寵姬》:“一笑千金買。”④李商隱《寫意》:“日向花間留晚照。”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天聖八年進士。以翰林學士修《新唐書》。英宗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諡文忠。有《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醉翁琴趣外篇》。汲古閣本有《六一詞》,略同《近體樂府》。

踏莎行

候館①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②搖徵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③。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④。

【註釋】

①“候館”,這裡意謂旅舍。《周禮·地官·遺人》:“市有候館。”鄭注:“候館,樓可以觀望者也。”②“薰”,香草,引申為香氣。江淹《別賦》:“閨中風暖,陌上草薰。”兼詳下蘇軾《浣溪沙》之四注④。③“危欄”,即高欄。《說文》:“危,在高而懼也。”李商隱《北樓》:“此樓堪北望,輕命倚危欄。”④上片徵人,下片思婦。結尾兩句又從居者心眼中說到行人。似乎可畫,卻又畫不到。王士禛《花草蒙拾》以為比石曼卿“水盡天不盡,人在天盡頭”為工;又說此等入詞為本色,入詩即失古雅。說可參考。

玉樓春

去時梅萼初凝粉,不覺小桃①風力損。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歸期無定準②。欄干倚遍重來憑③,淚粉偷將紅袖印④。蜘蛛喜鵲⑤誤人多,似此無憑安足信。

【註釋】

①“小桃”,桃花的一種,狀如垂絲海棠,開花在舊曆正月。②上片三折而下,作一句讀。③“憑”字去聲,倚靠。④拭淚故粉痕漬袖。“偷”字有避人垂淚意。⑤蜘蛛喜鵲都是俗傳報喜信的。《西京雜記》卷三引陸賈對樊噲語:“幹鵲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李紳《江南暮春寄家》:“想得心知近寒食,潛聽喜鵲望歸來。”有一種小蜘蛛,稱為喜蛛,亦稱蟢子。韓翃《送襄垣王君歸南陽別墅》:“少婦比來多遠望,應知蟢子上羅巾。”

蝶戀花①

庭院深深深幾許②,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③,樓高不見章臺路④。雨橫⑤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⑥。淚眼問花花不語⑦,亂紅飛過鞦韆去。

【註釋】

①此篇亦收在馮延巳的集子裡,李清照稱為歐陽修詞(見她作同調的詞序),自當不誤。②“庭院深深”言其深;“深幾許”猶言“深多少”,作疑問口氣,卻不必甚深,正如《古詩十九首》“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言其不遠。接“楊柳”、“簾幕”兩句,以有重重阻隔,雖不深而似深,故結語說,樓雖高迥,卻望不見章臺之路也。上片一意轉折,圓渾而又跌宕。③這七字即“章臺路”的形容語,倒裝句法。④“章臺”,街名,在長安,“走馬章臺街”見《漢書·張敞傳》。這裡只泛指繁華遊玩之處。⑤“橫”字讀去聲,“映”韻。⑥“三月暮”點季節,“風雨”點氣候,“黃昏”點時刻,三層渲染,才逼出“無計”句來。⑦花既不語,故說“問花”。問字是虛用,只不過淚眼相看而已。溫庭筠《惜春詞》“百舌問花花不語”,句法相似。《詞林紀事》卷四:“《南部新書》記嚴惲詩:‘盡日問花花不語,為誰零落為誰開。’此闋結二語似本此。”按,嚴作乃《落花》詩。

訴衷情

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①試梅妝②,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③。思往事,惜流芳,易成傷。擬歌先斂,欲笑還顰④,最斷人腸。

【註釋】

①呵手因天寒,承上句來。唐僖宗時宮人《金鎖》詩:“金刀呵手裁。”(《全唐詩》卷七九七)②“梅妝”,以梅花插鬢,借用宋壽陽公主梅花妝故事,並詳下卷姜蘷《疏影》詞注⑦。③《趙飛燕外傳》:“女弟合德入宮為薄眉,號遠山黛。”④兩句蘊藉曲折。後來周邦彥《風流子》詞有相似的寫法,如“欲說又休,慮乖芳信;未歌先咽,愁近清觴”,當系擬此。

生查子①

去年元夜②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註釋】

①本篇亦見朱淑真《斷腸集》,曾慥《樂府雅詞》以為歐陽修作。按此詞雖佳,卻很顯露;現存朱淑真詞,措語都很蘊藉,舊本《斷腸詞》亦無此首,今錄入歐陽詞。②“元夜”,正月十五日,即元宵節,亦稱上元節。

臨江仙

柳外輕雷池上雨①,雨聲滴碎荷聲。小樓西角斷虹明,欄干倚處②,待得月華生。燕子飛來窺畫棟③,玉鉤垂下簾旌④。涼波不動簟紋平⑤,水精雙枕⑥,傍有墮釵橫⑦。

【註釋】

①李商隱《無題》四之二:“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②李白《清平調》:“沉香亭北倚闌干。”③借燕子飛來逗入室內光景。燕也只能隔簾窺看,寫得極細。④這裡只是放下簾子的意思。參看上卷皇甫松《望江南》之二注①。⑤“簟”,竹蓆。韓愈《新亭》:“水文涼枕簟。”和凝《山花子》,鹿虔扆《虞美人》亦有類似的句子。⑥“水精”即水晶。古代有以水晶鑲枕,亦真有以水晶作枕者,如《邵氏聞見後錄》卷二十六:“楚氏洛陽舊族元輔者,家藏一黑水晶枕,中有半開繁杏一枝,希代之寶也。”這裡不過借辭藻作為誇飾。⑦李商隱《偶題》:“水文簟上琥珀枕,旁有墮釵雙翠翹。”下片只寫景,不言人物情致,和晚唐韓偓詩《已涼》一篇寫法亦相似。

《唐宋詞選釋》251篇大全集 中卷(宋詞之一 1—4章)

第9章 中卷 宋詞之一(2)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臨川(今江西撫州市)人。慶曆二年進士。神宗時,兩為宰相,創新法。後罷相居金陵,號半山老人。其政事文學皆著名,詞傳不多,卻一洗五代綺靡舊習。今有輯本《臨川先生歌曲》。

桂枝香

登臨送目,正故國①晚秋,天氣初肅②。千里澄江似練③,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④。彩舟雲淡,星河鷺起⑤,畫圖難足。念往昔豪華競逐,嘆門外樓頭⑥,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⑦。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⑧。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⑨。

【註釋】

①“故國”指南朝舊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花菴詞選》此篇題作“金陵懷古”。②“肅”,嚴肅,肅殺,這裡有寒冷、高爽的意思。《詩·豳風·七月》:“九月肅霜。”③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澄江靜如練。”④“矗”,直立。“斜矗”猶言斜插。⑤二句蓋謂秦淮,承上“殘陽”、“酒旗”,接下“畫圖”、“豪華”。“彩舟”,河上之舟,與上文“征帆去棹”的江上之舟有別。空水相輝,雪羽下上,燈火沿流,華星倒落,皆憑高眺望中秦淮河晚景,所謂“畫圖難足”,引起過片“念往昔豪華”。⑥杜牧《臺城曲》:“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詩言後主方晏安江左,北兵已臨城外。這裡用來示六朝之終結。⑦“榮”承上“豪華”,“辱”承上“悲恨”,雖是雙舉,意重在後者。“辱”字仍遙接叔寶、麗華故事,蓋景陽宮井,一名辱井。⑧《古詩十九首》:“秋草萋已綠。”⑨杜牧《夜泊秦淮》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玉樹後庭花》,陳後主所作,其詞哀怨靡麗,亦簡稱《後庭花》。

晏幾道

晏幾道,字叔原,號小山。晏殊第七子。有《小山詞》。早年曾任潁昌府許田鎮監,後為乾寧軍通判、開封府推官,已在徽宗崇寧間。又王灼《碧雞漫志》卷二載蔡京請作長短句事,則年壽亦頗高。其生卒年未詳,或雲當在1030至1106年間。

臨江仙

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①。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②。記得小初見③,兩重心字羅衣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⑤。

【註釋】

①這兩句眼前實景,“夢後”、“酒醒”互文,猶晏殊《踏莎行》所云“一場愁夢酒醒時”;“樓臺高鎖”,從外面看,“簾幕低垂”,就裡面說,也只是一個地方的互文,表示春來意興非常闌珊。許渾《客有卜居不遂薄遊隴因題》:“樓臺深鎖無人到,落盡春風第一花。”②“卻來”,又來,再來。“去年春恨”是較近的一層回憶,獨立花前,閒看燕子,比今年的醉眠愁臥,靜掩房櫳,意興還稍好一點。鄭谷《杏花》:“小桃初謝後,雙燕卻來時。”“獨立”與雙飛對照,已暗逗懷人意。《五代詩話》卷七引翁宏《宮詞》:“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翁詩全篇見《詩話總龜》前集卷十一)此篇蓋襲用成句,但翁作不出名,晏句卻十分烜赫。這裡也有好些原因:(一)樂府向例可引用詩句,所謂“以詩入樂”,如用得渾然天成,恰當好處,評家且認為是一種優點。(二)詩詞體性亦不盡同,有用在詩中並不甚好,而在詞中卻很好的,如前錄晏殊的“無可奈何”、“似曾相識”一聯(見晏殊《浣溪沙》注③)。(三)優劣當以全篇論,不可單憑摘句。③以下直到篇末,是更遠的回憶,即此篇的本事。小,當時歌女名。汲古閣本《小山詞》作者自跋:“始時沈十二廉叔,陳十君寵家,有蓮鴻雲,品清謳娛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諸兒。”小蓮、小等名,又見他的《玉樓春》詞中。④“心字羅衣”,未詳。楊慎《詞品》卷二:“心字羅衣則謂心字香薰之爾,或謂女人衣曲領如心字。”說亦未必確。疑指衣上的花紋。“心”當是篆體,故可作為圖案。“兩重心字”,殆含“心心”義。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之一:“山花插寶髻,石竹繡羅衣”,僅就兩句字面,雖似與本句差遠,但太白彼詩篇末雲:“只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顯然為此詞結句所本,則“羅衣”云云蓋亦相綰合。前人記誦廣博,於創作時,每以聯想的關係,錯雜融會,成為新篇。此等例子正多,殆有不勝枚舉者。此書註釋,只略見一斑而已。⑤彩雲比美人。江淹《麗色賦》:“其少進也,如彩雲出崖。”其比喻美人之取義仍從《高唐賦》“行雲”來,屢見李白集中,如《感遇》四首之四“巫山賦彩雲”、《鳳凰曲》“影滅彩雲斷”及前引《宮中行樂詞》。白居易《簡簡吟》:“彩雲易散琉璃脆。”本篇“當時明月”、“曾照彩雲”,與諸例均合,寓追懷悼惜之意,即作者自跋所云。

蝶戀花

醉別西樓醒不記①,春夢秋雲②,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閒展吳山③翠。衣上酒痕④詩裡字,點點行行,總是淒涼意。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⑤。

【註釋】

①回憶往事。李白《魯中都東樓醉起作》:“昨日東樓醉,還應倒接。阿誰扶上馬,不省下樓時。”②白居易《花非花》:“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又晏殊《木蘭花》:“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秋雲無覓處。”小山或承用其父語。③“吳山”,指畫屏上的江南山水,有懷舊的意思。後來周邦彥《隔浦蓮》:“屏裡吳山夢自到”,意思相同,而較醒豁。④白居易《故衫》:“襟上杭州舊酒痕。”⑤燭油傾瀉,如人流淚,稱燭淚。杜牧《贈別》二首之二:“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鷓鴣天

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拼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影風①。從別後,憶相逢②,幾回魂夢與君同③。今宵賸把銀④照,猶恐相逢是夢中⑤。

【註釋】

①“舞低”、“歌盡”,極言歌舞酣暢,亦不必是一樁事,一日之事。楊柳下連樓臺是真景;桃花下連歌扇,是扇上畫的,對偶中有錯綜。②“相逢”指初見時,所謂“當年”,即上片云云。③話雖這樣說,夢見與否,有多少次,如何光景,都不曾說,句意很含蓄。“同夢”字面出《詩·齊風·雞鳴》“甘與子同夢”。“與君同”者,彷彿那人真的來了,有疑夢為真的感覺。④“”(gōng),車轂口上所用,《說文》十四篇上:“車轂中鐵。”其形狀外圓內方。屋壁的裝飾品形似之,亦叫。班固《西都賦》:“金銜璧,是為列錢。”轉為燈的同義語,約始於六朝,見《文選》卷十六《別賦》“冬凝兮夜何長”下,李善注引夏侯湛《燈賦》。至音讀的轉入“江陽”韻,殆在更後。蘭、金、銀等,六朝唐以來詩文中常見。如王勃《梓州郪縣兜率寺浮圖碑》:“銀夕映。”⑤杜甫《羌村》:“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司空曙《雲陽館與韓紳宿別》:“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均為此詞句所本,見《野客叢書》卷二十。兩“相逢”是本篇下片的轉折關節所在。第一“相逢”實是初逢,第二“相逢”應是重逢,卻同用這“相逢”字。回憶本是虛,因憶而有夢,夢也是虛,卻疑為實。及真的相逢,反疑為夢。上句“賸把”,與下句“猶恐”口吻呼應。“賸”,亦作“剩”,猶“唯”也,說見劉淇《助字辨略》。“賸把,盡把也。”(《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二),意謂“只管把光明的燈火來照,卻怕它還是夢”,有點擔心,妙得神味。然清燈一點,不是繁華,見今昔之不同,喜極而含悲矣。上片單純濃深,似乎板重,下片用迴環的句法、淡遠的筆調,將悲喜錯雜的真情迤邐寫來,就把上面的浮豔給融化開了。此篇筆意極細,承用杜詩,卻非抄襲,意境略近司空曙,亦在同異之間。若僅從詩詞分疆上著眼,似乎只是二者體裁、風格方面的一般區別,這種說法還覺得空泛一些。

少年遊

離多最是,東西流水①,終解兩相逢。淺情終似,行雲無定,猶到夢魂中。可憐人意,薄於雲水②,佳會更難重。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③番同。

【註釋】

①傳為卓文君作的《白頭吟》:“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②行雲流水,一般作為一種比喻。本詞上片一分為二,彷彿行雲不如流水。這裡又合併了,說人情之薄既不如流水之“終解相逢”,亦且不如行雲之“猶到夢魂”,有意分作三層,加倍渲染。近人夏敬觀評此詞,雲作法變幻。③“這個”之“這”,本作“者”,是代詞。唐以來已有借用“這”字的。“這”原音彥,本義迎也。

蘇 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二年進士。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言官劾其作詩“謗訕朝廷”,下獄,貶謫黃州。哲宗時為翰林學士,官禮部尚書。紹聖初年,復行新法,貶惠州,又貶瓊州(今屬海南)。徽宗立,遇赦召還,卒於常州。學識廣博,於文章詩詞書畫均工。有《東坡樂府》。

昭君怨①

誰作桓伊三弄②,驚破綠窗③幽夢。新月與愁煙,滿江天④。欲去又還不去,明日落花飛絮⑤。飛絮送行舟,水東流⑥。

【註釋】

①一本題《金山送柳子玉(瑾)》。②晉桓伊,字子野,善吹笛,曾為王子猷踞胡床作三調(吹了三個曲調),見《世說新語·任誕》。這裡不過說聽見笛聲。③“綠窗”,碧紗窗。④客將遠行,故如此說。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⑤欲去還留戀,終於不得不去。⑥上片平穩。下片首句一頓,以下便順流而下。疊用“飛絮”接上“落花飛絮”句,頂針接麻格,更顯得生動。詩意實是“落花飛絮送行舟”,因調所限,只用了“飛絮”二字。

醉落魄

離京口作①

輕雲微月,二更酒醒船初發。孤城回望蒼煙合。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②。巾偏扇墜藤床滑,覺來幽夢無人說。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③。

【註釋】

①“京口”,今江蘇鎮江市。與前《昭君怨》並熙寧七年作。②醉歸情況。引李白詩,見前晏幾道《蝶戀花》注①。③作者是西蜀人,自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在蘇杭一帶做官。

南鄉子

送述古①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②。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③,迎客西來送客行。歸路晚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④,秋雨晴時淚不晴⑤。

【註釋】

①“述古”,陳襄字。熙寧七年秋七月,陳襄交卸杭州太守,赴南都(今河南商丘市),作者時為杭州通判,在臨平舟中送別。②歐陽詹《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③臨平山在杭州市東北。“亭亭”,孤峻貌。山上有塔,未見志書記載。陸游《入蜀記》卷一:“臨平者,太師蔡京葬其父準於此……山形如駱駝,葬於駝之耳,而築塔於駝之峰……然東坡先生樂府固已雲,‘誰似臨平山上塔……’則臨平有塔亦久矣,當是蔡氏葬後增築或遷之耳。京責太子少保制雲:‘託祝聖而飾臨平之山’是也。”《老學庵筆記》卷十:“蔡太師父準葬臨平山,山為駝形;術家謂駝負重則行,故作塔於駝峰,而其墓以錢塘江為水,越之秦望山為案,可謂雄矣。然富貴既極,一旦喪敗,幾於覆族,至今不能振,俗師之不可信如此。”《茶香室叢鈔》卷十六引此條,並雲:“餘少時僑寓臨平,問之土人,莫知蔡京父葬之所在,且山亦無塔……按東坡集《次韻杭人裴惟甫詩》雲:‘一別臨平山上塔,五年雲夢澤南州。’則臨平山上有塔,由來久矣,非始於蔡京也,或蔡又增修之耳。”既兩見放翁記載,似臨平之塔其來歷在南宋時已不甚可考,而東坡詩詞亦兩見,其先有一古塔則無可疑。④熒熒,光明貌,形容燈火,亦狀淚珠。⑤將淚比雨,故曰淚不晴。

蝶戀花

密州上元①

燈火錢塘②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③,更無一點塵隨馬④。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⑤,卻入農桑社⑥。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註釋】

①熙寧八年元宵節。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②作者於熙寧七年九月離杭州。③王建《宮詞》:“沉香火底坐吹笙。”④蘇味道《上元》:“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無一點塵”,言江南氣候清潤。⑤《周禮·春官·籥章》:“凡國祈年于田祖,吹(原作龡)豳雅,擊土鼓,以樂田畯。國祭蠟,則吹豳頌,擊土鼓,以息老物。”又《地官·鼓人》:“以靈鼓鼓社祭。”今於元宵節言“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有新年祈谷之意,與《周禮》文並相合。王維《涼州郊外遊望》:“婆娑依里社,簫鼓賽田神。”⑥“社”,祭土神的所在,後來演化為土地祠。

江城子

乙卯①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②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③,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註釋】

①乙卯,1075,熙寧八年。②作者妻王氏卒於1065,治平二年。③王氏於次年葬在四川彭山縣,作者的故鄉,見本集《亡妻王氏墓誌銘》。《本事詩》“徵異第五”,錄張姓妻孔氏贈夫詩:“欲知腸斷處,明月照孤墳。”

密州出獵①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②,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③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④。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⑤。會⑥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⑦。

【註釋】

①作者在密州《與鮮于子駿(侁)書》:“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當即指此詞。②左手牽著黃狗,右臂擎著蒼鷹。《太平御覽》卷九二六羽族部“鷹”引《史記》:“李斯臨刑,思牽黃犬,臂蒼鷹,出上蔡東門,不可得矣。”與今《史記》文略異。《梁書·張克傳》:“值克出獵,左手臂鷹,右手牽狗。”③“傾城”,有萬人空巷、看熱鬧的意思。孫楚《徵西官屬送於陟陽候作詩》:“傾城遠追送。”“為報”云云,為了報答大家追隨的盛意。④《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建安)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於亭。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作者以孫郎自比,即上所謂“少年狂”也。⑤“節”以竹竿為之,使者所執,以為符信。漢文帝遣馮唐持節赦魏尚,復以為雲中守,拜馮唐為車騎都尉,主中尉及郡國車士,事見《史記·馮唐傳》。這裡蓋以馮唐自比,兼採左思《詠史》“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及王勃《滕王閣序》所謂“馮唐易老”等意,承“鬢微霜,又何妨”來,亦即上文所謂“老夫”,其實作者年方四十。馮唐在武帝時,年九十不能為官,亦見本傳,他在文帝朝,持節赦免魏尚時,也並不太老,用在這裡似乎不太合適,但詞人遣詞每不拘。古代文士又有嘆老嗟卑的習氣,年未半百即已稱老。如上錄《蝶戀花》詞亦云“人老也”,而其時作者年方三十九;又如元豐七年有《除夜病中贈段屯田》:“龍鍾三十九,勞生已強半。”現在看來,都覺得很奇怪。近來注家,或釋本句為作者以魏尚自比。按史所載,魏尚時因有罪,下吏削爵;東坡於元豐七年自杭州通判調密州太守,是升官,非貶職,更非有罪下獄,與魏尚事不合。其另一面,史載馮唐其時不但持節為使者,且做車騎都尉,帶了許多兵,也和本詞下文“挽雕弓”、“射天狼”等意思得相呼應。審文意,仍以自比馮唐為較愜當。以有異說,故附記所見。⑥“會”,將要。假定的口氣,有預期意。⑦“天狼”,狼星。古代談天文者以為主侵掠、盜賊、貪殘等。《楚辭·九歌·東君》:“舉長矢兮射天狼。”時西夏常與宋開釁,詞意蓋有為而發。雲“西北望”,地望亦合。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①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②。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③。我欲乘風④歸去,又恐瓊樓玉宇⑤,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⑥,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⑦,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⑧。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⑨。

《唐宋詞選釋》251篇大全集 中卷(宋詞之一 1—4章)

第10章 中卷 宋詞之一(3)

【註釋】

①熙寧九年(1076),仍在密州。②“天問”,《楚辭》篇名。李白《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③戴叔倫《二靈寺守歲》:“不知今夕是何年。”又《容齋隨筆》卷十五“注書難”條引“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之句。按,此二句見於唐人小說,假託牛僧孺作的《周秦行紀》。④《列子·黃帝》:“竟不知風乘我邪,我乘風乎。”⑤《酉陽雜俎》前集卷二:“翟天師名乾祐,峽中人……曾於江岸,與弟子數十玩月。或曰:‘此中竟何有?’翟笑曰:‘可隨吾指觀。’弟子中兩人見月規半天,瓊樓金闕滿焉。數息間,不復見。”此詞雖系想象,或亦用傳說故事。⑥李白《月下獨酌》四首之一:“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⑦月漸西下,“轉”、“低”都指月的動態。⑧“不應有恨”,指月而言,言月不知有人世的愁恨,它自己忽圓忽缺也就是了,為什麼總是在離別時變圓呢?《司馬溫公詩話》:“李長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以為奇絕無對。曼卿對‘月如無恨月長圓’,人以為勍敵。”按,石延年(曼卿)行輩甚先,東坡可能借用石句,而變化出之。⑨仍雙綰人月。“嬋娟”,美好貌,亦作美人解,這裡蓋指嫦娥。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許渾《懷江南同志》:“惟應洞庭月,萬里共嬋娟。”又《秋霽寄遠》:“惟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陸暢《新晴愛月》:“野性平生惟愛月,新晴半夜睹嬋娟。”宋時蓋有這樣的俗說:逢八月中秋節,各地陰晴均同。東坡似亦信之。其《中秋月詩》三首之三:“嘗聞此宵月,萬里同陰晴。”自注引他友人文生轉述海賈的話:“雖相去萬里,他日會合相問,陰晴無不同者。”以現在看來,這也不過文人隨口說說罷了。

浣溪沙①

旋抹紅妝②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③門,相排踏破蒨羅裙④。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⑤。

【註釋】

①元豐元年(1078)在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原五首,今錄四首。②“旋”,匆忙迅速,有臨時做起來之意。“抹紅妝”,搽脂粉。這些鄉女本不曾打扮,為看使君而臨時打扮。③“棘”,叢生的小酸棗樹。“棘籬”,以棘為籬笆,猶木槿亦可為籬,稱“槿籬”。④紅色稱茜,“茜”、“蒨”字通。上片似乎白描,亦有所出。杜牧《村行》:“籬窺蒨裙女。”這裡將一句化為三句,而意態生動。⑤收麥的社,賽神的村,都是複合的名詞,大眾借土地祠來打麥子,又因感激而祭神;野鳥想吃剩餘的祭品,有個老頭喝醉了睡在道旁,寫農村得雨後欣喜的景象。

麻葉層層苘葉①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②。垂白杖藜③抬醉眼,捋青搗軟飢腸④。問言⑤豆葉幾時黃?

【註釋】

①苘(qǐng)麻,即麻,亦麻的一種,葉似薴而薄。②“絡絲娘”,指繅絲的女郎,承上“煮繭”來。項斯《山行》:“蒸茗氣從茅舍出,繅絲聲隔竹籬聞。”又,從前江南養蠶的人家禁忌迷信很多,如蠶時不得到別家串門。這裡言女郎隔著籬笆說話,殆此風宋時已然。③“藜”,草本植物,其莖可作杖。垂白杖藜形容老叟,而將“老叟”省去。杜甫《屏跡》三首之一:“杖藜從白首。”④“捋青”,摘取新麥。“搗(chǎo,炒麥)”,將麥炒幹後搗成粉末。漢桓帝時童謠:“小麥青青大麥枯。”《東坡詞》傅注:“青者已足捋,而枯者可為矣。”以久飢得飽,故曰“軟飢腸”。軟有慰勞意,以酒食相慰稱“軟腳”。《海錄碎事》卷六“酒門”:“玄宗幸楊國忠第,出有飲餞,還有軟腳。”(引《開元傳信》,當是《開天傳信記》)又“宴會門”:“郭子儀自同州歸,詔大臣就宅作軟腳局,人率三百千。”(引《大唐遺記》)這種說法至宋時還有,本詞作者有《鹽官部役戲呈同事兼寄述古》詩:“耐寒努力歸不遠,兩腳凍硬公須軟。”⑤“問言”有慰問之意,當系作者自謂。下片寫夏收季節,久飢村民,生活轉好,又在期待收成的種種情景。

簌簌①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②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③。

【註釋】

①“簌簌”,形容棗花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裝。元稹《連昌宮詞》:“風動落花紅簌簌。”②“牛衣”,編麻或編草披在牛背上的。《漢書·王章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這裡是說賣黃瓜的衣衫襤褸。

③下片就自己來說。“野人”,鄉下人,即農民。日高人渴,應該是很想喝茶,卻用“漫”字。漫者,隨隨便便,並無“很”、“甚”等意,這裡有“胡亂”的意思。正因十分渴,胡亂地想喝點水,所以不管哪個人家,就去敲門借茶,即所謂“漫”也。作者有《偶至野人汪氏之居》一詩,其首句雲“酒渴思茶漫扣門”,與本篇正同,詩意自分明。詞分為兩句,將“漫”字用在上句,作為思茶之形容,便覺得不大好懂,其實意思完全一樣。皮日休《閒夜酒醒》:“酒渴漫思茶”,蓋即東坡詩詞所本。

軟草平莎①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②。日暖桑麻光似潑③,風來蒿艾氣如薰④,使君元是此中人⑤。

【註釋】

①“莎”(suō),莎草。②《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兩人以二耜並耕,叫“耦耕”。“何時收拾耦耕身”,身在宦途,何時才能抽身歸田呢。作者平素深慕陶潛,亦即陶詩《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意。③“光似潑”,明如潑過水一般。④“薰”,蕙草,一名鈴鈴香。《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本是名詞,後來亦轉作形容詞,如前歐陽修《踏莎行》注②引《別賦》“陌上草薰”。⑤作者常說他自己是農夫出身,如《題淵明詩》:“非餘之世農,亦不能識此語之妙也。”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①。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②,蕭蕭暮雨子規③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④,休將白髮唱黃雞⑤。

【註釋】

①作者元豐五年在黃州(今湖北黃岡縣),時與醫人龐安常(名安時)同遊,見《東坡志林》卷一“遊沙湖”。蘄(qí)水,今湖北浠水縣。

②杜甫《到村》:“碧澗雖多雨,秋沙先少泥。”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沙路潤無泥。”③白居易《寄殷協律詩》自注:“江南吳二孃曲詞雲,暮雨蕭蕭郎不歸。”子規,杜鵑的別名。④“溪水西流”已見序文,此句當為寫實。但“門前”云云,亦有所出。《舊唐書》卷二百一《方伎·一行傳》,記天台山國濟寺有一老僧會布算。他說:“門前水當卻西流,弟子亦至。”一行就走進去請業,“而門前水果卻西流”。又晚唐周樸《董嶺水》詩:“湖州安吉縣,門與白雲齊。禹力不到處,河聲流向西。”《東坡志林》卷一引此句作“君看流水尚能西”,君指友人,當是贈龐的初稿。⑤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瓏》:“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時沒。”這裡說“休將”,乃否定語,反用詩意。

洞仙歌

餘七歲時見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餘,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①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②夜納涼摩訶池③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無知此詞者,但記其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雲④。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⑤。水殿風來暗香滿⑥。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⑦;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⑧,金波淡,玉繩低轉⑨。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註釋】

①孟昶,五代時後蜀的末主,在位三十一年。②《能改齋漫錄》卷十六:“徐匡璋納女於昶,拜貴妃,別號花蕊夫人……陳無己以夫人姓費,誤也。”③“摩訶”,梵語,有大、多、美好等意。摩訶池在孟蜀的宣華苑,今成都郊外昭覺寺,傳是它的故址。④當以東坡此序為正,原作不知是什麼詞牌,故有“豈洞仙歌令乎”之說。宋人所傳孟昶《玉樓春》詞,即系就東坡此篇改寫者。若系原作,則東坡既抄襲了,又諱言其所出,這當然是不會有的。其他的傳說,如少年遇美人,以此敘自晦等,恐皆不可信。⑤《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⑥徐陵《奉和簡文帝山齋》:“荷開水殿香。”王昌齡《西宮夜怨》:“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李白《口號吳王美人半醉》:“風動荷花水殿香。”⑦杜甫《玩月呈漢中王》:“關山同一點。”⑧《詩·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杜甫《春宿左省》:“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⑨“金波”,金色的波浪,指月光。“玉繩”,星名,在斗杓之北。《漢書·禮樂志·郊祀歌》“天門”十一:“月穆穆以金波。”(《初學記》卷一引作“月移彩以金波”。)《文選·西京賦》李善注引《春秋元命苞》:“玉衡北兩星為玉繩。”謝朓《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金波麗鵲,玉繩低建章。”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①,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②赤壁③。亂石崩雲,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④。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⑤當年,小喬⑥初嫁了,雄姿英發⑦,羽扇綸巾⑧。談笑間,檣櫓⑨灰飛煙滅。故國神遊⑩,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註釋】

①唐白居易有《浪淘沙》詞。②《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授建威中郎將……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郎”亦是尊稱。③作者所遊的赤壁在黃州城外,也稱赤鼻磯,與三國時赤壁之戰雲在嘉魚縣者不同,範致明《岳陽風土記》有較詳的辨證;但詞人弔古,每藉以詠懷,即地望稍誤,正不必以詞害意,且著“人道是”三字,見得當時人有這樣的說法。作者《與範子豐書》:“黃州少西山麓,鬥入江中,石室如丹,傳雲曹公敗所,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本未作決定。④形容浪花。李煜《漁父詞》:“浪花有意千重雪。”⑤“公瑾”,周瑜字。⑥“小喬”,喬是姓,史作“橋”。《周瑜傳》:“時得橋公二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注引《江表傳》:“策從容戲瑜曰:橋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⑦《三國志·吳書·呂蒙傳》載孫權和陸遜評論當時人物時,說呂蒙“言議英發”不及周瑜。⑧“綸巾”,絲帛做的便巾,一般以青絲為之,有青白織紋的,名白綸巾,亦有紫色的。“綸”(guān),羽扇綸巾,便裝不是戎服,形容姿態瀟灑,與“輕裘緩帶”用法相似。這裡承上說周郎。⑨“檣櫓”句,說火燒戰船。李白《赤壁歌》:“赤壁樓船掃地空。”一本作“強虜”,恐非。⑩“故國”,本意為舊都,這裡不過說舊地,古代戰爭的所在。“神遊”,猶言神往。這裡倒裝句法。“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即“應笑我多情早生華髮”也。“華髮”,斑白的頭髮。誰在笑?是自己笑,卻不曾說呆了,與上文年少周郎雄姿英發等,雖不一定對比,亦相呼應。劉駕《山中夜坐》:“誰遣我多情,壯年無鬢髮。”“酹”,以酒澆地。這裡只是賞月飲酒而已。《念奴嬌》後來一名《酹江月》,又名《大江東去》,即從此詞句摘出。本篇傳誦很廣,當時人以此篇與柳永《雨霖鈴》詞對比,“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亦見俞文豹《吹劍續錄》。

臨江仙①

夜飲東坡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③,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④,何時忘卻營營⑤。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⑥。

【註釋】

①元豐五年作於黃州。原題“夜歸臨皋”,地近江邊。②東坡,本是黃州的地名,作者在那邊築雪堂,準備躬耕。唐白居易在忠州時亦有東坡,蘇軾仰慕前賢,即引來作為自己的別號。這裡寫從雪堂夜歸臨皋,行蹤正和《後赤壁賦》所云相同。據《年譜》,蘇軾元豐四年營東坡,五年築雪堂。蓋其時雪堂尚未造好,故夜歸臨皋住宿。“東坡”,這裡作為地名解。③韓愈《石鼎聯句序》稱衡山道士“倚牆睡,鼻息如雷鳴”。④《莊子·知北遊》“舜問乎丞曰”條:“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這裡借古語,不全用其意。⑤“營營”,紛擾貌,承上句來。此身為名利所牽,故非我有,什麼時候才能忘卻營營呢。《詩·小雅·青蠅》:“營營青蠅。”《莊子·庚桑楚》:“無使汝思慮營營。”⑥蘇東坡本是被看管住在黃州的。因這兩句就引起謠言,說他掛冠江邊,逃了。郡守徐君猷急去看他,他正在鼾呼大睡。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二。

卜算子①

缺月掛疏桐,漏斷②人初靜。誰見幽人③獨往來,縹緲孤鴻影④。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⑤。揀盡寒枝不肯棲⑥,寂寞沙洲冷⑦。

【註釋】

①原題“黃州定慧寺寓居作”。②“漏”指更漏而言。這裡“漏斷”不過說夜深罷了。③《易·履卦》:“幽人貞吉”,其義為幽囚。引申為幽靜、幽雅。④張九齡《感遇》十二之四:“孤鴻海上來。”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三十九:“此詞本詠夜景,至換頭但只說鴻,正如《賀新郎》詞‘乳燕飛華屋’,至換頭但只說榴花。”按兩詞均系泛詠,本未嘗有“夜景”等題,多說鴻,多說石榴,既無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評似未諦。⑤“省”,理解。“無人省”,猶言“無人識”。⑥或以為“揀盡寒枝”有語病,亦見注④所引同書同條。《稗海》本《野客叢書》:“觀隋李元操《鴻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飛空井傍。’坡語豈無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廣泛,又說“不肯棲”,本屬無礙。此句亦有良禽擇木而棲的意思。《左傳·哀公十一年》:“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杜甫《遣愁》:“擇木知幽鳥。”⑦末句一本作“楓落吳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斷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一叢花

初春病起

今年春淺臘侵年①,冰雪破春妍②。東風有信③無人見,露微意柳際花邊。寒夜縱長,孤衾易暖,鐘鼓漸清圓④。朝來初日半銜山,樓閣淡疏煙。遊人便作尋芳計,小桃杏應已爭先⑤。衰病少悰⑥,疏慵自放,惟愛日高眠⑦。

【註釋】

①在陰曆遇有閏月的年,其前立春節候較遲。雖交正月,過了年,卻未交春,尚在臘月(十二月)的節氣內,故云“春淺臘侵年”。“春淺”猶言春遲。臘,歲終之祭,祭日舊在冬至後約二十多天,稱為臘日。《初學記》卷四:“漢以戌日為臘,魏以辰,晉以醜。”《夢粱錄》卷六:“自冬至後戌日,數至第三戌,便是臘日。”這當是宋時的情況。②春意在冰雪中含蘊著等待展放,開下“東風”、“花柳”等句。③曹松《除夜》:“殘臘即又盡,東風應漸聞。”④“寒夜”以下三句,感覺兼有想象在內。其實並不必真暖和,卻彷彿暖和了,暮鼓晨鐘其實也還是平常的聲音,卻彷彿格外清圓了,寫早春極細。這和下片“初日”、“樓閣”句並用杜甫《院中晚晴懷西郭茅舍》:“復有樓臺銜暮景,不勞鐘鼓報新晴。”浦起龍《讀杜心解》卷四之一:“舊注,俗以鐘鼓聲亮為晴佔。”亦與此詞意合。⑤直說春來以後怎樣怎樣,在預期想象中。⑥“少悰”,少樂趣。⑦結句較衰颯,亦病後實情。全篇說冬盡春來,自己雖老病,而萬物已有蘇生意。

賀新郎①

乳燕飛華屋②,悄無人槐陰③轉午,晚涼新浴。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④。漸困倚孤眠清熟。簾外誰來⑤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臺曲⑥,又卻是,風敲竹⑦。石榴半吐紅巾蹙⑧。待浮花浪蕊⑨都盡,伴君幽獨⑩。穠豔一枝細看取,芳意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風驚綠。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

《唐宋詞選釋》251篇大全集 中卷(宋詞之一 1—4章)

第11章 中卷 宋詞之一(4)

【註釋】

①本詞後片多詠石榴,如元吳師道《禮部詩話》稱為“別一格”,同前《卜算子》注④引《苕溪漁隱叢話》之說;如清譚獻評《詞辨》說“下闋別開異境”;這類說法大意不誤,亦未盡合。如本詞下片並非只說石榴,參看《卜算子》詞注④及下注。關於本詞也有一些故事,有謂為官妓秀蘭而作(見楊湜《古今詞話》,胡仔已駁之);有謂為侍妾榴花作(見《耆舊續聞》卷二);有謂在杭州萬頃寺作,寺有榴花(見《艇齋詩話》),這些都不過傳說而已。如“寺有榴花”云云,疑即從白居易《題孤山寺山石榴花》詩而附會之。②燕子營巢,喜歡在雕樑畫棟間。小燕學飛,夏初景象。杜甫《題省中院壁》:“落花遊絲白日靜,鳴鳩乳燕青春深。”③“槐陰”,一作“桐陰”。④“白團扇”見晉謝芳姿《團扇歌》。“扇手”句兼用《世說新語·容止》:“王夷甫容貌整麗,妙於談玄,恆捉白玉柄麈尾,與手都無分別。”(《晉書·王衍傳》作:“每捉玉柄麈尾,與手同色。”)⑤“誰來”,有誰來,言無人。⑥“瑤臺”,傳說在崑崙山,仙人所居。“曲”,深曲之處。《離騷》:“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⑦李益《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⑧白居易《題孤山寺山石榴花》:“山榴花似結紅巾。”山石榴是杜鵑花,一名映山紅。這裡借指石榴花。⑨韓愈《杏花》:“浮花浪蕊鎮長有。”⑩《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九:“蓋初夏之時,千花事,榴花獨芳,因以寫幽閨之情。”榴花多千葉重臺的,此句與上“紅巾蹙”句,皆深得形容之妙。秋風搖落,不但千紅早盡,亦萬綠全消,是深一層寫法。皮日休《石榴》:“石榴香老愁寒霜。”此“君”字與上“君”字,均指遠人。“若待得”以下,作一句讀。謝脁《王孫遊》:“無論君不歸,君歸芳已歇。”大意正同。“簌簌”,近接“粉淚”,遠承落花,故曰“共”、曰“兩”。用“若”字領頭,全句只是虛擬,泛指落花,已不限於上文石榴。

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①。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②。

【註釋】

①言春光已晚,且有思鄉之意。《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又何懷乎故宇。”傳作者在惠州命朝雲歌此詞。朝雲淚滿衣襟,說:“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見《詞林紀事》卷五引《林下詞談》。②《詩人玉屑》卷二十引《古今詞話》說此句:“蓋行人多情,佳人無情耳。”《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五:“言牆裡佳人之笑,本出於無心情,而牆外行人聞之,枉自多情,卻如被其撩撥矣。”張釋較詳,又說“惱”為“撩”。按“惱”字仍從煩惱取義,被引起煩惱,即是被撩撥。

李之儀

李之儀(1038—1117),字端叔,號姑溪居士,滄州無棣人。熙寧三年進士。曾從蘇軾於定州幕府,後歷官樞密院編修官。徽宗初年,以文章獲罪,編管太平(今安徽當塗縣),卒年八十。有《姑溪詞》。

卜算子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①。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②。

【註釋】

①汲古閣《宋六十名家詞·姑溪詞》毛晉跋引此雲:“真是古樂府俊語矣。”《宋書·五行志》二:“孫皓初童謠曰:‘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這裡“飲長江水”云云,蓋借用民謠。②顧夐《訴衷情》詞:“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

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屬江西)人。治平四年進士。哲宗時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後以元祐黨人,屢遭貶謫,卒於宜州(今屬廣西)。有《山谷詞》。

清平樂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①。

【註釋】

①上片提出問題,下片自己試為解答。“除非問取黃鸝”,鶯啼雖十分婉轉,卻無人能解。飛過薔薇,又是春盡的光景。全篇婉轉一意,但何以特提出這黃鸝呢?馮贄《雲仙雜記》卷二引《高隱外書》:“戴顒攜黃柑斗酒,人問何之,曰:往聽黃鸝聲。此俗耳針砭,詩腸鼓吹,汝知之乎!”這裡借寓自己身份懷抱,恐亦非泛泛之筆。

秦 觀

秦觀(1049—1100),字少遊、太虛,號淮海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元豐八年進士。元祐初,以蘇軾之薦,除太學博士兼國史編修官。紹聖時,屢遭貶謫。後召還,道卒於藤州(今屬廣西)。有《淮海詞》。

望海潮①

梅英疏淡,冰凘溶洩,東風暗換年華②,金谷俊遊③,銅駝巷陌④,新晴細履平沙。長記誤隨車⑤。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⑥。柳下桃蹊,亂分春色到人家⑦。西園夜飲鳴笳,有華燈礙月,飛蓋妨花⑧。蘭苑⑨未空,行人漸老,重來是事⑩堪嗟。煙暝酒旗斜。但倚樓極目,時見棲鴉。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

【註釋】

①詞用“金谷”、“銅駝”,均洛陽古蹟,或系在洛陽作。汲古閣本題作“洛陽懷古”,恐是後人所加,以詞意不重在懷古。②白梅花開於早春。“凘”,流冰。冰初凝或初融皆可稱冰凘。《禮記·月令》:“東風解凍。”“東風暗換年華”是本篇的主句,意直貫篇終。以下即就此發揮。③《文選》卷二十潘岳《金谷集作詩》,李善注引石崇《金谷詩序》曰:“有別廬在河南縣界金谷澗。”又引酈道元《水經注》:“金谷水出河南太白原,東南流,歷金谷,謂之金谷水,東南流,經石崇故居。”《初學記》卷八引郭緣生《述徵記》:“金谷,谷也,地有金水,自太白源南流,經此谷,注谷水。”據此,本名金水。金谷即從金水得名。④陸機《洛陽記》:“洛陽有銅駝街。漢鑄銅駝二枚,在宮南四會道相對。俗語曰:‘金馬門外集眾賢,銅駝陌上集少年。’”(《太平御覽》卷一五八“州郡部”四引)華氏《洛陽記》:“兩銅駝在宮之南街,東西相對,高九尺。漢時所謂銅駝街。”(同書卷一九五“居處部”二三引)又《初學記》卷八引華延巂《洛陽記》,文字略同。“銅駝”與“金谷”對文,屢見唐人詩,如駱賓王《豔情》:“銅駝路上柳千條,金谷園中花幾色”;又如杜甫《至後》:“金谷銅駝非故鄉。”本篇這兩句,不僅說京洛繁華,且點明自己少年遊樂的場所。⑤譚獻評《詞辨》曰:“頓宕。”“長記”以下,乃追憶情況,逆承上文“金谷俊遊,銅駝巷陌”。韓愈《嘲少年》:“只知閒信馬,不覺誤隨車。”本是嘲笑他人,這裡則作自嘲口氣。⑥“交加”,紛多雜亂貌,彷彿李商隱《燕臺》詩所云“絮亂絲繁天亦迷”。⑦《史記·李將軍傳》:“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蹊,小徑。王涯《遊春詞》:“經過柳陌與桃蹊。”杜甫《絕句漫興》九首之一:“無賴春色到江亭。”⑧過片寫繁華,卻是夜景,仍接上文,並不換意。“西園”,兩漢皆有之,俱指上林苑,見揚雄《羽獵賦》及張衡《東京賦》。這裡借指園林,蓋用曹植《公宴詩》:“清夜遊西園,飛蓋相追隨。”謝脁《隋王鼓吹曲》十之四《入朝曲》:“凝笳翼高蓋。”李善注:“徐引聲謂之凝。”譚獻評這幾句:“陳隋小賦縮本。”⑨“蘭苑”,指園林,承上“金谷”、“西園”。釋貫休《送姚洎拾遺自江陵幕赴京》:“蘭苑漲芳塵。”⑩“是事”,事事,任何事。上片結句“到人家”與這裡結句“到天涯”相呼應。賙濟曰:“兩兩相形,以整見勁,以兩‘到’字作眼,點出‘換’字精神。”(《宋四家詞選》)

滿庭芳

山抹微雲,天黏衰草①,畫角聲斷譙門②。暫停徵棹,聊共引③離尊。多少蓬萊舊事④,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⑤。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⑥。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⑦,燈火已黃昏⑧。

【註釋】

①“抹”、“黏”,練字極工。“黏天”字面屢見前人詩文中,如張祜《草》詩“草色黏天鷓鴣恨”,和這兩句很相近,詳見汲古閣本此篇附註。一本作“天連”,似不如“天黏”。②“譙門”,城門。城門樓謂之譙樓,以彩飾美麗謂之麗譙。《漢書·陳勝傳》:“戰譙門中”,師古注:“門上為高樓以望,曰譙。”③“引”有延長牽連義。引酒即連續地喝酒。“共引離尊”,言餞行時舉杯相屬。杜甫《夜宴左氏莊》:“看劍引杯長。”④蓬萊山是海上仙山,“蓬萊舊事”,回憶從前的歡樂,恐只是泛說。《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三引《藝苑雌黃》:“程公闢守會稽,少遊客焉,館之蓬萊閣。一日席上有所悅,自爾眷眷不能忘情,因賦長短句”云云。會稽雖舊有蓬萊閣,在龍山下,本篇是否實指其地未可定。⑤隋煬帝詩(斷句):“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村。”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三引。《全隋詩》卷一引《鐵圍山叢談》作“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⑥杜牧《遣懷》:“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⑦用歐陽詹詩,引見蘇軾《南鄉子》詞注②。⑧本篇流傳很廣,傳說故事亦很多。《避暑錄話》卷三:“元豐間盛行於淮楚……‘山抹微雲,天黏衰草’尤為當時所傳。”相傳蘇東坡說秦觀的詞像柳七(柳永),亦不知可信否。但如《高齋詩話》記東坡的話:“‘銷魂,當此際’,非柳七語乎?”(《詞林紀事》卷六引)在這些地方,確乎有點像,且有些滑。譚獻評曰:“不假雕琢,水到渠成。”

鵲橋仙

纖雲弄巧①,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②。金風玉露③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④如夢,忍顧鵲橋歸路⑤。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⑥。

【註釋】

①秋天的雲多紋彩,或像人物,叫巧雲。②織女、牽牛兩星,中隔銀河,在天文上說距離很遙遠。但織女渡河的傳說,由來已久。如《白氏六帖》卷二十九“鵲門”、“填河”條引《淮南子》:“烏鵲填河成橋渡織女”,但今本《淮南子》無此文,類書所引是否佚文,只可存疑。稍後如《文選》卷二十七曹丕《燕歌行》李善注引曹植《九詠》注曰:“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一方,七月七日得一會同矣。”雖未明言渡河,亦已有七夕會同之說。《南史》卷三《宋紀》載劉昱在七夕令楊玉夫“伺織女度報己”(叫玉夫守候著,如看見織女渡河就報告他),後來被玉夫所殺。《初學記》卷四注:“吳均《續齊諧記》曰:桂陽城武丁有仙道,忽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吾向已被召。’弟問織女何事渡河。答曰:‘暫詣牽牛。’世人至今雲,織女嫁牽牛是也。又傅玄《擬天問》曰:七月七日牽牛織女會天河。”③“金風”,秋風,見上卷馮延巳《蝶戀花》之三注③。“玉露”,白露。李商隱《辛未七夕》:“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④《楚辭·九歌·湘夫人》:“與佳期兮夕張。”“佳”,猶言美人,本是名詞,但後來“佳期”之“佳”每轉作形容詞,這裡亦然。⑤庾肩吾《七夕》:“倩語雕陵鵲,填河未可飛。”“忍顧”,不忍顧,以語促而省。織女為傷離別,故就歸路時,不忍回頭也。⑥牛女雖一年一度,畢竟地久天長;人世雖暮暮朝朝,卻百年頃刻,這裡補足前片結句天上勝人間意,並用《高唐賦》字面。

蝶戀花

曉日窺軒雙燕語,似與佳人,共惜春將暮。屈指豔陽都幾許,可無時霎閒風雨①。流水落花無問處,只有飛雲,冉冉來還去。持酒勸云云且住,憑君礙斷春歸路②。

【註釋】

①“可無”,猶說“豈無”,口氣還要軟一些。“時霎”,猶一霎。“可無時霎閒風雨”,實際一定會有閒風雨的,至少是一剎那,卻說得十分委婉。周邦彥《浣溪沙》:“一春須有憶人時。”實際上是一定有,卻用這“須”字。這些都可見語助活用之妙。②這下片和前錄黃庭堅《清平樂》詞相近。流水落花既不可問,難道飛雲就可問嗎?浮雲是最虛飄飄的,又豈能憑它遮住春的歸路呢。全篇悲涼,卻用委婉語寫出。

如夢令

遙夜沉沉如水,風緊驛亭深閉。夢破鼠窺燈①,霜送曉寒侵被。無寐,無寐,門外馬嘶人起。

【註釋】

①寫旅舍荒寂,行客待曉的景況。點著“油盞火”(吳語,油燈),耗子偷油吃。“夢破鼠窺燈”,“窺”字得神。

南歌子

香墨彎彎畫,燕脂淡淡勻,揉藍衫子杏黃裙,獨倚玉闌無語,點檀唇①。人去②空流水,花飛半掩門。亂山何處覓行雲,又是一鉤新月,照黃昏③。

【註釋】

①檀色,近赭的紅色,屢見《花間集》,如張泌《生查子》:“檀畫荔枝紅”,表示這個顏色最為明白。這口紅只圓圓地塗在唇中間,故曰“點”。李珣《浣溪沙》“翠鈿檀注助容光”,“注”,亦“點”也,又稱“檀的”。杜牧《寄澧州張舍人笛》:“檀的染時痕半月”,寫形狀尤為明白。②上片寫一獨立的美人,多用顏色字面渲染映射,如一幅工筆畫。過片用“人去”兩字緊接上文,非常清楚。③下片亦不多說情事,只是寫景,“人去”以下,一氣呵成,絕無停頓,真見得風流雲散,其意自明,亦無須多說了。

浣溪沙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①,淡煙流水②畫屏幽。自在飛花輕若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閒掛小銀鉤③。

【註釋】

①言春陰寒重故似秋。韓偓《惜春》:“節過清明卻似秋。”以“無賴”形容春光,屢見杜甫詩,如“韋曲花無賴”(《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之一),“無賴春色到江亭”(已見前《望海潮》注⑦)。這裡用法亦相似,言其不可人意。“無賴”字面見《史記·高祖本紀》及《張釋之傳》。“賴”,依靠;“無賴”,不可靠。引申有多義,如狡猾無用等,總之是不得人心。②“淡煙流水”,屏上的風景。③下片偶句,情景雙融,境界略似崔櫓《過華清宮詩》三首之三:“溼雲如夢雨如塵。”全篇不甚分析層次,亦不寫人物,而伊人宛在,情蹤自見。末借掛起簾櫳一點,用筆極輕淡,卻收束正好,意境彷彿李璟詞“手卷真珠上玉鉤”,唯彼作起筆,此乃結語耳。

踏莎行①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②。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③。驛寄梅花,魚傳尺素④,砌⑤成此恨無重數。郴江⑥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⑦。

【註釋】

①汲古閣本題“郴州旅舍”。郴州,今屬湖南。②有兩重意思:桃花源,避世的地方,也就彷彿神仙的境界,表示嚮往,陶潛記中本假雲在武陵;武陵,今屬湖南常德市,作者貶官南去時北望,離家鄉愈遠,也有思鄉之意。③寫景甚工。王國維《人間詞話》評為“淒厲”。“斜陽”與“暮”似重複,卻不為病,詳見汲古閣本《淮海詞》本篇附註及《詞林紀事》卷六。④周邦彥《片玉詞》卷二陳元龍注引《荊州記》:“吳陸凱與范曄善,自江南寄梅花與曄,並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尺素”見前晏殊《蝶戀花》注④。⑤“砌”,堆砌,猶言堆疊,動詞。⑥郴江在郴州,北流入湘水。⑦汲古閣本此詞附註:“釋天隱注三體唐詩,謂此二句實自‘沅湘日夜東流去,不為愁人住少時’變化。然‘邶’之‘毖彼泉水,亦流於淇’,已有此意,秦公蓋出諸此。”所引唐詩,為戴叔倫《湘南即事》詩。劉長卿《岳陽館中望洞庭湖》:“孤舟有歸客,早晚達瀟湘。”意亦略同。這類句法淵源承襲固已甚久,而秦此詞卻語法生新,寫出望遠思鄉的真情,傳為東坡所讚賞,將這二句寫在自己的扇頭(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又《詩人玉屑》卷二十一引《冷齋夜話》。今本《冷齋夜話》不載)。

賀 鑄

賀鑄(1052—1125),字方回,衛州(今屬河南)人。在其詩集自序中稱“越人”,又號“慶湖遺老”。自言是唐賀知章之後,“慶湖”即“鏡湖”也。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蘇州。有《東山詞》。

鷓鴣天

重過閶門①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②。梧桐半死③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原上草,露初晞④。舊棲⑤新壠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註釋】

①“閶門”,蘇州西北的城門。②“何事”,為什麼。作者北人,旅居蘇州,故有“不同歸”之說。③枚乘《七發》:“龍門之桐……其根半死半生。”庾信《枯樹賦》:“桐何為而半死。”用來比喻喪失配偶,唐人詩中已然。白居易《為薛臺悼亡》:“半死梧桐老病身。”④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古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晞”,幹。喻人命短促,如朝露易幹。⑤“舊棲”,舊居,昔年同住的地方。

踏莎行①

楊柳回塘,鴛鴦別浦②,綠萍漲斷蓮舟路。斷無蜂蝶慕幽香③,紅衣④脫盡芳心苦⑤。返照迎潮,行雲帶雨⑥,依依似與騷人語。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⑦。

【註釋】

①當是詠荷花。《白雨齋詞話》卷一評為“騷情雅意,哀怨無端”。②“回塘”,曲折的池沼,張衡《南都賦》:“分揹回塘。”水有小口別通曰浦,稱“別浦”。李賀《七夕》:“別浦今朝暗。”③唐人詩:“蜂蝶無情極,殘香更不尋。”詳後周邦彥《六醜》注⑦。這裡卻雲“幽香”,不指“殘香”,更用“斷無”,以加重語氣,形容荷花的高潔。④“紅衣”,紅蓮花瓣。趙嘏《長安晚秋》:“紅衣落盡渚蓮愁”,許渾《秋望雲陽驛西亭蓮池》:“水泛紅衣白露秋”,李商隱《如有》:“菡萏薦紅衣”,皆在趙前,唯趙詩與本句尤為接近耳。《楚辭·九歌·少司命》:“荷衣兮蕙帶”,故下片雲“騷人語”。⑤言蓮瓣凋零,只剩得蓮子了。現在口語蓮子也叫蓮心。“苦”指“薏”,在最裡面,綠色,味苦。“芳心”云云,亦是比喻。⑥這裡帶寫夏秋間雨晴光景,宕開說。⑦李賀《南園》十三首之一:“嫁與東風不用媒。”韓偓《寄恨》:“蓮花不肯嫁春風。”本詞蓋用此句。“無端卻被秋風誤”,指秋時零落,亦指蓮花而言。

《唐宋詞選釋》251篇大全集 中卷(宋詞之一 1—4章)


《唐宋詞選釋》251篇大全集 中卷(宋詞之一 1—4章)


《唐宋詞選釋》251篇大全集 中卷(宋詞之一 1—4章)


《唐宋詞選釋》251篇大全集 中卷(宋詞之一 1—4章)


《唐宋詞選釋》251篇大全集 中卷(宋詞之一 1—4章)


《唐宋詞選釋》251篇大全集 中卷(宋詞之一 1—4章)


《唐宋詞選釋》251篇大全集 中卷(宋詞之一 1—4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