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是被慈禧害死的嗎?

一德格天1


慈禧一開始並不知道慈安手上還有一道可以置她於死地的密旨,但她最後還是聽到了風聲。從那時候起她就開始想辦法了,等待時機,這個時機就是慈安一次生病的時候。

當慈安生病時,慈禧一刀割破手腕,拿自己的血給慈安做藥引子。當身為女人的慈禧利用了女人的弱點易動感情時,這一招奏效了。一向仁義的慈安被感動了,再回想起慈禧之前對自己的百般謙恭與關心,她終於主動取出了那道密旨,當著慈禧的面燒為灰燼。

慈安的手段跟慈禧並不在一個層次上,慈安單一的認為咸豐給她那道密旨只是為了制約野心勃勃的慈禧,卻從未想到這也是丈夫給她的護身符。當她手裡失去了制約慈禧的密旨時,慈禧便不再忌憚她了,很快露出了真面目,對慈安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飛揚跋扈,頤指氣使,處處刁難,慈安又驚又怒,終於香消玉殞。

1881年,慈安去世,享年44歲。她的死因又是一個不小的歷史謎團,從種種跡象上看,慈安有可能是被慈禧毒死的,但這種說法在歷史上找不到確切的證據。事實上當那道密旨變成灰以後,慈禧就用不著再顧忌慈安了,更沒必要殺她,與其說慈安是被慈禧殺死的,更不如說也是想不通被氣死的!





來今雨軒39655858


慈禧毒死慈安?我的答案是沒必要。

作為政治人物,思考的緯度是利益和風險。無論實際上慈安慈禧誰掌權,她們倆誰毒死對方,都是有非常大的政治風險。更何況是聖母皇太后毒死嫡出的母后皇太后。這個在宗法等級分明的清朝,就是以下犯上的滔天大罪,沒有足夠大的政治利益,慈禧犯不上冒這個風險!

從政治利益上來講,慈安跟慈禧也不是競爭關係。相反,兩個人是有共同利益的政治盟友。這個共同利益就是垂簾聽政,把權利繼續掌握在自己手裡。儘管雙方有一些矛盾,比如,慈安和同治皇帝、恭親王等人一起弄死了慈禧的寵臣安德海。慈禧逼死了慈安選的同治皇后阿魯特氏。但這些在政治家的格局裡都是小事。而且,慈安是慈禧垂簾聽政的法理基礎。慈安是正宮皇后,她是皇帝的嫡母。慈禧是以皇帝生母的身份來輔佐輔助的。而現在,皇帝已經變成了光緒,慈禧已經不再是皇帝的生母。如果她下手毒死慈安,這個法理基礎不就蕩然無存了嗎。更何況,事實是慈禧通過近二十年的耕耘,已經牢牢的把控住了朝政,所以她沒有理由下手,多此一舉,還容易坑自己。

慈安,應該是死於中風。發病時神志不清,牙關緊閉,伴隨著屎尿失禁,其去世前一天面色赤紅,就是即將發病的徵兆。這還不是慈安太后第一次發病,早在同治二年,慈安太后就有過一次發病史,只不過因為年輕,很快就恢復了;七年後的第二次發病也因為治療及時,沒有產生什麼嚴重後果。而慈安死後,慈禧對慈安喪事的操辦,以及慈安入殮前後,恭親王等大臣以及慈安家族族人對大行皇太后的瞻仰,都做的非常光明正大。如果是毒死的,屍體的狀態必然有問題。慈禧怎麼還敢?

最後我想說,所謂慈安燒燬咸豐密詔這事。咸豐明打明的遺詔,輔政八大臣,都被慈禧收拾了。密詔還能管用?


白玉禪傳說


關於慈安皇太后的死,歷史上說法眾多,但是始終沒有一個得到公認。有人說慈安皇太后確實是正常死亡,所謂的“慈禧陰謀論”只是為了繼續抹黑慈禧;也有人說是慈禧毒害了慈安。真相到底如何,已經無人知曉,但是如果仔細分析歷史上留下的蛛絲馬跡,可能第二種觀點更能站住腳



支持慈安是正常死亡的人認為,如果慈禧想害慈安,應該早就下手了,何必等到風燭殘年?

對,這種解釋表面看合情合理,但是在諸多滿清歷史書籍中,都有“咸豐臨死前給慈安留有遺詔”一說,遺詔內容大致就是如果慈禧安分則罷,一旦有禍亂行為就可以依詔處死。慈禧正是因為這個詔書的存在,才不敢動慈安。而後來,慈禧誘騙慈安燒了這份遺詔,“護身符”一丟,慈安也就沒有依仗了,慈禧才下了狠手



這種說法雖然也很普及,但是,畢竟沒有真憑實據,大家還是當做傳言而已。那麼接下來,說點真憑實據的事,那就是藥方

按照滿清的祖制,皇上和皇后生病得先由軍機、御前大臣瞭解情況之後傳御醫診斷,御醫所開的藥方也必須經這些大臣過目。但是在翁同龢的筆記中,卻記載了多個疑點:

1,慈安是九日患病,但為何始終並未見藥方發下;

2,後來診斷為風寒,但為何竟然連一天都沒熬上;

3,慈安死後第二天公佈的五個藥方,為何均未說明致病原因;

4,死後第三天雖然在藥方上添加了患病原因“傷感過甚,諸症驟發”,可為何藥方上沒有御醫莊守和的名字;

這是翁同龢筆記所記,應該更具說服力。太多巧合遇到一起,那就不是巧合了,而且,在慈安死後,關於喪事問題,慈禧要求縮減禮儀規格;在封號上也有意否定慈安的正宮地位,後來在翁同龢等大臣的堅持下,才得到應有的稱謂



慈安皇太后是不是慈禧害的我們不知,但是從遺留的證據來看,她沒有得到及時診治是個事實。慈安一生安分守己,不問朝政,晚年更是索性吃齋唸佛,從沒得罪朝臣,而且就是得罪了,也沒有人敢在慈安病危之時刻意推諉、拖延時間,那是要掉腦袋的。能做這一切、敢做這一切的只有一人,那就是老佛爺慈禧


回眸滿清


1881年4月8日,比慈禧小兩歲,年僅45歲的慈安太后白天還在接見大臣,到半夜就去世了,因為死得太急,所以很多人認為是非正常死亡,殺人者矛頭直指慈禧,因為除了她沒有人能夠殺得了慈安,也沒有人有理由殺慈安。但實際上,慈禧殺害慈安的可能性很小,只是慈禧心太黑,名聲太壞,很多人寧願相信慈安是慈禧殺害的。



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大權在慈安太后的手中。慈禧要對付慈安,並不會像對付同治和光緒兩人那麼容易。慈安不喜歡弄權,兩宮垂簾,日常政務由慈禧處理,大事慈禧要請由慈安定奪。所以大清最高權力掌握在慈安手中,慈禧當紅太監安德海被殺就是例證。安德海違背祖制以給同治皇帝置辦大婚禮服為由,請示慈禧後出宮前往江南,途中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拿獲,請示慈安太后獲准,就地正法。慈禧雖然很生氣,但也毫無辦法,只好忍氣吞聲。



慈安是正宮,是咸豐的嫡妻,從後宮講,慈安是後宮之主,從垂簾聽政講,慈安是大清最高權力人,無論是從哪方面講,慈禧都沒有僭越慈安的理由。不像同治和光緒,雖然貴為皇帝,但慈禧是母親,她可以從母子關係上控制他們。同治和光緒要殺慈禧,倫理道德上根本過不去。慈禧如果在慈安面前做得過分,慈安可以制裁她,甚至殺掉她,不會有任何問題。



皇宮中有很多制度保障,慈禧要對大清的最高權力人下手,並非易事。慈安住鍾粹宮,慈禧住儲秀宮,完全不同的兩套保障班子。而且皇家有一套制度嚴謹的食品安全保障制度,慈禧對慈安下毒,可能性不大。野史有種說法,慈禧獻點心給慈安,慈安吃後被毒死。這說法不可信,一是慈安生病不願吃飯,乾點心更不會愛吃;二是慈安生病時慈禧也病的很重,不適合看病人;三是點心也要有人先試吃的;四是慈安中毒太醫是看得出來的。



野史還有說法,說慈安生病,慈禧安排御醫給慈安治病,開的藥有問題,慈安吃後死了。這說法也不可信。給慈安治病的太醫每次至少三人以上,慈禧要同時控制這些太醫對大清的一把手下手也很困難。這種事情沒有絕對把握慈禧是不敢做的,做不好是會掉腦袋的。所以這種說法可能性也不大。

慈安暴斃,據翁同龢日記記載,分析應該是腦中風發作。正史記載慈安是正常死亡,野史大多說是被慈禧殺害,正史往往被官方修改不可信,野史常常根據個人感情編造,可信度也不高。翁同龢是光緒的老師,同時擔任工部尚書,他和慈禧沒有私密關係,他的日記應該更客觀。

從翁同龢日記記錄的脈案、藥方、病情進展情況,經現代中醫分析,慈安的病與腦血管疾病完全吻合。



慈安有過腦血管疾病史,她二十六歲時生病二十四天,肝厥不能說話,三十三歲時,曾厥半時許,這在現代醫學講叫腦供血不足,中風前兆。慈安暴斃之前大約一年時間,因為慈禧生病很重,一直在養病,所有軍國大事都由慈安一個人處理,勞心費力是難免的。慈安操勞過度,休息不好,血壓升高,導致腦血管破裂而亡。這和翁同龢日記正好互為佐證。

豫有得認為,慈安並非慈禧所殺,是正常死亡。

個人觀點,有不同意見歡迎加關注討論。


有得觀史


關於這件事。正史和野史有不同的記載。

正史記載,慈安太后是因病去世的。

野史記載的情況就複雜得多。除了說慈禧殺死慈安之外,還詳細說明了咸豐死後兩人之間關係的變遷。比較主流的說法是,咸豐在臨死的時候就對慈禧的野心有所察覺,所以給慈安留了一道聖旨。讓她好好保存,如果慈禧擅權就用這道聖旨賜死慈禧。慈禧知道此事之後,在慈安面前非常恭敬。慈安身體不好,生病之後,慈禧為了討好慈安,還從自己的手臂上割肉作為藥引,並且在此案面前特意露出傷口。慈安詢問之後,大為感動,所以就當著慈禧的面,把聖旨燒掉了。慈禧沒有了後顧之憂,就愈發張狂,但又害怕慈安將這件事情抖露出去,所以就找人把她毒死了。

那麼哪一種說法更為可信呢?從這件事情本身來看,正史未必更為可信。不過,就慈安本身的性格來說,她確實不熱衷於政治,所以不存在兩宮爭權的情況。慈禧為了權力鬥爭,而將她殺死的可能性很小。也許當中有一個關鍵性的鋪陳,就是咸豐留下來的聖旨。這種說法使得慈禧殺死她的理由更為充分了。但關鍵問題在於目前沒有正式資料證實,咸豐曾經留下過這道聖旨。不過,也不能因此完全否定野史的可能性。光緒之死的法醫學鑑定結果證實了光緒被毒死的野史記載。因此單純的以清代宮廷管理制度嚴格,就否定野史記載可能性的說法是不攻自破的。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兩說並存是比較理性的處理態度。不過,野史的說法可信度似乎更高一些。


用戶4325101516


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日(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突然死去。

慈安死的突兀,才45歲。正當盛年,人們沒有任何思想準備。因此,她死的當時,就產生了很多流言。有的說是被人謀害的,有的說是吞物自殺的,也有的說是正常死亡的。在流言中,慈禧謀害慈安的記載,在野史、筆記流傳中甚廣,幾乎呈氾濫之勢。

其實,記載慈安死亡前後最權威的一手資料是《翁同龢日記》。翁同龢當時任毓慶宮行走,是光緒帝的師傅,參與國際機要大事。而且,他還親自參與了慈安的葬儀,他的記載應該是可信的。

從翁同龢的日記中,我們可以得知以下幾個事情:

其一,慈安發病是否突然。從記載來看,慈安發病是很突然的。初十日,她沒有召見軍機大臣,原因只是聽說“偶爾違和”。但是,半夜叫門,蘇拉傳信聽說“東聖上賓,慈安已經死了。

其二,治病是否及時。翁同龢半夜12時急忙入宮,同諸王大臣一直等到午夜2時45分,始入宮內,這時見到了初十日御醫為慈安開的5個藥方。早晨藥方已明白寫出病情“類風癇甚重“。午間藥方說“神識不清牙緊”,病勢轉危,險情已現。午後二方說,想盡辦法灌藥,但“究不妥”,即束手無策,“痰壅氣閉如舊”,沒有任何好轉,且“有遺尿情形”,神志不清,瀕臨死亡了。

午後6時左右“六脈將脫”,8時左右就“仙逝”了。從這5個藥方看,治病是及時的。先是御醫莊守和,後又是御醫周之禎跟另外一人。但三個人都沒能讓慈安活下去。

第三,遺容是否瞻仰。王大臣到了慈安寢殿鍾粹宮,慈禧命太監揭去了“面冪“,“令瞻仰”。瞻仰遺容的有醇親王、惇親王、惠親王三王,還有御前大臣、毓慶宮行走、南書房行走、內務府大臣等。慈禧並沒有遮遮掩掩,而是大大方方地命所有在京的王公大臣都來瞻仰遺容,這也說明了慈禧心中沒有鬼。

第四,大殮是否過早。有的野史說,慈安的棺材很小,事實是金匱“甚大”,說明慈禧沒有慢待慈安。未正二刻(14時45分)大殮,皇太后死,第二天裝入棺材,是玩去哪合乎清代禮制的。,據清史記載,皇太后死後也是第二天入殮對的。有的野史說,似乎慈禧怕別人看到慈安的遺體,所以提早入殮,這是無稽之談。

以上不難看出,慈安突然發病,很快死去,治療是及時的,但因病情甚重,御醫雖然權力搶救,但也迴天無術了。

那麼再說一下慈禧殺慈安的陰謀論。

其實慈禧沒有必要毒害慈安。因為慈安基本上不過問政事,一味退讓,對政事既不太懂,也不感興趣。從她接見鮑超(湘軍將領)的記載,就可以看出她的政治水平了。

慈安接見臣工的記載十分罕見,據說只有陳昌的《霆軍紀略》中記錄了光緒六年(1880)五月二十七日鮑超覲見請訓的情形:

孝貞顯皇后(慈安)問:你這到湖南好多路?

鮑超:輪船不過十餘日至湖北,由湖北不過十餘日即到任所。

慈安問:你咳嗽好了嗎?

鮑超:咳嗽已好。

慈安諭:我靠你們在外頭,你須任勞任怨,真除情面,認真公事!

鮑超:仰體天恩,真除情面,認真公事,不敢有負委任。

慈安問:湖南有洋人否?

鮑超:洋人曾到湖南,因湖南百姓聚眾一趕,後遂未到湖南。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慈安的召見只是禮儀性的,問問身體如何,沒有任何指示性意見和指導性簡介,說明慈安不太懂政治。此次召見也是因為慈禧患病,慈安不得已為之。

慈安對慈禧構不成威脅,同時在許多重大問題上,她們倆的意見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慈禧沒有必要害死慈安。


江畔初見月


慈禧害死慈安的說法多是野史傳聞,缺少說服力,慈安凡事退讓、不與人爭的個性,對慈禧的權力沒有任何的威脅和影響,所以慈禧根本沒有必要逼死或者毒死慈安。

從《翁同龢日記》看慈安去世的過程

慈安去世過程,翁同龢在他的日記中有詳細的記載。根據《翁同龢日記》的記載,慈安發病於光緒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這一天,“東太后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而且翁同龢在慈安死後,記下了慈安的脈案、藥方和病情的進展情況,可以從中瞭解慈安發病過程:“晨方:天麻、膽星;(脈)按雲類風癇甚重。午刻一(脈)按無藥,雲神識不清、牙緊。未刻兩方雖可灌,究不妥云云,則已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如舊,酉刻,一方雲六脈將脫,藥不能下,戌刻(晚上八點前後)仙逝”。依據這一病情進展的記載,慈安多是因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所致,而關於醫學上的論證,這裡就不過多的分析了。

《翁同龢日記》中關於慈安病史的記載

慈安的腦血管疾病並不是突發的,而是老毛病。為啥說老毛病呢?我們還得從《翁同龢日記》中看,在《翁同龢日記》中曾經記載過慈安的兩次病史。一次是同治二年二月九日(1863年3月27日),當時慈安二十六歲,“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起聖恭違豫,有類肝厥,不能言語,至是始大安”,這次生病24天,從“有類肝厥,不能言語”看,應該屬於中風前兆,只不過病情比較輕,最後恢復了。第二次是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1870年1月5日),當時慈安三十三歲,再次病了,“昨日慈安太后舊疾作,厥逆半時許。傳醫進枳實、萊菔子”。這次所誒的“厥逆”依舊是腦血管疾病的發作,還是由於治療及時,沒有後遺症。

病發的背景

當時慈禧生病了,暫時由慈安一個人獨理朝政,我們知道慈安不善於擺佈朝政大事,心裡承受著很大的壓力,感覺身心疲憊是在所難免的。慈安在病發前,有記載。她“兩頰微赤”,雖然自己感覺沒有大毛病,但從面色判斷,她的血壓很高,有可能誘發腦中風甚至腦出血。

從以上幾個方面看,慈安太后是死於腦血管疾病,而並不是傳聞野史中所說的被慈禧害死。


千秋文史


現代人也有很多猝死事件,所以慈安的死並不奇怪。沒有直接證據支持懷疑慈禧下的黑手。

慈安是咸豐的正宮皇后,其地位和威望都高於慈禧。咸豐臨死,交給慈安“御賞”印章,來監控顧命大臣,“同道堂”印章並不是直接給慈禧的,而是給兒子載淳的。

沒有慈安的表態,不可能發生辛酉政變,當時慈禧還沒有那個實力。在殺安德海事件、同治帝立皇后事件、及選光緒帝為嗣上,都是慈安的最終態度。慈禧的真正掌權,是慈安去世之後。


從與兩宮太后經常接觸的兩代帝師翁同龢日記中,可以分析一些慈安的病情。

光緒七年三月十日,即1881年4月8日,“東太后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

“晨方,天麻、膽星。(脈)按雲類風癇甚重。午刻一按無藥,雲神識不清、牙緊。未刻兩方雖可灌,究不妥云云,則已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如舊。酉刻,一方雲六脈將脫,藥不能下。戌刻仙逝。”

有中醫專家推測為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

而一些民間野史雜記中,繪聲繪色的講了各種故事。如咸豐有遺詔給慈安可以處理慈禧,但慈安被迷惑給燒了。如慈禧下藥毒死了慈安……這些高度機密是如何傳出宮外的呢,有的應該只有當事人知道。


對歷史,多一些旁觀,少一些破案精神。我們沒有完整的證據鏈,就不必急於去懷疑。這並不是缺少探尋精神,而是更客觀的觀察並不連續的時空印記。


幾葦渡


由劉曉慶主演慈禧其中有一段細節:慈安從袖中取出了先帝留給自己的遺詔,慈禧接過來一看,驚得臉色大變,心裡更是氣憤至極,但還是哭著向慈安連連請罪。慈安以為她願意改過,就當著慈禧的面將那道遺詔燒掉了,甚至安撫慈禧不要難過。其一,到底慈安有沒有先帝遺詔殺慈禧?其二,慈禧到底有沒有毒死慈安?先說其一:當年,咸豐帝將《同道堂》和《御賞》印分別交給她們,並且定下了兩宮與八大臣相互制約的權力機制,當時咸豐帝應該很清楚,沒有慈禧,單憑慈安一人的力量是很難以八大臣抗衡的。所以咸豐絕對不會給慈安留下殺慈禧的密詔,令慈禧無法全心全意地輔佐同治。假如真的有這樣一份密詔,那麼它應該被慈安焚燬了,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慈禧與八大臣對抗是做不到的。其二,慈禧是否毒死慈安?其實,根據電視劇及種種傳聞,都是圍繞著兩個中心的,一是慈安與慈禧不和,二是慈安對慈禧掣肘。因此,在慈安失去咸豐帝留下密詔如同(尚方寶劍)之後,慈禧便將慈安毒死。那麼,慈禧到底有沒有可能殺死慈安。首先,慈安與慈禧之間的關係到底如何呢?歷史上只有二件事她倆發生過沖突,其餘的衝突都是野史傳聞,第一件,慈安下令殺安德海,第二件:同治帝選皇后。沒有第三件了,如有的都是野史與傳說。首先,在安德海被處死的事情上,如果慈禧有意報復的,她的首選目標應該是丁寶禎哦,報復丁寶禎就等於報復慈安,然而,清朝大量史實證明,丁寶禎在此事發生後,既沒丟官,也沒被貶。但慈禧對丁寶禎似乎非常信任,從未因為讒言貶斥過他,反而委以重任,據清史記載:慈禧與慈安相處了二十多年,一直沒有發生過激烈的爭執,所以要是非說慈禧與慈安之間有很深的矛盾這是不屬實的。就連同慈安看過病的御醫都說,慈安召見群臣的時候總是顯得唯唯諾諾,優柔寡斷,所以每逄大事,必然要請慈禧來決斷。因此,對政治毫無野心的慈安在慈禧眼中應該算不上是個(威脅),所以也末值得大費周章地去暗害。所以,慈安並非死於慈禧之手,那麼她為何會在一夜之間喪命呢??史料對慈安健康狀況的記載,初步推斷出了一種死因《腦中風》。所以她應該是宿疾復發而死。慈安在死前召見群臣時,曾出現腦血管疾病的徵兆。


茹叔敬


清朝皇太后慈安之死,一直以來就是爭論不休的歷史疑案。要分析慈安的死跟慈禧有沒有關係,我們首先得弄清楚幾個問題:

慈安太后是誰?


慈安是清朝咸豐皇帝的第二任皇后,是廣西右江道穆揚阿的女兒,出生在廣西柳州。1852年,也就是咸豐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年僅十六歲的慈安被選入皇宮。年紀輕輕不諳世道的她,僅用了六個月的時間,就由嬪連升四級,直接被冊封為皇后,算得上是封建王朝晉封速度最快的後宮女子了。對於一個家族並不顯赫的慈安來說,能有如此神速的晉升,足以說明其人品、才華與美貌都很出色。1861年7月,咸豐皇帝在熱河駕崩,身為皇后的慈安,被新帝尊為母后皇太后,也就是正宮皇太后,歷史上稱為東官太后。

慈安太后是怎麼死的?


1881年3月初10日,也就是清光緒七年,年僅四十五歲的慈安,在自己居住的宮殿裡突然死去。去世的前一天早上,慈安還在召見軍機大臣,正常處理軍國大事,飲食起居一切正常,身體沒有任何異常情況。去世的當天早上,慈安只是感覺身體有點不舒服,不想吃東西,到了晚上八點左右就突然死了。慈安的身體一向健康,沒什麼大的疾病,四十五歲也正當壯年,突然毫無預兆地去世,令人難以接受,於是各種猜測與謠言沸沸揚揚。

慈安與慈禧是什麼關係?


慈安是咸豐皇帝的正宮皇后,慈禧則是咸豐的皇貴妃。慈禧原本只是一名普通妃嬪,晉升為皇貴妃的主要原因,是生下了咸豐唯一存活的兒子載淳,也就是同治皇帝,母以子貴。咸豐皇帝去世後,同治皇帝即位,慈禧因為是皇帝生母的關係,被稱為聖母皇太后,與慈安母后皇太后,兩宮並尊。“辛酉政變”後,咸豐任命的八個顧命大臣全部被殺,朝廷政權歸屬於後宮皇太后與恭親王奕訢,形成了“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也就是說,慈安與慈禧兩人共同執掌朝廷大權,是利益攸關的兩個方面。

慈禧有害人的動機嗎?


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嫡與庶、妻與妾的等級不容逾越。身為正宮皇后的慈安,是庶出的慈禧永遠邁不過去的坎。在慈安面前,慈禧必須恭敬謙卑,不敢放肆。雖然因為自己的親生兒子是皇帝,與慈安共同垂簾聽政的慈禧,遇有任何大事,必須事先向正宮慈安請示彙報,決不敢自作主張。

整個朝廷所有的王公大臣,包括攝政的恭親王,都更加尊重和尊敬慈安,就連同治皇帝,也與慈安更加親近,在諸多大事上,都有慈安保持一致。最著名的事件有兩個:一是慈安與恭親王聯手,誅殺了慈禧最親信的大太監安德海,打壓和警告慈禧;二是在同治皇帝選皇后的問題上,慈安看中了阿魯特氏,而慈禧則看中了富察氏,兩人相持不下,最後決定由同治帝自己決定,結果同治帝選擇了阿魯特氏為皇后,遵照了慈安的意願。


慈安太后一死,由“二宮垂簾”的格局變為慈禧一人聽政,朝政大權就完全落入慈禧一人之手,壓在慈禧頭頂的巨石安然落地。慈安太后去世,慈禧是最大受益者,兩者又是權利的競爭方,如果說慈安的死是非正常死亡,那麼慈禧的嫌疑是洗脫不了的。

慈禧有害人的能力嗎?


慈禧權力慾望強烈,為人陰險狡詐,工於心計,手段殘忍。從她聯合恭親王,設計誅殺肅順等八名輔政大臣的“祺祥”政變的事情上,就可以清楚地發現其心機和手段。後來又將光緒皇帝幽禁十餘年,最終又不明不白地中毒身亡,足見慈禧的狠毒。所以,如果慈禧有心要害死慈安,她是有這個膽子和能力的。


與慈安同處宮廷,慈禧善於偽裝,表面上兩人關係親善,慈安為人寬厚,決不想到慈禧會有害人之心,因此不會有任何防備。這給慈禧安排心腹下手創造了便利條件。更何況,害人也不是非得用毒藥。打下比方,有心臟病的人你給她常吃促進心跳加速的中藥,有糖尿病你讓她多吃糖,有心腦血管疾病你給她常吃高膽固醇的食物等等,況且中藥原本就是藥食同源,日久天長,自然見效。明朝不是有朱元璋派人給徐達送蒸鵝的傳說嗎?如此聰明的慈禧,就不會從中深受啟發?


通過以上分析,只能說明慈禧有動機、有能力、有機會害慈安。至於慈安是否真是慈禧所害,則眾說紛紜,說是的,沒有證據,說不是的,也沒法排除嫌疑,註定只能是一個歷史疑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