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是被慈禧害死的吗?

一德格天1


慈禧一开始并不知道慈安手上还有一道可以置她于死地的密旨,但她最后还是听到了风声。从那时候起她就开始想办法了,等待时机,这个时机就是慈安一次生病的时候。

当慈安生病时,慈禧一刀割破手腕,拿自己的血给慈安做药引子。当身为女人的慈禧利用了女人的弱点易动感情时,这一招奏效了。一向仁义的慈安被感动了,再回想起慈禧之前对自己的百般谦恭与关心,她终于主动取出了那道密旨,当着慈禧的面烧为灰烬。

慈安的手段跟慈禧并不在一个层次上,慈安单一的认为咸丰给她那道密旨只是为了制约野心勃勃的慈禧,却从未想到这也是丈夫给她的护身符。当她手里失去了制约慈禧的密旨时,慈禧便不再忌惮她了,很快露出了真面目,对慈安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飞扬跋扈,颐指气使,处处刁难,慈安又惊又怒,终于香消玉殒。

1881年,慈安去世,享年44岁。她的死因又是一个不小的历史谜团,从种种迹象上看,慈安有可能是被慈禧毒死的,但这种说法在历史上找不到确切的证据。事实上当那道密旨变成灰以后,慈禧就用不着再顾忌慈安了,更没必要杀她,与其说慈安是被慈禧杀死的,更不如说也是想不通被气死的!





来今雨轩39655858


慈禧毒死慈安?我的答案是没必要。

作为政治人物,思考的纬度是利益和风险。无论实际上慈安慈禧谁掌权,她们俩谁毒死对方,都是有非常大的政治风险。更何况是圣母皇太后毒死嫡出的母后皇太后。这个在宗法等级分明的清朝,就是以下犯上的滔天大罪,没有足够大的政治利益,慈禧犯不上冒这个风险!

从政治利益上来讲,慈安跟慈禧也不是竞争关系。相反,两个人是有共同利益的政治盟友。这个共同利益就是垂帘听政,把权利继续掌握在自己手里。尽管双方有一些矛盾,比如,慈安和同治皇帝、恭亲王等人一起弄死了慈禧的宠臣安德海。慈禧逼死了慈安选的同治皇后阿鲁特氏。但这些在政治家的格局里都是小事。而且,慈安是慈禧垂帘听政的法理基础。慈安是正宫皇后,她是皇帝的嫡母。慈禧是以皇帝生母的身份来辅佐辅助的。而现在,皇帝已经变成了光绪,慈禧已经不再是皇帝的生母。如果她下手毒死慈安,这个法理基础不就荡然无存了吗。更何况,事实是慈禧通过近二十年的耕耘,已经牢牢的把控住了朝政,所以她没有理由下手,多此一举,还容易坑自己。

慈安,应该是死于中风。发病时神志不清,牙关紧闭,伴随着屎尿失禁,其去世前一天面色赤红,就是即将发病的征兆。这还不是慈安太后第一次发病,早在同治二年,慈安太后就有过一次发病史,只不过因为年轻,很快就恢复了;七年后的第二次发病也因为治疗及时,没有产生什么严重后果。而慈安死后,慈禧对慈安丧事的操办,以及慈安入殓前后,恭亲王等大臣以及慈安家族族人对大行皇太后的瞻仰,都做的非常光明正大。如果是毒死的,尸体的状态必然有问题。慈禧怎么还敢?

最后我想说,所谓慈安烧毁咸丰密诏这事。咸丰明打明的遗诏,辅政八大臣,都被慈禧收拾了。密诏还能管用?


白玉禅传说


关于慈安皇太后的死,历史上说法众多,但是始终没有一个得到公认。有人说慈安皇太后确实是正常死亡,所谓的“慈禧阴谋论”只是为了继续抹黑慈禧;也有人说是慈禧毒害了慈安。真相到底如何,已经无人知晓,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历史上留下的蛛丝马迹,可能第二种观点更能站住脚



支持慈安是正常死亡的人认为,如果慈禧想害慈安,应该早就下手了,何必等到风烛残年?

对,这种解释表面看合情合理,但是在诸多满清历史书籍中,都有“咸丰临死前给慈安留有遗诏”一说,遗诏内容大致就是如果慈禧安分则罢,一旦有祸乱行为就可以依诏处死。慈禧正是因为这个诏书的存在,才不敢动慈安。而后来,慈禧诱骗慈安烧了这份遗诏,“护身符”一丢,慈安也就没有依仗了,慈禧才下了狠手



这种说法虽然也很普及,但是,毕竟没有真凭实据,大家还是当做传言而已。那么接下来,说点真凭实据的事,那就是药方

按照满清的祖制,皇上和皇后生病得先由军机、御前大臣了解情况之后传御医诊断,御医所开的药方也必须经这些大臣过目。但是在翁同龢的笔记中,却记载了多个疑点:

1,慈安是九日患病,但为何始终并未见药方发下;

2,后来诊断为风寒,但为何竟然连一天都没熬上;

3,慈安死后第二天公布的五个药方,为何均未说明致病原因;

4,死后第三天虽然在药方上添加了患病原因“伤感过甚,诸症骤发”,可为何药方上没有御医庄守和的名字;

这是翁同龢笔记所记,应该更具说服力。太多巧合遇到一起,那就不是巧合了,而且,在慈安死后,关于丧事问题,慈禧要求缩减礼仪规格;在封号上也有意否定慈安的正宫地位,后来在翁同龢等大臣的坚持下,才得到应有的称谓



慈安皇太后是不是慈禧害的我们不知,但是从遗留的证据来看,她没有得到及时诊治是个事实。慈安一生安分守己,不问朝政,晚年更是索性吃斋念佛,从没得罪朝臣,而且就是得罪了,也没有人敢在慈安病危之时刻意推诿、拖延时间,那是要掉脑袋的。能做这一切、敢做这一切的只有一人,那就是老佛爷慈禧


回眸满清


1881年4月8日,比慈禧小两岁,年仅45岁的慈安太后白天还在接见大臣,到半夜就去世了,因为死得太急,所以很多人认为是非正常死亡,杀人者矛头直指慈禧,因为除了她没有人能够杀得了慈安,也没有人有理由杀慈安。但实际上,慈禧杀害慈安的可能性很小,只是慈禧心太黑,名声太坏,很多人宁愿相信慈安是慈禧杀害的。



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大权在慈安太后的手中。慈禧要对付慈安,并不会像对付同治和光绪两人那么容易。慈安不喜欢弄权,两宫垂帘,日常政务由慈禧处理,大事慈禧要请由慈安定夺。所以大清最高权力掌握在慈安手中,慈禧当红太监安德海被杀就是例证。安德海违背祖制以给同治皇帝置办大婚礼服为由,请示慈禧后出宫前往江南,途中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请示慈安太后获准,就地正法。慈禧虽然很生气,但也毫无办法,只好忍气吞声。



慈安是正宫,是咸丰的嫡妻,从后宫讲,慈安是后宫之主,从垂帘听政讲,慈安是大清最高权力人,无论是从哪方面讲,慈禧都没有僭越慈安的理由。不像同治和光绪,虽然贵为皇帝,但慈禧是母亲,她可以从母子关系上控制他们。同治和光绪要杀慈禧,伦理道德上根本过不去。慈禧如果在慈安面前做得过分,慈安可以制裁她,甚至杀掉她,不会有任何问题。



皇宫中有很多制度保障,慈禧要对大清的最高权力人下手,并非易事。慈安住钟粹宫,慈禧住储秀宫,完全不同的两套保障班子。而且皇家有一套制度严谨的食品安全保障制度,慈禧对慈安下毒,可能性不大。野史有种说法,慈禧献点心给慈安,慈安吃后被毒死。这说法不可信,一是慈安生病不愿吃饭,干点心更不会爱吃;二是慈安生病时慈禧也病的很重,不适合看病人;三是点心也要有人先试吃的;四是慈安中毒太医是看得出来的。



野史还有说法,说慈安生病,慈禧安排御医给慈安治病,开的药有问题,慈安吃后死了。这说法也不可信。给慈安治病的太医每次至少三人以上,慈禧要同时控制这些太医对大清的一把手下手也很困难。这种事情没有绝对把握慈禧是不敢做的,做不好是会掉脑袋的。所以这种说法可能性也不大。

慈安暴毙,据翁同龢日记记载,分析应该是脑中风发作。正史记载慈安是正常死亡,野史大多说是被慈禧杀害,正史往往被官方修改不可信,野史常常根据个人感情编造,可信度也不高。翁同龢是光绪的老师,同时担任工部尚书,他和慈禧没有私密关系,他的日记应该更客观。

从翁同龢日记记录的脉案、药方、病情进展情况,经现代中医分析,慈安的病与脑血管疾病完全吻合。



慈安有过脑血管疾病史,她二十六岁时生病二十四天,肝厥不能说话,三十三岁时,曾厥半时许,这在现代医学讲叫脑供血不足,中风前兆。慈安暴毙之前大约一年时间,因为慈禧生病很重,一直在养病,所有军国大事都由慈安一个人处理,劳心费力是难免的。慈安操劳过度,休息不好,血压升高,导致脑血管破裂而亡。这和翁同龢日记正好互为佐证。

豫有得认为,慈安并非慈禧所杀,是正常死亡。

个人观点,有不同意见欢迎加关注讨论。


有得观史


关于这件事。正史和野史有不同的记载。

正史记载,慈安太后是因病去世的。

野史记载的情况就复杂得多。除了说慈禧杀死慈安之外,还详细说明了咸丰死后两人之间关系的变迁。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咸丰在临死的时候就对慈禧的野心有所察觉,所以给慈安留了一道圣旨。让她好好保存,如果慈禧擅权就用这道圣旨赐死慈禧。慈禧知道此事之后,在慈安面前非常恭敬。慈安身体不好,生病之后,慈禧为了讨好慈安,还从自己的手臂上割肉作为药引,并且在此案面前特意露出伤口。慈安询问之后,大为感动,所以就当着慈禧的面,把圣旨烧掉了。慈禧没有了后顾之忧,就愈发张狂,但又害怕慈安将这件事情抖露出去,所以就找人把她毒死了。

那么哪一种说法更为可信呢?从这件事情本身来看,正史未必更为可信。不过,就慈安本身的性格来说,她确实不热衷于政治,所以不存在两宫争权的情况。慈禧为了权力斗争,而将她杀死的可能性很小。也许当中有一个关键性的铺陈,就是咸丰留下来的圣旨。这种说法使得慈禧杀死她的理由更为充分了。但关键问题在于目前没有正式资料证实,咸丰曾经留下过这道圣旨。不过,也不能因此完全否定野史的可能性。光绪之死的法医学鉴定结果证实了光绪被毒死的野史记载。因此单纯的以清代宫廷管理制度严格,就否定野史记载可能性的说法是不攻自破的。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两说并存是比较理性的处理态度。不过,野史的说法可信度似乎更高一些。


用户4325101516


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突然死去。

慈安死的突兀,才45岁。正当盛年,人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因此,她死的当时,就产生了很多流言。有的说是被人谋害的,有的说是吞物自杀的,也有的说是正常死亡的。在流言中,慈禧谋害慈安的记载,在野史、笔记流传中甚广,几乎呈泛滥之势。

其实,记载慈安死亡前后最权威的一手资料是《翁同龢日记》。翁同龢当时任毓庆宫行走,是光绪帝的师傅,参与国际机要大事。而且,他还亲自参与了慈安的葬仪,他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从翁同龢的日记中,我们可以得知以下几个事情:

其一,慈安发病是否突然。从记载来看,慈安发病是很突然的。初十日,她没有召见军机大臣,原因只是听说“偶尔违和”。但是,半夜叫门,苏拉传信听说“东圣上宾,慈安已经死了。

其二,治病是否及时。翁同龢半夜12时急忙入宫,同诸王大臣一直等到午夜2时45分,始入宫内,这时见到了初十日御医为慈安开的5个药方。早晨药方已明白写出病情“类风痫甚重“。午间药方说“神识不清牙紧”,病势转危,险情已现。午后二方说,想尽办法灌药,但“究不妥”,即束手无策,“痰壅气闭如旧”,没有任何好转,且“有遗尿情形”,神志不清,濒临死亡了。

午后6时左右“六脉将脱”,8时左右就“仙逝”了。从这5个药方看,治病是及时的。先是御医庄守和,后又是御医周之祯跟另外一人。但三个人都没能让慈安活下去。

第三,遗容是否瞻仰。王大臣到了慈安寝殿钟粹宫,慈禧命太监揭去了“面幂“,“令瞻仰”。瞻仰遗容的有醇亲王、惇亲王、惠亲王三王,还有御前大臣、毓庆宫行走、南书房行走、内务府大臣等。慈禧并没有遮遮掩掩,而是大大方方地命所有在京的王公大臣都来瞻仰遗容,这也说明了慈禧心中没有鬼。

第四,大殓是否过早。有的野史说,慈安的棺材很小,事实是金匮“甚大”,说明慈禧没有慢待慈安。未正二刻(14时45分)大殓,皇太后死,第二天装入棺材,是玩去哪合乎清代礼制的。,据清史记载,皇太后死后也是第二天入殓对的。有的野史说,似乎慈禧怕别人看到慈安的遗体,所以提早入殓,这是无稽之谈。

以上不难看出,慈安突然发病,很快死去,治疗是及时的,但因病情甚重,御医虽然权力抢救,但也回天无术了。

那么再说一下慈禧杀慈安的阴谋论。

其实慈禧没有必要毒害慈安。因为慈安基本上不过问政事,一味退让,对政事既不太懂,也不感兴趣。从她接见鲍超(湘军将领)的记载,就可以看出她的政治水平了。

慈安接见臣工的记载十分罕见,据说只有陈昌的《霆军纪略》中记录了光绪六年(1880)五月二十七日鲍超觐见请训的情形:

孝贞显皇后(慈安)问:你这到湖南好多路?

鲍超:轮船不过十余日至湖北,由湖北不过十余日即到任所。

慈安问:你咳嗽好了吗?

鲍超:咳嗽已好。

慈安谕:我靠你们在外头,你须任劳任怨,真除情面,认真公事!

鲍超:仰体天恩,真除情面,认真公事,不敢有负委任。

慈安问:湖南有洋人否?

鲍超:洋人曾到湖南,因湖南百姓聚众一赶,后遂未到湖南。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慈安的召见只是礼仪性的,问问身体如何,没有任何指示性意见和指导性简介,说明慈安不太懂政治。此次召见也是因为慈禧患病,慈安不得已为之。

慈安对慈禧构不成威胁,同时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她们俩的意见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慈禧没有必要害死慈安。


江畔初见月


慈禧害死慈安的说法多是野史传闻,缺少说服力,慈安凡事退让、不与人争的个性,对慈禧的权力没有任何的威胁和影响,所以慈禧根本没有必要逼死或者毒死慈安。

从《翁同龢日记》看慈安去世的过程

慈安去世过程,翁同龢在他的日记中有详细的记载。根据《翁同龢日记》的记载,慈安发病于光绪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这一天,“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而且翁同龢在慈安死后,记下了慈安的脉案、药方和病情的进展情况,可以从中了解慈安发病过程:“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上八点前后)仙逝”。依据这一病情进展的记载,慈安多是因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所致,而关于医学上的论证,这里就不过多的分析了。

《翁同龢日记》中关于慈安病史的记载

慈安的脑血管疾病并不是突发的,而是老毛病。为啥说老毛病呢?我们还得从《翁同龢日记》中看,在《翁同龢日记》中曾经记载过慈安的两次病史。一次是同治二年二月九日(1863年3月27日),当时慈安二十六岁,“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起圣恭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这次生病24天,从“有类肝厥,不能言语”看,应该属于中风前兆,只不过病情比较轻,最后恢复了。第二次是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1870年1月5日),当时慈安三十三岁,再次病了,“昨日慈安太后旧疾作,厥逆半时许。传医进枳实、莱菔子”。这次所诶的“厥逆”依旧是脑血管疾病的发作,还是由于治疗及时,没有后遗症。

病发的背景

当时慈禧生病了,暂时由慈安一个人独理朝政,我们知道慈安不善于摆布朝政大事,心里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感觉身心疲惫是在所难免的。慈安在病发前,有记载。她“两颊微赤”,虽然自己感觉没有大毛病,但从面色判断,她的血压很高,有可能诱发脑中风甚至脑出血。

从以上几个方面看,慈安太后是死于脑血管疾病,而并不是传闻野史中所说的被慈禧害死。


千秋文史


现代人也有很多猝死事件,所以慈安的死并不奇怪。没有直接证据支持怀疑慈禧下的黑手。

慈安是咸丰的正宫皇后,其地位和威望都高于慈禧。咸丰临死,交给慈安“御赏”印章,来监控顾命大臣,“同道堂”印章并不是直接给慈禧的,而是给儿子载淳的。

没有慈安的表态,不可能发生辛酉政变,当时慈禧还没有那个实力。在杀安德海事件、同治帝立皇后事件、及选光绪帝为嗣上,都是慈安的最终态度。慈禧的真正掌权,是慈安去世之后。


从与两宫太后经常接触的两代帝师翁同龢日记中,可以分析一些慈安的病情。

光绪七年三月十日,即1881年4月8日,“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

“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仙逝。”

有中医专家推测为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

而一些民间野史杂记中,绘声绘色的讲了各种故事。如咸丰有遗诏给慈安可以处理慈禧,但慈安被迷惑给烧了。如慈禧下药毒死了慈安……这些高度机密是如何传出宫外的呢,有的应该只有当事人知道。


对历史,多一些旁观,少一些破案精神。我们没有完整的证据链,就不必急于去怀疑。这并不是缺少探寻精神,而是更客观的观察并不连续的时空印记。


几苇渡


由刘晓庆主演慈禧其中有一段细节:慈安从袖中取出了先帝留给自己的遗诏,慈禧接过来一看,惊得脸色大变,心里更是气愤至极,但还是哭着向慈安连连请罪。慈安以为她愿意改过,就当着慈禧的面将那道遗诏烧掉了,甚至安抚慈禧不要难过。其一,到底慈安有没有先帝遗诏杀慈禧?其二,慈禧到底有没有毒死慈安?先说其一:当年,咸丰帝将《同道堂》和《御赏》印分别交给她们,并且定下了两宫与八大臣相互制约的权力机制,当时咸丰帝应该很清楚,没有慈禧,单凭慈安一人的力量是很难以八大臣抗衡的。所以咸丰绝对不会给慈安留下杀慈禧的密诏,令慈禧无法全心全意地辅佐同治。假如真的有这样一份密诏,那么它应该被慈安焚毁了,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慈禧与八大臣对抗是做不到的。其二,慈禧是否毒死慈安?其实,根据电视剧及种种传闻,都是围绕着两个中心的,一是慈安与慈禧不和,二是慈安对慈禧掣肘。因此,在慈安失去咸丰帝留下密诏如同(尚方宝剑)之后,慈禧便将慈安毒死。那么,慈禧到底有没有可能杀死慈安。首先,慈安与慈禧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呢?历史上只有二件事她俩发生过冲突,其余的冲突都是野史传闻,第一件,慈安下令杀安德海,第二件:同治帝选皇后。没有第三件了,如有的都是野史与传说。首先,在安德海被处死的事情上,如果慈禧有意报复的,她的首选目标应该是丁宝祯哦,报复丁宝祯就等于报复慈安,然而,清朝大量史实证明,丁宝祯在此事发生后,既没丢官,也没被贬。但慈禧对丁宝祯似乎非常信任,从未因为谗言贬斥过他,反而委以重任,据清史记载:慈禧与慈安相处了二十多年,一直没有发生过激烈的争执,所以要是非说慈禧与慈安之间有很深的矛盾这是不属实的。就连同慈安看过病的御医都说,慈安召见群臣的时候总是显得唯唯诺诺,优柔寡断,所以每逄大事,必然要请慈禧来决断。因此,对政治毫无野心的慈安在慈禧眼中应该算不上是个(威胁),所以也末值得大费周章地去暗害。所以,慈安并非死于慈禧之手,那么她为何会在一夜之间丧命呢??史料对慈安健康状况的记载,初步推断出了一种死因《脑中风》。所以她应该是宿疾复发而死。慈安在死前召见群臣时,曾出现脑血管疾病的征兆。


茹叔敬


清朝皇太后慈安之死,一直以来就是争论不休的历史疑案。要分析慈安的死跟慈禧有没有关系,我们首先得弄清楚几个问题:

慈安太后是谁?


慈安是清朝咸丰皇帝的第二任皇后,是广西右江道穆扬阿的女儿,出生在广西柳州。1852年,也就是咸丰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年仅十六岁的慈安被选入皇宫。年纪轻轻不谙世道的她,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就由嫔连升四级,直接被册封为皇后,算得上是封建王朝晋封速度最快的后宫女子了。对于一个家族并不显赫的慈安来说,能有如此神速的晋升,足以说明其人品、才华与美貌都很出色。1861年7月,咸丰皇帝在热河驾崩,身为皇后的慈安,被新帝尊为母后皇太后,也就是正宫皇太后,历史上称为东官太后。

慈安太后是怎么死的?


1881年3月初10日,也就是清光绪七年,年仅四十五岁的慈安,在自己居住的宫殿里突然死去。去世的前一天早上,慈安还在召见军机大臣,正常处理军国大事,饮食起居一切正常,身体没有任何异常情况。去世的当天早上,慈安只是感觉身体有点不舒服,不想吃东西,到了晚上八点左右就突然死了。慈安的身体一向健康,没什么大的疾病,四十五岁也正当壮年,突然毫无预兆地去世,令人难以接受,于是各种猜测与谣言沸沸扬扬。

慈安与慈禧是什么关系?


慈安是咸丰皇帝的正宫皇后,慈禧则是咸丰的皇贵妃。慈禧原本只是一名普通妃嫔,晋升为皇贵妃的主要原因,是生下了咸丰唯一存活的儿子载淳,也就是同治皇帝,母以子贵。咸丰皇帝去世后,同治皇帝即位,慈禧因为是皇帝生母的关系,被称为圣母皇太后,与慈安母后皇太后,两宫并尊。“辛酉政变”后,咸丰任命的八个顾命大臣全部被杀,朝廷政权归属于后宫皇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形成了“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也就是说,慈安与慈禧两人共同执掌朝廷大权,是利益攸关的两个方面。

慈禧有害人的动机吗?


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嫡与庶、妻与妾的等级不容逾越。身为正宫皇后的慈安,是庶出的慈禧永远迈不过去的坎。在慈安面前,慈禧必须恭敬谦卑,不敢放肆。虽然因为自己的亲生儿子是皇帝,与慈安共同垂帘听政的慈禧,遇有任何大事,必须事先向正宫慈安请示汇报,决不敢自作主张。

整个朝廷所有的王公大臣,包括摄政的恭亲王,都更加尊重和尊敬慈安,就连同治皇帝,也与慈安更加亲近,在诸多大事上,都有慈安保持一致。最著名的事件有两个:一是慈安与恭亲王联手,诛杀了慈禧最亲信的大太监安德海,打压和警告慈禧;二是在同治皇帝选皇后的问题上,慈安看中了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中了富察氏,两人相持不下,最后决定由同治帝自己决定,结果同治帝选择了阿鲁特氏为皇后,遵照了慈安的意愿。


慈安太后一死,由“二宫垂帘”的格局变为慈禧一人听政,朝政大权就完全落入慈禧一人之手,压在慈禧头顶的巨石安然落地。慈安太后去世,慈禧是最大受益者,两者又是权利的竞争方,如果说慈安的死是非正常死亡,那么慈禧的嫌疑是洗脱不了的。

慈禧有害人的能力吗?


慈禧权力欲望强烈,为人阴险狡诈,工于心计,手段残忍。从她联合恭亲王,设计诛杀肃顺等八名辅政大臣的“祺祥”政变的事情上,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其心机和手段。后来又将光绪皇帝幽禁十余年,最终又不明不白地中毒身亡,足见慈禧的狠毒。所以,如果慈禧有心要害死慈安,她是有这个胆子和能力的。


与慈安同处宫廷,慈禧善于伪装,表面上两人关系亲善,慈安为人宽厚,决不想到慈禧会有害人之心,因此不会有任何防备。这给慈禧安排心腹下手创造了便利条件。更何况,害人也不是非得用毒药。打下比方,有心脏病的人你给她常吃促进心跳加速的中药,有糖尿病你让她多吃糖,有心脑血管疾病你给她常吃高胆固醇的食物等等,况且中药原本就是药食同源,日久天长,自然见效。明朝不是有朱元璋派人给徐达送蒸鹅的传说吗?如此聪明的慈禧,就不会从中深受启发?


通过以上分析,只能说明慈禧有动机、有能力、有机会害慈安。至于慈安是否真是慈禧所害,则众说纷纭,说是的,没有证据,说不是的,也没法排除嫌疑,注定只能是一个历史疑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