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修繕醫院”的未來

論“修繕醫院”的未來

隨著建築的建成,損耗也就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築的結構、剛度、耐久性、安全性也隨之降低,建築功能以及設施的可靠性及功效也有所降低。建築修繕就是對房屋進行拆改、翻修和維護,以保障建築的住用安全和提高建築的完好程度與使用功能。建築自建成到報廢整個過程中,為了修復由於自然因素、個人因素造成的建築損壞維護和改善建築使用功能,延長建築使用年限將採取勘察、設計、施工、管理等一系列措施。這便是建築修繕行業存在的意義!

據專家預測,未來我國的建築市場將從當前的以新建建築為主,逐步過渡到以既有建築修繕為主,進入後建築時代。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建築物的修繕往往跟古建築聯繫在一起。其實不然,在建設工程領域,廣義的修繕包括加固、改造、維修、裝飾裝修等;按修繕專業分,則主要包括:結構修繕、滲漏修繕、外保溫修繕、裝飾修繕等。

數據顯示,我國現有建築面積達700多億平方米,由於不同年代的施工技術標準、施工水平不同,近年來平均每年約有20億平方米的建築需要修繕。然而,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既有建築修繕的關注度並不高,且存在標準體系不健全、市場信息不對稱、技術體系不完善、缺乏長效管理機制等問題,從市場份額在整個建築行業的佔比來看,建築修繕行業至今仍未迎來真正意義上的“春天”。

建築業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大規模新建,第二階段是新建與修繕並舉,第三階段以既有建築修繕為主。”北京城建科技促進會修繕與裝飾專業委員會主任檀春麗認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既有建築修繕的投入力度較小,目前還處於第二階段。在新建建築市場日益萎縮的情況下,以舊建築為主要對象的建築修繕業將成為“朝陽產業”。

“建築修繕行業未來大有可為。”北京城建科技促進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楊永起認為,對建築結構安全性能進行升級改造、完善房屋的功能性讓人們生活得更安心、更舒適,建築修繕與當前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

“由於國家對古建築的重視程度較高且發展時間較長,古建築修繕的標準相對健全、圖集相對規範,古建築存量大的地區的地方標準也容易形成體系。而房屋的修繕圖集主要集中在抗震加固、結構加固方面,專門針對防水、保溫等方面的相對較少;在標準方面,相關的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一些重要的標準已經年代久遠,比如1995年出臺的《全國統一房屋修繕工程預算定額(土建、古建築、暖通、電器、電梯)》。”檀春麗說。

據報道目前北京城建科技促進會、清華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建築大學等10家單位近日發起成立了“北京城建科技促進會修繕醫院”,希望在信息、技術、平臺等發麵更好地發揮作用,促進建築修繕行業發展。

據當選為“修繕醫院”院長的檀春麗介紹,成立“修繕醫院”是為了彙集更多的行業專家,整合修繕資源,助力解決修繕市場“看病難”的問題,並在建築全生命週期內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服務,包括建築的日常“體檢”、待修繕建築的“會診”、提供專業的“治療團隊”、監督和驗收“治療效果”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