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小甜嘟爸爸


如果說美國是西方世界政治領袖的話,而梵蒂岡則是西方世界的精神領袖。他決定著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從某一方面來說,西方國家更看重宗教了力量,在信奉基督教的國家看來,不信奉上帝的人都是不可信的。信奉其他宗教的是異教徒,而不信奉任何宗教的人和國家,在基督徒看來,更是不可思議。而梵蒂岡無疑就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

梵蒂岡,世界上最小的國家,而他的“福音”和影響力確是全世界的。梵蒂岡城國,是梵蒂岡國家的名字 。地理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一個內陸城邦國家。是名副其實的國中之國。梵蒂岡是全球領土面積人口最少的國家,(0.44平方公里,沒有天安門大)。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18世紀以後,隨著教皇在世俗國際實力和影響力的逐漸弱化。教皇所控制地區越來越小,以至於最後以教皇為首核心教宗龜縮在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宮。教皇的世俗權力被剝奪。教皇在1929年與意大利墨索里尼同教皇簽訂《拉特蘭條約》,承認梵蒂岡為政教合一的主權國家。梵蒂岡為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

如果用最簡單話來說,梵蒂岡存在的意義在於,一方面作為天主教聖地所在,一方面又是一個現實政治意義存在的主權國家(是聯合國觀察員國)。“這裡要指出的是梵蒂岡”一詞指“聖座”、而梵蒂岡城國則是國家。而教皇既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也是梵蒂岡城國的國家元首。梵蒂岡與他國交往的原則是是宗教,與政治,經貿、軍事 沒有任何關係。唯一的建交原則就是,任何與梵蒂岡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其國家天主教主教和神父必須是教皇委派和任命。所在國不得干預,中國之所以沒有同梵蒂岡建交,就是卡在這個問題上。

而梵蒂岡這樣的國家之所以能夠以這樣的方式存在,主要在於他巨大影響力,世界天主教國家在精神層面都對它敬仰和信奉,它的存在是一種文化和精神象徵與寄託。教皇和教宗的權力不能受世俗權力的制約。他們只對上帝負責,而上帝說了什麼是由教廷向人間宣佈。當美國政府竊聽羅馬教電話被曝光以後。被譏諷為想竊聽上帝講話的人。而實際上,梵蒂岡在政治領域沒有任何影響力,如果像發揮作用必須輔以其他的方式如武力和經濟。

梵蒂岡的存在更是精神上的,美國總統誓詞最後一句是“願上帝保佑美國”。英國國王封號頭一句就是“託上帝洪恩”但這一切均於與宗教無關。西方國家雖然信基督居多,但基督教不是國教,大都是世俗國家,即宗教不得干預政治。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梵蒂岡以及宗教的影響在逐步在減弱,而不斷出現的主教犯罪(jiqin)也讓教皇頭疼和聖廷不安。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梵蒂岡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國家。梵蒂岡雖然面積只有0.44平方公里,在地圖上不過針尖大小,人口更不過只有幾百人,但這個袖珍國度卻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所在。由於天主教在世界上的巨大影響力,梵蒂岡的影響力也非同一般。

儘管梵蒂岡是個真真正正的國家,但由於實在太小,這裡沒有資源沒有工農業,幾乎所有的實體經濟活動在這裡都不存在。梵蒂岡是曾經的教皇國的延續,教皇也是梵蒂岡的元首,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兩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之一。


梵蒂岡最出名的就是它的“小”,到底有多小呢,梵蒂岡總面積0.44平方公里,這個面積折算一下剛好與天安門廣場一樣大小,頤和園甚至是梵蒂岡面積的6.6倍。位於羅馬城西北角落的梵蒂岡,全部領地也就是幾處宮殿、廣場與博物館而已。梵蒂岡的規模,在很多國家只不過相當於個地鐵商業圈而已,新加坡還能說是個城市國家,梵蒂岡只能說是個城堡國家了。

也因為梵蒂岡實在太小了,連居住的土地都非常有限,就更別說其他的自然資源了。梵蒂岡不僅面積是全球最小,而且人口也少到驚人。擁有梵蒂岡籍者僅有500多人,而在梵蒂岡居住的外籍勞動人口約3000多人。大多數梵蒂岡公民不是外交人員就是神職人員,或者兼任,而且即便只有500多人,還有200多名梵蒂岡人常年居住於國外。


很多人都很好奇,梵蒂岡存在的意義到底為何,實際上梵蒂岡是當年在歐洲影響力巨大的教皇國的延續,卻又與之不同。中世紀開始,教會在歐洲擁有凌駕於世俗王權之上的絕對權威,並且在意大利半島建立起“教皇國”,當時的梵蒂岡只不過是教皇的行宮而已,也是一處文化中心。文藝復興時代,梵蒂岡成為當時歐洲尤其是南部歐洲重要的宗教、藝術與文化活動中心,其地位不斷上升。

近代,隨著歐洲宗教改革運動興起,教會不斷被削弱,而意大利王國在近代的統一戰爭,橫貫在半島中間的教皇國就變成了障礙必須剷除。1870年意大利王國統一後,教皇庇護九世退守梵蒂岡宮負隅頑抗,被稱為“梵蒂岡之囚”。直到1929年,意大利與教皇庇護十一世簽訂《拉特蘭條約》,教皇國正式宣告終結,由梵蒂岡城國取而代之。梵蒂岡作為永久中立國,在國際事務中保持中立,成為了區別於意大利之外的自主國度。


梵蒂岡沒有田野沒有工廠,沒有實體的經濟活動,甚至生活必須的水源、電力、燃料等通通都是由意大利供應的,不過梵蒂岡還是非常富有的。梵蒂岡的經濟收入主要來自於旅遊、郵票、不動產出租、金融與全世界信徒的捐款。所以,就算是沒有任何自然資源也沒有工農業的發展,梵蒂岡仍舊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梵蒂岡目前的外匯黃金儲備超過100億美元,僅僅在意大利擁有的土地就有46萬公頃,在海外擁有龐大資產,高度富有。

雖說梵蒂岡小得誇張,但這裡終究是天主教的中心所在,其地位就相當於印度教的瓦拉納西、伊斯蘭世界的麥加,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全世界六分之一人口信奉天主教,所以梵蒂岡在國際上擁有的影響力是不容小覷的,甚至很多中型小型國家無法相比的。其實與其說梵蒂岡是個國家,倒不如說它是處精神領域的中心,梵蒂岡的誕生、存在與發展,無一不是與宗教文化息息相關。


澹奕


關於梵蒂岡的十件事

1、梵蒂岡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

梵蒂岡市被與意大利3.2公里的邊界包圍,是一個獨立的城邦,佔地面積只有100多英畝。梵蒂岡市是以教皇為首的君主專制政體。梵蒂岡鑄造自己的歐元,印製自己的郵票,發行護照和車牌,經營媒體,並有自己的國旗和國歌。它缺乏一個政府職能:稅收。博物館入場費、郵票和紀念品的銷售以及捐款產生了梵蒂岡的收入。

2、聖彼得大教堂坐落在一座死亡之城的頂部,包括它同名的墳墓。

梵蒂岡山上矗立著一座羅馬墓地。

公元64年,當一場大火把羅馬大部分地區夷為平地時,尼祿皇帝為了擺脫自責,指責基督教徒挑起了大火。他把他們燒死在火刑柱上,用野獸把他們撕碎,釘在十字架上。在被釘死的人中有耶穌基督的聖彼得門徒,使徒的領袖和羅馬的第一位主教,據說他被埋葬在梵蒂岡山的一個淺墳墓裡。

到了公元4世紀,羅馬正式承認基督教,君士坦丁皇帝開始在古代墓地上建造最初的大教堂,中心據信是聖彼得墓。現在的大教堂,始建於15世紀,坐落在迷宮般的墓穴和聖彼得的疑似墳墓之上。

3、卡里古拉佔領了聖彼得廣場上的方尖碑。

羅馬皇帝卡里古拉在梵蒂岡山腳下他母親的花園裡建了一個小馬戲團,那裡有馬車伕訓練,尼祿被認為在那裡犧牲了基督徒。為了給圓形劇場的中心加冕,卡里古拉讓他的軍隊從埃及運來了一座最初矗立在赫利奧波利斯的塔門。這座方尖碑由一塊重達350多噸的紅色花崗岩製成,是3000多年前為埃及法老建造的。1586年,它被移到了現在的聖彼得廣場,在那裡它兼作一個巨大的日晷。

4、在19世紀和20世紀的近60年裡,教皇拒絕離開梵蒂岡。

教皇統治著整個意大利中部的一系列教皇國,直到1870年意大利統一。新的世俗政府佔領了教皇國的所有土地,除了梵蒂岡的一小塊土地,然後在教會和意大利政府之間爆發了一場冷戰。教皇拒絕承認意大利王國的權威,梵蒂岡仍處於意大利國家控制之外。教皇庇護九世宣稱自己是“梵蒂岡的囚犯”,近60年來,教皇拒絕離開梵蒂岡,服從意大利政府的權威。當意大利軍隊出現在聖彼得廣場時,教皇甚至拒絕送上祝福,也拒絕出現在俯瞰公共空間的陽臺上。

5、墨索里尼簽署梵蒂岡城成立。

1929年,隨著拉特蘭條約的簽署,意大利政府和天主教會之間的爭端結束,該條約允許梵蒂岡作為自己的主權國家存在,併為教皇國賠償了教會9200萬美元(今天的資金超過10億美元)。梵蒂岡用這筆錢作為種子基金來重建其國庫。意大利政府首腦墨索里尼代表維克多·埃曼紐爾三世國王簽署了該條約。

6、教皇直到14世紀才住在梵蒂岡。

即使在最初的聖彼得大教堂建成後,教皇主要居住在橫跨羅馬的拉特蘭宮。1309年,菲利普四世國王安排法國紅衣主教當選教皇后,教皇朝廷遷至法國阿維尼翁,他們甚至徹底離開了這座城市。七個教皇,都是法國人,從阿維尼翁統治,教皇直到1377年才回到羅馬,那時拉特蘭宮已經被燒燬,梵蒂岡開始被用作教皇住所。然而,由於梵蒂岡已經年久失修,以至於狼在墓地裡挖屍體,牛甚至在大教堂裡遊蕩,因此需要做很多修復工作。

7、瑞士衛隊被僱為僱傭兵。

瑞士衛隊,以其盔甲和多彩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制服而聞名,自1506年以來一直在保護教皇。就在那時,教皇朱利葉斯二世追隨當時許多歐洲法院的腳步,僱傭了一支瑞士僱傭兵部隊來保護自己。瑞士衛隊在梵蒂岡城的職責是嚴格保護教皇的安全。儘管世界上最小的常備軍看起來是嚴格的禮儀性的,但它的士兵都是訓練有素的高技能射手。這支部隊完全由瑞士公民組成。

8、在梵蒂岡歷史上,教皇曾多次通過一條秘密通道逃走。

1277年,修建了一條半英里長的高架有蓋通道,即帕塞託-迪-博爾戈通道,將梵蒂岡與提伯河畔的聖天使城堡連接起來。它是教皇的一條逃生路線,最顯著的一次是在1527年,當時它很可能在羅馬被洗劫期間挽救了教皇克萊門特七世的生命。當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的軍隊橫衝直撞,殺害了牧師和修女時,瑞士衛隊將敵人擊退了足夠長的時間,使克萊門特能夠安全抵達聖安傑洛城堡,儘管147名教皇的軍隊在戰鬥中喪生。

9、梵蒂岡城600名居民中的大多數居住在國外。

截至2011年,擁有梵蒂岡公民身份的人數共計594人。這一數字包括71名紅衣主教、109名瑞士衛隊成員、51名神職人員和梵蒂岡城牆內的一名修女。然而,最大的公民群體是在世界各地擔任外交職務的307名神職人員。隨著本篤十六世在梵蒂岡以名譽教皇的身份居住,當新教皇被任命時,人口將增加一人。

10、梵蒂岡天文臺在亞利桑那州擁有一臺望遠鏡。

隨著羅馬的擴張,來自城市的光汙染使得梵蒂岡天文臺的天文學家們越來越難以看到夜空,該天文臺位於距離羅馬15英里的甘道夫城堡教皇夏季住所內,因此,1981年,天文臺在亞利桑那州圖森市開設了第二個研究中心。梵蒂岡在亞利桑那州東南部的格雷厄姆山上用最先進的望遠鏡進行天文研究。


走進伊拉克


梵蒂岡在國際上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國家:梵蒂岡的國土面積只有0.44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千人,是聯合國承認的195個獨立主權國家中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然而這個彈丸小國卻在國際上有著和美、中、俄等大國一樣重要的影響力。這麼說也許有人不會認同,甚至可能有人連梵蒂岡在哪兒都不瞭解。這其實主要是因為梵蒂岡至今未和我國建交,所以我國公民一般對梵蒂岡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感受不深。那麼梵蒂岡究竟是怎樣一個國家呢?為什麼這個國家不和我國建交呢?

梵蒂岡是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一個內陸城邦國家,同時這也是一個宗教領袖制國家:梵蒂岡的國家元首是羅馬天主教的教皇。這個國家的誕生是和宗教密切相關的:公元1世紀基督教誕生在巴勒斯坦地區。基督教在歐洲傳播的早期階段受到了羅馬帝國的迫害,直到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才在米蘭敕令中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392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將基督教定為羅馬帝國國教。這時尚不存在”羅馬教皇“的稱謂,當時的羅馬主教與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安條克、亞歷山大4個地區的主教在職權上是平等的,這五大主教區都受到羅馬皇帝的管制在,這一時期教權尚不足以同皇權分庭抗禮。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主教開始與湧入原西羅馬帝國領地的日耳曼統治者合作並趁機掠奪土地。公元555年東羅馬帝國從日耳曼人手中收復了意大利全境,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將羅馬城的實際統治權授予羅馬主教,也就是從這時起”羅馬主教“的稱謂開始逐漸被”羅馬教皇“所替代,象徵著教皇權威的聖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岡宮也是在這一時期誕生的。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人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了一系列國家,其中絕大多數猶如曇花一現般很快歸於沉寂,相比之下法蘭克王國才是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歷史舞臺的主角。公元732年法蘭克王國的墨洛溫王朝已大權旁落,實際統治國家的是出自加洛林家族的宮相查理·馬特,就在這一年查理·馬特擊敗了企圖越過比利牛斯山進入歐洲腹地的阿拉伯軍隊,以鐵錘查理之名被奉為整個基督教世界的英雄。儘管如此查理·馬特卻並沒廢黜早已有名無實的法蘭克墨洛溫王室,他依然以宮相之名實際統治著法蘭克。741年10月22日查理·馬特去世,他的權力轉移到他的兩個兒子卡洛曼和丕平手中。兩兄弟共同擁立了墨洛溫家族的一位後裔為王——當然這不過是表面文章,與此同時他們清除了所有忠於墨洛溫王朝的貴族。兄弟倆的合作可不是出於手足情深,完全就是利益的聯盟,當外部的隱患被清除乾淨後兄弟倆之間很快就爆發了權力之爭。在746年的決鬥中弟弟丕平大獲全勝,卡洛曼被迫遁入修道院。至此法蘭克王國的實權完全操之於丕平之手,只是此時他頭上依然還有著一位有名無實的國王,這在他看來是多麼的不協調啊。這在我們中國人看來似乎不是什麼難題——自古以來權臣篡位就不是什麼新鮮事,然而在當時的歐洲實行的是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在當時的話語邏輯下君權來自於上帝的背書,篡奪君位意味著對上帝的背叛。在歐洲當時嚴格的封建制度下各地貴族均有一定的自主權,如果丕平強行篡位又如何能服眾呢?為此丕平希望爭取羅馬教會對自己的支持。那麼如何才能讓教會支持自己的篡位行為呢?丕平開始為此冥思苦想。正當丕平冥思苦想之際上帝居然主動將一個絕佳的機會送到了他面前:751年倫巴第人攻陷東羅馬帝國控制的意大利拉文納總督區,直接威脅教皇統治的羅馬公國。儘管當時教皇的權力比之世俗君主有過之而無不及,可那時因為在基督教王國面前教權對其境內的貴族和百姓具有極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然而面對當時還是異教徒的倫巴第人而言:教皇就是一個光桿司令。教皇不得不尋求世俗君主的支持,此時的法蘭克王國是西歐最強大的國家,於是教皇的使節就前來尋求法蘭克的支持——這可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教會勢力的主動上門拜訪令丕平看到了自己名正言順取代墨洛溫王朝的良機,於是他通過地區主教向羅馬教皇扎卡利亞斯捎去了口信:“法蘭克國王雖屬王族和稱王,可除在公文上簽名外實際沒有任何權力。換言之他們無權,只會照宮相的吩咐辦事。“教皇自然對丕平的心思心知肚明,如今是教皇有求於丕平,自然不敢忤逆丕平的意思,於是教皇答覆道“誰為法蘭克操勞,誰就是它的主人”。這句話實際上是為丕平的篡位行為開綠燈。既然教皇已做出表示,丕平也就不需要再假裝客氣了:751年丕平在蘇瓦松舉行王國大會,教會為其塗抹聖油,賜予王權,而墨洛溫王朝最後一任王希德里克則被剃掉頭髮,關進了修道院,加洛林王朝由此取代墨洛溫王朝統治法蘭克。與此同時法蘭克王國和教會勢力之間結成了共同統治歐洲的政治宗教聯盟,然而這種聯盟對身為異教徒的倫巴第人而言是毫無約束力的:兩年後倫巴第人兵圍教皇所在的羅馬城。753年冬新上任的教皇史蒂芬二世冒著風雪穿越阿爾卑斯山區來到法蘭克王國。這是羅馬教皇首次離開羅馬城去拜會一名世俗君主,丕平親自為教皇牽馬,法蘭克的廣大信徒、民眾也對教皇的駕到表現出發自內心的喜悅和歡迎,這使教皇感到無比的欣慰,長途跋涉的辛苦一掃而光。經過一段時間的詳談,國王與教皇簽訂了一個旨在“互相協助,互相保護”的盟約。史蒂芬二世重新為丕平舉行了加冕典禮,並賜給他的兩個兒子以羅馬貴族的頭銜,同時教皇宣佈:“禁止任何人從別的家族中選立法蘭克國王,違者將被逐出教門。”丕平承諾將在未來的戰爭中所征服的意大利土地中劃出拉文納至羅馬的狹長地帶捐贈給羅馬教會。

次年丕平率兵護送教皇返回意大利,丕平的軍隊在阿爾卑斯山對倫巴第國王拉赫斯展開了一場惡戰,直到倫巴第國王保證歸還教皇領地拉文納以及教皇要求歸還的全部羅馬財產為止。但在丕平退兵之後倫巴第國王卻並不打算遵守諾言。756年丕平連續兩次率軍南下,揮戈進入意大利,征服了倫巴王國,把它夷為平地 。至此丕平征服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區。丕平兌現了自己對教皇作出的承諾:將征服的拉文納 、利米尼 、具沙羅等二十二個城市獻給了羅馬教會,史稱“丕平獻土”。自此從拉文納到羅馬的大片領土便劃為教皇轄區,從此歐洲的歷史舞臺上就出現了一個教皇國:羅馬教皇不僅漸漸成為了西方的精神領袖,而且還是意大利的一個世俗君主,人神兩界均在其管轄之下,從此教會的權力開始進一步擴張,成為中世紀歐洲舉足輕重的一股勢力,任何世俗君主都不敢輕易挑戰這股勢力。為使“丕平獻土”合法化,教皇偽造了“君士坦丁的贈禮” 的醜聞——詭稱君士坦丁大帝早已把羅馬城贈送給教皇,丕平中只是把屬於教皇的領土還給教皇而已 。羅馬教皇利用中世紀歐洲分裂的政治格局不斷強化自身權威,甚至一度凌駕於世俗君主之上。1077年1月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在教會和貴族的共同壓力之下甚至不得不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諾莎跪在冰天雪地裡向教皇懺悔自己的罪過。這時的教皇既是歐洲各國精神生活的絕對主宰,同時也是擁有自己的領地、軍隊的世俗君主——教皇的領地正是當年丕平所獻,後來教皇國的領地一度擴張到10萬平方公里,佔整個亞平寧半島1/3左右的面積。15世紀後歐洲各國相繼出現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與此同時各國的王權得到極大的提升,民族國家逐漸取代了封建采邑國家,教皇已無法再幹預各國的世俗政治生活了。1870年致力於完成統一的意大利派軍隊進入羅馬城,羅馬教廷從此失去世俗權力,此後一直蟄居梵蒂岡,被稱作“梵蒂岡囚徒”。1929年2月11日時任意大利元首的墨索里尼為爭取天主教世界的支持而與教皇簽署了《拉特蘭條約》:正式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梵蒂岡的國際法地位由此確認。

梵蒂岡目前的領土範圍僅包括聖彼得廣場、聖彼得大教堂、宗座宮、岡道爾夫堡和梵蒂岡博物館等地,其中聖彼得廣場是教廷舉行重大宗教活動的場所。作為梵蒂岡國家元首的教皇同其他國家的元首最大的不同在於:儘管其直轄的國土面積只有0.44平方公里,然而與此同時教皇也是全世界天主教信徒的教主,身兼宗教領袖、國家領袖的雙重角色。由於天主教在全球有十多億信徒,這就使梵蒂岡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擁有同美國、中國、俄羅斯一樣重要的影響力。當然這種影響力集中於政治文化領域,很顯然天然缺乏戰略縱深的梵蒂岡是不可能發展成為軍事大國——目前梵蒂岡的防務工作主要由瑞士近衛隊以及梵蒂岡憲兵承擔:瑞士近衛隊人數約為110人,負責保護教宗、顯要人物及所有屬於教宗的建築;梵蒂岡憲兵人數約為130人,負責梵蒂岡城的社會秩序、邊境管制、交通管制、刑事調查及一般警務工作。在梵蒂岡的人口中外籍傳教士佔了相當的比例:教皇由世界各地的樞機主教經內部秘密投票選舉產生,教皇的國籍並無限制,當選後才由原籍國趕往梵蒂岡就任。除教皇外絕大多數教職人員也並非梵蒂岡本地人,但除教職人員以外其他人要進入梵蒂岡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需要特別通行證的,目前梵蒂岡已取消這一限制。由於國土面積實在太小,梵蒂岡無法構建獨立的工農業體系,自來水、電力、食品、燃料、煤氣等生活必需品幾乎都依賴於意大利供給。梵蒂岡的主要國家收入來自於旅遊、郵票、不動產出租、銀行業以及教徒的捐款等等。梵蒂岡有“國際金融帝國”之稱:其在北美、歐洲有數百億美元的投資,黃金和外儲備超過100億美元。梵蒂岡的經濟總量在0.8億美元左右,人均國民收入約為9.5萬美元,屬於發達國家標準。梵蒂岡除了是天主教的聖城外,還是一個藝術之都:聖彼得大教堂、聖彼得大殿、西斯廷教堂等都是世界上具有代表性風格的建築作品,這些建築中珍藏著波提切利、貝爾尼尼、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等大師名家的作品。梵蒂岡還擁有一個館藏豐富的圖書館以及一個博物館,其中收藏著具有歷史、科學與文化價值的眾多藝術品。

事實上梵蒂岡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超過其規模體量百萬倍的影響力,然而對此我們很多時候通常是感受不到的。這這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宗教因素在國際政治中一般是隱性的,畢竟決定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核心要素在於各自的國家利益,尤其我國是秉承無神論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對宗教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在相當時間內是較為忽視的。現在看來宗教因素固然不會對國際關係起決定性影響,但潛移默化的影響其實一直存在。導致我們感受不到梵蒂岡的國際影響力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迄今為止梵蒂岡未與我國建交,所以很多中國人對梵蒂岡缺乏瞭解。那麼為什麼梵蒂岡沒與我國建交呢?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我國作為世俗國家的性質所決定的:早在明清時期天主教在我國傳播時就曾因為干涉中國信徒祭天祭祖祭孔的行為而與當時的朝廷發生衝突。當時羅馬教廷在歐洲的權威之大甚至足以與世俗君主分庭抗禮,而在中國傳教時羅馬教廷也試圖將教會變成朝廷管控之外的組織,而這是中國皇帝絕不可能接受的,於是到了雍正年間開始對天主教發佈一系列禁令。鴉片戰爭後西方傳教士在堅船利炮的保護下得以在中國自由發展,這一時期中國政府處於內憂外患之中,自然無法干預這種行為。新中國成立後成立了中國天主教愛國會,秉承“自治、自養、自傳”三原則。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所傳播的天主教儘管與羅馬教廷在宗教文化傳承上有淵源,但從來不是羅馬教廷的下屬,中國的天主教團從新中國成立之後就一直是獨立自主的,這和其他國家的天主教團有明顯的區別。同時我國的官方主流意識形態是秉承無神論的,因此我國在外交領域往往是更為重視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關係,所以在我國的外交佈局中很難像重視美、俄等國一樣重視梵蒂岡。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梵蒂岡雖然是主權國家,但是是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了。整個梵蒂岡小到站到最高的地方,甚至都有可能望到國界線。

由於梵蒂岡四周與意大利交界,因此也被稱作是一個國中國。另外由於國家比較小,所以與意大利的國界線也不是“很清楚”,只是用黃色油漆畫的邊界線,出了邊界線就是出國了。

當然正是由於國家比較小,所以梵蒂岡並沒有海關,也沒有拿得出手的國防力量。要知道梵蒂岡的憲兵,加起來也就是幾百人左右。

不過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個國家,它可是天主教的教廷所在地,也就是說梵蒂岡可以稱作是天主教的聖地。而世界有多少人信奉天主教呢?有1/6之多。

所以梵蒂岡小是小,但是力量不小。另外圍繞著梵蒂岡有兩點內容可以值得討論的。第一點是為什麼沒有人打梵蒂岡?第二點是梵蒂岡為什麼還沒有和中國建交?

為什麼沒有人打梵蒂岡?其實無論是任何事情,要想去做,總是要抱著目的去做。無論是從軍事或者是經濟角度考慮,梵蒂岡都沒有任何的“價值”,就算是打了也沒用。


另外上面也說了,梵蒂岡是一個國中國,所以如果想打梵蒂岡,必須先和意大利開戰。這還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梵蒂岡作為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和梵蒂岡開戰,就相當於是和天主教開戰。

而我們上面所說,全世界有將近1/6人都信奉著天主教。 現在把天主教最高領袖教皇給打了,這不就是要開戰嗎?所以沒有哪個國家願意冒這個大不諱。

第二點,梵蒂岡為什麼不和中國建交。在19 29年的時候,梵蒂岡成為了一個主權國家,另外由於梵蒂岡的特殊性,成立主權國家之初便宣佈保持中立。

梵蒂岡沒有和我們建交,有人說是因為我們信奉的社會主義社會,實行的是無神論。梵蒂岡作為一個有神論者,當然不會和他們建交了。

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並不會因為有神或者是無神論的問題,而和某個國家斷交或者是建交。梵蒂岡不和我們建交,有著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大約在2000年左右,梵蒂岡把一群曾經活躍在中國的傳教士封為了聖人。但是當年西方侵略中國的時候,他們這群“聖人”在旁邊煽風點火。

此舉大大傷害到了我國人民的感情,那麼你可能有疑問了,這些人基本上都死了,梵蒂岡為了一群死人,損害了和中國的利益,實在是得不償失啊。

其實梵蒂岡也是這麼想的,但是問題是梵蒂岡的教皇沒有錯。這也是隻要教皇的命令出來了,不管對錯都要執行下去,因此想收回也收不回來了。

根本原因:上面所說的封聖事件,只不過是無法建交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還是在任免權的問題上。根據天主教的教規,全世界任何地方的天主教教徒的首領,都需要由天主教教皇來任命。

然而問題是,在我們的國家,中國的天主教實行的是“自治、自養、自傳”的三自原則,我們有著我們中國的天主教愛國會。另外在現行的政治下,無論任何一個宗教,他們的宗教領袖都是由政府直接任命。
正是由於這個矛盾——梵蒂岡的天主教想擁有對我們中國天主教的任免取權,而在中國幾千年來中央集權制影響下,基本上都是政府任免。因此兩者衝突下,讓建交事宜一直沒有實現。


史之策


梵蒂岡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說是國家它更像是是一個教堂,教員人多,需要住宿,周圍建上住宿樓,以滿足主教,普通教員的住宿問題,又因為其獨特性,直接變成了獨立的國家。

梵蒂岡意為“先知之城”。公元4世紀,教皇在羅馬城西北角耶穌門徒聖彼得殉教處建康斯坦丁大教堂以志紀念,15~16世紀被改造成聖彼得大教堂,成為天主教會舉行最隆重儀式的場所。[1]756年法蘭克國王把羅馬城及其周圍區域送給教皇,後在意大利中部出現教皇國。1870年意大利統一後,教皇被迫退居梵蒂岡宮。1929年意大利同教皇簽訂《拉特蘭條約》,承認梵蒂岡為政教合一的主權國家。梵蒂岡為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


梵夏樂逸


梵蒂岡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的一塊山丘上,是世界上最為“袖珍”的國家,被稱為“城中之國”。

(梵蒂岡鳥瞰圖)

梵蒂岡的面積只有0.44平方公里,相當於北京故宮的五分之三。整個國土呈三角形,領土包括聖彼得廣場、聖彼得大教堂、宗座宮、教宗避暑勝地和梵蒂岡博物館等,周圍有城牆環繞。其中的聖彼得教堂對外開放。梵蒂岡的國門設在教堂左側,是一道堅固的鐵門,由全副武裝的警衛把守。

梵蒂岡的常住人口只有不到600人,主要是意大利人。這些人中大部分是神職人員,由主教、神父、修女組成。在這些居民中男性比例高達95%,全國只有30多名女性。而真正生活在梵蒂岡國內的居民,只有200多名。

因梵蒂岡國土面積太小,整個國家沒有任何工農業以及自然資源。國家的經濟主要依靠旅遊業,以及銀行貸款、房屋出租、郵票發行、教徒的捐款、向教皇贈送的貢款等支撐。

梵蒂岡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就是教皇。教皇自稱是“基督在世上的代表”,擁有至高無上的神權。同時,擁有最高的行政、立法、司法權,由紅衣主教團以三分之二多數選出,任職終身。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彈丸之國,卻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是天主教教廷所在地。它擁有著全球10多億天主教信徒,是宗教力量最為強大的國家,其影響力,絲毫不亞於世界任何超級大國。

198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梵蒂岡全境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名錄。在這片狹小的國土裡,集中了一批舉世無雙的藝術品和建築傑作,每年吸引著上百萬的遊客前來參觀、遊覽。

(教皇舊照)

那麼,這片土地為何如此神奇?這麼小,為什麼沒人想過要滅掉它呢?

其一,梵蒂岡有著古老悠久的歷史。

梵蒂岡在拉丁語中意為“先知之地”,是中世紀教皇國的中心。公元6世紀時,羅馬主教取得了該地區的實際統治權,稱為“教皇”。也就在此時期,聖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岡宮得以修建。

公元750年左右,“教皇國”得以成立,直轄領土面積達到了4萬多平方千米。14世紀末,梵蒂岡成為了教皇的主要住所。1870年,羅馬爆發了反抗教皇統治的起義,教皇被剝奪權力後,退居到了羅馬西北角的梵蒂岡宮中。

1929年,意大利政府同教皇簽署了“拉特蘭條約”,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梵蒂岡也成為了獨立的城市國家,教皇享有國家統治權。獨立後的梵蒂岡為中立國,其國土雖小,卻神聖不可侵犯。

(教皇與天主教徒)

其二,梵蒂岡具有強大的國際影響力。

梵蒂岡是世界宗教界影響力最大的國家,教皇控制著全球天主教會,是所有教徒的精神領袖,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擁有信仰、道德、紀律和行政上的最高權力。

全球天主教徒超過10億,其中一半在美洲,佔全球天主教徒近50%。歐洲佔25%,非洲佔14%,大洋洲佔1%,亞洲佔10%。和另一個大教伊斯蘭教不同的是,天主教的組織更為嚴密,凝聚力更強大。

直白地說,只要梵蒂岡的教皇跺一下腳,全世界都將為之震動。

這樣的教皇,當然會在國際事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自獨立以來,梵蒂岡已經和17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歷任教皇已出訪了100多個國家,經常與各國首腦會晤並發表觀點,除了完成“做好人們的靈魂工作”的首要任務外,致力於推進宗教和解與世界和平,也是教皇義不容辭的責任。

保羅二世教皇在任期間,外交活動最為活躍。他就曾大力呼籲禁止核武器研製。還利用宗教影響力,調解國際爭端。英國和阿根廷開戰時,他曾奔走於兩國之間,呼籲和平談判解決。伊拉克戰爭爆發後,他也曾強烈地表達了反戰立場。就在布什訪問梵蒂岡時,保羅二世還曾當面告訴布什他反對妄生戰亂,希望用和平手段解決紛爭。

(聖彼得廣場)

其三,梵蒂岡有著燦爛的文化。

梵蒂岡除了崇高的宗教地位外,還有著燦爛的文化和藝術。它的藝術傑作主要集中在聖彼得大教堂、聖彼得廣場和梵蒂岡博物館裡。

聖彼得大教堂本身就是藝術珍品,他是全世界最大的教堂,也是梵蒂岡的名片和象徵。聖彼得廣場是眾多天主教徒朝聖和集會的場所,也是教皇發表演說、會見教眾的地方。

而梵蒂岡博物館簡直就是一座藝術殿堂和寶庫,他收藏的數十萬藏品讓人歎為觀止。不但有著基督教早期的珍貴文物,還有著古埃及、古羅馬的珍稀藝術品,甚至還有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聖物。

在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上,至今還保留著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米開朗琪羅的經典作品——《創世紀》和《母與子》,其中的《母與子》還是米開朗琪羅唯一的簽名作品。

(遊人如織的梵蒂岡)

其四,梵蒂岡遊人如織。

正是由於梵蒂岡厚重的宗教文化和舉世無雙的藝術氣息,才每年吸引著大批的遊人蜂擁而至。聖彼得廣場、聖彼得教堂、梵蒂岡博物館,西斯廷小教堂等地方,都是遊人必須瞻仰的地方。

如果能在元旦、聖誕節、復活節來到聖彼得廣場,還可以親眼目睹教皇的威儀,接受他給予的祝福。

另外,梵蒂岡發行的郵票,也是廣大集郵愛好者的摯愛。如果能蓋上梵蒂岡唯一郵局的郵戳,那就更加珍貴無比。

梵蒂岡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它既有著神秘肅穆的宗教氛圍,又有著巍峨的藝術殿堂和珍貴的藝術珍品,讓人肅然起敬。


張生全精彩歷史


梵蒂岡,又叫梵蒂岡城國,四面都與意大利首都羅馬接壤的城邦國家,故稱“國中國”。全世界人口最少(不到900人)、面積最小(0.44平方公里)的國家。



梵蒂岡,全世界六分之一人口信仰的天主教中心——教廷所在地,教皇為最高國家元首,是宗教合一的主權國家,在全球政治和文化、宗教領域都擁有重要的影響力。


小插曲:天主教傳入中國後,教會內部產生了“禮儀之爭”,利瑪竇認為中國傳統祭祖祭孔與天主教禮儀並無衝突,而梵蒂岡教皇克雷芒十一世公然下令禁止中國教徒祭祖祭孔活動,遭到了當時清康熙皇帝斷然拒絕。直到1939年,教皇才撤銷了有關禮儀禁令。

梵蒂岡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政教合一的主權國家。


小雨看旅遊


在當今世界,存在著一個無比傳奇的小國,它的國土面積還不到中國的兩千萬分之一,但在國際社會當中的影響力,卻絲毫不弱於我們。這個非同尋常的國家,便是在歐洲現有的44個主權國家中,唯一沒有和中國建交的微型國家-梵蒂岡。



梵蒂岡是南歐亞平寧半島上的一個微型城邦國,位於羅馬城西北角,全境都被意大利包圍,是名副其實的“國中之國”。梵蒂岡人口僅有842人,面積只有0.44平方公里,還不到中國的兩千萬分之一,跟北京天安門廣場大小相似,是世界上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梵蒂岡雖然“體型”渺小至極,但無論是歷史上,還是在當今,都擁有極強的國際影響力。


梵蒂岡的前身,是公元754年經“丕平獻土”事件組建起來的羅馬教皇國。先前,教皇同意法蘭克宰相丕平取代其國王,丕平為感恩,便把奪自拜占庭帝國的原拉文那總督區贈予教皇,由此一個以羅馬為都城的神權國家成立。作為中世紀最高的精神權威,教皇此後又通過一系列運作,將很多小公國、侯國納入疆域之內,勢力最盛時的版圖,曾佔有半島面積的1/3,約合10萬平方公里。



俗話說人無千般好,花無千日紅,在中世紀盛極千年的教皇權威,終於在進入19世紀後,遭到毀滅性的打擊,而教皇國因之急速衰落。1798-1800、1808-1815年間,教皇國兩度被法國吞併,55年後又被意大利王國兼併。教皇國被吞併後,教皇躲進梵蒂岡城堡,並自稱“囚徒”,以示對意大利強行吞併該國的抗議,時間長達59年時間(1870-1929年)。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臺後,立志恢復羅馬帝國的榮光,為藉助教廷在世界上強大的影響力,很希望跟對方結束敵對立場,而後者也認為在20世紀仍採取抵制態度,已經完全不合時宜。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在1929年簽署《拉特蘭條約》,在教廷聲明教皇國終結的前提下,由意大利承認並保障梵蒂岡的主權獨立,由此梵蒂岡城國得以建立。而這個實際的“教皇國II”,面積還不到羅馬教皇國鼎盛期的1/20萬!



梵蒂岡的目前的領土範圍,僅包括聖彼得廣場、聖彼得大教堂、宗座宮、岡道爾夫堡和梵蒂岡博物館等地,其中聖彼得廣場是教廷舉行重大宗教活動的場所。梵蒂岡除了是天主教的聖城外,還是一個藝術之都,其中的珍品彙集地,便是著名的西斯廷教堂。教堂給世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遍佈其中的壁畫、頂畫,無一不是美輪美奐的精品,其穹頂部分的畫作,正是米開朗基羅創作的《創世紀》。


作為城國統治者的教皇,跟其他國家的元首不同,雖然受其直轄的國土只有0.44平方公里,但他卻也是全世界天主教信徒的教主,一身兼任宗教領袖、國家領袖、精神領袖三重角色,是天主教世界中至尊無二的人物。梵蒂岡城國的面積、人口雖然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但在國際舞臺上卻擁有極強的影響力,超過其“體量”的百萬倍,這其中的關鍵,便在於遍佈世界各國的11億天主教信徒。



更為特殊的是,由於梵蒂岡的國民絕大多數都是外國教士,所以教皇的職位從來都不是本土“生產”,而是完全意義上的“舶來品”。按照選舉規則,教皇由世界各地的樞機主教經內部秘密投票選舉產生,國籍不限,一旦當選,往往才會由原籍國趕往梵蒂岡就任。規則還規定,教皇除自動退位外,可終身任職。


梵蒂岡由於國土面積太小,不可能建立起獨立的經濟生產體系,其收入來源主要靠旅遊、郵票、不動產出租、特別財產款項的銀行利息、梵蒂岡銀行盈利、各國向教宗贈送的貢款、教徒的捐款等。根據2016年的統計數據,梵蒂岡人口僅842人,全年實現GDP總值為0.8億美元,人均國民收入為9.5萬美元,屬於發達國家標準。



羅馬教廷雖然很早便跟中國建立起聯繫,但隨著中國在宗教領域實行“三自”政策後,因為對主教任免權的歸屬分歧極大,所以在新的中國建立後,梵蒂岡便中斷同大陸的外交關係,而它也是歐洲唯一未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但隨著兩國近年來關係的改善,相信不久之後,雙方會恢復正常關係。


文史磚家


梵蒂岡城國(拉丁語: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意大利語: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簡稱“梵蒂岡”,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一個內陸城邦國家。

也是全球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其國土面積只有0.44平方公里。由於四面都與意大利接壤,故稱“國中國”。

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也是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

梵蒂岡意為“先知之城”。

公元4世紀,教皇在羅馬城西北角耶穌門徒聖彼得殉教處建康斯坦丁大教堂以志紀念,15~16世紀被改造成聖彼得大教堂,成為天主教會舉行最隆重儀式的場所。



756年法蘭克國王把羅馬城及其周圍區域送給教皇,後在意大利中部出現教皇國。1870年意大利統一後,教皇被迫退居梵蒂岡宮。

1929年意大利同教皇簽訂《拉特蘭條約》,承認梵蒂岡為政教合一的主權國家。梵蒂岡為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

由於聖座的行政機構——羅馬教廷大部分機關均座落於梵蒂岡城內,故人們在使用“梵蒂岡”一詞時,可能指梵蒂岡城國、“梵蒂岡”地區、聖座、或教宗的居所,端看其使用的場合而定。

雖然梵蒂岡並未制定任何有關官方語言的法律,但以意大利語最為常用。因天主教在全球信仰人口眾多,使梵蒂岡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擁有美國、中國、俄羅斯一樣重要的影響力。

梵蒂岡全國居民天主教。梵蒂岡是近13億天主教徒的精神中心,每年吸引著上百萬的遊客前來參觀、遊覽。

螞蟻搬家:搬家行業老司機,懂搬家,懂生活,更懂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