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通识」2经济的起点——幸福与路径

2.1 幸福与价值

2.1.1 目的与手段

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只是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人行动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努力学习是为了能更好工作,努力工作是为了获得更多收入,更多收入是为了更好生活,简单说,就是生活得幸福!人们行动的动机与目的是获得幸福。

幸福:个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个人生理性欲望和社会性欲望的满足,也包括个人潜能的开发。

当然,幸福是一个主观概念,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大部分人来说,幸福并不是享乐主义,不是物质欲望的、肉体上的满足。当然,我们也知道,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也不能得到满足,那么他不大可能是一个幸福的人。

「经济学通识」2经济的起点——幸福与路径

2.1.2 幸福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

幸福的时间维度是指,人们追求的不是某个特定时刻的幸福,而是一生的幸福。

幸福的空间维度是指,人的幸福取决于多种因素,而非单一因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单项或多项的满足都可以让我们感觉幸福。

2.1.3 价值的概念

价值:对幸福这一最终目标的边际贡献。空气对我们很重要,但是多一些,或少一些,对我们幸福没有影响,所以经济价值为零。而钻石对我们可有可无,但是多一点或少一点,对幸福有很大影响,所以经济价值很高。

幸福是一种主观判断,因而价值也是一个主观概念。有人觉得钻石很好,有人觉得钻石没有什么实用,因人而异。

「经济学通识」2经济的起点——幸福与路径

2.2 个人偏好和约束条件

2.2.1 个人偏好

偏好:对某种物品或行动的喜爱或厌恶倾向。偏好本身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觉得粗茶淡饭就是幸福,有人觉得娇奢淫欲就是幸福。个人偏好的满足,既来自结果,也来自过程本身。工作得到工资回报,是一种幸福,但工作过程中的体验也是一种幸福。

功利主义:一种道德哲学思想,认为人的行为的目标就是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或者也可以说是最大化个人的快乐、最小化个人的痛苦。经济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转型是如何从功利主义转向权利主义。

偏好必须满足完备性公理和一致性公理(传递性公理)。

人的偏好具有主观性。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2.2.2 效用函数

效用(utility)是消费者赋予某个特定商品组合在目标上的数值(可以理解为个人的幸福指数),它的值域是实数。效用:偏好满足程度的度量。效用函数偏好与满足偏好的手段之间的关系,表明消费变化如何影响所带来的价值量变化。就像一桌菜,爱吃肉的人,肉越多效用越高,爱吃素的人,菜越多效用越高。

「经济学通识」2经济的起点——幸福与路径

2.2.3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边际效用:增加一单位产品的消费所带来的效用的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随着消费量的增加,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总效用函数可以近似看作消费数量的一个递增的凹函数,边际效用则是消费数量的一个递减函数。由于效用是主观的,不同人之间的效用不可比较,因而是不可加总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本质是稀缺价值理论,即中国人讲的“物以稀为贵”。东西越是缺少越是渴望,水喝多了也会腻。

2.2.4 选择的约束条件

人类之所以需要选择,是因为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第一类是技术性约束。技术性约束:有些选择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

第二类是制度性约束。主要表现为收入约束。制度性约束:人类通过制度规则而施加的约束。

第三类是道德性约束。道德性约束:人类通过道德规则而施加的约束。

第四类是信息约束。信息约束: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而带来的约束。

「经济学通识」2经济的起点——幸福与路径

2.3 鲁滨孙经济学 

2.3.1 劳动与休闲之间的选择 

鲁滨孙经济:生产者和消费者合二为一的个体经济,没有交换介入。边际成本:增加一单位产品的生产( 或消费)所付出的代价或放弃的收益。最优决策规则 最优选择在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时达到。边际效用大于边际成本,产量会使净收益增长。简单说,收入大于成本的事,都可以干。

2.3.2 储蓄与投资 

在经济学中,储蓄总是等于收入与消费之差,即储蓄=收入-消费。 收入: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用于消费和投资的产品总量。 消费:直接满足个人偏好的产品消耗。 储蓄:为了投资和防患于未然而不用于消费的收入。

资本品:人创造的、不能直接由大自然赐予的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包括劳动、资本品、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投资:将储蓄转化为资本品的活动,目的是提高未来的生产率。 生产机器就属于资本品。制造机器的可以看作通过消耗储蓄来换取生产能力的提高,即“投资”。折旧:资本品在使用过程中因磨损导致的价值损失。由资本积累(投资)导致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单位时间内生产率的提高和可用于消费的产品的持续增加。在现代经济学中,储蓄算作“存货投资”,所以“储蓄”总是等于“投资”。

「经济学通识」2经济的起点——幸福与路径

2.4 鲁滨孙经济的多元化 ★

2.4.1 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给定相同效用水平的所有产品组合点的连线,反映了不同产品在偏好上的可替代性。 对于边际效用为正的商品,其无差异曲线向下倾斜。边际替代率递减法则:在维持同一效用水平的前提下,随着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该产品能够替代的其他商品的消费量将随之递减。有一瓶水我们会拿来喝,有一车水我们会拿来洗澡,有一井水,我们还会拿来洗车浇菜。

2.4.2 生产可行性曲线

机会成本:为了某个特定的行动而放弃的其他行动的最大收益。生产可行性边界:给定资源和技术情况下可能实现的最大生产组合的集合。它反映了个体或社会面临的资源约束。生产可行性边界代表最大可能生产组合的集合。

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行性边界相切,在该点,(X′,Y′)是最优选择点。最优选择条件:偏好上的边际替代率=生产上的边际转换率。随着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鲁滨孙的生产可行性边界会逐渐向外移动。鲁滨孙经济学以一个最简单的模型,很好地刻画了我们日常遇到的劳动-休闲决策消费-储蓄决策生产决策投资决策技术进步等经济学问题,对我们理解现实经济问题有重要的启发。

「经济学通识」2经济的起点——幸福与路径

总结,人的最终目的是幸福,幸福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理性人追求的是一生的幸福,而非眼前欲望的满足。一种产品或行动的价值由其对幸福目标的边际贡献决定。 个人偏好反映的是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理性人的偏好可以用效用函数来代表。无差异曲线是分析个人选择的重要工具。 个人选择就是如何在满足资源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效用函数。最优选择的基本条件是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在多产品的情况下,这一条件表现为产品在偏好上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在生产上的边际转换率。 通过减少短期消费而进行的储蓄和投资,可以增加资本品和改进生产技术,从而推动生产可行性边界向外移动。经济增长表现为由投资和生产技术改进带来的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第一步,减少娱乐,增加工作,牺牲休闲换收入。第二步,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牺牲消费换储蓄。第三步,减少储蓄,增加投资,牺牲储蓄换投资。(逐渐由资本品代替人力创造财富)。第四步,用更高生产技术升级资本品,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第五步,用科学与智慧全面升级所有生产要素,让财富进行几何式裂变,让财富井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