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制約鄉村發展的根本問題是什麼?

新大風歌


筆者作為現任偏遠山村村幹,覺得很有必要回答這個問題,以正視聽。

第一、偏遠鄉村離城鎮遠,交通不便,開辦現代化加工企業不利於物流運輸,不利於工人上下班。

第二、農村素質參差不齊,而農村作為偏遠地區自然給不起大城市的價格,所以有相當一部分農民情願不要你那一點點錢而讓土地閒置。土地徵收、流轉困難。事實上農村土地作為村集體土地,哪怕是村民的自留地都無權買賣而只能出租,且合法的出租有時間期限,如果想購買那就需要政府出面徵收,時間、價格都是小企業沒有辦法承擔起來的。

第三,農村的村幹部原本就出身於農村,沒有過硬的背景、後臺和資金、技術,找不到好的項目經營開發。而農村幹部的工資按照國務院規定僅僅只是2700元一個月左右,養不起家,有的地方(筆者所在的湖南祁陽縣)連1700都沒有達到,具體原因不清楚,但是他們會要求我們在省工作組來檢查的時候回答說是2800,就這一點錢,年輕的有能力的都無法在呆在家裡,因為養不活老婆孩子,所以只能出去做生意做工程或者打工掙錢。而留在家裡的絕大部份都是能認識字但是沒有什麼能力的老頭老太太在擔任村幹部,這種人無非就是混日子混工資。

第四,農村實行的是分散承包經營,各人自掃門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在其它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以集體名義經營企業,村集體沒有資金,國家政策三令五申減輕農民負擔,你永遠都不要去想從村民集資。如果私人搞企業,筆者花了10年的時間投資了300多萬種植了1000多畝油茶,僱傭當地閒散人員務工,凡是同行的都知道,這個行業還沒有人回本(利息不計、自己的工資不計),一直都在虧損狀態,2018、2019年剛剛有一點小收入,結果就導致部分村民眼紅,在村裡鼓動要推翻合同,筆者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撲滅這種卑鄙的行徑,自然一次就害怕了,哪裡還有擴大投資的想法?

第五,農村幹部是三年選一次,我要是辛苦三年把村集體企業搞起來了,三年以後企業經營管理權歸屬於村集體,不能保證上級政府還會繼續任命(村支書是黨員選出支委由政府任命支書),因為這裡面的利益交織得太厲害了,比如像大的企業有健力寶事件,你懂滴。

第六,關於村幹部貪汙的問題,從05年開始,村級財政實行的是村帳鎮代理,一個村每年的轉移支付包含村幹部工資也就幾萬塊錢,村組織黨員、隊長開會誤工工資也在這裡開支。所用的每一筆錢都是由鎮財政所審核給予報賬,再由財政所長、鎮長、書記逐級簽字才能從村帳戶取錢報銷。然後就是村裡有時候會通過各種關係從某局搞來一點資金施工水利項目,超過30萬的工程必須實行招投標,但是這種工程都是按照各地規定的單價下浮30%計算工程款的,(剩餘30%資金由受益村民集資,事實上你也不可能從村民手裡收取到這個集資款),唯一的辦法就是偷工減料,這也是導致全國各地小水利建設工程質量差的原因之一。當然在這當中不排除部分村幹部因膽大,工程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的結算之後有資金剩餘而中飽私囊的情況,但是數量也是非常有限的。

限於手機碼字辛苦,其它很多細節都不說了。


聽人笑語42098386


我認為制約鄉村發展的根本問題是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

20多年前,我在深圳松崗當保安,我曾建議廠老闆到我家鄉辦廠,我說,我家鄉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多,要的報酬也不多。老闆笑著說,我們與商人簽訂的購貨合同都是要按時間規定交貨的,你的家鄉路途那麼遠,且交通也跟不上,我們怎麼能夠按時交貨呀。十多年前,我們家鄉建設了一條二級路,有幾個老闆想在路邊徵地建廠或辦企業,可是,因種種原因,他們的想法和計劃全部落空。而在縣城(市城)周邊,近年來,土地不斷開發,商住、廠、企樓房鱗次櫛比、大廈林立。這說明,接近縣(市)城的地方就容易開發,反之,處在偏僻的鄉村,則無人看好。

上面我說到的這些,是對自然條件的論述,下面要對自然資源進行論述。

欲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假若那個鎮、那個鄉、那個村有豐富的礦藏或其它有利開發的資源,那麼,有資源的鎮、鄉、村必定能富起來。我說的是,既有資源,又經過國家或政府部門批准開採、開發的地方。因為,十八大以來,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嚴格要求,對破壞生態和不可再生的資源開發實行堅決禁停。暫不說礦藏開採,我就說旅遊業,假若有一個聞名天下的旅遊區,如桂林、黃山、泰山、嵩山、武當山、峨眉山、韶山、井崗山等,這些地方的人們也都沾了光,欲話說“一業興起百業旺”。

綜上所述,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對發展經濟起著至關重要作用。因此,制約鄉村發展的根本問題是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



也沒什麼制約,農業就那麼些潛力。再向上發展很慢了,農業不就糧食嗎,土地到戶由生產隊畝產幾百斤上升到千斤左右,隨後就緋徊了,再想翻倍增長很慢了,不象工業工廠,增加機器設備,改進技術,,,就能增產增效,這就是工業與農業的區別,所以農業永遠落後於城市,造成城鄉之差。


郭之訓


目前制約農村發展的問題很多,但根本問題是土地制度問題。表面上看,制約農村發展的因素有:規劃問題、技術問題、投入(資金)問題、管理問題、市場問題……歸納起來,根本的就是土地制度問題。土地的制度障礙,阻礙了農村農業的深度發展。土地制度決定了生產方式。當下,只要一談到土地制度,大家都諱莫如深,沒有人願意捅破這塊“遮羞布”。我們現在還是沿襲多年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其實是“分不分,統不統”的各自為陣的小農經濟,小和散是主要生產方式。土地制度不與時俱進地變革,規劃搞不了,也搞不好。先進的技術也推不開,用不了。資金沒人敢投,沒人願投,投則虧。自然,管理也就跟不上,市場對接不上,效益就出不來。如此,長期惡性循環。所以,根本的是要解決好土地制度問題。


視界亮哥


農村農業發展不起來並不是農民本身問題。第一,上層政策到了下層落實不到位,第二現在農民是一家一戶,要想土地流轉種田人得拿租金,本身農業在當今糧價只能管個種成本上的收益,另外還得交給地主租金,再說國家每年給農村各項補貼,那不是拿給真正種地人的,我在家租了人家二百畝荒田,沒有拿過一分錢的補助,全告自己,都說農業是坑,親身體會確實是這樣,想進入農業的的確要深思


明朱418


隨著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城鎮化建設力度的加大,我國大部分農村的發展以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那麼是什麼制約了農村的發展呢?下面我通過如下幾點來和大家一起探討。

第一,隨著農村機械化的普及,絕大部分農村被解放出來的勞動力進入城鎮和發達地區尋找工作,而留在農村的基本都是一些老幼人群,這些人的思想觀念也遠遠不能跟上社會潮流,滿足於一畝三分地的傳統觀念中不能自拔,而那些進入成鎮工作的群體隨著視野的開闊,有的人以不滿足於原來農村的生活,他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離開農村,轉而向城鎮發展,這反過來也改變了農村的人口結構,同時也造就了新的觀念很難進入農村主流思想這一現實,也因為如此,使得土地流轉,新農村建設等,這些好的政策難以落實。

第二,人才的流失,從上一論述中我們知道,年輕有文化的農村勞動力絕大部分都以進城,甚至成為成鎮的一份子,他們和農村的聯繫主要是他們的父母,每年農忙時和春節時他們才回農村幾天,對農村發展根本就漠不關心,而農村孩子的家長更是拼盡全力,想讓他們的孩子努力學習,能考出好的成績,考上好的大學來脫離農村這個環境,這以成為了農村的主流民意,那反過來講那些有知識,有頭腦的人才,又有誰願意回到農村這個環境呢?而沒有人才就沒有發展,這也是不變的真理。

第三,長遠的規劃,如果一個村莊能有一個長遠的規劃,對農民宅基地的佈局,街道的劃分,生活垃圾和汙水的處理,村莊綠化,村民的娛樂休閒場所確定,村民種養殖的統一安排等,都能系統的規劃好,反之則各行其是,雜亂無章,對今後農村的發展起著極大的制約作用。

第四,領頭羊,人無頭不走,有一個好的帶頭人,才是農村發展的關鍵因素,這也正是廣大農村缺少的。


取與舍之鄉野村夫


現在農村的發展,多是外出務工積攢下的財富,也為鄉村發現打下來很好的基礎。可以說,農村已經取得很大的發展了,寬帶,家電,洋房,甚至小汽車都很普遍了。放眼未來如何發展更好,提點我的想法。

農村的問題根源是制度。耕地所有者過於分散,一家幾畝地,難以集中,難以規模化生產。農戶思想難以統一,難以統一規劃,難以形成特色景觀,特色產業,特色小鎮。農村人口在外務工多,但村外的人無法到村裡定居,導致人口單向流動,空心化嚴重。

舉個例子,河南商丘蒙牆寺村歷史悠久,是考證的莊子出生的地方,歷史上是一座香火旺盛的寺院。村莊被黃河古道大堤一分為二,村前有河流,城市主幹道依村而過,開車去高鐵站15分鐘。可謂發展的資源是很充分的。

設想一下未來發展,平原地區利於種植,可以統一規劃成果樹採摘園,或者鬱金香院,在黃河古道大堤上和河流兩旁種植果樹或者花園,發展產業和觀光旅遊。在原址遺蹟基礎上重建寺院,修建大佛,發現旅遊業,都可能取得歐洲的特色小鎮一樣的發展。

現在的問題是,村裡的土地分散在幾百戶村民手機,每家的種植思路都不同,有種地的,有種楊樹的,有種果園菜園的,還有撂荒的,種地不掙錢是共識。

村裡的青壯年大都在一線城市工作打工,村裡多是老人和小孩。城裡人想來農村定居,買個宅子,不符合國家規定進不來。沒有人口,發展的動力就不足。


大眼老爹


鄉村是指農村、農業、農民“三農”。制約鄉村快速發展的因素很多,本人認為有以下因素:1,農民人多地少。就東北丘陵半山區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三畝地,即3000平方米,其中一少部分水田面積,按最高產量年年豐收,減去斤糧成本,每人年收入最高3000元左右,相當打工一月工資。2,糧食價低,生產資料價高且年年漲,增產不增收。3,沒真正實現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目前仍沿續幾百年的經營模式,打糧賣商品糧,沒有深加工龍頭企業,只知道賣初級廉價農產品,把高附加值產業給了商品深加工。4,農村農業產業單一,沒形成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農林牧副漁,形成規模經濟。5,農村年輕勞動力脫離農業外出打工,彌補農村農業低收入,一人外出打工的收入相當在家務農十人,所以,只要體力身體好都出去了,鄉村只剩下老弱病殘婦女兒童,維持耕種哪點少得可憐的土地。


清海160584083


封建姓氏家族部落中的小農家庭經濟里人力畜力土地耕作制度。當科學技術生產力充分發揮作用解放了三農地獄把人力資源拯救到工業化社會主義社區建設中來,食品實現了工業化規模生產,封建社會遺傳的小農民居建築莊園逐漸消滅,企業經濟制度代替了小農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勞動經濟制度代替了封建主義土地經濟制度避免了資本主義貨幣經濟制度,人生實現了一父一母一夫一妻一子一女的科學醫療生育,從各盡其能按勞分配走向各盡其能按需分配,社會主義制度物質積累戰勝資本主義制度貨幣積累,人類從土地戰爭與金錢戰爭走向勞動競賽,人民群眾看好共產主義制度的到來!


福祿壽禧康


是當前的私有制,制約了農村發展。

農民,除了種地,就做農民工。最累的工作,最低的收入,年青人媳婦都找不上,一年的工資年底要到如何,還要看運氣。

何枉談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