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導讀:在安家的一個片段中,有這麼一個情節,那就是徐姑姑開陣了上海老洋房業務,這個業務引來了一位男士,一進門就要找徐姑姑諮詢關於老洋房的售賣業務。徐姑姑問:“您剛才說要賣老洋房?”男士略帶滄桑無奈的說:“是,龔家花園”。而我們今天說的不是那位潑皮無賴的表姑奶奶,卻是這個洋房背後,那個殘疾流浪漢設計師與上海之間的不解之緣。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看完《安家》的人都知道,龔家花園是匈牙利設計師鄔達克設計的。那麼這位鄔達克是誰呢?是一位擁有“千億遺產”的殘疾的流浪漢。而他的“遺產”還都留在了中國上海。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龔家花園原型


老上海的地標性建築:“武康大樓、劉家花園”。

1、上海名片~武康大樓

如果你是老上海人,你一定不會錯過武康大樓的傳奇。它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築之一,也是世界上僅存的3棟船型建築之一。在這座武康大樓的對面就是著名的宋慶齡故居。因此如果你到上海宋慶齡故居去參觀的話,一定不要錯過對過對面的這座“武康大樓”。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早年間它叫做“東美特大樓”或“諾曼底公寓”,1953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後正式更名為“武康大樓”。而這座樓的門牌號是徐匯淮海中路1850號。

有沒有覺得這個牌號眼熟?是的它就是電影《色戒》中,王佳芝放走了易先生後,攔了一輛黃包車說走:“去福開森路”。而福開森路就是現代的武康路,王佳芝要去的地方就是武康大樓附近。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這座樓的特點不僅僅是它船型的外觀,它的立面還橫向分為三段。而它的門洞包括了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轉角挑陽臺、牛腿造型等多種法式元素。因此它真的看起來很文藝復興。在售房網上從武康大樓出售的一套93平米產權的二手樓房,價格已經超越了1200萬,每平米高達12萬元人民幣。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無數來上海旅遊的人,都會在此留影紀念,因此這座武康大樓被稱為“上海名片”。

2、“愛神花園”~劉家花園

這座劉家花園是主人劉吉生為他的愛妻在40歲生日時,送的禮物。就是這座4000平方米的花園別墅。據悉生劉吉生是民國的一股清流,他一生追尋“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愛情準則,在那個納妾不足為奇的民國,劉吉生信守愛的箴言,一生守護愛妻。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名噪一時的劉家花園

劉吉生效仿唐明皇,與愛妻譜寫了一段白居易《長恨歌》中的愛情故事。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而這位劉吉生並不是什麼文人墨客,卻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商人“煤炭大王”。是誰說商人重利輕離別?這位劉吉生的愛情故事生生打了白老的臉。真是有意思的一段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經歷。白居易的詩在他身上都有了正反面的檢閱。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讓才華橫溢的鄔達克感動不已。在他的設計中花園中央應有一個噴泉,而鄔達克腦洞大開的想到了名畫《普緒赫洗浴》,受這幅畫內容的啟迪,鄔達克想到了希臘神話中的公主普緒赫的故事,因愛神丘比特的母親維納斯嫉妒其美貌,就派自己的兒子丘比特除掉普通緒赫,沒想到丘比特反而愛上了普緒赫,兩人私定終身,最終結為伴侶。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愛神丘比特與普緒赫的希臘神話

因而這座噴泉他把它定義為愛神之泉,而製作噴泉費用耗資巨大,鄔達克因為劉吉生忠貞不渝的愛情觀,引以為知己,把這座噴泉贈送給了這對夫婦。而這個建築的內部也極其富麗堂皇,主人甚至用心到,在扶手欄杆上藏有”KSL"三個字母。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這是愛妻陳定貞用心為丈夫劉吉生設計的,劉吉生的英文名字~Kyih-Sung Lieu。這三個字就是英文名的縮寫。看到這是不是感動的不要不要的?妥妥的虐了一波現代單身dog!

後來劉吉生夫婦移居去了香港,他的哥哥劉鴻生於1952年捐出了這棟別墅。請注意是“捐”。因此這座美麗的別墅現在變成了上海市作協的根據地。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遠東第一豪宅~綠房子

1、綠房子的建築理念及其奢華巧妙內部結構。

綠房子是一代顏料商人吳同文找到鄔達克,請他幫忙設計的。這座綠房子可以說是鄔達克最得意的作品。他自己曾拍著胸脯說,這座房子50年到100年都不會過時。那麼讓我們走進這座綠房子來看看它的神奇之處。這座四層流線型貌似航船形的建築,原是德孚洋行買辦、房地產大業主貝潤生作為陪嫁,送給女婿吳同文的住宅。建築線條柔和、裝飾高雅,以綠色為主,老上海慣稱其為“綠房子”。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綠房子”座標:哈同路(今銅仁路)、愛文義路(今北京西路)口,兩條馬路的路名第二個字相連就是“同文”,正好對應了吳同文的名號,可見當年擇址所費的心機了。據說,吳同文堅持要333號的門牌號,是為了表示他的住宅佔地面積為3畝3分3釐。其佔地面積1367平方米的大草坪,草坪四周有彩色釉面磚砌築的高圍牆,自成獨傢俬園。於1937年建成。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主樓坐北朝南,牆面貼彩色小條形馬賽克,底層有一條自東首大門而入的汽車通道。底層朝南三間為賓客房,北面西端一大間為舞廳,落地長窗,配以彈簧地板(以我目前的見識竟然想像不到這彈簧地板是什麼效果),還有一座供小樂隊演奏的樂池。沿西首螺旋形鋼筋混凝土的扶梯上二樓,是主臥室。樓梯和地坪都用大理石鋪就。臥室的衣鏡後面嵌入保險櫃,顯得新穎神秘。室內設施除了煤氣、衛生間齊全外,還有冷暖空調裝置,這在當時已十分先進。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這所綠房子幾乎就是一所曲線建築物,你無論從那一個角度看都看不到稜角,這在當時設計理念裡是前所未有的。由於吳同文曾提出因為兩房太太的不和,希望儘量減少往來,但還要保持其舒適性。這個可以說是刁難的要求,卻被鄔達克信手斬來,他設計了三點,全樓分為四層,大太太貝夫人住在三樓,吳文同與姨太太如夫人住在四樓。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特意為老太太設計的氣度不凡的佛堂

而每一層按吳同文舒適度的要求還配備了一個360度無死角的陽光房。這樣兩房太太既可以舒適的在自己的樓層曬太陽,又避免了原來花園式建築,狹路相逢的尷尬。在這座基本西化的建築中,還因主人的母親篤信佛教,還特意設計了一座佛堂。

最後一點是安裝了私人電梯,如果她們二人避免相遇,那麼一位坐電梯,一位走樓梯,這樣就避免了在狹小的空間打頭碰臉的機會。也不至於讓吳同文夾在兩位夫人之間,難做人了。就這樣這所綠房子因為上海的第一座私宅電梯洋房被載入了史冊。而吳同文的身世卻另有一番滋味讓人感嘆命運的神奇。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2、吳同文神奇而賦予史命性的命運

吳同文實際上是吳家的養子。而吳同文的命運卻是由吳家最小的女兒的南柯一夢引來的一生富貴。說來挺巧,吳家以顏料發達,與吳同文的大太太貝潤生家均被冠以顏料大王的稱號,在上海灘也算有名有位。但是吳家一門四位千金,獨獨一直生不出男孩。這麼大的一個家業眼看無人繼承,吳家老爺終日鬱悶不已,吳家太太也愁容不展。這些問題在那個時候不僅是上一代人的煩惱,甚至是整個家族的煩惱。因此也帶給了幾位吳家小姐留下了陰影。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吳同文老照片

吳家四小姐甚至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夢到了一個弟弟,結果有一天這個夢裡走出來的“寶弟弟”竟然真的就出現在自家樓下。未出閣的四小姐獨倚陽臺看街景,猛見一對船民裝束的夫婦抱著個白白胖胖的小男孩從陽臺下走過,見那小男孩與自己夢裡見到的“弟弟”一模一樣,當即差人叫住他們。

許是窮人家裡無富貴,船伕夫婦想必是綜合考慮,覺得孩子在吳家比跟著自己受窮要好,於是就答應了他們,把孩子留下了。從此“弟弟”吳同文,成了富甲滬上的顏料大王唯一繼承人。

吳同文繼承家業之後,正值當時ZF急需“軍綠”色顏料之時。這位的確天賦秉異的大少爺彷彿預知先機,一下推出軍綠顏料,很快就在顏料市場坐上第一把交椅,一時意氣風發的很,終不負眾望的為家族生意錦上添花。從此,綠色成為了吳同文的幸運色。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而銅仁路333號住宅選綠色,就因為這點“綠色情緣”,連帶他的私家車,也是綠色的“寶馬”。一時成為了上海灘上“綠色老闆”。那個時候綠色還是綠色的綠,不是被“綠”的綠。

3、夫妻情緣與這棟房子的名人因緣。

看到這裡大家一定覺得吳同文就是一個沒有情懷沒有氣節的商人,而殊不知,吳同文與大太太貝夫人的婚姻,是家族聯姻。為雙方事業的一場聯姻。所以說在過去資本壟斷的餘孽下,犧牲的不僅僅是女人,也有同時代下男人的命運。吳同文與貝夫人的婚姻,沒有愛情,只有資本。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鑲嵌藍色瑪瑙的旋轉樓梯

因此19歲的吳同文還不懂愛情,就先有了情“商”。因此在後來成熟之後的吳同文,自己做主,又娶了摯愛如夫人。二人從此琴瑟和諧。與貝夫人也儘量相敬如賓。這一點在吳同文在綠房子的建築設計理念中也體現了出來。他還是很尊敬貝夫人的。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但是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革,貝夫人離開了綠房子,而1966年8月,58歲的吳同文預感一場急風暴雨要落到自己頭上了,與如夫人如往常一樣,晚飯後呷下一杯香濃的但溶有一整瓶安眠藥的咖啡,兩人分坐在兩張安樂椅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大太太的侄子貝聿銘

而吳同文則是著名的世界級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姑父。海派著名作家程乃珊的《藍屋》就是以綠房子裡的故事為原型創作的,而從小就從這幢綠房子路過並常常駐足深思的程乃珊,在結婚時驚訝的發現,自己的先生就是吳同文的外孫嚴爾純。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綠屋“船型房”是由匈牙利著名設計大師鄔達克設計的最具超現代感的建築,被當時英文報《中國日報》譽為遠東第一豪宅。為保證這有可能入經典之列的“綠房子”為世上獨一無二的,吳同文連設計圖紙也買斷,鎖在保險箱裡。如今屬於上海十大名宅之一,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而今這座豪宅已經成為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孕育了宋氏三姐妹的中西女中景蓮堂~現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前身。

於1926年建造的這所中西女中景蓮堂,是由美國衛理會創辦的,當時校長是海淑德。學制是十年制,也就是相當於現在從小學到現在的高一。當時這所學校並不是白富美專屬學校,而是需要品學兼優的富家女子,當時宋氏三姐妹就是出自這所一流的女中,1912年開設特別班,招收已婚婦女。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前6任校長均為美國人,早期教材除了語文外均用英文教科書,學科中強調英文、算學、音樂、家政等,其中家政教育在上海最為出名。

1952年 7月上海市教育局接管中西女中和聖瑪利亞女中,並把兩校合併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校址在江蘇路155號原中西女中校園。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中西女中培養了數以萬計的符合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女子,她們在各行各業作出了顯著的成績,其中傑出的代表人物有:教育家俞慶棠、外交家龔澎、中科院院士黃量、企業家榮漱仁、文學家張愛玲、藝術家顧聖嬰等。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校長薛正

下面讓我們看一下氣勢磅礴的女中校歌:

揚子江濱兮歇浦旁,有女校兮世界光。

春風和藹兮讀書堂,教人處世立身方。

幼而學長為眾所望,邦之英俊國之祥。

積中發外兮端且莊,憑將學識整紀綱。

更願身心健與康,馳譽中西翰墨場。

智圓行方柔且剛,轉移風俗兮趨純良。

精神永兮歲月長,勤勤懇懇名顯揚。

中西女校兮百世芳,吾校萬壽永無疆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禮堂

而這所女中當時是哥特式美國學院風格。鄔達克對景蓮堂的設計理念,主體部分立面為三層,尚有一層為頂層,立面簡潔樸素,兩側的教師辦公用房系三層平頂建築,女兒牆呈城堡式。建築面積為4.9萬平方英尺,北側一層為磚木結構大禮堂,有1192個座位。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景蓮堂一層為大禮堂,禮堂內裝有豪華吊燈,正前方為舞臺,禮堂兩側均為尖券式彩色玻璃窗。門廳的東西兩側為走廊,教室分佈在走廊的南北兩側,每間教室採光都很充足。這種融入了白牆紅瓦的的濃郁的中國風設計理念,恐怕也唯有設計天才鄔達克才能完成的吧。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公開徵集設計方案的四大銀行與現華東醫院的前身宏恩醫院

本想不寫長篇了,但寫到這裡,我不得不再說說跟此次疫情有關的華東醫院前身的宏恩醫院。是的作為此次疫情的中堅力量的醫院,華東醫院也派出了許多偉大的逆行者。讓我們看到一位又一位光頭帥男,光頭美女,他們都是出自華東醫院赴武漢救急的英雄。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而當時鄔達克設計宏恩醫院的時候,其設計理念是從醫生天職中救死扶傷角度出發,他突出了醫院的肅穆和整潔,採用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這種風格的基本特徵是:追求整體的和諧、穩定、力求對稱。因此我們看到整個建築給人的感覺就是寧靜與簡潔,能安撫人的情緒,白牆面設計,更是增添了一種神聖,這正是源於這個職業的靈感。

2、著名的四大銀行上海經濟體系的主體。

上海的“大陸、中南、金城、鹽業”作為當時最著名的四大銀行,其設計方案是公開招標的形式進行徵集的。因此並不是按名氣來選擇。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但是在數萬個設計方案中,鄔達克的設計方案仍然脫穎而出,這足以證明了這位設計界大神級人物的重磅之所在。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對於銀行的設計,他以中式風格為主,融入了19世紀晚期中歐公共建築的個性元素。而外牆則以浮雕的復古風情為主打,頂部是六角形穹頂塔樓,並用巴洛克裝飾風格,一時之間成為上海的路標性建築。至今仍是如此。

總結

實在不得不到了全篇總結的時候,文字太長怕累到我的讀者朋友們的眼睛。最後在這裡我不得不最後提一下

赫赫有名的“國際飯店”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這座建築是鄔達克1932年12月底設計的,在當時成為了遠東第一高樓。它保持了上海長達半個世紀的最高建築記錄。正是這座國際飯店的建築,引發了赫赫有名的建築學家“貝聿銘”的人生夢想。

1959年郭沫若來到上海國際飯店後為它的宏偉提了首詩“雨中踏上最高樓,伸手摩雲摘鬥牛,逍欲飛昇生乘火箭,紅旗插到九重頭。”

點擊可觀看視頻介紹哦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因而我們現在看到的上海一些有名的建築物,基本是出於這位曾流亡到中國的鄔達克之手,由於被中國人友善扶持,使他在中國古老文明的薰陶感染之下,迎來了自己的創造高峰。鄔達克為上海留下了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等數十種不同風格的建築。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上海的建築風格與鄔達克已經無法分割了,貝聿銘曾經這樣說:鄔達克的建築過去式是、現在是,並將永遠是上海城市輪廓的一抹亮色。

最後我猜大家會不會問我,你不是在寫《安家》嗎?是的,這就是《安家》電視劇背後拋出的更為珍貴的歷史實錄,我這洋洋灑灑5000多字,是不是足以說明了《安家》中那座1.5億的洋房,何以如此之昂貴呢?大家且看且珍惜。


《安家》中那套1.5億的老洋房到底貴在哪?建築設計師背後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