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她將世間男女心思看的透徹,奈何還是束繭自縛,甘為漢奸墮落

張愛玲,是民國時期最具傳奇色彩的四大才女之一、我國知名女作家。談及她,人們在羨慕其卓越才情之餘,又無比惋惜她的際遇。

生於沒落家族的張愛玲,一生坎坷起伏,甚少順遂。她性情孤傲不群,終日與文字為伍、與寂寞相隨。那是什麼造成了今天的她呢?一起看一看她的成長經歷便可窺知一二。

都說她將世間男女心思看的透徹,奈何還是束繭自縛,甘為漢奸墮落
  • 張愛玲:知性優雅

張愛玲的父親是沒落家族的少爺,母親是新時代知識女性。幼年之時她便接受了文學的浸染,這也是她文學素養基奠的源泉。但十歲時,張愛玲的父母正式離異,她跟隨父親生活。

很快,父親再娶了一個姨太太。不幸的是,這個後媽對待張愛玲極其苛責,父親對此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有時還一起拿她出氣。沒有關愛、沒有親人陪伴,年幼的愛玲就這樣艱難地扛過了最黑暗的歲月,這也成了她性格沉默孤傲的導火索。

都說她將世間男女心思看的透徹,奈何還是束繭自縛,甘為漢奸墮落


孤傲不群是張愛玲的代名詞

終於,在17歲的時候,張愛玲選擇逃離那個讓自己備受煎熬的家庭,去投奔母親。但是,與母親同住的日子裡,張愛玲依舊是一個人。因為母親終日忙於自己的事情,甚少關心她。且由於她的到來,讓母親原本就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沒過多久,張愛玲的母親就跟隨自己的新男朋友去了歐洲,只留下她一個人。敏感而又倔強的愛玲,不願再輕易地去依靠任何一個人,所以她退學從文,在一些小報紙上發表文章掙取生活費。

都說她將世間男女心思看的透徹,奈何還是束繭自縛,甘為漢奸墮落
  • 堅強隱忍中蛻變

在生活稍微有起色後,她便著手寫小說。她的第一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一經問世就轟動了整個上海文壇。之後,她又推出了《傾城之戀》、《金鎖記》。一夜之間,張愛玲風靡了全中國。

當時白先勇先生稱讚她說:“寫作風格獨樹一幟,不僅是富麗堂皇,更是充滿了豐富的意象。”從她的小說裡,在字裡行間描述的家庭悲劇,就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對她一生揮之不去的影響。這大抵也是她在情感路上屢屢受挫的原因吧。

即使飛蛾撲火也不停止追逐

1943年,因為《封鎖》,張愛玲於無意中結識了臭名昭著的漢奸胡蘭成。在胡蘭成的瘋狂示愛和追求下,張愛玲很快就淪陷了。儘管時人為此唾罵、抨擊她,儘管沒有人看好他們,但張愛玲還是義無反顧地跟他在一起了。

都說她將世間男女心思看的透徹,奈何還是束繭自縛,甘為漢奸墮落
  • 張愛玲

因為於當時的她而言,胡蘭成給她的關心、溫暖和愛,是張愛玲從小到大從未感受到的。管他什麼世俗觀念、政治立場,她就是拼命想抓住胡蘭成,想靠近他 。因為對愛玲來說,胡蘭成的出現就是救命稻草,讓她長期沒有宣洩的情感找到了豁口,將長期漂泊無助的她拯救出來。 大抵就是命中註定吧,面對胡蘭成,孤傲不群張愛玲卑微到了塵埃裡。

都說她將世間男女心思看的透徹,奈何還是束繭自縛,甘為漢奸墮落
  • 張愛玲與炎櫻

有人說,原生家庭的環境對於一個人性格的塑造和修養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從張愛玲原生家庭對她的性格、價值觀形成的作用,便知曉這句話的道理所在。

因為從小缺乏關愛、安全感,所以在面對胡蘭成給予的溫暖時,張愛玲才似飛蛾撲火般奮不顧身地傾注全部,即使背上罵名也不在乎,即使面對傷害也可以轉身選擇原諒。“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這一句話,大抵就是張愛玲對愛情的心聲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