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會抑鬱,我們會不會也“抑鬱”

留下的才是瑰寶,失去的不一定失去

第一、無法突破自己

張國榮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極致的價值追求,努力活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唱歌要唱出心聲,演戲要入戲,就連做人也要光明磊落,坦坦蕩蕩,如果唯一讓自己不滿的,肯定是無法突破自我成長的“瓶頸”抑或是既然改變不了世界,那麼就改變自己,張國榮從來不是一個逆來順受的人。

張國榮會抑鬱,我們會不會也“抑鬱”


第二、自己愛的和愛自己都已經遠去

張國榮是孤獨的,他從小到大受到別人的關懷和愛是有限的,原生家庭非常有錢,有地位,可都不是他想要的,張國榮對情感更敏感,他對周圍環境變化有一個較深的認識。2003年是個特殊的一年,身邊幾個特殊的朋友都生病、離世,讓他內心無所適從,自己孤單飄零的生命中陪伴他的越來越少。

張國榮會抑鬱,我們會不會也“抑鬱”


第三、其實很討厭狗仔和媒體

張國榮作為巨星,他依然免不了去被狗仔、娛樂記者、以及其他小報無良記者的跟蹤,明星是沒有隱私的,他們的生命不屬於自己,屬於公共資產,他們的生活是吃瓜群眾的談資,多少當紅的藝人被這些人毀了,他們作為明星清清楚楚。

第四、深度抑鬱,嚴重影響生活

患上抑鬱症的“哥哥”失眠是經常的事,吃安眠藥才能睡著,可睡著了,夢中一樣的焦慮和煎熬,嚴重影響自己生活和工作,可能說服別人只需要一個理由,可是說服自己,一個理由顯然不夠,況且他從來不喜歡自欺欺人。

第五、心小,氣量大,氣的哥哥不說話

哥哥不是一個衝動的人,就像他唱的歌一樣,灑脫的做人,像不羈的風,不管世俗紛擾,只要追求內心的安逸,那麼便沉默是金,哥哥很少給媒體和別人講這些,他知道沒有用,顯得有點故作呻吟,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

第六、無法改變世界,對這個世界傷心了

其實但凡哥哥對世界還有一點點希望,不至於他從樓上跳下去,他打電話給自己經紀人,一躍而下,就是讓經紀人照顧好自己的遺體,不要把不堪留給世人,4月1日愚人節,哥哥給我們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第七、從小缺失愛,太敏感

父母對於張國榮是冷淡的,張國榮兄弟姐妹多,又生在豪門,物質生活要比一般人要好太多,但他更注重精神修養和價值追求,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和到演藝圈發展的職業規劃,一度和家裡吵,並且創業時間挫折累累,一度唱歌不被接受,還被黑社會逼著拍自己不想拍的電影。

第八、哥哥是個哲人,願意把最好的留給人間

哥哥的哲學修為是很高,他的死亡不是輕生這麼簡單,他注重的是“靈魂歸屬感”,他更像一個詩人,他對世俗僅有的美好都放棄了,他願意聽從內心的聲音,如果給這方天地留不下美好,那麼就撕碎他,他其實不想看到自己碌碌無為的自己,也不想看到狗仔口中“是是非非”的合集。他只想一個人靜靜。

張國榮會抑鬱,我們會不會也“抑鬱”


第九、抑鬱通過藥物治療,容易讓神經崩潰,精神錯亂

後期的張國榮已經沒有創作作品的客觀條件,他的心安不住了,為了唱歌也是蠻拼的,告別歌壇、復出、開演唱會,他嘗試過所有舞臺效果和自我提升,甚至雌雄同體的存在,他不在乎別人看法,可以穿高跟鞋、絲襪、以及長髮飄飄。只為追求自己的價值最大化。

張國榮會抑鬱,我們會不會也“抑鬱”


第十、剎那芳華,終成永恆

一躍而下的張國榮,其實更多是人們對他的認知,沒人想到這麼一個人會以這麼不體面的方式結束,也嘲諷了世人和藝人之間的虛偽,跳樓不需要的勇氣嗎?需要,還需要放下。

也許張國榮離開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雖然深死,靈魂和追求卻是不朽,更多的人瞭解張國榮以及背後的故事,張國榮做人做事都值得我們學習。其實某種意義上來說,張國榮的地位其實和一般藝人是有差別的,人們對張國榮最大的寬容和理解,尊重一個一生都在奉獻的人,況且他創造的價值和精神價值,可能是普通人幾輩子都創造不了的存在。

抑鬱症是病,也是困擾人類發展的絆腳石,因為有些病無法治療,所以生命彌足珍貴,生命太短,只爭朝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