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主中原前,遊牧民族天下無敵,為何建國後就開始軟弱無力?

前言

中國的歷史是一部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不斷競爭,共同進步的歷史,任何一個偉大的朝代都必須要經過這個坎,最終化繭成龍,成就一番偉業。例如歷史上偉大的漢唐帝國,都曾經經歷過北方強大遊牧文明的衝擊,最終在取得勝利以後完成自己的蛻變。但是我們在研究這些歷史的時候,卻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中原文明與遊牧文明對戰的時候,往往都會處在下風,但是等到遊牧政權進入中原以後,它的力量卻快速衰弱。以至於有學者調侃,入主中原以前遊牧文明天下無敵,入主中原以後,遊牧文明軟弱無力。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入主中原前,遊牧民族天下無敵,為何建國後就開始軟弱無力?

五代十國

正文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重點看一下殘唐五代時期的政權和宋代的政權。以殘唐五代時期為例,李克用父子曾經建立起了後唐政權,他們作為北方的沙陀人,後來入主中原建立起了一個正統王朝。但可惜的是,李克用父子在入主中原以前,天下無敵入主中原以後立刻就走向萎縮,例如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打天下的時候天下無敵,建立國家以後,很快就墮落,並且死在了亂兵之中。


又例如宋代的遼國金國,耶律阿保機和完牙骨打他們在充當遊牧文明首領的時候縱橫天下,無人能擋,結果當他們進入中原建立政權以後,快速的墮落腐化。於是我們看到了,遼聖宗與蕭太后的英勇南下,但轉瞬之間,遼國野狐嶺慘敗。緊接著我們又看到了完顏阿骨打縱橫天下,隨後又到了蒙古和宋屠殺金國宮廷。這些曾經的草原部落,在沒有建立政權以前堪稱天下無敵,一旦進入中原,有了國家體制,就變得非常的軟弱無力。我們在對比的時候會發現這中間的問題實在是太大了,到底是什麼影響了他們的屬性呢?

入主中原前,遊牧民族天下無敵,為何建國後就開始軟弱無力?

李克用

後來學者研究的時候提出的可能性,其中最具有說服力的就是人性的弱點與文明的基礎。首先我們來看人性的弱點,學者曾經長篇大論引用的人類的個性,那裡面強調人在安全的背景之下往往會走向沉淪,而在危險的狀態中往往保持高度的緊張,反映力量和狀態也更好。例如一個人在富豪之家,他每天能夠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那麼他絕對不會有打架的天分,也不會有強壯的身體。但是假如有一些人每天必須要擔心捱餓的問題,只能出去打架搶吃的,那麼這樣的人戰鬥力會很強,而且天生具有戰鬥慾望。

入主中原前,遊牧民族天下無敵,為何建國後就開始軟弱無力?

南宋金西夏對峙圖

因此當年的唐帝國還有宋朝,他們擁有著數不盡的財富,能夠自給自足,而且還有那麼多美好的文化薰陶,因此他們不必要為了生活問題而出去搶劫,與別人展開刀槍劍戟的對決。那是當時的沙陀人,契丹人還有女真人卻不同,他們每天都要看上天的臉色,一旦饑荒來臨他們就必須要去搶劫,否則就會餓死。因此在生活的壓力逼迫之下,為了生存問題,這些遊牧民族會特別的擅長戰鬥,而且把搶劫視作是他們天生生存的基礎。因此,當時的那些遊牧百姓特別擅長戰鬥,但是來到能夠溫飽的地區,他們就會放下刀槍拿上手中的茶壺,開始墮落。

入主中原前,遊牧民族天下無敵,為何建國後就開始軟弱無力?

元代地圖

除此以外,文明的屬性也影響了他們的發揮。農耕文明,特別容易生存,只需要在一畝三分地之上精耕細作,就能夠在固定的時候得到收成,他們不擔心餓肚子,只要努力就有收穫。但是遊牧文明卻不同,他們沒有固定的生存空間,也沒有固定的生活來源,他們每天要去打獵,而且隨時要遭到天有不測風雲的打擊,沒到冰凍之年,他們必然要搶劫來獲得生存。因此,經濟結構的不穩定性,導致他們天生就具有戰爭的衝動,而當他們由遊牧文明變成農耕文明的時候,那種不穩定性被穩定性取代,那麼戰鬥力就會自然大幅度下降。

入主中原前,遊牧民族天下無敵,為何建國後就開始軟弱無力?

遊牧民族

結語

因此後來學者曾經給出一個結論,整個人類社會其實就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整個一部歷史,從遊牧到農耕文明,再到工業社會,其實我們一直都在,由原先瘋狂的生存慾望,到後來生存之後的工作與上進發展。遊牧文明,被迫讓位給農耕文明,這是一個歷史的方向,即使戰鬥力是一個國家的需求,但是,如果能夠活下去,如果能夠不要捱餓,誰都不會享受那種為了戰鬥力而捱餓的過程。同樣的,反映到我們這個現實世界,我們的未來也許也會朝著這方向走,過去為了戰爭而拼命,未來可能是大家站在一起打口水仗來分天下,這不是戰鬥力的下降,而是文明的高度的提升。所以當年的遊牧文明變得軟弱無力,其實這是一種由野蠻到文明的過程,什麼時候我們放棄了武力,我們的戰鬥慾望已經降到了最低,和諧時代才真正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