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典型,小崗村和大寨村為什麼結果卻大相徑庭?

1978年,當安徽小崗村的十八戶群眾按下血手印的時候,這個一直靠吃返銷糧的村子出名了,也當仁不讓地成為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第一村。

實行“大包乾”後的第一年,包產到戶的小崗隊就迎來了大豐收,曾經的“討飯隊”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冒尖隊”。

同樣是典型,小崗村和大寨村為什麼結果卻大相徑庭?

小崗村花鼓清豐收

四十多年過去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全國農村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是出現了像華西村、南街村等超級村。

在巨大的變化過程中,曾經的冒尖隊和改革第一村現狀如何呢?

沈浩紀念館、大包乾紀念館、農家樂、大學生假期培訓基地,除了這些小崗村似乎沒有真正的實體經濟。村集體經濟也直到2018年才首次實現了人均集體分紅350元。現在全村百分之六十的土地已經流轉給外地人經營。

同樣是典型,小崗村和大寨村為什麼結果卻大相徑庭?


小崗村這種默默無聞的現狀和曾經的名氣似乎太不相稱。

論名氣和農業生產條件,有一個村和小崗村很相似,那就是山西的大寨村。

同樣是典型,小崗村和大寨村為什麼結果卻大相徑庭?


大寨村的農業條件相當差,歷史上自古以來就是十年九旱,直到現在土地畝產量也仍然是勉強溫飽。

改革開放後,大寨村在穩步發展農業的同時,工、副、商貿業也同時發展。92年成立了大寨經濟開發總公司,建起了年產10萬噸的水泥廠,酒業公司、製衣公司、煤炭發運站、煤礦、毛衣廠、貿易公司、吃住行一體化的森林公園。1999年-2000年,實現上繳國家稅收分別為300、350萬元

在農業方面,大寨村實行五統一,即:統一實施新品種試驗和新技術推廣;統一購買種子、化肥;統一實施機耕、機播、秸稈還田;統一實施水利灌溉和水利實施的應用;統一規劃農田基本建設。

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寨村農民實現了三有三不。三有是:小有教(從幼兒到小學免費上學);老有靠(實行了養老保險金制度,從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可領到60元,70歲以上月領100元,共產黨員月領150元,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三戰的月領120元);考有獎(凡考入大學、大專、中專的學生集體年發給獎學金,本科大學生年1000元;專科大學生年800元;中專生年500元)。“三不“是:吃水不用吊(自來水)、運輸不用挑(汽車、拖拉機)、看病不用跑(村辦醫療保健站服務上門)。

大寨村在93年投資80多萬元建起了三層樓的新辦學校,94年自己投資120萬元修築了3.8華里的盤山公路,96年投資160萬元打深井引水,井深742米,徹底解決了全村吃水的問題。95年開始建設大寨森林公園,共投資1000多萬元,公園裡有周恩來紀念亭、墓碑、展覽館、農民文化藝術館、陳永貴墓地等景點。

而大寨村的所有這些數據,都是在2001年就已經實現。

同樣是典型,小崗村和大寨村為什麼結果卻大相徑庭?


和大寨村相比,小崗村不論是國家的資金政策扶持還是其他方面的援助都比大寨村只多不少,但發展的現狀卻相去甚遠。

南京農業大學陳文林教授甚至認為:小崗現在應該是“落後”的代表!

同樣是典型,為什麼結果卻大相徑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