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渴望愛情,更享受文學帶給他的孤獨與恐懼

卡夫卡在文學領域對世界人民的貢獻是不言而喻的,對後世文學的影響也極為深遠。縱然如此偉大的人物,他的情感生活卻不為樂觀,甚至讓他為之痛苦一生。

這可能跟卡夫卡的性格有關。卡夫卡對婚姻生活是充滿渴望的,但是婚姻生活能毀掉他寫作所賴以存在的孤獨的恐懼。所以,幾次婚約都以解約結束。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除了文學,一無是處。”

卡夫卡:渴望愛情,更享受文學帶給他的孤獨與恐懼

進入卡夫卡情感生活的第一個女人,叫菲利斯·鮑爾,那時的卡夫卡只有29歲。卡夫卡跟菲利斯·鮑爾戀愛週期很長(相對於現代而言),兩人維持了長達5年的戀愛長跑。在這5年當中,他們的信件來往多達500封,後來他們的信件也被出版成書稿——《致菲利斯的情書》。

說起他們兩人的情感,真是一波三折,兩次婚約,又有兩次解約。

導致他們無法生活在一起的原因,跟卡夫卡自身原因有關——卡夫卡沒法滿足菲利斯·鮑爾對男女之間那方面的要求。

事實上,卡夫卡曾以拿破倫的檢驗報告“睪丸的大小決定男人那方面的能力”來暗示過菲利斯,他在男女之間的親密生活上無法滿足她。

其實,表面上看似是卡夫卡的身體原因,但其深層的原因是卡夫卡對文學的忠誠導致的。

卡夫卡曾說過“我除了文學,一無是處。”

卡夫卡把絕對的精力放在文學創作上,他沒法把半點精力分均給女人,這點從菲利斯·鮑爾寫給卡夫卡的信件中我們可以判斷出。

菲利斯·鮑爾在信件中曾試圖引導卡夫卡不要再寫作了,但是卡夫卡卻堅持寫作。

最後,菲利斯·鮑爾不得不跟卡夫卡分道揚鑣。

卡夫卡:渴望愛情,更享受文學帶給他的孤獨與恐懼

卡夫卡和菲利斯·鮑爾

第二個進入卡夫卡的情感生活的女人,是一個鞋匠的女兒。1918 年,36 歲的卡夫卡認識了 28 歲的混血姑娘尤莉葉,二人很快訂婚。但是這樁婚事遭到卡夫卡父親的反對,他認為尤莉葉是鞋匠的女兒,社會地位上沒法接受,用我們中國人的話說,即人不當戶不對。以此阻止了卡夫卡和尤莉葉的婚事。

但是後人研究發現,其實卡夫卡的父親很明白,卡夫卡並沒有能力跟任何女人結婚,只是單方面的渴望而已,一旦進入實地生活,卡夫卡將無法在男女之間的事滿足對方的要求,因為卡夫卡無論如何都不能喪失“用以寫作而維護的恐懼感和孤獨感”,一旦婚姻讓他有了溫暖,他的創作靈感(孤獨感和恐懼感)將消失的一無是處。卡夫卡的父親曾這麼刻薄地挖苦卡夫卡:如果僅僅是為了滿足慾望,與其與鞋匠的女兒結婚,還不如去逛(ji)院。

與其這麼說,我們還不如這麼理解:卡夫卡天生就得跟孤獨和恐懼為伴,要不然就寫不出東西。

對於卡夫卡的“孤獨感和恐懼感”,在他的作品中到處可見。

於是,卡夫卡又失去了一門親事。

卡夫卡:渴望愛情,更享受文學帶給他的孤獨與恐懼

但是卡夫卡還是有人喜歡的,有一天,他在一個咖啡館寫作時,被25 歲的已婚專欄作家米倫娜·傑森斯卡注意到了,她給他留下一張便箋——“我不得不承認,我喜歡上了你和你的作品。”

卡夫卡當然給她回信,畢竟卡夫卡骨子裡是這麼渴望愛情。他給米倫娜這樣回信道“米倫娜女士,下了兩天的雨終於停了,為了慶祝這件美事,我決定給你寫信......”

就這樣,卡夫卡跟米倫娜在一起了,但是還是那個問題,卡夫卡始終無法滿足米倫娜的身體需求,在他們的書信中,米倫娜曾對與卡夫卡在那方面的生活表達不滿;卡夫卡也曾要求她把身體的佔有留給她的丈夫,把她精神的佔有留給他。

對於卡夫卡,寫作的那份執著和深入,那份滿足和快感,恐怕與男女之間的那點生活是有天壤之別。或許我們可以這麼理解,他的慾望生活不是女人,而是寫作。

但是我們可以理解到,卡夫卡因為這一矛盾心理,導致他一生活著極其痛苦,一方面是多麼渴望女人,而一旦進入彼此之間,卻又不捨得把他賴以寫作的靈感拋去,他需要無時無刻保持孤獨感和恐懼感才能在文學道路上走的更深。

最後,卡夫卡還是選擇了文學。

雖然卡夫卡跟米倫娜的交往並不長,但是他們之前的精神交往促使卡夫卡的又一部重要長篇小說《城堡》得以成形。

卡夫卡:渴望愛情,更享受文學帶給他的孤獨與恐懼

1923年,卡夫卡在生活與文學追求矛盾的情況下,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在他生命盡頭的那些日子裡,另外一個女孩進入他的生活。這是一位 19 歲的波蘭女孩,名叫多拉,在德國的難民營做志願者。

卡夫卡拖著病弱的身體去到德國與這位女孩同居了半年。多拉無微不至地照顧,讓卡夫卡完成了一篇重要小說《地洞》,更重要的是,這讓卡夫卡最後感受到了來自女人對他最真誠的溫柔。

多拉在跟卡夫卡相處的那段時間裡,只是一味的付出,並未要求卡夫卡對她有任何回報,包括男女之間的親密生活。

直到1924 年 6 月 3 日凌晨 4 點,這顆孤獨而偉大的靈魂離開了人世,留下了一堆影響後世的作品,帶走了孤獨與恐懼,也帶走了那些喜歡他的女人的抱怨與溫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