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渴望爱情,更享受文学带给他的孤独与恐惧

卡夫卡在文学领域对世界人民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极为深远。纵然如此伟大的人物,他的情感生活却不为乐观,甚至让他为之痛苦一生。

这可能跟卡夫卡的性格有关。卡夫卡对婚姻生活是充满渴望的,但是婚姻生活能毁掉他写作所赖以存在的孤独的恐惧。所以,几次婚约都以解约结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除了文学,一无是处。”

卡夫卡:渴望爱情,更享受文学带给他的孤独与恐惧

进入卡夫卡情感生活的第一个女人,叫菲利斯·鲍尔,那时的卡夫卡只有29岁。卡夫卡跟菲利斯·鲍尔恋爱周期很长(相对于现代而言),两人维持了长达5年的恋爱长跑。在这5年当中,他们的信件来往多达500封,后来他们的信件也被出版成书稿——《致菲利斯的情书》。

说起他们两人的情感,真是一波三折,两次婚约,又有两次解约。

导致他们无法生活在一起的原因,跟卡夫卡自身原因有关——卡夫卡没法满足菲利斯·鲍尔对男女之间那方面的要求。

事实上,卡夫卡曾以拿破伦的检验报告“睾丸的大小决定男人那方面的能力”来暗示过菲利斯,他在男女之间的亲密生活上无法满足她。

其实,表面上看似是卡夫卡的身体原因,但其深层的原因是卡夫卡对文学的忠诚导致的。

卡夫卡曾说过“我除了文学,一无是处。”

卡夫卡把绝对的精力放在文学创作上,他没法把半点精力分均给女人,这点从菲利斯·鲍尔写给卡夫卡的信件中我们可以判断出。

菲利斯·鲍尔在信件中曾试图引导卡夫卡不要再写作了,但是卡夫卡却坚持写作。

最后,菲利斯·鲍尔不得不跟卡夫卡分道扬镳。

卡夫卡:渴望爱情,更享受文学带给他的孤独与恐惧

卡夫卡和菲利斯·鲍尔

第二个进入卡夫卡的情感生活的女人,是一个鞋匠的女儿。1918 年,36 岁的卡夫卡认识了 28 岁的混血姑娘尤莉叶,二人很快订婚。但是这桩婚事遭到卡夫卡父亲的反对,他认为尤莉叶是鞋匠的女儿,社会地位上没法接受,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即人不当户不对。以此阻止了卡夫卡和尤莉叶的婚事。

但是后人研究发现,其实卡夫卡的父亲很明白,卡夫卡并没有能力跟任何女人结婚,只是单方面的渴望而已,一旦进入实地生活,卡夫卡将无法在男女之间的事满足对方的要求,因为卡夫卡无论如何都不能丧失“用以写作而维护的恐惧感和孤独感”,一旦婚姻让他有了温暖,他的创作灵感(孤独感和恐惧感)将消失的一无是处。卡夫卡的父亲曾这么刻薄地挖苦卡夫卡: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欲望,与其与鞋匠的女儿结婚,还不如去逛(ji)院。

与其这么说,我们还不如这么理解:卡夫卡天生就得跟孤独和恐惧为伴,要不然就写不出东西。

对于卡夫卡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在他的作品中到处可见。

于是,卡夫卡又失去了一门亲事。

卡夫卡:渴望爱情,更享受文学带给他的孤独与恐惧

但是卡夫卡还是有人喜欢的,有一天,他在一个咖啡馆写作时,被25 岁的已婚专栏作家米伦娜·杰森斯卡注意到了,她给他留下一张便笺——“我不得不承认,我喜欢上了你和你的作品。”

卡夫卡当然给她回信,毕竟卡夫卡骨子里是这么渴望爱情。他给米伦娜这样回信道“米伦娜女士,下了两天的雨终于停了,为了庆祝这件美事,我决定给你写信......”

就这样,卡夫卡跟米伦娜在一起了,但是还是那个问题,卡夫卡始终无法满足米伦娜的身体需求,在他们的书信中,米伦娜曾对与卡夫卡在那方面的生活表达不满;卡夫卡也曾要求她把身体的占有留给她的丈夫,把她精神的占有留给他。

对于卡夫卡,写作的那份执着和深入,那份满足和快感,恐怕与男女之间的那点生活是有天壤之别。或许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他的欲望生活不是女人,而是写作。

但是我们可以理解到,卡夫卡因为这一矛盾心理,导致他一生活着极其痛苦,一方面是多么渴望女人,而一旦进入彼此之间,却又不舍得把他赖以写作的灵感抛去,他需要无时无刻保持孤独感和恐惧感才能在文学道路上走的更深。

最后,卡夫卡还是选择了文学。

虽然卡夫卡跟米伦娜的交往并不长,但是他们之前的精神交往促使卡夫卡的又一部重要长篇小说《城堡》得以成形。

卡夫卡:渴望爱情,更享受文学带给他的孤独与恐惧

1923年,卡夫卡在生活与文学追求矛盾的情况下,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在他生命尽头的那些日子里,另外一个女孩进入他的生活。这是一位 19 岁的波兰女孩,名叫多拉,在德国的难民营做志愿者。

卡夫卡拖着病弱的身体去到德国与这位女孩同居了半年。多拉无微不至地照顾,让卡夫卡完成了一篇重要小说《地洞》,更重要的是,这让卡夫卡最后感受到了来自女人对他最真诚的温柔。

多拉在跟卡夫卡相处的那段时间里,只是一味的付出,并未要求卡夫卡对她有任何回报,包括男女之间的亲密生活。

直到1924 年 6 月 3 日凌晨 4 点,这颗孤独而伟大的灵魂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一堆影响后世的作品,带走了孤独与恐惧,也带走了那些喜欢他的女人的抱怨与温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