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初的朱元璋軍事集團和清初的努爾哈赤軍事集團交手,誰會獲勝?

150llllllll


我們就假設能夠時光穿越,讓明初的朱元璋集團與努爾哈赤集團碰撞一下。

前奏:

1368年正月初四,南京城,大明的開國大典上。剛從汴梁前線返回不久的朱元璋時年40歲,躊躇滿志。在南方基本平定、明軍正在席捲中原之際,宣佈了大明的建立。

與此同時,遼東的白山黑水之間,剛穿越過來的努爾哈赤和他的屬下正一臉懵懂,他們不知道為什麼會到了明初。然而努爾哈赤很快弄懂了眼下的情形,開始思考怎麼辦?


熟讀《三國演義》,在明朝做過官的努爾哈赤頗有韜略,又知道朱元璋的實力。他決定趁著明朝、北元爭鬥之際,在兩者之間左右討好,逐步發展實力。

交鋒之始:

1371年明軍15萬人分3路北伐北元,2路都遭到了失敗。朱元璋經此一敗,改變進攻方向,不再大舉進攻漠北的蒙古本部,分兵進攻側翼的青海和遼東。

此時,努爾哈赤已經佔據了遼東全境,有10萬多軍隊,其中騎兵有3萬人。他知道,鑑於遼東已有大量漢人,朱元璋終於向遼東下手了。

因為努爾哈赤一直隱藏實力,朱元璋認為平定遼東不需要太多兵力,只派了2萬人。這2萬人順利經過渝關(山海關)進入遼東,並設置了定遼都衛。

剛設置不久的定遼都衛,遭到了努爾哈赤的突襲。2 萬明軍幾乎全軍覆沒,只有一小部分逃出遼東並向朱元璋彙報了情況。


努爾哈赤大戰明軍:

南京的朱元璋聞聽遼東戰報,勃然大怒,先派文官出使朝鮮,要求朝鮮臣服並出兵助戰。然後下了聖旨:徐達領兵15萬,出北平經渝關(山海關前身)先行進入遼東;另一路由藍玉(常遇春已經在1369年去世。)帶領15萬,走海路乘船進入遼東。

一直臣服於元朝的朝鮮,在是否臣服明朝的問題上爭論不休,所以沒有出兵遼東的打算。而大明的戰車卻高效率的隆隆開動,徐達、藍玉兩路兵馬迅速集結起來開赴前線。

努爾哈赤也與麾下商量出了對策:在明軍會師之前各個擊破。

得知徐達的軍隊東出渝關後,努爾哈赤對麾下說:“先放明軍入關,拉長他們的補給線。等他們疲勞、補給缺乏時,找個開闊的戰場,用我們擅長的騎射打他們。”

徐達所部經過遼西走廊,一直行軍到錦州一帶的開闊地,才遇到努爾哈赤的大軍。在努爾哈赤的對面,一向嚴謹的徐達紮下了營。


此時營口一帶的港口,藍玉已經登陸了,然後帶兵迅速向瀋陽一帶進攻。

努爾哈赤見徐達營盤嚴謹,無懈可擊,就列陣野戰。徐達也立即下令迎戰。

努爾哈赤一上來,就讓2萬輕騎兵輪番迫近射箭,被明軍的嚴整的弓箭給壓了下去。2萬輕騎兵的背後是努爾哈赤的1萬披雙甲的騎兵,拔出雁翎刀迅速的衝向明軍的中軍。

明軍的箭雨射不穿雙層的棉甲,只能射殺一少部分馬匹。箭雨停後,明軍的前沿陣地又響起了密密麻麻的銃聲,銃丸也難以穿透雙層棉甲。後方的徐達埋怨道:“焦玉的火銃,被傳得神乎其神,打元軍的單層甲還行,打雙層甲就不行了。”


徐達想了一會兒後,果斷的下了決心:“開炮,集中打對面的重甲騎兵。下令7萬騎兵全部出動,給我衝跨對面的騎兵。”

努爾哈赤的雙層甲騎兵,很快就衝到了明軍的陣地。然而遭到了大縱深佈陣的明軍頑強抵抗,重甲騎兵的衝擊終於被停滯了下來。

轟隆轟隆,明軍的在幾百門火炮一齊開炮,炮彈在清軍的騎兵裡犁出一道道血衚衕。緊接著明軍的騎兵出動了,按順序一波一波的衝了上去迎戰敵人的騎兵。

努爾哈赤沒有下撤退的命令,所以他的騎兵部隊就堅持不撤。明軍的騎兵規模太大了,漸漸淹沒了努爾哈赤的騎兵,然後繼續衝擊努爾哈赤的步軍陣地。

努爾哈赤連忙下令:“佟養性,快開炮!”佟養性的30門火炮,射出一顆顆炮彈,卻根本擋不住明軍的衝擊。努爾哈赤見幾萬明軍騎兵衝得太猛,只好下令撤退。

徐達下令追了一段,就收兵了。

努爾哈赤把殘兵敗將聚攏起來,發現只剩下5萬不到的步兵,騎兵只逃出來幾了千人。盔甲快丟完了,火炮則是全丟了。努爾哈赤怕被徐達趕上,連夜撤退往瀋陽一帶去了。

然而在通往瀋陽的路上,藍玉早已經在等了。努爾哈赤剛進入半路的一個險要地段,藍玉就知道了。

藍玉旁邊的幾個將領樂呵呵奉承道:“義父,努爾哈赤這小子碰到咱們就完了,孩兒們肯定能把他活捉了。這遼東第一功,是咱們的。”

藍玉點點頭:“努爾哈赤這小子挺厲害的,要是活捉不方便就直接弄死算了,傷了自己就不好了,為父會心痛你們的。”

…………

努爾哈赤大軍的四周,明軍漫山遍野而來。努爾哈赤的軍隊,器械損壞、體能不足,很快被淹沒在藍玉的大軍之中。

努爾哈赤的身旁是最精銳的八旗子弟兵,對面的明軍頭子對手下吼道:“兄弟們,咱們都是大帥的義子。咱們把努爾哈赤這小子抓住,給父帥獻功去,殺~~~”

努爾哈赤寡不敵眾,被藍玉的義子們殺光了所有人,自己也被擊暈活捉了,不久和家人被押往南京獻虜。

半月後,明軍肅清了努爾哈赤的殘餘勢力,真的是犁庭掃穴了。

半年後,朱元璋設置了遼東都司,管理遼東事宜。後來,朱棣又設置了努爾幹都司,管轄整個東北地區。(本文原創,圖片源於網絡。)


德全不畏


毛主席評歷史人物軍事能力:“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朱元璋和努爾哈赤,大概是全國總冠軍和地區冠軍的區別,這是單論兩人的軍事水平。


(明太祖 朱元璋)

以結果做推導

如果上升到兩大軍事集團的全面對比,明初對清初就是全面碾壓。

原因很簡單,努爾哈赤終其一生也沒打出遼東,僅止步於寧遠城下,這還是面對風雨飄搖的晚明,清朝統一中國,是在又經歷了皇太極、順治兩代人以後的事。

明初的軍事集團,是建立在擊敗不比自己弱小的陳友諒、張士誠等人後,又組織北伐將蒙元趕進了大漠,建立起的大一統王朝。

一個地方割據性政權,一個是大一統政權,這就是能力上的天差地別。

人口硬傷

(清太祖 努爾哈赤)

明初全國兵力大致150萬,這一百多萬人馬可不是後期那種墮落為農夫的衛所兵,大部分是從統一全國戰場上打出來的老兵,或者收編的精壯部隊,單次動員10-20萬軍隊是常態,六次北伐把北元打的哭爹喊娘,捕魚兒海一戰,基本把北元主力部隊一掃空。

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是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政權,發展到薩爾滸之戰時,傾全國之兵不過6萬,直到順治帝入關時人馬也不過20萬左右。

人口是制約軍事的最大問題,明軍在薩爾滸實際損失了五萬人馬左右,雖然肉痛,但談不上傷及根本;如果後金在薩爾滸損失了五萬人馬…

假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對上的,是明初巔峰戰力時期的十幾萬明軍,那種“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略,在絕對的實力碾壓下不會有太大發揮空間,只會讓明軍欣喜——終於抓到你的主力了!


總結一下,努爾哈赤的強大,是基於明軍200多年不斷腐化,喪失了大部分戰鬥力前提下;換句話說,不是努爾哈赤有多強,而是明軍變弱了,這是封建王朝的宿命,如同兩百多年後,面對太平天國的崛起,清政府也只能依靠漢人武裝去鎮壓,曾經“滿萬不可敵”的八旗兵已經墮落的和明末軍隊無異了!


瘋狂的008


個人觀點朱元璋會獲勝。

首先二人的出身就不一樣,朱元璋出身貧民,他能當上皇帝是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得來的,所以朱元璋的能力沒有半點虛假;努爾哈赤起點就比朱元璋高,他雖是少數民族,但也是個女真貴族,如果讓他像朱元璋那樣沒有背景,獨自闖蕩,可能都不會有大清。從個人能力來比較,朱元璋要完勝努爾哈赤。

其次,二人所遇到的對手實力不一樣。朱元璋有所成就的時候,他身邊的對手實力都比他強大,他要面對北方元朝的蒙古騎兵,要面對長江上游的陳友諒,下游的張士誠,東南邊還的方國珍,可謂四面受敵。特別是鄱陽湖水戰,朱元璋以二十萬兵力打敗了陳友諒六十五萬大軍,這是中國歷史上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了。而且朱元璋還做到了中國歷史第一次由南到北統的大統一,之前從來沒有人能做到過。

而反觀努爾哈赤,他就沒有遇到像朱元璋這樣強大的對手。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時,那些都是小部落,沒有大規模戰爭。他能拿得出手的就是薩爾滸戰役了,以六萬兵力戰勝了明軍的十一萬人,但這與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中所處的弱勢還是沒辦法相比。

努爾哈赤最終是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打成重傷,後來沒多久就死了,也沒能統一全國,而朱元璋則更為厲害,他打敗了所有敵人,統一了全國,建立了大明。

第三就是所擁有的人才,朱元璋麾下人才濟濟,武將有徐達、常遇春、湯和、沐英等;謀士有李善長、劉伯溫等,這些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反觀努爾哈赤這邊,就沒有幾個能拿得出手的猛將或謀士了。

所以從個人能力,個人戰績,所有用的人才等幾方面來看,如果朱元璋與努爾哈赤交手,那朱元璋獲勝的可能性極大。


文化歷史那些事


這個題目的答案是一定的,老朱贏定了,但實際情況卻要分階段的來看;

為什麼要分階段呢!因為朱元璋和努爾哈赤的起家結構完全不同。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出身最寒微的皇帝,劉邦還是街道主任,朱元璋卻只是一個乞丐,所以起家之初朱元璋的實力非常弱小。努爾哈赤則不同,別看各種記載中,努爾哈赤少年時代的記載都很寒微,但人家可是世襲的大酋長,往上數幾輩子都是酋長。朱元璋要飯的時候,是孤身一人,努爾哈赤採蘑菇的時候,卻已經有了幾百個手下,此時對撞朱元璋必死無疑。

時間調整至朱元璋稱吳王,努爾哈赤反明的節點,朱元璋還是沒有必勝的把握。朱元璋此時已經有了基本的架構,文臣、武將和手下的兵力都不少,自身素養也很強悍,但橫掃遼東的努爾哈赤也不白給。雖然從文治方面看,朱元璋麾下良才濟濟,遠勝於字都不認識幾個的努爾哈赤集團,經濟環境也比後金要好的多,但是武力方面並沒有明顯的優勢,反而略顯不足。

徐達、常遇春都是不世出的名將,可努爾哈赤麾下的戰將也不少,水平上各有高低,但絕不會像元朝那樣只能靠王保保撐場面。而在軍隊素質上,後金的八旗兵,絕對要高於明軍,這事因為生活習慣問題導致的。

中原是農耕文明,百姓們絕大多數都從事農業生產,肌肉類型都是掄鋤頭練出來的。而且因為長期素食為主,大家對於殺生這事都很陌生,幾乎沒怎麼見過血腥,在戰場上心理負擔肯定比較大的。而且土地私有,大家幹活都是各幹各的,所以團隊協作性需要後臺培養,要經過軍隊長期的鍛鍊才能培養出來。吳王時期的朱元璋軍隊,正在從起義軍向正規軍轉化,起專業素養和戰鬥力其實還需要提升。

努爾哈赤的八旗子弟則幾乎是一幫野人,他們的文明程度遠不如中原的農耕文明,甚至不如蒙古的遊牧文明,他們還停留在最原始的漁獵階段。文明程度低,白山黑水的自然條件有比較惡劣,這就鍛鍊了他們強悍的體魄,而且是擅長格殺的體魄。他們的生活就是射獵,也就是與兇猛的野生動物戰鬥,茹毛飲血的,心理有點嗜血性變態也是很正常的。而且因為圍獵需要大家配合,所以八旗兵的團隊配合幾乎是天生的,完全不需要任何的磨合。

我們大可想象這樣一個畫面,一個二十年的農民當了兩年半兵,雖然上過戰場,但也就稀裡糊塗的殺過幾個人,現在自己心裡想想還有點害怕呢!大將們排兵佈陣之後,一群身披重甲好像怪獸一樣的計劃,發出奇怪的叫聲衝了過來,農民兄弟絕對懵逼啊!打起來之後,他會更加的懵逼,因為這些怪獸盔甲極為厚重,幾乎刀槍不入,而且他們力大如牛,身手異常的靈活,射箭還準的嚇人。這麼一幫野人,身上掛著帶血的腸子往自己面前衝,誰也扛不住啊!

朱元璋有可能靠著大軍團調動,後勤補給、兵力優勢等等方面,抵消八旗兵的兵種、單兵素質的優勢,但即便能贏,也會打的非常艱難。

時間調整到大明帝國建立,努爾哈赤稱汗的時候,朱元璋就贏定了。努爾哈赤就是一個殘暴的酋長,在雄才大略方面遠不及朱元璋,單靠女真不足百萬人口,根本不足以與大明對抗,朱元璋隨便一道聖旨,便能掃蕩巢穴,送努爾哈赤上山接著採蘑菇去。其實都不用明初徐達、常遇春、藍玉等人統帥的身經百戰的大明精銳,就是明末的軍隊,只要好好打仗,不參雜黨爭和文人欺凌等一堆亂七八糟的事情,清軍都很難戰勝他們。

清初唯一有能力的君主是皇太極,他或許有在朱元璋面前走兩個回合的能力,但是女真人口稀少,氣候惡劣,這些先天不足,註定了他們沒有和中原王朝一爭短長的實力。




野史專家99917


這兩人雖然一個是明朝開創者,一個是清朝的開創者,本不在一個時代,硬是比較可能會有一些關公戰秦瓊的笑話,判斷有些失衡是在所難免的,但是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後,看兩大軍團的實力還是大致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的。

朱元璋

先來看一下朱元璋。明朝的開國皇帝,自身實力非常厲害,並且明太祖朱元璋是

白手起家的,從一個一無所有的人,一路走向了權利的巔峰,並且覆滅了強大的元朝。所以說,朱元璋的實力是非常的厲害的。最著名的戰役就是以二十萬軍隊打敗了陳友諒的六十萬水軍,光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出朱元璋的謀略。而且朱元璋身邊文有劉伯溫可定天下,李善長可治天下,武將更是無數: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廖永忠,等無一不是文武全才的猛將。

努爾哈赤

個人感覺努爾哈赤的個人實力其實是比不上朱元璋的,因為努爾哈赤並不是白手起家的,當時他的家族也是小有規模的,已經有了一定的資本了。並且努爾哈赤在明朝衰微的時候進攻明朝,但還是沒有將明朝覆滅,重要的是,努爾哈赤有生之年幾乎都沒有入關,在與明朝前幾次的交戰中一直是失利狀態的。他是屬於那種積攢經驗,愈戰愈勇的人。

總結

所以,如果是兵團作戰,朱元璋軍隊勝利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因為在努爾哈赤時代,清朝的八旗軍隊是很少的,雖然戰鬥力強,但是缺乏軍師,反觀朱元璋軍隊,無論是軍隊人數,作戰質量,還是軍隊的軍師,都是不缺的,所以我覺得如果硬是比較,朱元璋還是更勝一籌的!


丫丫說史


朱元璋佔據了很大的優勢,我們只要把雙方之間的軍事實力拿出來做一個對比就可以得出結果。

武將陣容

朱元璋跟隨郭子興起義後,一路腥風血雨的走來,收編了不少軍事能力出眾,戰功卓著的武將,應該說是整個大明朝絕無僅有的豪華陣容了。

徐達、常遇春、沐英、藍玉、湯和、李文忠、鄧愈。除了藍玉,上面的六人被稱之為“明興六王”,都是為明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的開國武將。

明興諸將,以六王為稱首—《明史》

這幾位武將不用我多做介紹,熟悉明史的同學都知道這些人拿出任何一個都是以一敵萬的角色,除了作戰勇猛,關鍵還富有軍事指揮能力。

而這些只是上層頂尖武將,下面還有一大群武將那肯定不用說,都是驍勇善戰的人物。朱棣之所以能夠打敗建文帝,實際上很大的原因都要歸咎於朱元璋。

因為什麼呢?就是朱元璋把這些殺的乾乾淨淨,本想說不讓這些人對老朱家的江山造成威脅,結果朱棣這個親兒子先跳出來反了。

建文帝無人可用,只好派出毫無軍事才能的李景隆去瞎指揮了,後來還是他主動給朱棣開的城門。

而努爾哈赤這邊有哪些武將呢?

朱元璋有“明興六王”,但是努爾哈赤也有“後金五大臣”,他們分別是:費英東、額亦都(四大輔臣遏必隆的父親)、何和理、扈爾漢、費揚古。

國初置五大臣以理政聽訟,有徵伐則帥師以出,蓋實兼將帥之重焉—《清史稿》

從武將陣容上來看,努爾哈赤和朱元璋還是有一拼。


謀臣陣容

除了有驍勇善戰的武將還不行,像劉備當初雖然有關張二人,但是奈何沒有謀臣,所以事業一直沒有什麼起色。

朱元璋的謀臣不必說,那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相當出名的,有神機妙算劉伯溫、第一文臣李善長、汪廣洋、宋濂。

應該說朱元璋的謀臣陣容也是非常的豪華,而整個幫助朱元璋開創大明朝的開國功臣封賞下來分別形成了六公、二十八侯、二伯的陣容。

正是這個陣容幫助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江山,而彼時的努爾哈赤的實力雖然也不弱,但是相對於朱元璋來說還是相對差上一截。

畢竟清朝完全征服明朝還是由多爾袞入關以後才達成的事情,努爾哈赤雖然很強,但卻被袁崇煥給擊敗,說明這時候的努爾哈赤還不具備完全吞併明朝的實力。

而這個時候的明朝已經搖搖欲墜,那麼就更不要說剛剛開國的朱元璋了,那時候正是兵精糧廣的時期,這對努爾哈赤來說無疑是困難的。

畢竟他們經營了三代人才把明朝滅亡。


圍爐談史


朱元璋號稱得位最正的皇帝,沒有一點先天資本,赤手空拳打下大明王朝,把蒙古帝國瓦解並徹底消滅,明太祖朱元璋的軍隊是漢人軍事集團又一個歷史高峰,可與秦皇漢武並列。努爾哈赤被稱為清太祖,是清朝的開創者,其主要成績是建立後金政權,單論國家體量的話,明太祖朱元璋完虐清太祖努爾哈赤。

我們對比一下雙方的巔峰軍事力量,朱元璋巔峰時手下有武將徐達,湯和,李文忠,常遇春,藍玉等名將,都是久經沙場的名將,謀士有李善長,劉伯溫,胡惟庸等,手下更有近百萬久經沙場的戰士,尤其是對付蒙古騎兵,更是極為擅長,還裝備有水軍部隊。

努爾哈赤巔峰時期應該是建立後金時,手下武將有費英東、額亦都,何和理,穆爾哈齊,巴雅喇等人,人數雖然不少,但是知名度與朱元璋手下相比差上不少,我們暫且把武將這面與朱元璋並列,但是謀士方面實在找不出一位,可以與朱元璋方面匹敵的,僅有的一位謀士龔正陸,其文化水準實在不敢恭維,估計主動給李善長劉伯溫當學生,他們都嫌丟臉,連字都認識不全的人,卻被努爾哈赤請為謀士,從謀士這點同樣是努爾哈赤完敗。最後看一下兵力,努爾哈赤最重要的兵力是滿洲八旗兵,滿員編制的情況下最多不超過六萬人,從兵力上來說,努爾哈赤遠不如朱元璋。最後我們看一下後勤保障,朱元璋佔據中原和富裕的江南地區,糧草供應也遠勝於努爾哈赤,所以清初的努爾哈赤遇上明初的朱元璋,在絕對的實力差距下,努爾哈赤完敗。

及時明朝末期,朱元璋與手下武將謀士都不在了,在明朝國力最衰落的時候,努爾哈赤也沒能擊敗明朝邊關守將,事實上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在到順治,祖孫三代人的努力也沒能進山海關一步,還是明朝守將吳三桂主動投降引清軍入關的。


一個老男人歷史


這個題目,我覺得可討論性不大,大多數人會選擇朱元璋集團獲勝,大獲全勝。小編也不例外。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分析一下,明朝末年軍隊將領的領兵能力比明初如何?明朝末年的軍隊戰鬥力比起明初如何?顯然明末是遠遠不如明朝的,明初的軍隊和將領都是戰場上浴血奮戰,經歷多次生死危難,最終僥倖存活的。

但是就是這樣遠遠不如明初的軍隊,是完全有能力與努爾哈赤的軍隊抗爭的,若非明軍高層領導,明朝朝廷朱由檢等人的不辨良善,恐怕努爾哈赤的軍隊並不是明朝軍隊的對手,因為即使朝廷拖後腿,後金終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人都沒能打進山海關。當然最終清軍進入山海關,也並非戰鬥力強悍,而是吳三桂主動開門迎接,當然罪魁禍首到底是李自成,還是劉宗敏就說不清了,不過可以肯定,李劉二人,在戰略上是極度短視的。這大概也就是農民階級的劣根性吧。



所以終明朝一朝,軍隊戰鬥力都是十分強勁的,至於土木堡事變,還有明末的一系列事情主要問題出在領導層,既不是士兵的責任,也不是將軍的罪過,完全是冗雜的朝廷體制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時也命也,明末正逢小冰河時期,千里冰封,萬里銀裝素裹,過度的寒冷,消耗著人們的善良與醇厚,沒辦法他們必須吃飯。民以食為天,於是產生了大批農民起義,雲集影從,人數眾多,最終發展成燎原之勢,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努爾哈赤時期的後金還是弱小的,並不那麼強大,真正的強大是在皇太極手中實現的,因此皇太極建立了大清國號,也是因為當時氣勢高漲。明初朱元璋的隊伍,擊敗了馳騁亞歐,所向無敵的蒙古鐵騎,擊敗了張士誠,擊敗了陳友諒,一路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而來,他們的實力,後金軍隊是沒有資格與其相提並論的。


撫劍兮聽風


人們總是喜歡拿著兩段不同的歷史來做一個比較,不在一個時期,很難判斷他們聚在一起爭鬥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如果比較我們也只能看看當時處在那樣的環境誰會更強一點。

朱元璋

說到朱元璋,我們真的不能不去佩服他,他確實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一個人,為什麼這麼說呢?知道的人應該都瞭解,朱元璋其實只是一個布衣出生。他的一生坎坷不平,從小因為家境,他只是一個放牛娃,沒有讀過書,在他幼年遇到劉伯溫時,最大的一個願望就是可以吃得飽。雖然他為了討生活,他有做過和尚,當過乞丐,就是這樣一個人開創了明朝的江山。

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也許大家並不是很熟悉,因為他並不是清朝的開國皇帝,而是清朝的奠基人。清朝建立之後,才追加他稱號清太祖,他主要的成就是統一女真諸部,創立八旗制度,建立後金政權,最後被袁崇煥誅殺於寧遠之戰。努爾哈赤為政期間,他制定了一個厚待重臣的作用,比須任用賢人,可能是基於明朝過來失敗的經驗吧,這一點上做的還是非常不錯的。

要論朱元璋集團和努爾哈赤集團誰更厲害

在這個問題上我是堅信朱元璋的集團比較厲害些的,雖說朱元璋和努爾哈赤都是從底層出發,但是終究在努爾哈赤的手上沒有成立大清朝政權,而在朱元璋的手上就真的成立了明朝,並作為大明朝的開國皇帝。在這一點上,朱元璋的經驗和謀略是更加的略勝一籌。


其次在朱元璋的集團中,他的手下更是有徐達、常遇春、藍玉,李文忠,朱文正等等一些的將領,而這些人都是經過一場場的硬仗所磨鍊出來的,相比較於努爾哈赤,當時末期的明朝可以說是內憂外患,才讓滿人有機可乘,相比之下努爾哈赤的集團可能打不過朱元璋的集團。

所以我為朱元璋集團還是更勝一籌的。


人皆可為舜禹


朱元璋和努爾哈赤,分別是兩個大一統王朝的太祖。無疑,他們都是十分優秀的軍事指揮家。雖然兩者生活的時代相距二百多年,經過潛心分析,如果把清太祖定位為卓越的軍事家,那麼明太祖就近乎天才的軍事家。

下面,從六個方面加以剖析。

第一,兩人的起點有高低



明太祖出生赤貧,他的父母逝世後,連一塊葬身之地都沒有。好心的鄰居劉繼祖借給他一塊墳地,他才得以把父母草草安葬。為了活命,他捨身出家皇覺寺,後又因為當地鬧饑荒,不得不做了化緣僧,以行乞度日。

在這種情況下,明太祖沒有接受一天的正規教育,並且長期衣食無著,他的體質應該也不會太強壯。

清太祖的生存狀態要好些。他的祖父覺昌安曾經是建州左衛的領袖,後來隨著建州右衛王杲的崛起,他的日子很不好過,就跟隨王杲一起混。

從史料記載分析,覺昌安和明朝很親,做生意很有一套,屬於沒什麼野心、“素食”的那類人。並且,他的身份屬於明朝派遣打入建州右衛的自己人。很可惜,在李成梁剿殺王杲兒子阿臺的戰役中,覺昌安和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在城破之時被明軍誤殺了。

努爾哈赤的生母在他十歲時過世,他受過繼母那拉氏的虐待,被逼到山上去挖人參、採松子。所以說,在他青少年時期,是喝著山泉水、啃著人參長大的,想必身體很棒。

《東夷考略》中說:“奴兒哈赤方幼,李成梁直雛視之。”
《建夷授官始末》中也說:“時努爾哈赤十五六,抱梁馬足請死,成梁憐之,不殺,留帳下如養子,出入京師,每挾奴兒與俱。”

從上面二則記載看,努爾哈赤在十多歲時曾有過被李成梁俘虜的經歷,他很會來事,搏得了成梁的好感。李成梁讓他做兒子們的侍讀,還帶他到京師去增長閱歷。

出於對努爾哈赤父、祖之死的愧疚,李成梁歸還努爾哈赤祖、父遺體,並給他“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復給都督敕書”。

努爾哈赤後來宣稱自己以十三副盔甲起兵,其實,他那時已經是部落的首領,還在《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兩本書中涉取了豐富的軍事知識。

總之,相較於明太祖,清太祖的起點更高些。

第二,時代風芒不一樣

朱元璋就不多說了,在他的時代,那是遇神殺神、遇佛殺佛,百無禁忌,一馬平川。

努爾哈赤雖然說也十分牛,但他至少有剋星,這就是說傳說中的“一座城”、“一個人”。

一座城指的寧遠、一個人說的是袁崇煥。當年,愛新覺羅先生攜連克遼瀋七十城的餘威、兵鋒直指寧遠城。他碰到了一個生荒子,這個生荒子的心理素質很好,可著勁地架起紅夷大炮放。一個不小心,先生讓炮彈咬了,八個月後,含恨而逝。

而傳奇的寧遠城,不僅坑了清太祖,還坑了清太宗。以至後來吳三桂孤軍守寧遠,皇太極楞個不敢打,發動一系列的勸降攻勢。初步統計,僅勸降信就寫了不下二十封,清太宗還親自操刀寫了一封,因為明朝彼時還沒亡,吳三桂就沒怎麼理這些說客。

第三,工作效率不一樣

朱元璋25歲從軍,15年後,登基稱帝。同年,攻破元大都。

清太祖同樣是25歲起兵,經過33年的征戰,建立後金。有一點缺憾就是:至努爾哈赤身死,沒有搞定女真葉赫部,其鐵騎也沒有觸摸到明長城。

第四,明太祖的軍事指揮技能更全面



努爾哈赤終其一生,都是在陸地上叱吒風雲,雖然女真人也有漁獵的生存技能,但他沒有指揮過水戰。

朱元璋軍事生涯中的勝負手是鄱陽湖水戰。當時,陳友諒的戰艦大呀!

陳友諒戰艦“高數丈”、“上下三層,每層都可以騎馬來往”。在攻擊太平時,陳友諒直接將船開到太平城靠江的城牆邊,用短梯從容地爬上了城頭。另外,“這種戰船上下之間的隔音效果非常好,上下面只隔一層木板,然而,下面卻聽不到上面的說話聲”,“這種設計非常科學,上面打得天翻地覆,下面還能保持動力”,“即便上面吃了敗仗,下面還是照樣會拼命”。

面對三倍於已的敵兵,朱元璋迎難而上,他先後運用了設伏、火攻等戰術,憑藉著悍不畏死的團隊,大敗陳友諒。

清太祖英武天縱,作為北方人,當他看到那些巨無霸的戰艦,應該會不太適應吧!

第五,明太祖征伐的難度更大

朱元璋統一天下,是從南往北打,這比從北往南打更難。為什麼呢?

主要是因為北方的地勢開闊、相對平坦。當具有足夠的軍事實力和指揮才能時,平定北方推進速度快。一旦整合了北方勢力後,奪取南方就指日可待了。

歷史上有眾多從北往南打的成功案例,但從南往北打,成功的只有朱元璋一例,蔣先生勉強成功了一半。

南方勢力不容易整合,因為南方多丘陵地帶,並且山脈水網交織,各方勢力據險固守,沒有逆天的本領,成不了事。

第六,在將將的能力上,朱元璋更勝一籌



清太祖和明成祖有點像,打起仗上都喜歡親自動手,然而戰場無情,終歸有閃失的時候。譬如說努爾哈赤先生,因為有長白山人參打下的底子,身體健碩,67歲高齡都帶兵親征。

明太祖40歲以後,就不再御駕親征了,因為他培養了一大批可以獨擋一面的將才。

在洪武年間,明朝有8次北伐,先後使用的統帥型人才有:徐達、李文忠、馮勝、沐英、朱棣、藍玉、傅友德、唐勝宗、郭英等等。手下猛將如雲,真是讓人羨慕呀!

結語:

雖然明太祖和清太祖同歸太祖的級別,但其實差距挺大的。清太祖和明太祖之間,至少隔著五個人。

其一,皇太極,補上威服朝鮮這一課;其二,多爾袞,補上寧遠絕地這一課;其三,順治,補上入主關內這一課;其四,康熙,補上大型水戰這一課;其五,雍正,補上刷新吏治這一課。

以上,是我的真實想法。究我本心,很想誇誇清太祖,然而,實力它真的不允許呀,請恕我愛莫能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