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初的朱元璋军事集团和清初的努尔哈赤军事集团交手,谁会获胜?

150llllllll


我们就假设能够时光穿越,让明初的朱元璋集团与努尔哈赤集团碰撞一下。

前奏:

1368年正月初四,南京城,大明的开国大典上。刚从汴梁前线返回不久的朱元璋时年40岁,踌躇满志。在南方基本平定、明军正在席卷中原之际,宣布了大明的建立。

与此同时,辽东的白山黑水之间,刚穿越过来的努尔哈赤和他的属下正一脸懵懂,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到了明初。然而努尔哈赤很快弄懂了眼下的情形,开始思考怎么办?


熟读《三国演义》,在明朝做过官的努尔哈赤颇有韬略,又知道朱元璋的实力。他决定趁着明朝、北元争斗之际,在两者之间左右讨好,逐步发展实力。

交锋之始:

1371年明军15万人分3路北伐北元,2路都遭到了失败。朱元璋经此一败,改变进攻方向,不再大举进攻漠北的蒙古本部,分兵进攻侧翼的青海和辽东。

此时,努尔哈赤已经占据了辽东全境,有10万多军队,其中骑兵有3万人。他知道,鉴于辽东已有大量汉人,朱元璋终于向辽东下手了。

因为努尔哈赤一直隐藏实力,朱元璋认为平定辽东不需要太多兵力,只派了2万人。这2万人顺利经过渝关(山海关)进入辽东,并设置了定辽都卫。

刚设置不久的定辽都卫,遭到了努尔哈赤的突袭。2 万明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一小部分逃出辽东并向朱元璋汇报了情况。


努尔哈赤大战明军:

南京的朱元璋闻听辽东战报,勃然大怒,先派文官出使朝鲜,要求朝鲜臣服并出兵助战。然后下了圣旨:徐达领兵15万,出北平经渝关(山海关前身)先行进入辽东;另一路由蓝玉(常遇春已经在1369年去世。)带领15万,走海路乘船进入辽东。

一直臣服于元朝的朝鲜,在是否臣服明朝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所以没有出兵辽东的打算。而大明的战车却高效率的隆隆开动,徐达、蓝玉两路兵马迅速集结起来开赴前线。

努尔哈赤也与麾下商量出了对策:在明军会师之前各个击破。

得知徐达的军队东出渝关后,努尔哈赤对麾下说:“先放明军入关,拉长他们的补给线。等他们疲劳、补给缺乏时,找个开阔的战场,用我们擅长的骑射打他们。”

徐达所部经过辽西走廊,一直行军到锦州一带的开阔地,才遇到努尔哈赤的大军。在努尔哈赤的对面,一向严谨的徐达扎下了营。


此时营口一带的港口,蓝玉已经登陆了,然后带兵迅速向沈阳一带进攻。

努尔哈赤见徐达营盘严谨,无懈可击,就列阵野战。徐达也立即下令迎战。

努尔哈赤一上来,就让2万轻骑兵轮番迫近射箭,被明军的严整的弓箭给压了下去。2万轻骑兵的背后是努尔哈赤的1万披双甲的骑兵,拔出雁翎刀迅速的冲向明军的中军。

明军的箭雨射不穿双层的棉甲,只能射杀一少部分马匹。箭雨停后,明军的前沿阵地又响起了密密麻麻的铳声,铳丸也难以穿透双层棉甲。后方的徐达埋怨道:“焦玉的火铳,被传得神乎其神,打元军的单层甲还行,打双层甲就不行了。”


徐达想了一会儿后,果断的下了决心:“开炮,集中打对面的重甲骑兵。下令7万骑兵全部出动,给我冲跨对面的骑兵。”

努尔哈赤的双层甲骑兵,很快就冲到了明军的阵地。然而遭到了大纵深布阵的明军顽强抵抗,重甲骑兵的冲击终于被停滞了下来。

轰隆轰隆,明军的在几百门火炮一齐开炮,炮弹在清军的骑兵里犁出一道道血胡同。紧接着明军的骑兵出动了,按顺序一波一波的冲了上去迎战敌人的骑兵。

努尔哈赤没有下撤退的命令,所以他的骑兵部队就坚持不撤。明军的骑兵规模太大了,渐渐淹没了努尔哈赤的骑兵,然后继续冲击努尔哈赤的步军阵地。

努尔哈赤连忙下令:“佟养性,快开炮!”佟养性的30门火炮,射出一颗颗炮弹,却根本挡不住明军的冲击。努尔哈赤见几万明军骑兵冲得太猛,只好下令撤退。

徐达下令追了一段,就收兵了。

努尔哈赤把残兵败将聚拢起来,发现只剩下5万不到的步兵,骑兵只逃出来几了千人。盔甲快丟完了,火炮则是全丢了。努尔哈赤怕被徐达赶上,连夜撤退往沈阳一带去了。

然而在通往沈阳的路上,蓝玉早已经在等了。努尔哈赤刚进入半路的一个险要地段,蓝玉就知道了。

蓝玉旁边的几个将领乐呵呵奉承道:“义父,努尔哈赤这小子碰到咱们就完了,孩儿们肯定能把他活捉了。这辽东第一功,是咱们的。”

蓝玉点点头:“努尔哈赤这小子挺厉害的,要是活捉不方便就直接弄死算了,伤了自己就不好了,为父会心痛你们的。”

…………

努尔哈赤大军的四周,明军漫山遍野而来。努尔哈赤的军队,器械损坏、体能不足,很快被淹没在蓝玉的大军之中。

努尔哈赤的身旁是最精锐的八旗子弟兵,对面的明军头子对手下吼道:“兄弟们,咱们都是大帅的义子。咱们把努尔哈赤这小子抓住,给父帅献功去,杀~~~”

努尔哈赤寡不敌众,被蓝玉的义子们杀光了所有人,自己也被击晕活捉了,不久和家人被押往南京献虏。

半月后,明军肃清了努尔哈赤的残余势力,真的是犁庭扫穴了。

半年后,朱元璋设置了辽东都司,管理辽东事宜。后来,朱棣又设置了努尔干都司,管辖整个东北地区。(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德全不畏


毛主席评历史人物军事能力:“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朱元璋和努尔哈赤,大概是全国总冠军和地区冠军的区别,这是单论两人的军事水平。


(明太祖 朱元璋)

以结果做推导

如果上升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全面对比,明初对清初就是全面碾压。

原因很简单,努尔哈赤终其一生也没打出辽东,仅止步于宁远城下,这还是面对风雨飘摇的晚明,清朝统一中国,是在又经历了皇太极、顺治两代人以后的事。

明初的军事集团,是建立在击败不比自己弱小的陈友谅、张士诚等人后,又组织北伐将蒙元赶进了大漠,建立起的大一统王朝。

一个地方割据性政权,一个是大一统政权,这就是能力上的天差地别。

人口硬伤

(清太祖 努尔哈赤)

明初全国兵力大致150万,这一百多万人马可不是后期那种堕落为农夫的卫所兵,大部分是从统一全国战场上打出来的老兵,或者收编的精壮部队,单次动员10-20万军队是常态,六次北伐把北元打的哭爹喊娘,捕鱼儿海一战,基本把北元主力部队一扫空。

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政权,发展到萨尔浒之战时,倾全国之兵不过6万,直到顺治帝入关时人马也不过20万左右。

人口是制约军事的最大问题,明军在萨尔浒实际损失了五万人马左右,虽然肉痛,但谈不上伤及根本;如果后金在萨尔浒损失了五万人马…

假设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对上的,是明初巅峰战力时期的十几万明军,那种“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在绝对的实力碾压下不会有太大发挥空间,只会让明军欣喜——终于抓到你的主力了!


总结一下,努尔哈赤的强大,是基于明军200多年不断腐化,丧失了大部分战斗力前提下;换句话说,不是努尔哈赤有多强,而是明军变弱了,这是封建王朝的宿命,如同两百多年后,面对太平天国的崛起,清政府也只能依靠汉人武装去镇压,曾经“满万不可敌”的八旗兵已经堕落的和明末军队无异了!


疯狂的008


个人观点朱元璋会获胜。

首先二人的出身就不一样,朱元璋出身贫民,他能当上皇帝是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所以朱元璋的能力没有半点虚假;努尔哈赤起点就比朱元璋高,他虽是少数民族,但也是个女真贵族,如果让他像朱元璋那样没有背景,独自闯荡,可能都不会有大清。从个人能力来比较,朱元璋要完胜努尔哈赤。

其次,二人所遇到的对手实力不一样。朱元璋有所成就的时候,他身边的对手实力都比他强大,他要面对北方元朝的蒙古骑兵,要面对长江上游的陈友谅,下游的张士诚,东南边还的方国珍,可谓四面受敌。特别是鄱阳湖水战,朱元璋以二十万兵力打败了陈友谅六十五万大军,这是中国历史上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了。而且朱元璋还做到了中国历史第一次由南到北统的大统一,之前从来没有人能做到过。

而反观努尔哈赤,他就没有遇到像朱元璋这样强大的对手。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时,那些都是小部落,没有大规模战争。他能拿得出手的就是萨尔浒战役了,以六万兵力战胜了明军的十一万人,但这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所处的弱势还是没办法相比。

努尔哈赤最终是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打成重伤,后来没多久就死了,也没能统一全国,而朱元璋则更为厉害,他打败了所有敌人,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明。

第三就是所拥有的人才,朱元璋麾下人才济济,武将有徐达、常遇春、汤和、沐英等;谋士有李善长、刘伯温等,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反观努尔哈赤这边,就没有几个能拿得出手的猛将或谋士了。

所以从个人能力,个人战绩,所有用的人才等几方面来看,如果朱元璋与努尔哈赤交手,那朱元璋获胜的可能性极大。


文化历史那些事


这个题目的答案是一定的,老朱赢定了,但实际情况却要分阶段的来看;

为什么要分阶段呢!因为朱元璋和努尔哈赤的起家结构完全不同。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寒微的皇帝,刘邦还是街道主任,朱元璋却只是一个乞丐,所以起家之初朱元璋的实力非常弱小。努尔哈赤则不同,别看各种记载中,努尔哈赤少年时代的记载都很寒微,但人家可是世袭的大酋长,往上数几辈子都是酋长。朱元璋要饭的时候,是孤身一人,努尔哈赤采蘑菇的时候,却已经有了几百个手下,此时对撞朱元璋必死无疑。

时间调整至朱元璋称吴王,努尔哈赤反明的节点,朱元璋还是没有必胜的把握。朱元璋此时已经有了基本的架构,文臣、武将和手下的兵力都不少,自身素养也很强悍,但横扫辽东的努尔哈赤也不白给。虽然从文治方面看,朱元璋麾下良才济济,远胜于字都不认识几个的努尔哈赤集团,经济环境也比后金要好的多,但是武力方面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反而略显不足。

徐达、常遇春都是不世出的名将,可努尔哈赤麾下的战将也不少,水平上各有高低,但绝不会像元朝那样只能靠王保保撑场面。而在军队素质上,后金的八旗兵,绝对要高于明军,这事因为生活习惯问题导致的。

中原是农耕文明,百姓们绝大多数都从事农业生产,肌肉类型都是抡锄头练出来的。而且因为长期素食为主,大家对于杀生这事都很陌生,几乎没怎么见过血腥,在战场上心理负担肯定比较大的。而且土地私有,大家干活都是各干各的,所以团队协作性需要后台培养,要经过军队长期的锻炼才能培养出来。吴王时期的朱元璋军队,正在从起义军向正规军转化,起专业素养和战斗力其实还需要提升。

努尔哈赤的八旗子弟则几乎是一帮野人,他们的文明程度远不如中原的农耕文明,甚至不如蒙古的游牧文明,他们还停留在最原始的渔猎阶段。文明程度低,白山黑水的自然条件有比较恶劣,这就锻炼了他们强悍的体魄,而且是擅长格杀的体魄。他们的生活就是射猎,也就是与凶猛的野生动物战斗,茹毛饮血的,心理有点嗜血性变态也是很正常的。而且因为围猎需要大家配合,所以八旗兵的团队配合几乎是天生的,完全不需要任何的磨合。

我们大可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个二十年的农民当了两年半兵,虽然上过战场,但也就稀里糊涂的杀过几个人,现在自己心里想想还有点害怕呢!大将们排兵布阵之后,一群身披重甲好像怪兽一样的计划,发出奇怪的叫声冲了过来,农民兄弟绝对懵逼啊!打起来之后,他会更加的懵逼,因为这些怪兽盔甲极为厚重,几乎刀枪不入,而且他们力大如牛,身手异常的灵活,射箭还准的吓人。这么一帮野人,身上挂着带血的肠子往自己面前冲,谁也扛不住啊!

朱元璋有可能靠着大军团调动,后勤补给、兵力优势等等方面,抵消八旗兵的兵种、单兵素质的优势,但即便能赢,也会打的非常艰难。

时间调整到大明帝国建立,努尔哈赤称汗的时候,朱元璋就赢定了。努尔哈赤就是一个残暴的酋长,在雄才大略方面远不及朱元璋,单靠女真不足百万人口,根本不足以与大明对抗,朱元璋随便一道圣旨,便能扫荡巢穴,送努尔哈赤上山接着采蘑菇去。其实都不用明初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人统帅的身经百战的大明精锐,就是明末的军队,只要好好打仗,不参杂党争和文人欺凌等一堆乱七八糟的事情,清军都很难战胜他们。

清初唯一有能力的君主是皇太极,他或许有在朱元璋面前走两个回合的能力,但是女真人口稀少,气候恶劣,这些先天不足,注定了他们没有和中原王朝一争短长的实力。




野史专家99917


这两人虽然一个是明朝开创者,一个是清朝的开创者,本不在一个时代,硬是比较可能会有一些关公战秦琼的笑话,判断有些失衡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后,看两大军团的实力还是大致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的。

朱元璋

先来看一下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自身实力非常厉害,并且明太祖朱元璋是

白手起家的,从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一路走向了权利的巅峰,并且覆灭了强大的元朝。所以说,朱元璋的实力是非常的厉害的。最著名的战役就是以二十万军队打败了陈友谅的六十万水军,光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朱元璋的谋略。而且朱元璋身边文有刘伯温可定天下,李善长可治天下,武将更是无数: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廖永忠,等无一不是文武全才的猛将。

努尔哈赤

个人感觉努尔哈赤的个人实力其实是比不上朱元璋的,因为努尔哈赤并不是白手起家的,当时他的家族也是小有规模的,已经有了一定的资本了。并且努尔哈赤在明朝衰微的时候进攻明朝,但还是没有将明朝覆灭,重要的是,努尔哈赤有生之年几乎都没有入关,在与明朝前几次的交战中一直是失利状态的。他是属于那种积攒经验,愈战愈勇的人。

总结

所以,如果是兵团作战,朱元璋军队胜利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因为在努尔哈赤时代,清朝的八旗军队是很少的,虽然战斗力强,但是缺乏军师,反观朱元璋军队,无论是军队人数,作战质量,还是军队的军师,都是不缺的,所以我觉得如果硬是比较,朱元璋还是更胜一筹的!


丫丫说史


朱元璋占据了很大的优势,我们只要把双方之间的军事实力拿出来做一个对比就可以得出结果。

武将阵容

朱元璋跟随郭子兴起义后,一路腥风血雨的走来,收编了不少军事能力出众,战功卓著的武将,应该说是整个大明朝绝无仅有的豪华阵容了。

徐达、常遇春、沐英、蓝玉、汤和、李文忠、邓愈。除了蓝玉,上面的六人被称之为“明兴六王”,都是为明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武将。

明兴诸将,以六王为称首—《明史》

这几位武将不用我多做介绍,熟悉明史的同学都知道这些人拿出任何一个都是以一敌万的角色,除了作战勇猛,关键还富有军事指挥能力。

而这些只是上层顶尖武将,下面还有一大群武将那肯定不用说,都是骁勇善战的人物。朱棣之所以能够打败建文帝,实际上很大的原因都要归咎于朱元璋。

因为什么呢?就是朱元璋把这些杀的干干净净,本想说不让这些人对老朱家的江山造成威胁,结果朱棣这个亲儿子先跳出来反了。

建文帝无人可用,只好派出毫无军事才能的李景隆去瞎指挥了,后来还是他主动给朱棣开的城门。

而努尔哈赤这边有哪些武将呢?

朱元璋有“明兴六王”,但是努尔哈赤也有“后金五大臣”,他们分别是:费英东、额亦都(四大辅臣遏必隆的父亲)、何和理、扈尔汉、费扬古。

国初置五大臣以理政听讼,有征伐则帅师以出,盖实兼将帅之重焉—《清史稿》

从武将阵容上来看,努尔哈赤和朱元璋还是有一拼。


谋臣阵容

除了有骁勇善战的武将还不行,像刘备当初虽然有关张二人,但是奈何没有谋臣,所以事业一直没有什么起色。

朱元璋的谋臣不必说,那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相当出名的,有神机妙算刘伯温、第一文臣李善长、汪广洋、宋濂。

应该说朱元璋的谋臣阵容也是非常的豪华,而整个帮助朱元璋开创大明朝的开国功臣封赏下来分别形成了六公、二十八侯、二伯的阵容。

正是这个阵容帮助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江山,而彼时的努尔哈赤的实力虽然也不弱,但是相对于朱元璋来说还是相对差上一截。

毕竟清朝完全征服明朝还是由多尔衮入关以后才达成的事情,努尔哈赤虽然很强,但却被袁崇焕给击败,说明这时候的努尔哈赤还不具备完全吞并明朝的实力。

而这个时候的明朝已经摇摇欲坠,那么就更不要说刚刚开国的朱元璋了,那时候正是兵精粮广的时期,这对努尔哈赤来说无疑是困难的。

毕竟他们经营了三代人才把明朝灭亡。


围炉谈史


朱元璋号称得位最正的皇帝,没有一点先天资本,赤手空拳打下大明王朝,把蒙古帝国瓦解并彻底消灭,明太祖朱元璋的军队是汉人军事集团又一个历史高峰,可与秦皇汉武并列。努尔哈赤被称为清太祖,是清朝的开创者,其主要成绩是建立后金政权,单论国家体量的话,明太祖朱元璋完虐清太祖努尔哈赤。

我们对比一下双方的巅峰军事力量,朱元璋巅峰时手下有武将徐达,汤和,李文忠,常遇春,蓝玉等名将,都是久经沙场的名将,谋士有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等,手下更有近百万久经沙场的战士,尤其是对付蒙古骑兵,更是极为擅长,还装备有水军部队。

努尔哈赤巅峰时期应该是建立后金时,手下武将有费英东、额亦都,何和理,穆尔哈齐,巴雅喇等人,人数虽然不少,但是知名度与朱元璋手下相比差上不少,我们暂且把武将这面与朱元璋并列,但是谋士方面实在找不出一位,可以与朱元璋方面匹敌的,仅有的一位谋士龚正陆,其文化水准实在不敢恭维,估计主动给李善长刘伯温当学生,他们都嫌丢脸,连字都认识不全的人,却被努尔哈赤请为谋士,从谋士这点同样是努尔哈赤完败。最后看一下兵力,努尔哈赤最重要的兵力是满洲八旗兵,满员编制的情况下最多不超过六万人,从兵力上来说,努尔哈赤远不如朱元璋。最后我们看一下后勤保障,朱元璋占据中原和富裕的江南地区,粮草供应也远胜于努尔哈赤,所以清初的努尔哈赤遇上明初的朱元璋,在绝对的实力差距下,努尔哈赤完败。

及时明朝末期,朱元璋与手下武将谋士都不在了,在明朝国力最衰落的时候,努尔哈赤也没能击败明朝边关守将,事实上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在到顺治,祖孙三代人的努力也没能进山海关一步,还是明朝守将吴三桂主动投降引清军入关的。


一个老男人历史


这个题目,我觉得可讨论性不大,大多数人会选择朱元璋集团获胜,大获全胜。小编也不例外。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明朝末年军队将领的领兵能力比明初如何?明朝末年的军队战斗力比起明初如何?显然明末是远远不如明朝的,明初的军队和将领都是战场上浴血奋战,经历多次生死危难,最终侥幸存活的。

但是就是这样远远不如明初的军队,是完全有能力与努尔哈赤的军队抗争的,若非明军高层领导,明朝朝廷朱由检等人的不辨良善,恐怕努尔哈赤的军队并不是明朝军队的对手,因为即使朝廷拖后腿,后金终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人都没能打进山海关。当然最终清军进入山海关,也并非战斗力强悍,而是吴三桂主动开门迎接,当然罪魁祸首到底是李自成,还是刘宗敏就说不清了,不过可以肯定,李刘二人,在战略上是极度短视的。这大概也就是农民阶级的劣根性吧。



所以终明朝一朝,军队战斗力都是十分强劲的,至于土木堡事变,还有明末的一系列事情主要问题出在领导层,既不是士兵的责任,也不是将军的罪过,完全是冗杂的朝廷体制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时也命也,明末正逢小冰河时期,千里冰封,万里银装素裹,过度的寒冷,消耗着人们的善良与醇厚,没办法他们必须吃饭。民以食为天,于是产生了大批农民起义,云集影从,人数众多,最终发展成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努尔哈赤时期的后金还是弱小的,并不那么强大,真正的强大是在皇太极手中实现的,因此皇太极建立了大清国号,也是因为当时气势高涨。明初朱元璋的队伍,击败了驰骋亚欧,所向无敌的蒙古铁骑,击败了张士诚,击败了陈友谅,一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而来,他们的实力,后金军队是没有资格与其相提并论的。


抚剑兮听风


人们总是喜欢拿着两段不同的历史来做一个比较,不在一个时期,很难判断他们聚在一起争斗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如果比较我们也只能看看当时处在那样的环境谁会更强一点。

朱元璋

说到朱元璋,我们真的不能不去佩服他,他确实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一个人,为什么这么说呢?知道的人应该都了解,朱元璋其实只是一个布衣出生。他的一生坎坷不平,从小因为家境,他只是一个放牛娃,没有读过书,在他幼年遇到刘伯温时,最大的一个愿望就是可以吃得饱。虽然他为了讨生活,他有做过和尚,当过乞丐,就是这样一个人开创了明朝的江山。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也许大家并不是很熟悉,因为他并不是清朝的开国皇帝,而是清朝的奠基人。清朝建立之后,才追加他称号清太祖,他主要的成就是统一女真诸部,创立八旗制度,建立后金政权,最后被袁崇焕诛杀于宁远之战。努尔哈赤为政期间,他制定了一个厚待重臣的作用,比须任用贤人,可能是基于明朝过来失败的经验吧,这一点上做的还是非常不错的。

要论朱元璋集团和努尔哈赤集团谁更厉害

在这个问题上我是坚信朱元璋的集团比较厉害些的,虽说朱元璋和努尔哈赤都是从底层出发,但是终究在努尔哈赤的手上没有成立大清朝政权,而在朱元璋的手上就真的成立了明朝,并作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在这一点上,朱元璋的经验和谋略是更加的略胜一筹。


其次在朱元璋的集团中,他的手下更是有徐达、常遇春、蓝玉,李文忠,朱文正等等一些的将领,而这些人都是经过一场场的硬仗所磨炼出来的,相比较于努尔哈赤,当时末期的明朝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才让满人有机可乘,相比之下努尔哈赤的集团可能打不过朱元璋的集团。

所以我为朱元璋集团还是更胜一筹的。


人皆可为舜禹


朱元璋和努尔哈赤,分别是两个大一统王朝的太祖。无疑,他们都是十分优秀的军事指挥家。虽然两者生活的时代相距二百多年,经过潜心分析,如果把清太祖定位为卓越的军事家,那么明太祖就近乎天才的军事家。

下面,从六个方面加以剖析。

第一,两人的起点有高低



明太祖出生赤贫,他的父母逝世后,连一块葬身之地都没有。好心的邻居刘继祖借给他一块坟地,他才得以把父母草草安葬。为了活命,他舍身出家皇觉寺,后又因为当地闹饥荒,不得不做了化缘僧,以行乞度日。

在这种情况下,明太祖没有接受一天的正规教育,并且长期衣食无着,他的体质应该也不会太强壮。

清太祖的生存状态要好些。他的祖父觉昌安曾经是建州左卫的领袖,后来随着建州右卫王杲的崛起,他的日子很不好过,就跟随王杲一起混。

从史料记载分析,觉昌安和明朝很亲,做生意很有一套,属于没什么野心、“素食”的那类人。并且,他的身份属于明朝派遣打入建州右卫的自己人。很可惜,在李成梁剿杀王杲儿子阿台的战役中,觉昌安和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在城破之时被明军误杀了。

努尔哈赤的生母在他十岁时过世,他受过继母那拉氏的虐待,被逼到山上去挖人参、采松子。所以说,在他青少年时期,是喝着山泉水、啃着人参长大的,想必身体很棒。

《东夷考略》中说:“奴儿哈赤方幼,李成梁直雏视之。”
《建夷授官始末》中也说:“时努尔哈赤十五六,抱梁马足请死,成梁怜之,不杀,留帐下如养子,出入京师,每挟奴儿与俱。”

从上面二则记载看,努尔哈赤在十多岁时曾有过被李成梁俘虏的经历,他很会来事,搏得了成梁的好感。李成梁让他做儿子们的侍读,还带他到京师去增长阅历。

出于对努尔哈赤父、祖之死的愧疚,李成梁归还努尔哈赤祖、父遗体,并给他“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

努尔哈赤后来宣称自己以十三副盔甲起兵,其实,他那时已经是部落的首领,还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本书中涉取了丰富的军事知识。

总之,相较于明太祖,清太祖的起点更高些。

第二,时代风芒不一样

朱元璋就不多说了,在他的时代,那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百无禁忌,一马平川。

努尔哈赤虽然说也十分牛,但他至少有克星,这就是说传说中的“一座城”、“一个人”。

一座城指的宁远、一个人说的是袁崇焕。当年,爱新觉罗先生携连克辽沈七十城的余威、兵锋直指宁远城。他碰到了一个生荒子,这个生荒子的心理素质很好,可着劲地架起红夷大炮放。一个不小心,先生让炮弹咬了,八个月后,含恨而逝。

而传奇的宁远城,不仅坑了清太祖,还坑了清太宗。以至后来吴三桂孤军守宁远,皇太极楞个不敢打,发动一系列的劝降攻势。初步统计,仅劝降信就写了不下二十封,清太宗还亲自操刀写了一封,因为明朝彼时还没亡,吴三桂就没怎么理这些说客。

第三,工作效率不一样

朱元璋25岁从军,15年后,登基称帝。同年,攻破元大都。

清太祖同样是25岁起兵,经过33年的征战,建立后金。有一点缺憾就是:至努尔哈赤身死,没有搞定女真叶赫部,其铁骑也没有触摸到明长城。

第四,明太祖的军事指挥技能更全面



努尔哈赤终其一生,都是在陆地上叱咤风云,虽然女真人也有渔猎的生存技能,但他没有指挥过水战。

朱元璋军事生涯中的胜负手是鄱阳湖水战。当时,陈友谅的战舰大呀!

陈友谅战舰“高数丈”、“上下三层,每层都可以骑马来往”。在攻击太平时,陈友谅直接将船开到太平城靠江的城墙边,用短梯从容地爬上了城头。另外,“这种战船上下之间的隔音效果非常好,上下面只隔一层木板,然而,下面却听不到上面的说话声”,“这种设计非常科学,上面打得天翻地覆,下面还能保持动力”,“即便上面吃了败仗,下面还是照样会拼命”。

面对三倍于已的敌兵,朱元璋迎难而上,他先后运用了设伏、火攻等战术,凭借着悍不畏死的团队,大败陈友谅。

清太祖英武天纵,作为北方人,当他看到那些巨无霸的战舰,应该会不太适应吧!

第五,明太祖征伐的难度更大

朱元璋统一天下,是从南往北打,这比从北往南打更难。为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北方的地势开阔、相对平坦。当具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和指挥才能时,平定北方推进速度快。一旦整合了北方势力后,夺取南方就指日可待了。

历史上有众多从北往南打的成功案例,但从南往北打,成功的只有朱元璋一例,蒋先生勉强成功了一半。

南方势力不容易整合,因为南方多丘陵地带,并且山脉水网交织,各方势力据险固守,没有逆天的本领,成不了事。

第六,在将将的能力上,朱元璋更胜一筹



清太祖和明成祖有点像,打起仗上都喜欢亲自动手,然而战场无情,终归有闪失的时候。譬如说努尔哈赤先生,因为有长白山人参打下的底子,身体健硕,67岁高龄都带兵亲征。

明太祖40岁以后,就不再御驾亲征了,因为他培养了一大批可以独挡一面的将才。

在洪武年间,明朝有8次北伐,先后使用的统帅型人才有:徐达、李文忠、冯胜、沐英、朱棣、蓝玉、傅友德、唐胜宗、郭英等等。手下猛将如云,真是让人羡慕呀!

结语:

虽然明太祖和清太祖同归太祖的级别,但其实差距挺大的。清太祖和明太祖之间,至少隔着五个人。

其一,皇太极,补上威服朝鲜这一课;其二,多尔衮,补上宁远绝地这一课;其三,顺治,补上入主关内这一课;其四,康熙,补上大型水战这一课;其五,雍正,补上刷新吏治这一课。

以上,是我的真实想法。究我本心,很想夸夸清太祖,然而,实力它真的不允许呀,请恕我爱莫能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