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和曹植,曹操選錯了嗎?

Ta丶黃天瑤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沒有選錯。

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不是寫幾首好詩就能勝任的。

除了文學才華差一點以外,曹丕各方面才能都遠遠超過曹植。

第一,曹丕資歷豐富。

曹丕剛剛十多歲,就跟著曹操打江山。

曹丕參加過包括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一系列大戰。

23歲時,曹丕被任命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也不是打醬油的,曾經指揮過部隊。成為老大以後,曹丕政權軍事上很穩定。除了有效對付蜀漢和東吳以外,他任用曹真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族修好,平定邊患。

相反,曹植年齡太小,成人時赤壁之戰早就結束,曹魏沒有以往大規模的戰役。

其實,就資歷來說,曹彰也遠比曹植要厲害。

曹植的歷練不夠,選擇他擔任曹魏的老大,具有很大的風險。

第二,曹丕政治手腕老練。

相比曹植的稚嫩,曹丕的政治手腕非常老練,甚至能迷惑狡詐的曹操。

在和弟弟的鬥法中,曹丕使用了很多招數,甚至放棄了一生摯愛的打獵。

曹丕本來酷愛打獵,基本上把打獵當做吃飯睡覺重要。

然而得知曹操厭惡自己打獵,讚賞曹植不玩物喪志以後,曹丕果斷接受崔琰建議停止打獵。

搞笑的是下面:曹丕稱帝后,已無爭儲壓力而不聽鮑勳和戴凌停止打獵的忠諫,曹丕因自己最愛的娛樂遭反對非常惱怒,而對戴凌處以比死刑低一等的處罰。而鮑勳的父親鮑信是曹操早年起兵的救命恩人,在曹丕對吳出兵廣陵的時候作出勸諫,曹丕不聽找理由把他強硬處死。

可見,曹丕對於打獵是非常迷戀的。

為了奪權,曹丕可以放棄摯愛這麼多年,可見政治手腕的老辣。

第三,曹丕是個全能選手。

曹丕相比曹操差不少,但仍然比曹植要強大的太多。

曹植的厲害在於像馬謖一樣,有一定的政治遠見。比如曹植最早發現司馬家專權。

但是,曹植不擅長做具體的事情。

後來曹丕藉口曹植做官不好,連續處罰他十多次。

雖然這是敲山震虎,但曹植做事不行是前提。

相反,曹丕則很厲害,在內政外交軍事方面都有很大成績。曹丕很輕鬆的就恢復了北方的社會生產。除禁令,輕關稅,禁止私仇,廣議輕刑,與民休養,使北方地區重現安定繁榮局面。

第四,曹丕寫詩歌也是高手。

很多人認為曹植是文學天才,其實曹丕寫詩也非常好。

後世對他的評價:曹丕詩歌形式多樣,而以五、七言為長,語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則委婉細緻,迴環往復,是描寫男女愛情和遊子思婦題材的箇中能手。曹丕的一些為後人稱道的作品都在擔任五官中郎將至魏太子期間所作,他的詩歌細膩清越,纏綿悱惻。


薩沙


曹操,沒有選錯繼承人。


曹操的孩子挺多,比較有名的,有嫡長子曹昂,下面是曹丕,曹植,黃鬚兒曹彰,還有稱象的曹衝。其他要麼是早逝,要麼資質平庸不能入曹操的慧眼。而曹昂,在曹操收復張繡的時候,動了色心,玷汙了張繡家的嬸嬸,讓人是可忍熟不可忍,反叛殺掉了曹昂和心愛大將典韋。曹衝也是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大概是權力鬥爭的緣由,其實,我更相信是上天太嫉妒他的聰慧了,因此,早早的就把他帶到了身邊。剩下比較卓越的就是曹丕,曹植和曹彰了,曹丕,也是文韜武略,首先是曹操,曹丕,曹植以他們的文學成就並稱“三曹”,與同時代的“建安七子”都是不相上下的,再者,在攻打袁紹的時候,也是領兵大將。只不過,文與曹植相比,多有不如,武與曹彰相比,多有不如。但是,曹丕的政治手腕要比他們高明的很多。曹植是過分的文學家氣質,深情的蹩腳政客,卻沒有高超的御人手段,在遭到曹丕的政治打擊之後,基本是一蹶不振。曹彰不能簡單理解為大老粗,畢竟在外面能夠統兵打仗,獨當一面,軍事的巨人,凸顯了他是政治的矮子。與曹丕相比,相差甚遠。


曹操根據當時的政治地位,及周邊的複雜環境,也就只能把整個大業交給曹丕,也只有曹丕能夠統治大局,把控氏族勢力,壓制權臣,使整個魏國的內部不會出現動亂。內部不亂,才能組織有效力量對抗蜀國、吳國和北方的遊牧民族。

唯一的不足就是曹丕沒有活太久,40歲就沒了,致使魏國的統一事業擱淺。畢竟曹操不是神仙,算不了未來的事情。以當時情況來看,曹操選曹丕沒有選錯。


曹城少年


東晉名士謝靈運說:“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獨佔八斗。”清初大詩人王士禎說,漢魏以來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據《三國志·陳思王植傳》記載:曹植十多歲就能誦讀《詩經》、《論語》以及數十萬字辭賦。他還擅長寫作。

曹操看他的文章,問道:“你是求人代筆吧?”曹植答道:“孩兒開口就能析明事理,提筆就能寫成文章,請父親當面試試就知道了,何必求人代筆呢?” 恰逢鄴城銅雀臺落成,曹操把兒子們都帶上臺去,讓他們各自作一篇賦。曹植落筆如飛,轉眼寫成,而且寫得值得欣賞。他思維迅捷,談鋒健銳,曹操故意用不好回答的問題詰難他,他都能應聲對答。

曹操對曹植寵愛有加,想讓他當自己的接班人。

曹操的思想動向讓他的另一個兒子曹丕驚恐不已。曹丕與曹植都是卞夫人生的,曹丕是老大,曹植是老三。古代規矩傳長,同等情況下長子有優勢。但是,曹丕的智商明顯低於曹植。怎麼辦呢?另闢蹊徑吧。

經過三次較量,曹丕把曹植戰敗了。

送父出征事件。《三國志·吳質傳》裴松之注引《魏略》:曹操率兵出征,兒子前來送行。曹植文思泉湧,言辭豐贍,口誦一文,預祝父親凱旋歸來,眾人稱讚不已。曹丕才乏口拙,急得抓耳撓腮。幕僚吳質急獻一計:裝哭。曹丕泣不成聲,數度哽噎,拜別父王。在場的大臣都認為,曹丕雖然不及曹植文采飛揚,但赤誠之心更為感人。曹操看曹丕有如此孝心,眼眶溼潤,感嘆不已。就這樣,沒本事的贏了有本事的。也可以說,沒這本事有那本事。

竹簍事件。《三國志·陳思王植傳》裴松之注引《世語》:為讓曹丕當接班人,吳質要到鄴城活動,但進不去。曹丕把吳質藏在竹簍內,偷運進去。此事被曹植的高參楊修發現,報告給曹操。曹操甚為惱怒,曹丕非常恐懼。吳質出主意,讓次日在竹簍裡放上綢緞。大車上裝的竹簍被曹操派的人扣查,裡面沒有人。曹操認為楊修說謊,並懷疑是曹植指使的。只要巧於計謀,假的就是真的,黑的就是白的。

鄴城門事件。《三國志·任城陳蕭王傳》裴松之注引《世語》:曹操要丕、植兄弟各出鄴城一門,卻密告守城者,任何人不得出城。曹丕遇阻無奈而返。楊修告訴曹植:“你受王命出城,守城者不讓你出,你可以殺了他。”曹植殺掉守城者強行出城。曹操知道了是楊修出的主意,把楊修殺了,曹植又輸一子。這次楊修幫了倒忙。

《三國志·陳思王植傳》記載了兩件事,是曹植自毀形象。一是“擅闖司馬門”。曹植曾乘車在專供皇帝行車的御街上行駛,徑直從司馬門出宮。這是逾矩行為。曹操知道後非常惱怒,處死守衛宮門的官員。二是“醉酒誤事”。曹仁被關羽圍困,曹操任命曹植為南中郎將兼徵虜將軍,想派他帶兵去解救曹仁。出兵前曹操呼喚曹植前來,要告誡他應注意的事宜,曹植卻喝得醉醺醺的不能受命,曹操罷免了他。

最終,曹操確定曹丕為接班人。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去世,曹丕即位。從此,曹植開始了被曹丕排擠的歲月,過起了居無定所、衣不蔽體、食難果腹的生活。魏太和六年(232),曹植在抑鬱和孤寂中死去,年僅41歲。

若是在今天,曹植肯定是高考狀元,上清華、北大;曹丕呢,能考個二本就不錯了。大學畢業後參加工作,曹丕當了局長,曹植連科長也當不上。實行聘任制,曹植被曹丕聘掉了,趕出了單位,只好去賣豬肉。這不能光怨天尤人,曹植自身有缺點:放蕩不羈,任性而為,不善於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性格決定命運啊。


老家許昌


雄才大略的曹操,不但在政治軍事方面成就很高,文才也是當世一流,自己的兒子們大都也是出類拔萃。除了因保衛曹操死於宛城張繡叛亂的長子曹昂有賢名之外,因病早亡以“曹衝稱象”聞名於世的兒子曹衝也是很有才華,而卞氏所出的四個兒子中,曹丕和曹植都是深得曹操喜愛的兒子,從曹操晚年的態度看,他的繼承人肯定在曹丕和曹植之間產生。最終,曹丕成功上位儲君之位,並迫使漢獻帝禪位,建立曹魏政權。那麼,關於繼承人的選擇問題,曹操沒有選錯,即使是把曹植放到了曹丕做皇帝的位置上,曹植也不如曹丕表現更出眾。

曹丕政治方面更加成熟

作為曹操晚年實際上的長子,曹丕和曹植才華橫溢,都是“建安派”的代表人物,在文學素養和成就方面,曹植要勝於曹丕,這也是為什麼曾經有一段時期曹操更加屬意曹植作為接班人,畢竟曹操本人也是文學家,也希望自己的接班人更加出色。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正是因為曹植文才更加出色,有些不注重禮儀,身邊也順勢聚集了以楊修、丁儀等文人,這些文才寫詩文沒問題,卻不是治國理政的能手,再加上身為文藝青年的曹植一向率性而為,“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甚至有一次喝醉了酒,飆車從司馬門出宮。當時司馬門屬於禁地,一般只有天子才擁有進出的資格。曹植此舉,雖未必有不臣之心,但至少構成了大不敬之罪。曹操大怒,從此對曹植逐漸心存不滿。性格上的缺陷讓曹植止步於寶座前。反觀曹丕,由於10歲時就已跟隨曹操征戰,性格更加持重,也注意籠絡結好曹操手下老臣謀士,身邊有桓階、邢頤、吳質、賈詡等老成的謀士出謀劃策,政治方面沒有出現低級扣分的錯誤,最終笑到了最後。

曹丕文武雙全,而曹植只是一介文人

曹植自幼聰慧,10餘歲即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才華橫溢,落筆成文,出口成章。“其源出於國風。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曹丕表現雖比不過弟弟,但少誦詩、論,及長而備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閉覽。兩人在文學方面的造詣都是很高的,從某些方面上來說,曹丕比曹植更加全面,曹丕六歲而知射,八歲而知騎,又師從著名劍客學劍,而曹植更像是單純的文人。在三國時期這樣尚武的動亂時代,更多的要靠文治武功,單純寫得一手好文章,不見得是理想的接班人。

曹丕政績卓著,沒有辜負曹操期望

在曹操死後,曹丕繼位為魏王,任命賈詡為太尉,華歆為相國,王朗為御史大夫。已卯,任命夏侯惇為大將軍。濊貊、扶餘單于、焉耆、于闐王皆各遣使奉獻。並在同年迫使漢獻帝禪位,自己登基為帝,並封漢獻帝為山陽公,食邑萬戶,迅速將權力集中在手,穩定政權局勢。在經濟方面,曹丕繼續發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穩定社會秩序。對蜀漢政權採取戰略防守,恢復生產,除禁令,輕關稅,禁止私仇,廣議輕刑,與民休養,使北方地區重現安定繁榮局面。在軍事方面,命曹真督軍大破羌胡聯軍,平定河西,遣使復通西域,設置了西域長史府。並三次發動對吳國戰爭,雖然沒取得太大成績,但使得孫權稱臣。在任期間,消除了割據於青州徐州一帶的臧霸、孫觀等為首的軍事力量,最終實現了北方統一。在政治方面,加強中央集權,實行九品中正制,把用人權力從地方收回到了中央。

當然,曹丕最大的問題是在位時間太短,不過六年,去世時年僅40歲。死後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再加上曹氏家族人才日漸凋零,使得司馬懿等人得以迅速上位,逐漸掌握了曹魏的實際控制權,也使得曹魏政權最終走向了滅亡的境地。


滄海拾遺錄


沒選錯。

一,綜合實力比較:

1,曹丕政治頭腦機敏,務實幹練,但文學才華稍遜。

2,曹植文學才華橫溢,多愁善感,但政治智慧稍遜。

二,一個類比:曹植,幾乎是明建文帝朱允炆,與南唐後主李煜的“合體”:

1,朱允炆:有政治理想,但無政治才幹,也無文學才華。

李煜:有文學才華,但無政治理想,更無政治才幹。

曹植:有政治理想,有一定政治才幹,且有文學才華。

2,朱允炆,被朱棣幹敗。

李煜,被趙匡胤幹敗。

曹植,被曹丕幹敗。

3,反觀之:

朱棣、趙匡胤、曹丕,三人性格是否相似?

都是薄情寡義,翻雲覆雨,敢作敢為,氣概顯揚的傢伙。

4,再類比一下:

1,項羽從出身、武力值、實力,哪一項幹不過劉邦?然而最終卻被劉邦所生生幹掉!

2,何況文弱曹植之於陰毒曹丕乎!!


六福雅士


繼承人選擇上,曹操犯的錯誤是沒有看到曹丕短命,但是就能力稟賦來說,曹丕是唯一選擇,而且,也符合嫡長子繼承製,老曹並沒有什麼錯。

曹丕雖然作為一個二代,什麼驕奢淫逸的毛病都有,但是遺傳了老曹的優秀基因,也學了老曹的御下手段,比之更文青範兒的曹植要強不少。

不過曹丕的問題一是短命,二是作為一個二代,崽賣爺田心不疼,老曹花了無數心思,幹翻了無數世家大族,換來的寒門崛起,被他三下五除二就賣出了個“九品中正制”,結果不但沒有得到世家的效忠,還把司馬家養肥,取代了曹家。


偽裝的觀點


曹操選擇曹丕做接班人絕對沒錯。

現在很多人都為曹值可惜,都愛設想如果曹值即位會如何如何,其實這只是想象,曹值根本就不是當皇帝的料。

曹值的確有才華,但是曹值的才華是做詩,可是當皇帝只會做詩那肯定是不行的,因為做詩和治理國家完全是兩回事,而且曹值有個最致命的弱點,那就是酗酒如命,身邊也有一群酒友,試想一下如果曹值即位,天天喝的爛醉在封一幫酒友為官,那魏國會是啥樣?

曹操沒選曹值除了酗酒如命外還嫌棄曹值沒主見,曹值身邊有很多投機份子,楊修就是代表人物,曹值經常問計於楊修,而楊修也經常給曹值拿主意,可這無疑犯了大忌,因為在曹操看來,這無疑是篡權,曹操認為我將來死了如果傳位於曹值,那大權肯定要旁落,這是曹操萬萬不能容忍的,所以曹操才除掉了楊修,並把曹值排除了。

曹丕不同於曹值,曹丕也是詩人,可曹丕在政治上就要比曹值強多了,所以曹操就傳位給曹丕,當然了曹丕早死是曹操沒想到的。


天宇的文史情懷


事實證明選擇很正確。

曹丕可能在文學和才思方面略遜於曹植,但是在勾心鬥角、精於算計等政治手段方面卻比曹植老辣的多,是個典型的政治家,這一點很像曹操。

從曹丕繼位後的執政情況看,政績也是很不錯的。順利的逼漢獻帝禪位於自己,坐上了皇位,並勵精圖治有力的維護了國內的政治穩定,抵禦蜀吳國侵襲,使中原人民得到休養生息,國內經濟社會得到很大發展,魏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得到了穩步增強,為以後吞併蜀吳奠定了基礎。


濤聲依舊3833


曹操在東漢末年經過多年東征西討的努力,得以奠定曹魏政權,同時他又從丞相為魏公,在晉位魏王。他為魏王后,曾經在選立世子的時候卻在曹丕和曹植之間猶豫不決,但經過他的考慮後,最終立曹丕為世子後來曹操去世曹丕繼魏王后,沒多久曹丕就以魏代漢登基為帝。



那曹丕個曹植,曹操選錯了嗎?

其實按事情的發展,曹丕繼魏王位後,他登基為帝、以魏代漢建立魏國,後來曹丕施政得當、政績頗高,所以曹操並沒有選錯。

在文學上,曹丕的文學地位雖然不如曹植,但是曹丕還是有一定的文學成就得。而作為一個未來的國君,文學、文采並不是首要的,若太偏執於文學,並非是好事比如後來的李煜、宋徽宗。


而曹植雖然才華橫溢,曾深受曹操的喜愛,但是他只是才華橫溢,其綜合能力卻不如曹丕。再則曹植文人氣息過重,而文人又好酒,如此就如狂士,可謂是任性而為,這所對平常人而言還好,若做為一個國君,則是不僅於朝廷、不利於施政的。

而曹丕的綜合能力是強於曹植的,同時曹丕很有謀略、氣魄,這一點就比曹植更適合做未來得繼承的。


同時曹操經歷的事情不少,曾經就經歷過袁紹、劉表因立繼承人的問題而導致失敗,這一點曹操深知其中的厲害關係,曹丕作為曹植的哥哥,在立子以長的原則下,曹操選曹丕,也是沒錯的。


中孚鑑


曹丕身為嫡長子,優勢已經很大了。曹操的老朋友袁紹兵敗官渡之後,依舊坐擁四州之地,並非不能再與曹操抗衡。袁紹偏愛三兒子袁尚,袁紹死後袁尚繼承了父親的官位與爵位。導致了身為長子的袁譚的怨恨,導致兄弟倆兵戈相向。最後被曹操佔了便宜,一鍋端了。

所以說古人“立長不立賢”是有道理的。這種血淋淋的教訓曹操看在眼裡,不按照禮制立曹植為繼承人,大臣們會有意見,也極有可能會引起兄弟反目。

曹植雖然天下之才獨佔八斗,只是如此年輕有才難免驕縱,恃才輕狂總會得罪他人。曹植文風浪漫而灑脫,能寫出這類文章的大文豪都是嗜酒如命,天性浪蕩之人。曹操看著他一次次喝的爛醉如泥,怎能安心把江山託付給他。後來曹植還醉闖司馬門,犯下大錯,導致曹操極為不悅,對他很是失望。


與其它幾個兒子相比,曹操似乎不是很喜歡曹丕,但曹丕總是努力的去迎合曹操,而且也沒犯過什麼錯誤。交給他的任務,也都完成的很好。與曹植相比也顯得更為沉穩,更有帝王之相。曹操也就沒理由不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嫡長子。

事實也證明了,曹丕繼任之後,建立了大魏,文治武功各方面都很出色。如果不考慮曹丕那一脈的壽命問題,曹操的選擇並沒有什麼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