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秦始皇和項羽都犯了致命錯誤,劉邦還有機會建立漢朝嗎?

大馬哈魚12


劉邦還是有機會爭奪天下的。首先來看,秦始皇他的問題,都是就是接班人沒有培養好。而且江山是丟在他的繼承人這一輩,他缺少一個謀士,忠於自己也忠於帝國,而且忠於自己的孩子,這樣的一個謀士,是秦始皇沒有的。所以秦始皇死後很多事情是不能預料的,項羽是因為他的性格和無遠大政治抱負,造成的他只能是個將才,最多也只能成為一方霸主,而且項羽想回到秦之前的分封制,這和歷史的車輪是相違背的,所以他是逆勢而為的,他也不具備作為皇帝所具備的帝王術。劉邦奪取天下靠的是穩定的一個團隊,他的部下有帥才韓信有謀士張良和軍師簫何,所以劉邦成大事說具備的條件他都有具備.


金陵魔王


縱觀中國五千年曆史,殺伐征討、朝代更迭看似歷史進程由一次次偶然事件主導,但歷史發展偶然中存在必然,落後一定會被先進打敗,腐朽的統治者一定毀於新生力量的崛起,這是歷史發展規律。今天我們來聊一下秦始皇和項羽如果不犯致命錯誤,劉邦還有機會嗎?

秦始皇橫掃六國統一天下,廢分封、建郡縣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集權的王朝。但是秦始皇做夢都沒有想到,他們贏氏一族歷經數百年積蓄力量而統一的天下竟然只存在16年就滅亡了。有人說是趙高霍亂朝綱導秦朝滅亡,也有人說秦二世胡亥昏庸無道失的天下,但這兩種原因只是壓倒秦朝的最後兩根稻草,秦朝滅亡跟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犯下的錯誤有很大關係。

一錯,嚴苛的律例

秦朝奉行法家治國之道,對於刑法採取“以法為本、輕罪重刑”,就是犯了輕罪如偷雞摸狗之事也要重罰,以重刑來遏制犯罪。還有一條叫做“什伍連坐法”通俗點說就是你的街坊鄰居親戚朋友如果犯罪了,你知情不報視為同罪最重可以腰斬,所以老百姓人人自危相互監督相互舉報,整日生活中嚴刑的恐懼之下。

二錯,沉重的徭役

秦統一天下後秦始皇大修土木,建阿房宮、修驪山陵墓、築萬里長城,六國百姓剛剛從戰亂中走出來,還沒有來得及喘口氣就要被徵徭役做苦力,據史料記載秦始皇每年徭役徵用200萬左右,相當於全國人口百分之十以上,因承受不了過重的勞動強度死亡率百分之二三十,人民苦不堪言生活水深火熱中。

秦朝老百姓生活在嚴刑和沉重徭役負擔中,生存都無法保障造反是必然的選擇,這兩個致命錯誤才是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那麼秦始皇能夠避免犯錯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秦統一六國後由於各國人民長久以來對自己國家的歸屬感太強,一時半會兒根本接受不了秦朝統治,再加上各國原來的王族貴族的暗中鼓動,人民的反抗意識很強,秦朝的政令法律無法落實,秦始皇為了加強統治避免民亂危害剛剛統一的國家,也是在不得已情況下用重刑嚴法來治理天下。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覺得自己功績蓋世,也把自己比作和三皇五帝似的偉大帝王,好大喜功不可避免,修宮殿建宏大陵墓是在標榜他的偉大,他的性格也不可能低調到勤儉持國的地步,大興土木強徵徭役是必然選項。

再說說楚霸王項羽

項羽出身楚國貴族將軍世家,楚滅國後跟隨叔父項梁蟄伏江東楚地持機而動,秦二世登基後昏庸無道,天下大亂項羽跟著項梁揭竿而起打著“興楚滅秦”的大旗,迅速成為各地義軍中一支強大力量,項梁戰死後項羽接手楚軍,憑藉自己勇武和超凡的軍事才能,鉅鹿一戰打敗秦軍40萬主力,成為各國聯軍之首領,到達人生巔峰成為強大的西楚霸王。可最後由於自己的致命錯誤敗於劉邦,不得已烏江自刎留下千古遺憾。

項羽一錯,剛愎自用意氣用事

項羽武力勇冠三軍又是名門之後,內心與生俱來的充滿了高傲自大、不可一世,聽不進謀士勸言,感情用事不顧大局,按現在人的說法就是“我行我素,任性”。鴻門宴錯失殺劉邦良機,滅秦後分封天下不能公平對待各地諸侯,招致各地諸侯相繼反叛對項羽群起而攻之。對屬下猜忌不信任,致使謀臣范增悲憤離去武將英布反叛,最後落得眾叛親離。很好一手牌打爛了,沒有整合好自己的團隊,最後相當於項羽一個人對抗劉邦的整個團隊失敗在所難免。

項羽二錯,殘暴濫殺 盡失人心

鉅鹿大戰後項羽收編章邯二十萬秦朝降軍,後來項羽因害怕秦軍譁變,一夜之間將二十萬秦軍坑殺,殘暴之心令人髮指。項羽大軍進入咸陽後為了發洩自己的滅國私恨,火燒阿房宮滅秦王子纓一族,致使秦國百姓對其恨之入骨。項羽為了大權獨攬連天下連天下名義上的共主楚懷王也給殺了,中國自古都有“得民心者得天下”之說,項羽的殘暴和濫殺無辜失去天下人心,成為自己最終失敗的最大原因。

那麼項羽能不犯這些致命錯誤嗎?答案也是否定的,從古至今都是性格決定命運,項羽的不可一世的個性特點註定他無法避免自己的錯誤,所以失敗是歷史必然。

退一萬步說如果秦始皇不犯錯誤,那麼秦國一片太平盛世就不會有農民起義,項梁項羽就沒有機會舉義旗反抗秦朝。如果得推翻秦朝的項羽不犯致命錯誤,以劉邦的實力也絕對不是項羽對手。可惜歷史只有結果沒有如果,秦始皇項羽都不可能重來,歷史選擇了劉邦是因為他更能順勢而為,更能將人民和國家帶向正確的發展道路上……


飛俠小哥


歷史的發展絕大多數時候是隨天下大勢及時代潮流而變化,個人的力量很難改變歷史的發展,但總有一些處於特殊位置的傑出人才,由於個人的行為順應潮流成就大事,同時因為個人行為逆天而行導致灰飛煙滅,比如開創萬世一統的秦始皇,千古無二的項羽。

秦國積蓄了百餘年的力量,經秦王政十餘年的策劃統一之戰,華夏大地第一次實現了真正的大一統,秦始皇的統一奠定了一種全新的一統,方方面面的統一,從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貨幣、語言、車軌,到國家層面的思想、文字、法律,帶給了華夏大地一種震撼人心改變。

秦始皇

當然了,這種改變是我們以今天開上帝視角所作出的評判,在秦始皇的時代,估計天下有七分之六的人反對,然而再多的反對也無法阻止秦始皇對天下所作出的改革,秦始皇的改革是功在後世、弊在當時的改革,總有人說秦始皇的郡縣制是錯誤的,是導致秦朝滅亡的根源,殊不知郡縣制才是將來的主流,即使到了今天仍然適用。

總有人說秦始皇的法律是錯誤的,太過於殘暴,其實漢朝的法律與秦朝並無二致,秦漢用的是相同的法律和制度,還有人說秦始皇用人不當,用了趙高這個奸人,是導致秦朝滅亡的錯誤,可是人心隔肚皮,秦始皇都看不出來的人,你覺自己能看出趙高是個奸人?還是後世開了上帝視角?

這些都不是秦始皇的錯誤,秦始皇犯的唯一致命錯誤就是:沒有立繼承人

扶蘇與胡亥

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宰相)屈建曾經對楚恭王說過一段話:

夫世子者,國之基也,而百姓之望也;國既無基,又使百姓失望,絕其本矣,本絕則撓亂。

這話的意思是說:太子是國家的根本,也是百姓的希望,國家沒有了根本,又要使百姓失望,這就使這個國家的根基動搖了,根基一旦動搖,動亂就由此而生

可秦始皇作為第一個統一天下的皇帝,居然沒有給自己立下繼承人,這就是秦始皇唯一的致命錯誤,正是因為大秦帝國沒有法定繼承人,所以繼承人之位就會有很多心懷不軌的人來爭奪,這個現象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開始出現,並一直存在了,由此產生的動亂、陰謀、殺戮數不勝數,正是因為沒有法定繼承人,所以才有了暗箱操作,才有了沙丘政變,才有了趙高這樣的陰謀小人登上歷史舞臺,才有了胡亥這樣德不配位的人成為皇帝。

反秦起義

後面發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沙丘政變胡亥上臺,殺秦始皇長子扶蘇及所有的兄弟姐妹,這真不是正常人做出來的事,那些沒有繼承權的公子和女性皇室成員居然也被殺,只能說胡亥太過殘忍和昏庸了,接著就是朝中有作為的大臣全部被殺,蒙恬、蒙毅、馮劫、馮去疾、李斯,大秦帝國自毀棟樑,讓趙高和胡亥這樣的無能之人掌權,才會有陳勝吳廣的起義,還會有項羽、劉邦的興起,導致一個強大王朝的滅亡。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秦始皇沒有選擇自己的法定繼承人,這就是他犯的致命錯誤。

秦朝滅亡後,天下重新進行權力分配,這主導天下權力分配的人就是年僅26歲的項羽,陳勝吳廣振臂一呼,誰也不會想到秦朝的天下會落下劉邦這個平民出身的皇帝身上,正是由於天下大勢和時代潮流的發展,劉邦順應了大勢和潮流,而項羽犯了重大錯誤,才將將江山拱手讓給劉邦。

項羽

項羽的強大是靠著一步一步的軍功打出來的,從項梁手下默默無聞的將軍,到項梁戰死後成為宋義的副將,當時沒有多少人看好項羽,是項羽利用自己天才般軍事能力,與反秦的大義,殺宋義、掌兵權、戰鉅鹿、滅大秦,憑藉鉅鹿一戰,以數萬楚軍主力大敗40萬秦軍主力,名震天下,成為天下反秦義軍的首領,項羽當時年僅26歲,年輕有為,目空一切,驕傲自大,可誰讓他有資本呢?

不出意外的話,項羽幾乎就要成為天下的皇帝,可是隨後項羽犯了一個重大錯誤,就是:項羽在滅亡秦朝之後,沒有意識到天下的主要矛盾已經由反秦義軍與秦朝的矛盾,轉化為反秦義軍爭奪政治權力真空的矛盾。這話簡單地說,就是項羽沒有意識到政治矛盾已經轉變,並且政治敵人是誰。

秦朝存在時,天下反秦義軍打著是共同的滅秦大旗,只要反秦就是順應天下大勢和時代潮流,只要反秦就能獲得成功,那種一呼百應的順利和站在風口上的感覺,秦朝滅亡後,所有反秦義軍的共同敵人不存在,反秦義軍的敵人就變成了他們自己,彼此都是爭奪天下的敵人,而項羽沒有意識到這一切,同時也沒有意識到與他爭奪天下最大的敵人就是劉邦。

劉邦與項羽:楚漢之爭

所以項羽才能放過劉邦進入漢中,所以項羽才會在鴻門宴上放過劉邦,所以項羽才會殺了楚懷王引起天下共憤,所以才會犯下一系列的政治錯誤,最終把天下拱手相讓給劉邦,項羽的失敗不是軍事失敗,而是政治失敗,他沒有在軍事上輸,他是輸在了政治上,楚漢戰爭打到最後,全天下都變成了項羽的敵人,越打敵人越多,能不滅亡嗎?

秦始皇犯了致命錯誤,所以天下反秦,秦朝滅亡,項羽犯了重大政治錯誤,所以楚漢相爭,楚亡漢興,看起來機會就都落在了劉邦身上,劉邦似乎撿了大便宜,白撿了個天下,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劉邦的成功有他自己獨特的原因。

別人犯錯誤並不代表你就能成功,除非你更能把握住機會,在所有反秦義軍中,劉邦其實是勢力最小的一支,但卻是發展最快的一支,並不是每一支反秦義軍都能成功,劉邦的成功有他獨特的魅力,劉邦的成功其實是戰略成功、政治成功與識人用人成功。

劉邦

戰略上,劉邦是第一個進入咸陽接受秦王投降的諸侯,是第一個有著全盤擊敗項羽奪取天下的清晰戰略,既有韓信的開僻第二戰線的戰略,又有張良下邑之謀謀劃天下的戰略。

政治上,劉邦是聯合一切政治勢力,共同攻擊項羽,甚至以各種手段挖取項羽的政治盟友,比如英布,就是劉邦最大的政治成功,到垓下之戰時,整個天下幾乎全是項羽的敵人,而同時都是劉邦的政治盟友,這就是劉邦的成功。

識人用人上,劉邦重用韓信、蕭何、張良這樣的天才,各司其職,組建團隊,能夠聽取正確的意見,這一點尤其重要,一個領導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分辨手下人提供的建議是否合理、是否正確?這是作領導最重要的工作,如果這一點都不能分辨的話,成功就無從談起,劉邦卻做得得心應手,知錯能改,所以才能成功。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秦始皇根本不知道劉邦的存在。劉邦雖然只比秦始皇小三歲,但秦始皇當時是國家最高領導人,而劉邦只是一個底層公務員,和平頭百姓差不多。秦始皇在位之時,劉邦沒什麼作為。如果一定要找秦始皇的錯誤對於劉邦建立漢朝來說,秦始皇的錯誤就是沒有早立太子,導致沙丘政變,趙高專權,客觀上使劉邦鑽了空子。

至於項羽,可以說如果沒有犯錯誤,劉邦無法建立漢朝。具體來說,鴻門宴時不應該放了劉邦,劉邦還定三秦時項羽不應該深陷齊國不阻止。彭城之戰用人不當,使劉邦逃脫。不應該輕視韓信而不重用,不應該殺了楚懷王,不應該不用陳平,不應該趕走范增,不應該放了人治等等。總之,項羽每次都差一點弄死劉邦,但每次就是差那麼一點,就使劉邦逃了。


花非花夜非葉


古之奪江山者:天時、地利、人和皆不能少!天時者,就是朝廷能獲得民心,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就是這個道理,秦始皇若從扶蘇建議,則陳勝、吳廣之輩不會暴亂;項羽推翻秦朝,不殺子嬰,則三秦心向項羽,劉幫只能呆在漢中;地利者:秦在關中,函谷關天然之險,滅六國取天下後,破匈奴,下南越,此大功也!陳吳造反後,用章邯大敗陳勝吳廣項梁等人,攻趙不克就在於趙的地形有利於防守,以致被項羽所敗;在楚漢相爭時,諸候國支持誰也很重要,韓信以弱兵擊魏敗趙得齊,是項羽失敗的原因;人和者:項羽破鑑沉舟,三萬楚軍心齊大敗章邯20多萬秦軍;過了幾年,垓下被圍時,張良用楚歌,將項羽的10萬楚軍的軍隊瓦解。故秦始皇若惠民,用扶蘇當皇帝,焉有陳吳造反,怎見項羽起兵;若項羽得關中後,用儒士之建議,定都關中,用章邯等3將防範劉幫,注意陳倉要地,劉幫豈有機會出關中!劉幫建漢朝機會為零!


胡瑞嵐298


回顧歷史發展的長河裡,有其歷史的偶然性,但歸根結底,終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一切偶然事件或者偶然錯誤的發生,都會加進歷史前進的步伐。無論是秦始皇,項羽,劉邦,朱元璋等等,這些猛人的閃亮登場,都會給枯燥無味的歷史,增添幾分迷人的色彩!但無論他們曾經多麼的英雄,多麼的無畏!他們終究是歷史規則的執行者,他們無法去締造歷史,他們也無法抵擋歷史前進的步伐。換句話說,他們終究是人,是人就可能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有些錯誤可以改正,有些事情終究會或多或少的,左右著歷史發展的進程,或者說讓歷史的步伐改道,但是終究都會融入到歷史發展的洪流中去。

秦始皇能夠統一中國,其歸根到底一句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就是這樣的契機,也是以他的六代祖先,一代代辛辛苦苦奮鬥的結果。可見,沒有人是隨隨便便就能成功的。打江山容易,守天下何其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他就著手整治國家,他廢除六國文字,抨擊六國文化,以統一文字開始,開始對全國各地實行思想的禁錮。然而,這種統治不能從本質上,讓分裂的國家完成思想上的統一。晚年的秦始皇,違背了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一味的追求長生不老,完全的忘記了民間老百姓的疾苦。他“生死兩不誤”一邊花費大量的勞動力修建皇陵,一邊修建阿房宮,還有當時的萬里長城也損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秦始皇完全不顧百姓死活,給本來就蠢蠢欲動的反秦勢力,提供了生存的空間,也拉開了反秦鬥爭的序幕。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進程中,唯獨對楚國的戰爭,不具備其戰爭的合理性,完全秉持著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這就讓本來就不弱的楚國有著反抗到底的決心,而最終的結局是楚國名將項燕含恨而終,而這種時代的仇恨也一代代的傳承了下來,直到蓋世英雄項羽的橫空出世。

項羽,不用渲染,不用修飾這是一個本色英雄,史書上說他力能扛鼎,這個我們佔且不論其真實性,可是項羽本人驍勇善戰,身先士卒,懷著對先秦的仇恨,所到之處都讓秦軍望風而逃。在秦朝末年,那多如牛毛的反秦隊伍中,項羽的軍隊是最有實力的一隻。可以這樣說,秦軍的實力部隊都是被項羽滅掉的。就連後來者居上的沛縣劉邦,當時都還在夾縫中求生存。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橫空出世的本色英雄的人生也是有缺憾的。他的心裡只裝著對先秦的仇恨,仇恨的種子讓他發瘋,讓他失去了理智。他一把火讓咸陽宮焚燒了三個多月,他解決了秦軍20萬人的吃飯問題,用的且是最殘忍的手段(活埋)。劉邦放過了,在老百姓心裡最有威望的秦英,他且送秦英去和自己的祖先團聚。他推倒了暴秦,走上了人生權利的最高峰,且不知該何去何從。他痛恨秦朝,痛恨秦朝的皇帝制度,他實行天下分王制度,給後來的再次禍亂,留下了禍根。他極其缺乏戰略眼光,放棄了戰略重要根據地東進,為後來的劉邦崛起預留了空間。

顯而易見項羽是個本色英雄,但是他的人生缺憾終究是致命的,他的錯誤也是致命的。歷史是不會選擇這樣的人,來擔負起歷史使命的。這樣的使命只屬於一個人,他就是那個後來者居上,外表極其痞子,內心又寬厚無比的劉邦。劉邦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雖然不像項羽一樣的英雄本色。但是,他的內心且是寬厚,他極能容人。秦朝末年的“漢初三傑”全部都出自他的陣營,劉邦也真誠的厚待了他們,讓他們各盡其能,這些人也沒有辜負劉邦的期望,為那場驚天動地的“楚漢相爭”立下了漢馬功勞。

由此可見,真正的英雄只屬於那個,被歷史推上潮流尖端的人,他就是劉邦,一個歷史造就出來的英雄,只有他才能擔當歷史賦予的神聖使命!



勇哥天塹論道


我們先說秦始皇和項羽都犯了什麼致命的錯誤。


秦始皇的致命錯誤



秦始皇犯得最致命的錯誤就是因惜才,赦免了趙高的死罪,給他恢復了官職,甚至讓他當胡亥的老師。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趙高是導致了秦國滅亡的那根導火索。


當年秦始皇在出巡的路上死了,死前寫下詔書傳位於在外駐守邊疆的長子扶蘇。可是詔書沒傳出去秦始皇就死了,趙高作為皇帝的心腹想看到詔書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相比於常年征戰在外的扶蘇,從小就尊趙高為師的胡亥當然更好控制一些。所以,趙高聯合李斯偽造兩份詔書,一份將胡亥送上了皇位,一份賜死了扶蘇和大將蒙恬。胡亥年紀小,事事請教趙高。趙高就出餿主意,讓他把所有不聽話的人都殺掉。這導致一時間咸陽城屍橫遍野、人人自危。胡亥當上皇帝之後不僅刑罰更加嚴酷,又重修阿房宮,民眾不堪重負。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率先在大澤鄉起義,緊接著各地的起義軍紛紛響應,秦帝國的土地上硝煙四起。


項羽的致命錯誤



鴻門宴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這裡就不贅述了。項羽最致命的錯誤就是在有機會的時候沒有殺了劉邦。


是秦始皇的錯誤導致了秦的滅亡,是項羽的錯誤使得煮熟的鴨子飛了,到手的江山被人撬走了。


如果這兩個人沒有犯這個錯誤,結局會改變嗎?不會!


秦始皇沒有赦免趙高,秦國就不會滅亡嗎?還是會滅亡的,因為在秦始皇暴政的壓力下,秦朝刑罰非常嚴酷,又要大興土木,民眾不堪重負,農民起義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趙高只是加速了這一進程。秦滅亡的根源是暴政,趙高只是導火索和催化劑。


項羽決心要殺劉邦,他最後就不會失敗嗎?還是會失敗的,因為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一方面是認為劉邦不可能威脅到他,另一方面是因為項伯的求情。這樣剛愎自用,又特別重情重義(優柔寡斷)的人,最後怎麼可能會成就大業呢?


再說劉邦



就算項羽決心殺劉邦,他真的殺得了嗎?鴻門宴中,項伯是平白無故地就幫劉邦的嗎?樊噲、張良為何對劉邦死心塌地?劉邦幾次化險為夷,更多的是他機智過人、知人善用、多番謀劃的結果。


戰事中想要獲勝,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成就千古霸業,一統天下,也有其對應的條件。成就大業者的三要素:有能力、性情好、會借勢。秦始皇性情暴烈,項羽剛愎自用,他們註定會失敗。而劉邦知人善用、能屈能伸、懂得順勢而為、借勢而上,他註定會成功。


木易八未


我們先說秦始皇和項羽都犯了什麼致命的錯誤。

秦始皇的致命錯誤

秦始皇犯得最致命的錯誤就是因惜才,赦免了趙高的死罪,給他恢復了官職,甚至讓他當胡亥的老師。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趙高是導致了秦國滅亡的那根導火索。

當年秦始皇在出巡的路上死了,死前寫下詔書傳位於在外駐守邊疆的長子扶蘇。可是詔書沒傳出去秦始皇就死了,趙高作為皇帝的心腹想看到詔書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相比於常年征戰在外的扶蘇,從小就尊趙高為師的胡亥當然更好控制一些。所以,趙高聯合李斯偽造兩份詔書,一份將胡亥送上了皇位,一份賜死了扶蘇和大將蒙恬。胡亥年紀小,事事請教趙高。趙高就出餿主意,讓他把所有不聽話的人都殺掉。這導致一時間咸陽城屍橫遍野、人人自危。胡亥當上皇帝之後不僅刑罰更加嚴酷,又重修阿房宮,民眾不堪重負。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率先在大澤鄉起義,緊接著各地的起義軍紛紛響應,秦帝國的土地上硝煙四起。

項羽的致命錯誤

鴻門宴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這裡就不贅述了。項羽最致命的錯誤就是在有機會的時候沒有殺了劉邦。

是秦始皇的錯誤導致了秦的滅亡,是項羽的錯誤使得煮熟的鴨子飛了,到手的江山被人撬走了。

如果這兩個人沒有犯這個錯誤,結局會改變嗎?不會!

秦始皇沒有赦免趙高,秦國就不會滅亡嗎?還是會滅亡的,因為在秦始皇暴政的壓力下,秦朝刑罰非常嚴酷,又要大興土木,民眾不堪重負,農民起義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趙高只是加速了這一進程。秦滅亡的根源是暴政,趙高只是導火索和催化劑。

項羽決心要殺劉邦,他最後就不會失敗嗎?還是會失敗的,因為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一方面是認為劉邦不可能威脅到他,另一方面是因為項伯的求情。這樣剛愎自用,又特別重情重義(優柔寡斷)的人,最後怎麼可能會成就大業呢?

再說劉邦

就算項羽決心殺劉邦,他真的殺得了嗎?鴻門宴中,項伯是平白無故地就幫劉邦的嗎?樊噲、張良為何對劉邦死心塌地?劉邦幾次化險為夷,更多的是他機智過人、知人善用、多番謀劃的結果。

戰事中想要獲勝,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成就千古霸業,一統天下,也有其對應的條件。成就大業者的三要素:有能力、性情好、會借勢。秦始皇性情暴烈,項羽剛愎自用,他們註定會失敗。而劉邦知人善用、能屈能伸、懂得順勢而為、借勢而上,他註定會成功。



天信燕wa


辛亥革命我不知道。但如果秦始皇不死,項羽劉邦的起事恐怕未必能夠成功。

為什麼我認為如果秦始皇在位則可能大局可能能夠穩定?因為《史記》中下面這一句: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

如果陳勝吳廣反的是秦國,為什麼他們卻要以公子扶蘇為號召,而且反對的口實是“二世少子也,不當立”?我相信,從這一點可以認為當時的老百姓——即便是歸化不過十年的楚地百姓——至少在形式上是認可秦國法統的。若秦始皇不死,扶蘇的皇儲地位應該不會有所改變,至少也不會出現二世登基後大肆屠殺宗室和朝中重臣的情況,行政系統應當能夠保持運行。

需要注意的是,先秦的政治機構極權程度遠遠沒有明清那麼高,皇帝和臣下的關係也不是後世那樣等級森嚴,而秦國則是戰國七雄中出了名的,以制度治國的典範。只要帝國的官僚機構還在運轉,始皇帝一人的意志尚不足以顛覆全局。這一點在《戰國策》的很多遊說者的求見、作為上都可以得到驗證。而蒙恬、馮去疾、馮劫三位,皆軍政兩通之才。若他們都在,穩定局勢應當不是問題。即便秦始皇晚年腦袋發昏,也不至於對這一幫一起扛過槍的兄弟開刀。至於劉邦項羽,如果不是陳勝吳廣率先起事而幾乎打到驪山,他們未必有起事的本錢。

——不過,這裡有一個疑點,那就是面對六國正規軍戰無不勝的秦軍在陳勝起事之時幾乎消失,讓人不知如何判斷。而項羽劉邦面對的章邯軍團,則是臨時被髮給武器的刑徒部隊,不應當被視為秦軍精銳。這個歷史上的謎團,還需要專家解釋。

另外,秦國的分崩離析,我認為主要是二世倒行逆施的問題,而不是秦始皇自身,這或許與很多人觀點不同。為什麼?因為史料有很多漏洞可循。一個典型的矛盾出現在《秦律十八種》和《史記》的記載上:

《秦律十八種》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也),及詣。水雨,除興。興徒以為邑中之紅(功)者,令(嫴)堵卒歲。未卒堵壞,司空將紅(功)及君子主堵者有罪,令其徒復垣之,勿計為(徭)。《史記·陳涉世家》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誤期旬日,不過罰一甲而已,和《史記》中的“法皆斬”,不啻天壤之別。《秦律十八種》出自睡虎地秦簡。期間記載的內容,根據Wikipedia的推斷,應當來自戰國末期至秦始皇統治時期,文獻真實性無疑。而《史記》中所謂“法當斬”的記載,來自二世元年七月。如果我們相信司馬遷的記述沒有問題,那麼唯一可能的推測是:二世登基前後,秦國的法律曾經歷過一次大幅度修訂,而且這次修訂應該是增加了大量的嚴酷的律條;另一種可能,二世登基後,秦國基層的法律執行已經從唯法是從轉為唯令是從,法律名存實亡。

——更新:但是,請允許我首先表明我的立場:以上兩個均僅僅是推測,就其證據而言,並不充足。換言之,站在史家的角度,我更傾向於採信出土的秦律,而否定司馬遷記述的真實性。

假如這個推測屬實,那麼這個變化究竟是二世所作,還是晚年的始皇所為?現在看來已經說不清楚,《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只有含糊的幾句,讓我懷疑是二世所為:四月,二世還至鹹陽,曰:「先帝為鹹陽朝廷小,故營阿房宮為室堂。未就,會上崩,罷其作者,復土酈山。酈山事大畢,今釋阿房宮弗就,則是章先帝舉事過也。」復作阿房宮。外撫四夷,如始皇計。盡徵其材士五萬人為屯衛鹹陽,令教射狗馬禽獸。當食者多,度不足,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稿,皆令自齎糧食,鹹陽三百里內不得食其穀。用法益刻深。

可見此時帝國的財政已經入不敷出,才會有“當食者多,度不足”的問題,而這在秦始皇在世的記載中是沒有的。再結合之前三件事:二世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朝廷重臣和皇室成員;李斯上《行督責書》鼓勵二世獨裁和監視臣下;趙高大肆分封親信趙成、閻樂等人為朝廷重臣。回頭看看,太史公一句輕描淡寫的“用法益刻深”,足以說明二世開始使用高壓政策鎮壓朝野,而且整個帝國行政在他們的任意妄為之下已經烏煙瘴氣。這正好和“宗室振恐。群臣諫者以為誹謗,大吏持祿取容,黔首振恐”的後果相呼應。

我想這些事例足以說明,秦國法制之壞乃從二世始,非始皇之過,更非秦法本身之過。若秦皇不死,或扶蘇以皇儲身份繼承皇位,應當不至於落到如此下場,而秦國的法統仍有持續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