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村錄:曹坊村史話(2)

撰稿/李勝宇 趙振平

灃河·沙河

名村錄:曹坊村史話(2)

曹坊村東土地緊依灃河,村西土地緊靠沙河。灃沙河造就了古長安西片這塊神奇的璀璨寶地。據有關專家考證,遠古以來,灃河出山後至少經歷過三次變遷(見考古研究員、漢陽陵博院副院長曹發展系列文)。而民間也流傳著大禹治灃的各種版本故事。其一是說灃河下游因河道不暢,洪水四溢蔓延,大禹少小跟隨父親治水,長大決心要繼承父業,主動請纓替父治灃,獲得舜帝指派後,走遍了周圍溝溝坎坎,實地勘察水文地理現狀。古灃水的河道,從老河口(今客省莊至韓南之間)順自然彎道走向偏西向北延伸,到屯鋪村北突然掉頭西行,直奔渭河,但由於流向是渭河的上游河段,加之天長日久,河床淤積,水流不暢,於是造成連年水患。大禹總結父親治水的經驗教訓,改變單純的封堵辦法,大膽地在老河口地方齒口開渠,先往北到嚴家渠,然後東拐再朝北與老河口呈人字狀,巧妙的使豐水自南向東北方向注入渭河的下游河段。一舉解決了雨澇多水時渭水倒灌入灃的隱患。平日斷水的老河道露出大片光燦燦亮晶晶的金沙灘,而豐水溢流時老河道十米深的沙層就成為天然的蓄水池。從近年來曹坊三組起出的沙層來看,其厚度在20米以上,寬度在500米以上,可推測沙河故道當年的規模是何等之大。大禹治水的偉績,宋代《長安志》中也有記載:“昔堯時洪水,而灃水亦氾濫為害,禹治之使入渭。東注於河,禹之功也。”在以後的諸朝歷代中,灃河參與了“八水繞長安”,見證了“上林苑”的輝煌。“榆錢柳絮弄柔條,垂弋長堤碧水遙。”灃堤榆柳更是教多少文人墨客為之淘醉讚美!

歷經幾千年滄桑變遷,灃河沙河依然遵循著當年大禹治灃時的路徑。兩河一東一西,好象一對母子左右顧盼,當灃河負擔太重時,便會分流於沙河。而母子分離於本鄉韓南村東,然後分道揚鑣,灃河徑直向北,沙河仍向西偏北方向,殊途同歸,最後都匯入渭河。

名村錄:曹坊村史話(2)

灃河四季不息,浩浩蕩蕩,以豐富的水利資源潤澤著廣袤的土地,養育著一方百姓,且不說灃河上游一帶溪流支渠交織,數千畝連天稻田的魚米之鄉,也不說引灃水而成的灃惠渠澆灌的萬畝良田,單就灃河沉澱在這裡大片潔淨勻白的細沙,就是其它地方無可比擬的建築寶貝,據說當年一袋沙子到了上海就可換回一袋洋麵。更值得一提的,還有灃河沿岸連片連片的紆子和荻子(總稱蘆葦),就惠及了多少百姓人家。紆子可編席,篍子可織箔子。灃河沿線的村莊象客省莊,韓麻村,嚴家渠,張旺渠,馮三村,還有我們曹坊等村民當年都賴此以濟柴米油鹽,度過了多少艱難歲月!

千秋功罪誰與評說?在古往的歲月裡,灃河沿線的子民們要說愛灃河真不容易。舊時的灃河,恬靜清澈時宛如柔女,發瘋肆虐起來又似猛獸。留給人們深刻記憶的是一次次河水暴漲,甚至決堤而瀉。老人們回憶,舊時每逢連降大雨天,曹坊村人晝夜巡河值勤,夜深入眠時最怕聽到老主任趙德玉的敲鑼聲,鑼聲伴隨著呼叫:“堵河堰了!”,往往訊情緊急,村人即火速趕赴灃河加固河堰。

1957年盛夏,暴雨連降兩天兩夜,咆哮的灃河水一浪高過一浪,終於在8月11日晚間衝破韓南村東的大堰,河水瀉下直奔地勢較低的韓家莊,曹坊村一線。12日晨,滿溢河床的沙河水緊隨其後,從曹坊村三隊西北路處的河堰上決口而出,一路翻滾著奔向西馬坊,資村方向。面對灃沙河的暴洪,曹坊村民在當時村支部的帶領下,齊心協力,在村邊築起了防洪堤壩,村裡好多人把家裡糧袋子,大門板,小門板都拆下,扛去築圍欄。硬是把河水擋在了村邊,保住了群眾的安全。兩三天之後,全曹坊村人在上級安排下,攜家小全部撤退到地勢較高的屯舗等村暫住。一週之後,河水落去後才回村。這次大水災體現了合作化集體的力量,好多老人事後回憶,都說此災若放在解放前,又得多少人家破人亡。

這次洪災之後,黨和政府於1960年及1964年先後兩次集全縣人力整修灃河及沙河。重修河堰,那個時期曹坊各家都住有民工,各村包工段下定任務。隨後又對沙河進行疏導加固,從那以後再無水患發生。近些年來,隨著西鹹新區的成立,灃河的河床下陷,汙水排放等亂象得到了徹底的治理,一個烏語花香,碧波清流的新灃河正伴於曹坊村東。沙河的治理藍圖也在極積實施中,灃沙二河迎來了歷史的新生。

高橋·高橋會

名村錄:曹坊村史話(2)


名村錄:曹坊村史話(2)

說起高橋,遠近百里人盡皆知。這便是曹坊村東灃河上的古橋。曹坊村所在街辦也由此而得名。灃河上歷來就有七八座古橋,最有名氣的當有四座,自南至北十里一橋,其名依次為廣濟(秦渡)橋,普濟(梁家)橋,靈橋(客省莊)橋,文昌(西高橋)橋。名橋自有名人相輔,象梁家橋系江南提督梁化鳳(長安小豐村人)最初興建,客省莊橋系江蘇巡撫趙舒翹(灃西大原村人)捐資興建。而居於曹坊村東的這文昌橋,始建於明嘉靖年間,長 116 米,寬 5.4 米,28 孔。當時是灃河上最早架起的石柱橋。在明萬曆年間,本鄉馬務村高官薛允升(官至兵部尚書)在灃河上捐銀重修文昌古橋,文昌橋此後便稱高橋。《咸寧長安兩縣續志》載:“文昌高橋在縣西南馮三村西半里許。計四十眼,寬丈餘,土人謂之西高橋。創自明嘉靖年間,自萬曆至清咸豐歷修,皆見碑記。今橋東、西有碑十五,尚存。” 民國年間,本鄉麻池頭鄉紳楊景新(時任灃西鄉長,鄉公所設於馬務),聯繫河對岸鄉紳王德祿、竇鵬再加上包括曹坊在內的幾個村有錢人捐集銀兩,重修文昌橋。縱觀幾百年間,高橋在風雨漂搖中,幾經重建,至上世記五六十年代,依然是灃河東西兩岸行走的重要幹道,號稱“灃河第一橋”。據記載,解放初期的高橋,每個橋墩由二十個左右的碌碡組成,每個碌碡直徑為 0.6 米,高 0.63 米左右,每兩個碌碡用寬三寸左右,厚約三分的鐵皮緊緊地捆在一起,摞成四五層的石柱,兩個石柱為一個橋墩,中間距離很小。碌碡上下左右之間的縫子都是用砸的稀爛如泥的糯米汁澆注成。每個橋墩下還鋪著幾塊大碾盤子,碾盤底邊又由粗柏木樁頂靠著。橋墩上邊的橋樑則是由近兩丈長的一摟多粗的松木擔子承載,橫著又鋪一層松木檁條,木頭之間用大鐵耙固定,橋面上再用沙子,白灰,粘土的三合土一層層墊起。橋東西橫架,寬約丈餘,中間人走馬車碾,自然凹進,兩邊蹺起,長滿著野草,形成了天然的護欄。

名村錄:曹坊村史話(2)

高橋的河東河西兩側,各散落著十幾尊古青石碑,碑座大都是獸形石雕,神態各異。棟東有一樁碑上書“東至省城四十里”“平康不羨公孫惠”。此後聯乃源自春秋時期公孫子產的故事。大橋河西側有碑石,上鐫楹聯曰:“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遠避迷途退還蓮近返逍遙”。其聯本源自《濟公傳》裡的故事,是躲開迷途之意。還有一通最大的碑石,大約有四五米高,六七寸厚,正文乃是記錄灃河兩岸幾村社捐銀修橋事及人名等,碑座為龜獸狀,碑帽上二龍戲珠,上有“皇清”二字。也有碑文錄鐫箴言或鄉間軼聞云云。

在大路兩邊各有兩間瓦房,裡面分別住著兩位長者,其中一位名喚張寬,老式的茶壺一溜兒排著,一個大風匣不停的送進拉出,跳動的火,飄香的茶,吸引著過往客人在此歇腳小憩。一九五七年灃河發大洪,高橋東側被衝跨一大截,散落的碌碡和松木檁橫躺豎臥,不久新的碌碡高橋又架起了。1983年,洪水又衝跨老高橋,時值東側嚴家渠灃河大橋的落成通車,古高橋也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只有那散落的石碌碡還在向人們展示著當年作為中流砥柱的經歷。

名會源自名橋。聽長輩說高橋會始自很多年前那次高橋重修落成大典,一說高橋會源自高橋的禹王廟會。其歷史已數百年。最初的會址就在高橋兩邊,興盛時大棚接至麻池頭村。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起會。地垮數百里,東至西京周邊,西至周戶,南至秦嶺,北至興平禮泉,甚至波及周邊省份的蒙、甘、晉,各地商賈齊聚於此趕會。騾馬商販們憑此會熱絡交易,山民們木材靠此會一銷,其它糧食市,土特產市,農具市等也各具規模,買的人賣的人一年到頭就靠這會來成交。市場會期名義是十天,但往往持續到麥收時節才會罷。舊時的高橋會,興旺繁榮的背後,其灰色的一面就是熱火的賭業。老人們總能給你說幾個巷子裡把會一過變成要飯吃的人。但當時高橋會在物資流動不暢,交通不發達的舊社會,對當時的社會影響之大則是幾輩人的共識。

解放後的高橋會,最初幾年也是在高橋邊續辦,及到1957年後,會址移至曹坊村西的大片沙灘地上。那時候,一個鄉才有一個供銷合作社。適逢二三月的農閒季節,集會期間除了傳統的個體者外,周圍各鄉鎮的供銷社更是彩旗招展,擺出了自己的熱銷貨。那個年代特有的牲口豬羊聲聲嘶鳴,交易人員則捋下長袖,手在袖裡用指頭講價還價。各地的特色小吃,秦腔大戲,雜技魔術,賣藝說書的各色人等共匯出高橋會的熱鬧場景。

高橋會三年困難時期曾停辦了兩年,1963年經濟恢復,高橋會如期舉辦。久旱禾苗逢甘霖,度過困難日子的群眾盼著自己的新生活,西安三意社前來助興,曹坊籍的老藝人趙振華特為父老鄉親獻演《狀元媒》中的呂蒙正。群眾熱情高漲,高橋會空前的盛大繁榮。1967年文革中,高橋會停辦,一直到1982年起高橋會又重新舉辦多年。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原先的高橋供銷社已被應有盡有的人人家大型超市所代替,高橋街道更是店家林立。每週二還有大型逢集日。原先賴以物資交流為宗旨的高橋會漸漸淡出了群眾的吸引力。那火紅的高橋古會成了曹坊人難忘的回憶!

名村錄:曹坊村史話(2)



分享到:


相關文章: